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设计
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躬耕垄亩,踏踏实实做一个农民;他啸傲纸上,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传统的山水风景因他的创作而带上了汗水的味道和泥土的气息。诗人由大自然的旁观者变成了大自然的参与者。他就是中国田园诗的最伟大代表之一——陶渊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代表作〈〈归园田居〉〉
一,初读鉴赏了解诗歌内容(朗读诗歌:齐读、范读、分读)
(1)题目包含了重要的信息,哪个字很重要?
(2)围绕着这个诗眼写了哪些内容?
(3)诗人选取哪些意象来构建这幅优美宁静的田园图?
(4)诗歌语言华丽不?
(5)诗人的情感是怎样的?
二,精读分析深入鉴赏:苏轼说陶渊明的诗歌“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我们再看着八句哪些是奇句,奇在哪里?
(1)“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使用了数量词,改成“十一亩,十二间”好不?为什么?
(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闭上眼睛,你看到这里有什么颜色?
(3)有人说陶渊明炼字功夫了得。你觉得叠音词用的好在哪里?
(4)这幅画面里有人存在吗?
(5)“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句话在哪里见到过?作者想说什么呢?
小结: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总结内容和语言特色
三,品读感悟,体会陶渊明精神所在
(1)这首诗诗眼是归,他是从哪里走向田园的?他为什么归田园?
(2)既然本性热爱自然,官场又黑暗,当初为什么去做官呢?他为什么又做不了官呢?
(3)那么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真向他描述得那么美好吗?
四、让我们带着对陶渊明精神世界的理解再读这首诗。
五、心灵分享:写一段话“我读出的陶渊明”写出你对陶渊明的理解
六、结束语:
板书归园田居
陶渊明
归处-------------田园恬静、安闲、自由
(方宅、草屋、榆柳、村庄
炊烟、深巷、鸡、狗、桑树)饥饿的自由
k诗意的栖居
归心-------------自由决裂、抗议、控诉
(尘网、樊笼、羁鸟、池鱼)
七、作业:
2评测练习
《归园田居》练习
1、解释诗中加点的宇。
兴:__________带:__________荷:__________荒秽:__________
2、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项是()
A“方宅”句,意思是说围绕住宅的土地有十来亩。方,围绕的意思。
B“榆柳”两句,描写了榆柳、桃李遍布房前屋后的情景。
C“暖暖”两句,远村、墟烟构成一幅远景。“暖暖”与“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因此可以互换。
D“狗吠”两句,描绘了一幅鸡鸣狗叫的农村生活图景,切那么自然,那么纯朴。
3对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描绘的都是极为普通的田园生活情景,却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回归田园之后的愉快心情。
B诗中用白描手法,简练地勾画景物,从而使诗人感情得到充分抒发,使诗富有画意,生机盎然;
C诗中描绘的画面质朴、幽静,表现出一种平和、淡远的意境。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的意境,与汉乐府《鸡鸣》中“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有相似之处。
4、填空。
表明隐居之地和劳动结果的诗句:
写辛勤劳动的心情和感受的诗句:
本诗的点睛之笔:
反映劳作艰辛,但躬耕田园的志向不改,表达作者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句子:
表达作者隐居田园,与世无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没有改变的句子:
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不懈追求的句子:
最能突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返自然志愿的诗句是:
5、简答。
①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②“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③“但使愿无违”的“愿”表面指什么?实际指的是什么愿望?
④简析陶诗独特的艺术风格。
答案
1、兴,起床。带,通“戴”。荷,扛着。荒秽,荒地杂草。2、C(“暧暧”和“依依”不可互换)3、D两句诗意境不同4、填空: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5、简答①答: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对官场黑暗生活的厌弃。②答:“带月荷锄归”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③答:表面上可理解为多收些豆子,辛勤耕耘期待丰收;实则是指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④答: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反复吟咏诵读,把我作品内容和诗人情感
能力目标:品味揣摩诗句,提升诗歌鉴赏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正确理解陶渊明的思想,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4学情分析5重点难点6教学过程
6.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