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新设计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2.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能力目标: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情感目标:1.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2.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3新设计4学情分析
学生从初中上高中,对诗歌的鉴赏有一定的基础积累,但调查46位同学发现,他们还是停留在浅显的表面,随意根据自己的想法就判断诗人要表达的情感,说不清楚艺术手法的运用,所以学生在平时遇到诗歌都是苦眉愁脸,甚至不写,现在我们急需改变这种现状,重新提高学生学习鉴赏诗歌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题目的得分。
5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教学难点: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6教学过程
6.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介绍新知
1.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有“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之称的东晋最杰出的诗人是陶渊明。2.《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归去来兮辞》等诗文描写了田园生活。3.陶渊明的诗歌喜写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他的诗歌语言像雨后麦苗一般清新。风格像田野间的春风一样真实、自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学们能说一说陶诗的影响吗?4.明确: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题材,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朱自清也说:“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品。二、分析诗歌,明确主旨
1.播放朗读录音。2.学生模仿诵读,熟悉作品,了解诗歌内容。
三、诗题解读
思考:
“归园田居”的意思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根据这个题目,我们可以猜到这首诗大概是写什么内容呢?
联系当时背景
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在这样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小组讨论解决
归
从何而归? 尘网、樊笼
为何而归?“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归向何处?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归去如何?“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问:请分析这首诗情景交融的手法。(找出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
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
远处: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
色彩:桃红、柳绿,环境幽雅美丽
声音: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平
分析表达技巧型的答题步骤:
(1)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
(2)结合诗句解释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先尝试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让两位学生上黑板写,然后评讲,明确:
步骤一:这里先后写近处的宅院、林木,远处的村落、炊烟,色彩上的桃红、柳绿,声音上的狗吠、鸡鸣,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
步骤二:这一切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与平静和谐心境的思想感情。
拓展训练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南山,即庐山,当时是佛教、道教云集的胜地。
问:请分析这首诗情景交融的手法
学生先尝试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然后小组讨论,让四位学生上黑板写,再评讲,明确:
步骤一:诗人采菊时,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日落时分,山景尤佳,飞鸟相伴而还。
步骤二:表达了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和对隐居生活由衷喜爱的思想感情。
小结
1《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
2牢记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
在座的各位同学们,也在寒窗苦读,希望大家将来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布置作业
(一)背诵全诗。
(二)要求:任选一题,写一篇约400字的文章。
1、陶渊明,我想对你说;2、陶渊明归隐之我见。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