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 配套教学设计(1)

文档属性

名称 短歌行 配套教学设计(1)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4 13:47:17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理解《短歌行》中“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朗读,提高学生对古体诗的文化熏陶。
2学情分析
诗歌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全诗以感慨开始,继之慷慨、沉吟,最后以忧愁、开朗结尾。一忧一喜,忽徐忽急,以如歌的行板倾诉了作者慷慨激昂的情怀。教学过程中必须多交流,多拓展,多角度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思想内涵,多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3重点难点
1、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
2、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提示。
3、通过对问题的深入探讨,把握诗歌的深刻内涵。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短歌行》教学过程
(一)、、把握诗题,认识作者
师:同学们,上节课已经让同学去收集整理曹操的资料,同学们查找得怎样了?
生:曹操 (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生:“少机警,任侠放荡,不治行业。”
生:他的诗歌都是古题乐府,气韵沉雄,慷慨悲凉。
生:他吸收民歌的营养,继承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精神,写了一些语言质朴的五言诗。
师:是的,我再补充一下。《短歌行》就是汉乐府旧题,属乐府《相和曲 平调曲》。曹操《短歌行》有二首,这是第一首。诗歌讲述的是赤壁大战前夕,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在曹军用铁索连舟之后,曹操看着大军威武的气势,以为不日就可以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乌鹊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唱这首诗歌。同学们资料都搜集得很好,把诗歌的基本情况整理得不错。下面我们就进入正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譬如(pì ) 呦呦(yōu ) 子衿(jīn ) 鼓瑟(sè )
阡陌(qiān mò ) 三匝(zā) 吐哺(bǔ )
师:通过预习和朗读,思考作者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请用诗中的一个字回答。
生:“忧”字。
师:正确,那作者“忧”的是什么,诗歌的主题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诗歌进行鉴赏。
(三)、精读选段,品味语言,探究合作,研读课文
师:分析诗歌的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2、“何以解忧”是什么文言句式?
3、如何理解诗句中的“忧”字?
生: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朝露”比喻“生命短促易逝”。
师:正确。诗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格,古文经常用“朝露”比作“生命短暂,时间易逝”,例如《古诗十九首 驱车上东门》中“浩浩阴阳移,年岁如朝露”,曹植《赠白马王彪》“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等诗句都是这样。
生:我认为“何以解忧”是宾语前置。
师:我们如何理解作者的“忧”呢?
生:曹操在统一天下的大业中,深感奋斗的艰难,也因年岁增长,光阴流逝,理想尚未实现而忧愁,所以才有人生短暂之忧愁慨叹。
师:这种“忧愁”是无奈的?还是进取的?
师:作者“人生几何”“去日苦多”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表达了诗人抓紧时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然是积极昂扬的精神。
师:下面我们就对第二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进行分析。
1、思考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什么?“杜康”和“青衿”用的又是什么手法?
2、这一层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生:引用。作者引用《诗经 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师:这原是一首情诗,诗句的大意是说情人青色的衣衿,令我情思悠长。纵然我没有去你那里,难道你就不能和我保持联系?
师:引用写出了什么呢?
生:写求贤不得,故反复沉吟。
师:回答得很好,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呢?
生:这两句诗引用了《诗经 鹿鸣》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师:这原是周代宴请宾客的诗句。写求贤既得,故尽礼娱宾。这里用以表达对贤才的礼遇。
师:请同学回答“杜康”和“青衿”用的又是什么手法?
生:借代。“杜康”相传是古代发明造酒的人,诗句里代指酒。而“青衿”本是周代学子的服装,这里代指贤才。
师:下面我们就对第三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进行分析。
1、这一层有两处地方用了比喻,请找出来。
2、这一层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生:诗歌里面用“明明如月”比喻贤才,用“何时可掇”比喻渴望得到人才的急切心情。
生:这一层写作者思念贤才的渴望,写“忧思”的原因。
师:是的,皎洁在天的明月,什么时候才停止运行?我的忧愤来自心中,至今不能断绝。客人远道来访,屈驾前来探望。久别重逢谈心宴饮,心中惦记着往日情谊。作者运用比喻把对人才的渴望写得淋漓尽致。
师:接下来对最后一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进行分析。
1、这一层几处地方用了比喻,请找出来。
2、这一层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生:诗歌里面“乌鹊”,“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都运用了比喻。
生:诗歌中,“乌鹊”比喻“贤才”,“乌鹊南飞”讲的是“乌鹊展翅向南飞翔”。作者把“乌鹊南飞”比喻“贤才寻求托身四处奔走”,
生:“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说的是乌鹊绕树低飞好好几圈,但哪里有高枝可以栖息?把“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比喻“人才为找到合适地方而犹豫”。
生:最后,作者把“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比喻“执政者能宽宏大量,广纳贤才”。
师:这一句话借用《管子 形势解》之语,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诗意比喻执政者能宽宏大量,广纳贤才。这里暗喻曹操自己像山一样不厌其多容纳土壤,像水一样不厌其大而容纳众水,表明要宽宏大量,广纳人才。这一层表明作者虚心纳士,竭尽诚心,不遗余力的态度。
师:诗歌就是“英雄的慷慨悲歌”。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