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诵读,理解诗歌内容;体悟诗人的思想情感;丰富学生的诗歌积累。
过程与方法: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提升学生鉴赏古体诗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在汉末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下,诗人积极奋发的情感。引导学生养成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
2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分三个层次,其中,“基本阅读”有诗文4篇,“拓展阅读”有诗文2篇,“推荐阅读”有短文1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不仅要了解《诗经》——《楚辞》——《乐府诗》——魏晋南朝诗歌的发展情况,还要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
《短歌行》上承“风”、“骚”传统,并让渐趋衰落的四言诗重获生机。另外,透过本诗,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作者曹操内心之中“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是高一(1)班,学生平时课堂比较活跃,主动回答问题,但质疑能力不强。通过《诗经》和《离骚》的学习,学生对诗歌发展的历程有了基本的了解,并对先秦诗歌,汉魏晋诗歌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
学习前两课之后,学生能够把诗歌背下来,并基本掌握了学习诗歌的方法。
3重点难点
体悟诗人的思想情感;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
4教学方法
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探究法:交流探究,抓住关键诗句理解全诗。
5教学设想
通过诵读和分析探究,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希望能为学生学习古诗文提供一个一般性的样例(了解诗人、背景——解决疑难词句——理解诗歌内容——体悟思想情感——鉴赏艺术手法——诵读巩固)。
6教学过程
6.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堂导入
曹操介绍:
政治家的曹操:
“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后汉书·许劭传》范晔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演义》罗贯中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三国志·武帝纪》陈寿
文学家的曹操:
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王沈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钟嵘
曹操善于写四言诗,使《诗经》以后渐趋衰落的四言诗重新获得了生机。
【以下内容根据情况展示】
建安诗人:
代表: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
建安风骨:
汉末建安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发,民不聊生。以建安诗人为代表的诗人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以慷慨悲凉的语言,抒发自己高扬的政治理想,其中不乏诗人对人生苦短的哀叹,充满了浓郁的悲剧色彩,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风骨”是就“建安”时期诗歌总的特点而言的。
活动2【讲授】解题
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短歌:是与“长歌”相对而言的,特点是节奏短促、曲调低徊,比较适合抒发内心忧愁和苦闷。(长歌:热烈奔放,多用来抒写慷慨豪迈之情。)
《短歌行》是曹操按照乐府古题填写的一首四言诗,阅读的时候注意四言诗的读法,二二一顿。
活动3【活动】诗文理解
1、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学生齐读,疏通字词。(教师范读,学生范读,学生齐读。)
读音:
譬如pì鼓瑟sè吹笙shēng越陌mò度阡dùqiān吐哺tǔbǔ
理解语句:
人生几何:人生的岁月能有多少呢。
去日苦多:去日:过去的日子;苦:患,苦于。已经过去的日子太多了。
慨当以慷:应当慷慨激昂(的歌唱)。
何以解忧:以何,用什么。
沉吟至今:低声吟诵。
枉用相存:相:代“我”。存相:问候我。
山不厌高:不厌:不满足。
2、再读诗文,体悟情感。
(1)《短歌行》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从诗歌中寻找信息。)
——此处要指导学生返回诗文,找到关键字,其中“忧”出现三次。
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忧从中来
明确:诗人的情感在“忧”。
(2)诗人“忧”的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明确:(此处再次回到诗文,找出关键句。注意结合朗读。)
一“忧”人生苦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二“忧”贤才不至: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3、带着情感,三读诗文,排“忧”解“难”。
(1)诗人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里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用典。
《诗经 郑风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绕在我的心中。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传给我音信(你为什么不主动来找我)?】对于贤才,曹操不可能一一找寻,因此引文略去“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就显得意味深长。曹操用含蓄的手法提醒“贤才”主动来投,表情达意含而不露,感召力强。更显求才心切,望贤若渴之心情。
(2)分析“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里运用的是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比。(此处注意回扣导语中提到的曹操使《诗经》以后渐趋衰落的四言诗重新获得了生机。)
诗文译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诗人将贤才比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乌鹊”指那些南飞栖于“孙刘”的人才和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些人的关心和同情。
(3)如果贤人来归,诗人如何对待贤才达士呢?
明确:(回到诗中,找原句。并解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提问:在这一部分,诗文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明确:
①用典。
《诗经 小雅 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群鹿呦呦鸣叫,呼唤同伴共食苹草。我如果有一批高贵的嘉宾,定当奏乐设宴隆重款待。”表达对贤才的礼遇。
“周公吐哺”的典故。
出于西汉·韩婴的《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4)为什么曹操的“忧”情显得如此强烈呢?
明确:面对赤壁的失利,反思“天下归心”的宏愿没有实现,自己既无贤才良将,又无太多时间,心中的“忧”情,能不强烈么?
(此处可以让学生回忆《三国演义》的情节及相关历史。)
赤壁之败让诗人更加认识到贤才谋士的重要。
却说曹操在山东,闻知车驾已还洛阳,聚谋士商议,荀彧进曰:“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为义帝发丧,而天下归心。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从众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图,人将先我而为之矣。”曹操大喜。……自此,大权皆归于曹操。朝廷大务,先禀曹操,然后封奏天子。(《三国演义》第十四回)
曹操既脱华容之难。行至谷口,回顾所随军兵,止有二十七骑。……曹仁置酒与操解闷。众谋士俱在座。操忽仰天大恸。众谋士曰:“丞相于虎窟中逃难之时,全无惧怯;今到城中,人已得食,马已得料,正须整顿军马复仇,何反痛哭?”操曰:“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遂捶胸大哭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众谋士皆默然自惭。(《三国演义》第五十回)
(5)如此强烈的感情,诗人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呢?鉴赏艺术手法。
(此部分明确的内容可以放到体会感情的环节中进行,在这里只进行归纳即可。)
活动4【活动】四读诗文,学生小结,教师总结。
1、概括分析诗歌的一般方法。
明确:了解诗人、背景——解决疑难词句——理解诗歌内容——体悟思想情感——鉴赏艺术手法——诵读巩固。
2、《短歌行》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下士的坦荡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达志愿;他有开创新局的进取精神。尽管他也有“忧”,但是他的“忧”是站在国家的高度、英雄的角度之上的“忧”,这绝非是杜康酒所能消解的。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当站在历史的关口,每个人都会产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为自己的前途感到彷徨和苦闷。但我们不能因此沉溺其中,更要因忧愁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在朗朗长空留下我们光辉灿烂的痕迹。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