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理解分析曹操的“忧”的内涵,感受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2、反复诵读,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2学情分析
曹操的诗歌慷慨激昂,朗朗上口,学生都比较喜欢。高一的新生刚踏进高中校园,都踌躇满志,饱满激情,因此,对于诗中所要表达的那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深入理解。但是,诗歌中出现的用典的表现手法,对于学生来讲,比较难理解,需要重点讲解。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短歌行》中表达的作者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政治情怀。
教学难点:《短歌行》的情感表露;体会曹操对“忧”的超越以及从而体现出来的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课前先提问一个问题:“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自哪首诗?(曹操的《龟虽寿》),在初中阶段,大家一共学过曹操的两首诗《龟虽寿》和《观沧海》,现在大家一起背诵出来。好,我们常常说“诗言志”,从曹操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确实是一个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曹操的另一首诗《短歌行》,进一步领略曹操的雄韬武略。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东汉沛国谯县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建安元年迎汉献帝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封为丞相、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世称“魏武帝”。
曹操的诗歌继承《诗经》、《辞》、汉乐府的传统,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其基本风格是苍凉悲壮。他的作品集是《曹操集》,代表作是诗歌《蒿里行》、《龟虽寿》、《观沧海》。
曹操是“建安风骨”的领袖,与其子曹植、曹丕合称“三曹”。
补充: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1、《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短歌行以汉乐府旧题来写时事。诗句都是四字句,就是“短歌”。《短歌行》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辞,原作共两首,是曹操的传世名篇。
2、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北征乌桓,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曹操亲自率八十三万大军,兵临赤壁城下,想要一举扫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在大战前夕,曹操在江上设酒置乐,款待文武众将,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57岁的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槊船头,慷慨而歌,即《短歌行》。
四、诗歌鉴赏
(一)听课文录音,注意个别字词的读音。
(二)把握诗中的感情基调
提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从诗中寻找线索,试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忧”
大家从原诗中找出带忧的句子。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作者究竟忧什么?诗中曹操是如何抒发这种忧的?这个就是我们这一节课的学习重点。
1、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我们可以看到,开头一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作者忧的是什么?忧的是人生的短暂。人生的短暂就像早上的露水一样,太阳一出来就没了。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自古以来,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人大有人在,但是人生态度却未必相同。如:
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无名氏——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金镂衣》
面对人生短暂的忧,曹操不禁也对酒当歌了,然而,曹操的这种借酒消愁的行为,是否就意味着他是消极面世的呢?其实不是的。作者觉得人生很短,觉得人生不够用。为什么不够用,这就要联系作者所生活的年代了。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渴望建立功业而未得,这就不能不产生苦闷和感慨。这种苦闷和感慨,是在对事业和理想执着的追求中产生的,它绝然不同于没落阶层的颓废和感伤。它是英雄人物的苦闷和感慨,所以这个“忧”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
总结:第一节,忧人生之短。
2、第二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自《诗经 郑风 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作者引用了这两句诗,并把后面两句“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改为“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这一改动,由思慕情人变为思慕贤才,向人才发出了深情的呼唤,我就像思慕情人一样思慕你们贤才啊,这用比兴的手法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活动,诗人不直接表明自己对贤才的思念和渴望,而是引用诗经的句子,符合诗歌含蓄和抒情性的特征。
呦呦四句出自《小雅-鹿鸣》本是周代朝廷与民间宴请宾客的诗句,主要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相处的温情。诗人运用这四句诗表明只要贤才来投奔我,我曹操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前面诗人向贤才发出了深情呼唤,那么这里诗人应该是向人才开出了待遇条件,要以礼待才,敲锣打鼓来欢迎人才,这种态度何等诚恳,贤才能不心动吗?
这里曹操用来再次表达自己对贤才的礼遇。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尊重贤才的思想感情。诗人将这几句诗,信手拈来,宛如己出,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心愿,与全诗融为一体,显得巧妙和谐。
3、第三层:贤才难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诗人用明月比喻人才,贤士有如那皎洁的明月,什么时候能把它摘到手呢?也就是说,我曹操什么时候才能得到人才。作者以“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来比兴,从广阔的背景上寄托了求贤之情。贤士不可招致,正是作者“忧从中来”的原因。而“越陌度阡”四句正是诗人想象大家在一起畅快交谈的情景。其中要注意的是诗人身为当朝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在写到人才千里迢迢前来拜访我的时候用到了“枉”字,这可以看出诗人对人才的极度尊重。这一层前面写贤才不来的惆怅,后写畅饮的欢快,正反对照,忧喜交织,极写出了诗人求贤的心情,以及诗人对贤才的礼待。
总结:“忧”——贤才难得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面对“月明星稀”之夜作者不禁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以乌鹊喻贤才,以“乌鹊南飞”暗喻人才南流,流露出诗人惟恐贤者不来归附的焦虑。作者用“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寻找归宿,但无依托(贤才无所依托),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如果说,前面曹操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表达对人才的渴望,那么这里曹操则是从贤才的处境和切身利益出发。诗中充满对人才的渴盼,一片谦恭之气,其中又有一股霸气。
接着诗人又说,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同学们看注释。前两句借用《管子 形势解》中的话,“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重”暗喻自己像山一样不厌其多地容纳土壤,以成就其高大;像水一样不厌其大而容纳众水,以成就其深,表明要宽宏大量,广纳人才。我曹操有海纳百川的胸襟,不会嫌人才多的,你们放心来吧。从这里我们又可看出曹操会做思想工作的一面。俗话说文如其人,在这里,我们可看出作为政治家的曹操的精明之处。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诗人巧用这一典故,在于说明,自己会像周公那样,有宽广的胸襟,殷勤地接待贤才,希望天下贤士都来归顺自己。同时,在这里,诗人也是以周公来勉励自己,只要得到人才,我就可以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了。到这边我们就比较清楚作者真正的忧是什么了?(板书:三忧:功业未就)因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之笔!妙!
总结:三忧:功业未就
五、作业布置
(1)鲁迅: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2)、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3)、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武帝纪》
以上是一些关于曹操的资料,请你结合《短歌行》诗人的形象来评价历史人物曹操并写成一篇小论文。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