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比热容》(教学设计)【2024秋人教版九全物理高效完全备课】

文档属性

名称 13.3《比热容》(教学设计)【2024秋人教版九全物理高效完全备课】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7-09 23:0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3 比热容 教学设计
题目 13.3 比热容 学科 物理 年级 九年级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师
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容,知道比热容的单位及其读法;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科学思维 会查比热容表,能运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科学探究 通过探究、实验、观察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
科学态度 与责任 通过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体会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培养自己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热量的计算 难点:热量的计算、利用比热容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方法 直观法、实验法、练习法、合作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烧杯、温度计、加热器、水、食用油、秒表、多媒体等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新疆视频,提问——新疆地区有句谚语:“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展示,了解祖国美丽风光的同时,通过设问引发学生思考,激发求职欲望。
新课讲授 1.比热容 生活再体验: 问题一:(1)烧开一壶水与烧开半壶水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说明什么? 问题二:(2)将一壶水烧开与加热成温水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说明什么? 问题三:(3)同样的日照条件,为什么沙子和海水的温度不一样?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物体吸收(放出)的热量与物质的质量、温度变化已知物质种类有关。
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教师设问:1、实验中,需要要控制哪些物理量相同? 学生:物质质量、初温、吸收的热量相同 教师:那如何控制吸收的热量相同呢? 学生:使用完全相同的热源,加热相同时间 教师设问:2、实验中,应测量哪些物理量?3、实验中,如何判断物体吸收热量得多少? 学生:2、要测量食用油和水升高的温度;3、用加热时间的长短表示物体吸收热量得多少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数据,讨论交流结果,得出结论: 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不仅与物体的质量、温度变化有关,还与物质种类有关。即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物理学中用比热容来表示物质的吸热能力。
教师:给出比热容的准确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 学生:进行理解记忆。 教师:展示课本中物质比热容卡片,带领学生分析、对比,指出:1.比热容是反映物质自身性质的物理量;2.物质种类不同,比热容一般不同(注意煤和冰的比热容); 比热容和物质状态也有关(水和冰)。 教师:强调学生记忆水的比热容,并能说出其比热容的物理意义:1kg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J。
利用比热容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现象一:同样的日照条件,为什么沙子和海水的温度不一样? 现象二: “水的比热容大”这一特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现象三:为什么同一纬度的海滨城市和沙漠地区的气温变化会如此大? 现象四:不考虑经济成本,谈一谈暖气用水好,还是用油好? 现象五:海陆风、陆海风的成因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实验、观察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体会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培养自己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热量的计算 教师:想从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入手,总结出由比热容计算物体吸收热量的公式:Q吸=cm(t-t0),设问:如果要计算物体降温时放出的热量公式会有什么不同? 学生:物体降温时初温高于末温,公式:Q放=cm(t0-t) 师生总结:Q=cm△t,指出各物理量的单位。 教师:强调注意“升高到”与“升高了”的区别。 两物体发生热传递,没有热损失达到热平衡时:Q吸=Q放。
热量计算练习: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见配套“同步课件”
课后作业 见配套“分层练习”
板书设计 比热容 1、物质吸收热量得多少与质量、温度变化以及物质种类有关; 2、比热容: 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 3、比热容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 4、比热容和物质种类以及状态有关; 5、C水=4.2×103J/(kg·℃);物理意义:1kg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J; 6、热量计算公式:Q吸=cm(t-t0);Q放=cm(t0-t);Q=cm△t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