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瓦尔凳湖(节选) 配套教学设计(1)

文档属性

名称 3、瓦尔凳湖(节选) 配套教学设计(1)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4 13:55:02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对《瓦尔登湖》主题思想的掌握了解。
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细腻的描写自然景物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淳朴的生活情趣,引导学生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保护自然,关心自然。
2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的自读课文,文章语言朴素,情感真实,很能打动人心。由于学生目前对纯写景的文字不太感兴趣,所以,指导学生读美文,培养高雅的审美尤为重要。我校是市级二类学校,学生的自读鉴赏能力不强,希望通过阅读美文,既培养了情趣,也学会了阅读技能,陶冶了情操。
3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淳朴的生活情趣,引导学生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保护自然,关心自然。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诗歌导入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给了我们一个美丽的梦想,在100多年前美国的诗人梭罗写了一本题为《瓦尔登湖》的散文随笔,里面的湖光山色美不胜收,现在,就让我们走出烦嚣的都市,跟随着梭罗走进瓦尔登湖,感受那妙不可言的美吧。
活动2【讲授】主题思想和写景方法
一、作者简介及《瓦尔登湖》的创作
亨利·梭罗(1817——1862),美国的作家、诗人、哲学家,毕业于哈佛大学。他受爱默生思想的影响,选择了积极的政治生活。1845年,28岁的他单身只影在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过了两年多的自耕自食的生活。《瓦尔登湖》是他对两年林中生活所见所思所悟的记录。
二、介绍梭罗的理想生活模式和主张。
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样写湖水的颜色变幻的?
2、为什么“近岸的湖水呈现一片鲜嫩的碧绿”?这说明了什么?
3、作者在文中说:“在我所见过的特异之物中,或许瓦尔登湖最为奇崛,它一直坚持着自身的纯洁。”结合课文说说瓦尔登湖是如何“坚持着自身的纯洁”的?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的?
4、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四、课文分析:
根据课文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每层的大意。
明确: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瓦尔登湖的面积、周围环境及湖水的特点。
第二部分(2——5自然段),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湖水的奇幻的颜色和清澈纯净。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湖的历史变迁及对湖的赞美。
五、主题概括
作者爱小木屋的天地,赞美瓦尔登湖——在那里可以播种真诚,抛洒朴实,传播真理,孕育信心,收获纯真。那里有最清的水,最绿的草,最善的心和最真的人。
活动3【活动】探讨分析
美国梭罗博物馆在互联网上搞了这么一个测试,题目是:你认为亨利·梭罗的一生很糟糕吗?共有467432人参加了测试,其结果是这样的:92.3%的人点击了“否”;5.6%的人点击了“是”;2.1%的人点击了“不清楚”。你是怎么看待的?
活动4【练习】梭罗的人生理想
梭罗说:“在我所见过的特异之物中,或许瓦尔登湖最为奇崛,它一直坚持着自身的纯洁。”结合课文说说瓦尔登湖是如何“坚持着自身的纯洁”的。
活动5【测试】拓展阅读《思茶》
思  茶
吴 浣
①凝视着绽开在水里的叶子,一种记忆苏醒了。当然,苏醒的不仅是个人的记忆,还有一个季节的生机。那些叶子渐渐地青了绿了,仿佛又要跃上枝头,迎着春风笑语喧哗。风中流布着春的消息,茶原本也是来赶这个季节的,只是在流变中不无波折。
②当一团雾气隐隐浮起,又渐渐地远离了丛林树梢,待雾气散尽后,林中一片明净。这当中,有一汪水域,清澈的水波倒映着层层林木,历历分明。清水无尘,只是沉淀着团团如盖的绿阴。在日光的映照下,鳞鳞水波蓄翠流碧,恍如梦幻。这不只是因茶而起的联想,却可以说是梦中到过的地方。
③梦中的流连,会是在什么季节?春之后是夏,夏之后是秋,秋之后是冬,过了冬又是春,季节就是这样变迁的。茶在春天里被采摘下来,是因为光景最为鲜活。然后再经过蒸发,烘焙,直到收藏,茶的制作也相应地印证了季节的流转。在这个流转的过程中,茶于形态上似乎越变越远。其实只是风干了水分,待到因水而活,春光又舒展开来。如此也便春光常在,可以相伴着走过一年四季。
④在故乡,习俗中有个迎春的做法,其实仪式也很简单。就是到了立春那天,要去山上砍来一枝茶树,这样就算把春天接回来了。凡万物都濡染了春的气息,却为何要选择一枝茶树,也许是茶树不仅能代表春天,而且还融入了日常生活。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能于日常事物中品出季节也就是生命的痕迹来,这样茶就是可堪寄托的了。
⑤小小的茶杯,仿佛一只小小的船儿,浮载着一怀情思漂向那绿水青山。茶山上,采茶女忙碌着,灵巧的手宛如捕捉蝴蝶,这便成就了戏台上的一出"采茶扑蝶"。其实劳作都很辛苦,只是不曾消解尽那点诗意。就有如那初生的茶芽,悄悄地把春光藏了起来,还可留待给以后长长的日子,有着无尽的回味。
⑥回味的不只是一个季节,还有一个生命。生命在季节的流转中,难免也有一个被搓揉的过程,其间也可把诗意藏了起来,然后还能不断地激活春光。这就有如一杯茶,一杯茶也能表达出大地上诗意的栖居。即便仍是梦中的相遇,感觉得并不遥远。更何况人生的选择中,这一杯茶毕竟实实在在,且分明就在眼前。
(选自《散文》2003年第9期)
1.作者在第①段中说:"茶原本也是来赶这个季节的,只是在流变中不无波折。"联系全文,概括回答:
⑴茶原本所要经历怎样的"流变"?
⑵"流变"中"波折"指的是什么?
2.文章第②段描写的青山绿水是实在的景象还是虚拟景象?为什么?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3.分析文中画线语句的含义。
⑴一杯茶,一杯茶也能表达出大地上诗意的栖居。
⑵人生的选择中,这一杯茶毕竟实实在在,且分明就在眼前。
4.文章以"思茶"为题,其"思"字的作用和含义是什么?请分点简述。
【参考答案】
1.⑴(作为植物的)茶原本要按照春夏秋冬的季节变换规律周而复始地流变着,⑵(作为茗品的)茶在春天里被采摘之后,经过蒸发,烘焙,收藏,只有后来遇水之时才重又舒展它的青绿。
2.⑴是虚拟的景象。⑵这景象是作者由看到沏茶时的热气升腾和绿茗绽开的情景而引发的联想,由文中"这不只是因茶而起的联想"一句也可看出。⑶其一,分明是虚景,却用写实手法来表现;既用写实手法,却给人恍如梦幻的境界。这种虚实交错的写法增加了文章扑朔迷离的美。其二,由茶叶联想到青山绿水,由青山绿水联想到自然界的季节变迁,也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3.⑴茶被搓揉后仅仅是把诗意(春光)藏了起来,有朝一日仍能被"激活"而表现出这种诗意(春光)来;人生就像茶一样,在经历了辛苦与磨难之后也未曾消解了希望,并永远憧憬着它。⑵在人生的流转和奋斗中,美好的希望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是能够实现的。 4.⑴"思"是文章的线索。文章是围绕着对茶的思索与联想展开的。⑵"思"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要是通过思索引发对人生的感悟。⑶"思"还含有"思念""思慕"的感情。文章借此表达一种赞美的情怀。
活动6【作业】学有所用
描写一处自然景观,调动多种写作技巧,400字左右。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