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本单元是说明文的单元,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需向学生介绍说明文的基本说明方法,并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课文中遇到的问题。 2、理解科学小品的基本说明方法及表现手法,学习课文把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情感目标:数字与语文结合,增加学生语言积累,深化学生热爱语文的感情。
2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说明文的单元,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需向学生介绍说明文的基本说明方法,并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课文中遇到的问题。
3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及基本说明方法。 2、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说数》
教学过程:
【课前演练】
数字的含义
765——7998——1798——360——520——246——0837——5196——
一、你能背多少首带有数字的古诗?请举例。二、请试读下面的数字绕口令,看看你能读多快。
北面八里坡上白家有个八伯,
八伯家里养着八百八十八只白鹅,
八伯门口种着一百八十八棵白果,
白果树上住着八百一十八只八哥。
八哥在白果树上吃白果,
白鹅气得直叫:我饿!我饿!
科学小品就是用小品文的形式来介绍科学常识,说明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形态、特征、成因、功能和作用等。
它的特点是语言通俗,篇幅短小,形式活泼,想象和联想往往很丰富。它的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说明时常借助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作解释、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列图表等等来表达要介绍事物的特点;或者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把要介绍说明的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人格化、生动化,使我们对事物的特点、作用有更清楚的认识。
既有科学的严谨,又有文学的情趣.
三、梳理结构
1、说明文的顺序一般有几种
2、本文是以什么线索来展开说明的?是什么顺序?请你根据作者的思路画出一个简单的示意图。
示意图:
四、分析文本(准确性、生动性)
(一)文章的准确美(是非抢答环节)
1.竞赛规则:全班按座位分为四组,以组为单位进行抢答。题目公布后,各组成员若有知道答案的,立即站起来回答,不用举手,谁答得快谁拥有答题权。要求不仅答对是非,更要在文章中找出理据。每组基准分为一百分,答对一题加十分,答错一题扣十分。
2.抢答题:
①自然数的实物原型是十个手指。( )
②负数概念的形成与人类早期的商业借贷活动有关。( )③虚数和虚数轴都是人们想象和创造出来的,并没有实际的原型。( )
④整数、分数填满了整个实数轴。( )⑤整数包括正数、负数和零。( )
⑥无法用整数或者分数表示的数称为无理数。( )⑦圆周率是无理数,无理数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
⑧所有分数都可以化为小数,所有小数都可以化为分数。( )总结:
(二)文章的生动美(自由发言环节)
1.明确增强文章生动性和说明效果的几种方式。
⑴ 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做比较、引用等
⑵ 表达技巧 :比喻、对比、拟人等
⑶ 遣词造句:妙用成语、妙用佛语、嵌字、化用诗句、作诗、口语化语言等
⑷ 表达方式:说明中穿插描写和抒情等。
说明方法
科学小品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作解释、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引用、列图表等等。
2、请从例句中指出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1、分数当然也有原型,例如三人平分一个西瓜,每人得三分之一。 ( )
2、零和自然数以及带负号的自然数统称为整数。 ( )
3、文中咏诵圆周率和零的两首小诗。 ( )
4、你看!负数和正数分列左右如雁翅般排开,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 ( )
5、北京图书馆里浩如烟海的藏书所包含的信息虽然极多,但仍是有限的,而圆周率却包含着
无限的信息,怎能不令人惊叹! ( )
表达技巧
(1)
(2)
作用(好处):
遣词造句
引用佛家语、巧用成语、文言句式
作用:
表达方式
描写: 加入了分数和无理数以后,数学王国更扩大了,在零这位国王两边雁翅般排开的阵容就更加威武雄壮了.
抒情: 谁说数学枯燥无味 数学天地充满了诗情画意,有待我们去发掘
2、总结:以上这些方法均给《说数》增添了生动性和趣味性,使得复杂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枯燥的说明读起来情致盎然。准确性与生动性相结合,科学性与文学性并重,《说数》因而展现出独特的风采,成为一篇优秀的科学小品范文。
五、归纳总说
在一般人看来数字是枯燥无味的,课文却把枯燥无味的内容表达得具体生动,趣味盎然。请你说说作者是运用哪些技巧形成这种效果的。
⑴从易到难,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说明顺序;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有趣;⑶灵活生动的表达技巧,使语言通俗,生动,亲切。⑷遣词造句,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可读性和行文句式的生动活泼。说明语言:客观性、准确性、科学性,要注意限制性词语的使用,文学性说明文还要求生动性、形象性。
六、趣味数学
1、下面是则真实故事,乾隆五十年举行“千叟宴”,有3900多位老人参加,其中最老的一位多大年纪 现在有副数学对联请你运算,“花甲重逢,还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2、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著名的作家,文君夜奔相如的故事。相传司马相如做官之后,有遗弃文君之意,司马相如给妻子送出了一封十三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文君察觉到这一点,就给他写了一封信:《怨郎诗》一别之后,二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不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七、奇妙的数字
完美的“3” 中国人从古到今都重视“3”的哲学价值。以“3”论人,有三皇、三苏;以“3”论文,有“三部曲”、“三言”;以“3”论花木,有园林三宝——树中银杏、花中牡丹、草中兰。人们还以“3”论学习。如宋代哲学家朱熹认为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受人偏爱的“7” 你是否注意到,在0到9的数字中,“7”很受人偏爱。 彩虹有7种颜色,音乐有7个音阶,世界上有7大奇迹,智力游戏中有七巧板,一星期有7天,牛郎织女七月初七相会。 我国俗语中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我国神话中有七仙女,日本人过年要过整整7天,童话中白雪公主要找七个小矮人…… 奇妙的“12” 12这个数字跟人类有缘,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如: 一年12个月; 一昼夜12个时辰; 时针在钟面上走一圈是12小时; 在我国和亚洲一些国家有着12生肖的说法; 我国传统用作表示次序的符号有12个,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小肠第一部分叫十二指肠,它的长度相当于人12个手指的指幅; 人体的胸部有12块胸椎,分别与12对肋骨相接; 打排球时场上有12个球员; 足球比赛罚点球的英制长度是12码;…… 有趣的37 “37”有许多有趣的性质: (1)用3或3的倍数(30以内)去乘37,所得的积是由同样的数字组成的。 37×3=111; 37×6=222; 37×9=333 37×12=444; 37×15=555; 37×18=666;37×21=777; 37×24=888;37×27=999; (2)有些37的倍数,把它们的位序调换一下,得到的数仍是37的倍数。 如:37×7=259,592、295也是37的倍数。 23谜咒 每个数字都有规律。以23度倾斜地轴自转、人类基因共有23对染色体、人体血液每23秒循环周身一次、西方现代文学宗组拉丁文共有23个字母、欧几里德几何学根据23日为一年之始为一年之始,似乎冥冥宇宙万物,皆以23为定!但这个数字的深远涵义仿佛还不止于此,摊开人类历史,23与黑暗的终结息息相关! 古有凯撒大帝被刺23刀身亡、保护圣杯的骑士团23位长老、玛雅人相信2012年12月23日是世界末日,近有广岛原子弹于8点15分投下(8+15=23)、泰坦尼克号于1921年4月12日撞上冰山沉没(1+9+2+1+4+1+5=23希特勒自杀、举世震惊的911事件(2001年9月11日,自己算去呗),还有N次爆炸案和惊世凶案都拣着和23有关的日子发生,更不用提2除以3等于圣经中撒旦代号0.666那档子事了!到底是造物者恩赐?还是恶魔诅咒?抑或是纯属巧合加自寻烦恼?一切只能由你自己判断。
【高考链接】(广东卷)
绝妙的错误
[美]刘易斯·托马斯
大自然迄今取得的唯一最伟大的成就,当然要数DNA分子的发明。我们从一开始就有了它。它装在第一个细胞之中,那个细胞带着膜和其它东西,在大约30亿年前这个行星渐渐冷却时出现在某个地方的浓汤似的水中。今天贯穿地球上所有细胞的DNA,只不过是那第一个DNA扩展和惨淡经营的结果。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因为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
可是,我们在其它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尽管今天再来谈论进化方面的进步已经不时髦了,因为如果你用那个词去指称任何类似改进的东西,会隐含某种让科学无能为力的价值判断,可我还是想不出一个更好的术语来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毕竟,从一个仅仅拥有一种原始微生物细胞的生命系统中一路走来,从沼地藻丛的无色生涯中脱颖而出,演进到今天我们周围所见的一切——巴黎城,依阿华州,剑桥大学……我后院里的马栗树,还有脊椎动物大脑皮层模块中那一排排的神经原——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
我们绝不可能通过人类智慧做到这一点。即使有分子生物学家从一开始就乘卫星飞来,带着实验室等等一切,从另外某个大阳系来到这里,也是白搭。没错!我们进化出了科学家,因此知道了许多关于DNA的事,但假如我们这种心智遇到挑战,要我们从零开始,设计一个类似的会繁殖的分子,我们是绝不会成功的。我们会犯一个致命的错误:我们设计的分子会过于完美。假以时日,我们终于会想出怎样做这事,核苷酸啦,酶啦等等一切,做成完美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可我们怎么想也不会想到,那玩意儿还必须能出差错。
能够稍微有些失误,乃是DNA的真正奇迹。没有这个特有的品性,我们将至今还只是厌气菌,也绝不会有音乐。一个个地加以单独观察,把我们一路带过来的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然而,突变的发生又绝不是意外,因为DNA分子从一开始就命中注定要犯些小小的错误。
假如由我们来干这事,我们会寻求某种途径去改正这些错误,那样,进化就会半路停止了。试想,一些科学家正在专注地从事于繁殖文本完全正确的、像细菌一样的无核原生细胞,而有核细胞却突然出现,那时,他们会怎样地惊慌失措。
我们讲,犯错误的是人,可我们并不怎么喜欢这个想法。而让我们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犯错误也是所有生物的本性,那就更难了。我们更喜欢立场坚定,确保不变。可事情还是这样的:我们来到这儿,就是由于纯粹的机遇,也可以说是由于错误。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
不管怎样,只要DNA分子有这种根本的不稳定性,事情的结果大概只能如此。说到底,假如你有个机制,按其设计是用来不断改变生活方式的;假如所有新的形式都必须像它们先前那样互相适配,结成一体;假如每一个即兴生成的、能对个体进行修饰润色的新基因,很有可能为这一物种所选择;假如你也有足够的时间,那么,这个系统注定要迟早发育出大脑,还有知觉。
生物学实在需要有一个比“错误”更好的词来指称这种进化的推动力。或者,“错误”一词也毕竟用得。只要你记住,它来自一个古老的词根,那词根意为四处游荡,寻寻觅觅。
(选自《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续)》,有删改)
19、作者在第一段里说“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但在第二段里又说“我们在其它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如何理解这两句话?(4分)
20、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5分)21、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