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课时作业(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课时作业(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8 07:49: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选择题
1.(2023河北秦皇岛模拟)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关系几经调整。对下表中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的分析,说法正确的是(  )
年份 文件 内容
200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允许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
2014年 《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 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农村形势变化不断完善
B.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开启了农村经济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进程
D.彻底解决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经营权、受益权
2.(2022河北省级联测考试)1982年,邓小平把中国外交政策总结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和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进一步强调实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21世纪初,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主要基于(  )
A.和平共处五原则的提出和实施
B.维护国家利益和推动改革开放发展的需要
C.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走向多极化
D.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政治地位上
3.(2023广东肇庆期末)英国《卫报》将2018年建成通车的港珠澳大桥评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作为世界首例集桥梁、隧道和人工岛于一体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除整体工程之外,一些细节上的科技创新也让这座大桥更加酷炫。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  )
A.标志着中国科技全面领先世界
B.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成果
C.使祖国统一大业得以最终完成
D.彰显了“一国两制”的巨大成就
4.(2023河北邯郸三模)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恢复在关贸总协定地位的申请,并最终于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全面开展同亚太经济体的合作。同年,中国正式同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接触。这表明新时期中国(  )
A.积极参与多边经济组织和机制
B.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
C.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D.积极投入经济区域集团化浪潮
5.(2023河北高考仿真模拟)下面是1978—2012年我国的产业结构比例变化表,由此可以得出,这一时期我国 (  )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78年 28.2 47.9 23.9
1985年 28.4 42.9 28.7
1995年 20.1 47.0 32.9
2005年 12.1 47.4 40.5
2010年 10.1 46.7 43.2
2012年 10.1 45.3 44.6
A.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协调性增强
B.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弱化
C.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D.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逐渐增强
6.(2023广东江门二模)20世纪80年代我国进行了价格改革,从单一的国家定价改为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市场调节价三种形式。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价格改革(  )
A.有利于促进生产和市场的发展
B.拉大了农产品与工业品的剪刀差
C.导致经济秩序混乱和腐败产生
D.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
7.(2023河北邯郸模拟)1978年5月,中国派出代表团出访法国、联邦德国、瑞士、丹麦、比利时,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次向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派出的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这次出访的主要目的是(  )
A.消除中欧双方之间的矛盾分歧
B.解释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C.打破美国孤立中国的外交僵局
D.学习外国经济建设的经验
8.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
A.“以阶级斗争为纲”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9.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国共产党十四大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从此,中国的经济体制逐步迈向(  )
A.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
10.1979年,安徽来安县粮食增产4.4%,其中包产到户的队增产37%,包干到组的队增产12.5%,包产到组的队增产3.4%,仍然以队为基础,搞“大呼隆”的队减产6.7%。这说明 (  )
A.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B.改革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C.农业合作化向纵深发展
D.基层乡镇政府设置开始革新
11.2019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1周年。回顾历史,近代上海曾是通商口岸;改革开放后上海又是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下列关于上海两次开放表述正确的是(  )
①前者是丧权辱国的,后者是独立自主的 ②两次开放都丧失关税主动权 ③前者是被动的,后者是主动的 ④两次开放都增强了综合国力
A.①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
12.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冷战的结束,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趋势,中国共产党十四大做出了(  )
A.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决定
C.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
二、非选择题
13.(2023河北衡水中学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图所示为1978—1984年中国农民粮食销售(图1)与国家收购(图2)情况(单位:百万吨)。
图1
图2
——据韩志荣、冯亚凡《新中国农产品价格四十年》绘制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任一信息,并予以阐述。(要求:所提取信息有效,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选择题
1.(2023河北秦皇岛模拟)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关系几经调整。对下表中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的分析,说法正确的是(  )
年份 文件 内容
200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允许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
2014年 《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 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农村形势变化不断完善
B.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开启了农村经济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进程
D.彻底解决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经营权、受益权
解析从2002年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到2014年“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体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跟随农村形势变化不断完善,故选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B项;开启农村经济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进程是1978年农村改革,排除C项;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的所有权一直是集体所有,排除D项。
2.(2022河北省级联测考试)1982年,邓小平把中国外交政策总结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和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进一步强调实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21世纪初,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主要基于(  )
A.和平共处五原则的提出和实施
B.维护国家利益和推动改革开放发展的需要
C.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走向多极化
D.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政治地位上
解析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根本上是为了维护我国国家利益,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就符合我国国家利益,故选B项;和平共处五原则的提出和实施是从1953年开始的,一直应用至今,所以不能反映我国近年来外交政策调整的意图,排除A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国际背景,但不是主要意图,排除C项;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政治地位上升不是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3.(2023广东肇庆期末)英国《卫报》将2018年建成通车的港珠澳大桥评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作为世界首例集桥梁、隧道和人工岛于一体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除整体工程之外,一些细节上的科技创新也让这座大桥更加酷炫。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  )
A.标志着中国科技全面领先世界
B.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成果
C.使祖国统一大业得以最终完成
D.彰显了“一国两制”的巨大成就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是内地、香港、澳门合作建设的结果,彰显了“一国两制”的巨大成就,故选D项。
4.(2023河北邯郸三模)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恢复在关贸总协定地位的申请,并最终于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全面开展同亚太经济体的合作。同年,中国正式同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接触。这表明新时期中国(  )
A.积极参与多边经济组织和机制
B.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
C.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D.积极投入经济区域集团化浪潮
解析根据材料“并最终于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全面开展同亚太经济体的合作”,可知中国为了赢得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不断加强睦邻友好建设,开展多边外交,故选A项;世界贸易组织中既有发达国家,又有发展中国家,排除B项;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依然在不断深化过程中,排除C项;世界贸易组织不属于区域集团组织,排除D项。
5.(2023河北高考仿真模拟)下面是1978—2012年我国的产业结构比例变化表,由此可以得出,这一时期我国 (  )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78年 28.2 47.9 23.9
1985年 28.4 42.9 28.7
1995年 20.1 47.0 32.9
2005年 12.1 47.4 40.5
2010年 10.1 46.7 43.2
2012年 10.1 45.3 44.6
A.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协调性增强
B.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弱化
C.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D.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逐渐增强
解析从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的占比保持稳定,第三产业不断增长,这总体上能够反映出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协调性增强,故选A项;我国以农业为基础,其基础地位并不会弱化,排除B项;材料体现我国的产业结构比例变化,没有体现人民的生活水平变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与国际进行比较,排除D项。
6.(2023广东江门二模)20世纪80年代我国进行了价格改革,从单一的国家定价改为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市场调节价三种形式。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价格改革(  )
A.有利于促进生产和市场的发展
B.拉大了农产品与工业品的剪刀差
C.导致经济秩序混乱和腐败产生
D.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
解析“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市场调节价三种形式”说明当时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时期,有利于生产和市场的发展,A项正确,D项错误。这一改革有利于缩减农产品与工业品的剪刀差,B项错误。改革有利于经济秩序的规范,减少腐败,C项错误。
7.(2023河北邯郸模拟)1978年5月,中国派出代表团出访法国、联邦德国、瑞士、丹麦、比利时,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次向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派出的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这次出访的主要目的是(  )
A.消除中欧双方之间的矛盾分歧
B.解释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C.打破美国孤立中国的外交僵局
D.学习外国经济建设的经验
解析首次向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派出的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在1978年5月,目的是学习发达国家经济建设的经验,以服务于即将到来的经济建设,故选D项;中欧双方处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双方的矛盾分歧是始终存在的,无法通过一次出访就消除,排除A项;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在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才作出的,与题干时间“1978年5月”不符,排除B项;此时中美关系已经走向正常化,排除C项。
8.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
A.“以阶级斗争为纲”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解析:该会议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故选B项。政治路线是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A项不正确。中国共产党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是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9.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国共产党十四大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从此,中国的经济体制逐步迈向(  )
A.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
解析:我国的经济体制是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而不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主要实行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国共产党十四大提出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10.1979年,安徽来安县粮食增产4.4%,其中包产到户的队增产37%,包干到组的队增产12.5%,包产到组的队增产3.4%,仍然以队为基础,搞“大呼隆”的队减产6.7%。这说明 (  )
A.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B.改革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C.农业合作化向纵深发展
D.基层乡镇政府设置开始革新
解析:结合“1979年”和“安徽来安”的时空信息,得出此时正在进行改革。粮食产量数据,说明了改革的效果。题干给出了不同生产组织形式的粮食产量变化数据,从包产到户到以队为基础,粮食增产的速度逐渐下降,直到减产,这说明了包产到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选B项。A项错在“土地所有制的变化”,不符合包产到户的内涵;农业合作化在1956年已完成,排除C项;1983年才建立基层乡镇政府,故D项错误。
11.2019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1周年。回顾历史,近代上海曾是通商口岸;改革开放后上海又是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下列关于上海两次开放表述正确的是(  )
①前者是丧权辱国的,后者是独立自主的 ②两次开放都丧失关税主动权 ③前者是被动的,后者是主动的 ④两次开放都增强了综合国力
A.①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
解析:本题以上海为切入点,对比近代以来上海的两次开放,依据所学可知,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其中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此时为被动开放,改革开放以来则是主动开放,独立自主。两者完全不同。因此,答案为A项。
12.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冷战的结束,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趋势,中国共产党十四大做出了(  )
A.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决定
C.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答案为D项。
二、非选择题
13.(2023河北衡水中学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图所示为1978—1984年中国农民粮食销售(图1)与国家收购(图2)情况(单位:百万吨)。
图1
图2
——据韩志荣、冯亚凡《新中国农产品价格四十年》绘制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任一信息,并予以阐述。(要求:所提取信息有效,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角度一:根据图表提取一条信息,如1978—1984年我国农民销售粮食逐年增多;国家实际收购额逐年攀升,远超计划收购额;按定购合同价收购的份额逐步减少,以超购价格收购的粮食份额逐年增多;等等。(表述合理即可)
角度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信息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如当时我国粮食收购逐步由计划调节向计划、市场调节相结合转变。(表述合理即可)
角度三: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该现象的历史原因,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人民公社体制逐步解体,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推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国家调整了农产品购销制度,逐步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科技投入增加、生产技术改进等推动了粮食增产。(表述合理即可)
角度四:得出符合唯物史观的历史认识,如由于当时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不够彻底,统购统销体制依然存在,市场机制对粮食供求、交易的作用仍然有限。但是,改革作为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已经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表述合理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