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体悟如诗如画的景物之美。
2、环境描写的作用
2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通过《祝福》、《项链》的学习,已经使学生有一定小说知识的积累,也有一定的鉴赏和品味小说的能力,但我们的学生大多对小说里的环境描写不甚了解,主要是在记叙文的写作当中不懂得用环境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借此篇文章来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和如何应用环境描写了增加写作的美感和层次感。
3重点难点
1、体悟景物描写对人物描写、主题表现的妙处
2、学会分析小说中景物的作用
4教学过程
4.1 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语激兴
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荷花淀》,孙犁的这篇小说取材于冀中的白洋淀,描写了抗日战中时期,冀中人民如火如荼的生活与斗争。数十年过去了,我们重读这篇小说,仍能感受到小说中散发的淡淡的清香。这清香虽然淡却醇,慢慢读来如饮一杯菊花茶,沁人心脾。这种感觉都是源自于这篇文章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今天我们一同走进《荷花淀》,一起走进孙犁笔下的诗化环境。
活动2【导入】作者简介
孙犁(1913年4月6日~2002年7月11日),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作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12岁在安平县城上小学时,孙犁14岁考入保定育德中学。学习期间,开始阅读社会科学、文艺理论著作和一些苏联文学作品,扩大了他的视野,并为后来的创作和评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高中毕业后无力升学,流浪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在大学旁听,曾用笔名“芸夫”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还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当过职员。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后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 孙犁的小说有“诗体小说”之称。 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主要作品有《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
活动3【讲授】整体感知
一、请同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全文描述了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妇女逐步成长为抗日战士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给文章三部分加小标题:月夜话别寻夫遇险助夫杀敌二、启发思考:抗日战争历时八年,期间不乏尸山血海的大战,如台儿庄战役,也不乏惊天动地的壮举,如狼牙山五壮士,本文却放弃了这些素材,只写了冀中白洋淀中的一场小小的伏击战,却为何能从众多的描写抗战的作品中脱颖而出,至今仍让人回味无穷呢?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个人自读的体会感受。
语言环境细节
活动4【活动】赏析景物描写(一)
我们说,这篇小说之所以如一坛陈年佳酿一样,时间越长越香,是在于它不是生硬地告诉你,我们的战士是多么勇敢,我们的人民是多么伟大,相反,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刻画出了特定的历时时期,典型人物的内心深处的细微复杂而又真实的感受。小说正因为真实而更具美感,更有感染力。一、讨论景物描写
(一)赏析月下编席一节1、学生齐读:“月亮升起来了……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2、启发思考:作者在小说的开端就用优美的笔触文学的笔为我们画出了一幅美丽宁静的月夜编席图,风光绮丽的荷花淀如在眼前。我们能否根据小说的景物描写,身临其境地展开想象,把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场景口述出来?3、请学生回答。明确:这是一个清爽的初夏之夜,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月色浓浓,千里苇塘,水天一色,大淀上浮着一层如轻纱般薄薄透明的云雾。晚风徐徐吹来,荷叶便轻轻拂动,飘来阵阵淡淡的荷香。一位纯朴的少妇,正熟练的编着席子。她有时望着淀里,淀里一片洁白,仿佛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坐在编好的席子上,她宛如坐着一片银白色的雪地,又如坐着一片洁白的云彩。(这是一幅多么恬静的美景。作者抓住了明月、清风、薄雾、荷香这些富有乡土气息的景物,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这流动的构图,这优美的雕塑,像一幅情景交融的散文诗,又像一幅淡雅明丽的水彩画。)4、启发思考:作者为何要创造这一美丽的意境?5、小组讨论,指明回答。明确:透过这诗情画意的描述,感受到人物的心灵是多么美好,(马克思说:“性格是环境的产物”)这美丽的荷花淀里,有着冀中人美好的生活。这幅画面渗透着作者对冀中人民勤劳、善良、醇朴性情的赞美。6、启发思考:这幅画面特征除了美丽之外,还有另外特征,即宁静,作者为什么要创造这一宁静的境界呢?明确:同样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宁静,白洋淀人生活的宁静。水生回来之前,水生嫂的内心是平静的,劳动是心无旁念,有条不紊。光写其静,也衬托出丈夫带回的消息给自己心灵的震动。
7、总结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益着人物心中的情。在水生嫂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体现了她对家乡的爱。
②、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这段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水生嫂就在这样的背景里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的形象。
③、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的描写,不仅为“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和谐和的氛围,而且也为下文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作了铺垫。
活动5【活动】赏析景物描写(二)
(二)赏读日光下的水乡风光
1、用多媒体显示荷花淀正午风光,给以学生形象上的感知。
2、学生朗读描写日光下水乡风光的语段,并展开想像。
多媒体显示:
背景:万里无云,水面上没有船只,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远景)
主体:一望无边,荷叶密密层层(中景)
特写:粉色的高高挺出来的荷花箭(近景)
3、学生自由讨论。
4、提问:如果让你用一个短语来概括这两幅画面给你的感受,你会选择哪个词呢?
5、提问:“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看到这样的描写,你觉得情节会有怎样的变化和发展呢?
明确:荷叶像铜墙铁壁——暗寓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像铜墙铁壁。
明确:粉色荷花箭是哨兵——暗寓白洋淀的妇女们成长为抗日游击战士。
6、总结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作者驰骋想象,几笔勾画,把景物写得逼真、传神、充满寓意。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着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即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写出了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理和克敌制胜的信念,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对照下文荷叶下认出她们丈夫的情景,更会惊叹小说构思的巧妙和布局的精当。
活动6【活动】小结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1、 在孙犁的笔下画面融为了一体,由朦胧逐渐清晰,荷花淀的景物是美的,水天相融,粉荷绿苇相衬,明丽清纯,让人心醉,在这里人和环境融为一体了。景为人物提供了活动的背景,烘托出了人物形象,请根据上面的对景物的分析总结出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明确:塑造了一群温顺、体贴、不甘落后、自信、乐观的青年劳动妇女的形象。
2、文章的主题
表明了党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地迅速发展壮大,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威力,展示出抗日战争的胜利前景,使作品充满鼓舞人心的力量。
活动7【活动】课堂总结
孙犁的荷花淀虽然反映的是残酷的战争年代,但是他并没有通过渲染战争的残酷来表现人物的革命英雄主义,去歌颂爱国主义精神,而是通过展现人物对家乡的爱,对生活的爱,来刻画人物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歌颂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以在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残墙断垣,看不到硝烟烈火,看不到血污泪痕,看到的是明月,清风,荷香,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箭……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这就是孙犁小说的特点:淡雅舒适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交融。
活动8【练习】巩固练习
认真阅读课文其他处景物描写片段,体味词语隐含的意义及其作用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