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荷花淀 课件(2)

文档属性

名称 12、荷花淀 课件(2)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38.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4 13:59:50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荷 花 淀
孙 犁
第二课时
卢笑妹制作
《荷花淀》——战争题材的一曲纯美的绝唱
教学重点:
1.分析本文对话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体味本文的语言特色
一、检查上一课时布置的作业:
把这十几个字的基本情节“夫妻话别——探夫遇敌——战火洗礼——参加战斗”适当扩大,写一篇四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故事梗概
作品主要写的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河北省中部白洋淀地区一个农村里有7个青年要去参军,在县委报了名,他们怕家里的人拖后腿,就公推一个名叫水生的游击队组长回去跟他们的家里说明白。水生连夜赶回家里,辞别了自己的妻子,又到别人的家里做了些说服工作,第二天就匆匆走了。过了两天,这些青年妇女想去看看参了军的丈夫。他们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的马庄去。谁知道她们赶到那里,部队刚巧在前一天晚上开走了。她们只好回家去,可是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一只日本鬼子的运输船。她们拼命逃避,把小船划进荷花淀里,鬼子却穷追不舍,幸亏我们有一支部队埋伏在荷花淀里给鬼子一个迎头痛击,把鬼子全部歼灭,鬼子的船也被打沉了。青年妇女们这才发现,原来伏击鬼子、在危急关头救了她们性命的,正是她们这些新参军的丈夫。战士们完成了伏击任务,又和爱人见了面,就兴高采烈地带着战利品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了。青年妇女们在荷花淀伏击战中受到锻炼,后来成立了自己的组织,很快就学会射击,参加了反“围剿”战斗。
二、体味作品的特色
(一)体会本文对话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思考:
1.刚才我们交流的是“故事梗概”,这样的文字是粗线条的,同《荷花淀》原文相比,缺少了那些描写?
明确:缺少了对话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
2.《荷花淀》里的对话描写和景物描写尤其有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精彩的对话描写和精彩的景物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各起了什么作用。
人物对话的作用
1.刻画人物性格。
2.交代事情经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反映心理活动。
对话描写塑造了一群温柔、贤惠、善良、体贴,深明大义,识大体,顾大局的抗日根据地妇女的形象和爱祖国、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的革命战士形象 。
——人情美
景物描写的作用:
1.为人物活动创造典型环境。
2.烘托人物形象、心情,渲染气氛。
3.为情节发展作必要交代。
环境描写描绘了一幅幅恬静、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画面
——环境美
鉴赏小说景物描写的方法:
第一、领会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联系时代背景和上下文来理解它为人物活动创设的背景意义。
第二、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领会画中之意,理解景物中蕴含着有关人物的丰富感情,体味它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第三、理解景物描写画面情景的转换,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二)体味作品语言特色,了解作家风格成因
《荷花淀》修改比较
A组(对话描写)
1.课文第22段:他只说了两句:“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五十年代的版本中,“鬼子”原为“敌人”)
2.课文第44、45段:“栓马桩也不顶事了。” “不行了,脱了缰了。”(五十年代的版本中,这两段文字原无)
3.课文第84段: “刚当上兵就小看我们,过二年,更把我们看得一钱不值了。谁比谁落后多少呢!”(五十年代的版本中,第84段整段文字原无)
明确:
1. “鬼子”是老百姓对侵略我国的外国人的憎称。对话中用这个词,更能表现出水生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正是这种“恨”,成为他带头参军、英勇作战的一种精神力量。
2.一场对话中,加进这两句年轻妇女戏谑的话,既增加了生活情趣,又从侧面反映出她们的男人——白洋淀边的青年们高贵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在党的教育领导下,一心扑在神圣的抗日事业上,顾不上家庭生活,公而忘私,国而忘家。这两句对话的添加,有助于突出小说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增添第84段这一处对话,一是更好地突出了白洋淀边青年妇女的形象,她们不甘落后,好胜心强,坚信自己的力量,渴望像男人一样“当兵”,投入抗日战斗;二是巧妙地照应了上文第73段丈夫抱怨的话,故事情节得到合乎情理的发展,小说的结构显得更为严谨了。
B组(环境描写)
1.课文第2段:(五十年代课本中曾一度删去这一段,后又恢复)
2.课文第61段: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六十年代的版本中,“一望无边挤得”原为“一望无边际的”,比起现在的版本多了一个“际”字,少了一个“挤”字)
明确:
1.小说开头第2段对白洋淀风情的描写,一是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明朗清新的环境,增添了小说的诗情画意;二是具体形象地写出了白洋淀的可爱——家乡是这样的美好,岂容强盗来侵犯?所以小说的主人公拿起枪,保卫家乡,保卫祖国。是主人公保家卫国的精神动力。
2.用“一望无边”代替“一望无边际”,减少一个字,意思不变,但文字显得更精炼;再加上一个“挤”字,增添了新的句意,生动地显示了荷叶的动态,突出了荷花淀里荷叶数量之多,密度之大。(由于用了动词“挤”,后面的“的”也相应改为“得”。)
3.这个“挤”字能不能用“靠”、“排”、“铺”等单音动词代替?
明确:
用“靠”显示不出荷叶生机勃勃的形象;用“排”,不合乎荷叶自然生长的特点;用“铺”,不能突出许许多多荷叶向上生长、高低错落的性状。只有用“挤”最好。这同小说内其它景物描写中的用词,如写“荷花箭”用“挺”,写“大荷叶”用“舒展开”,写“芦花”用“飘下”一样,都是符合具体景物的特征,用得十分准确、生动而朴素的。
粉色荷花
箭高高地挺出
来,是监视白
洋淀的哨兵吧。
小结:
1. 从以上修改、增添的对话描写和景物描写中,可以体味出本文怎样的语言特色?
明确:准确、朴素、口语化
——语言美
2.这篇文章的修改实例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发?
我们可以体会到作家在文艺创作过程中的艰苦劳动。正是这种劳动,磨练出了作品的特色和作家的风格。作家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文章不厌百回改。从修改实例中学到的一些写作方法和语言技巧,我们在写作中可以适当运用。
三、自由提问
大家对这篇课文的内容、写法、语言,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讨论的?
《荷花淀》:
战争题材的
一曲纯美的
绝唱
人情美
环境美
语言美
四、课后作业
一、课后请同学们再轻声读课文一、二遍,进一步细细体味洋溢在作品中的诗情画意和浓郁的“白洋淀风味”,细细体味作家语言的准确、朴素和口语化等特点。思考“修改比较”中第三组的6个词语、标点修改实例,研究为什么要那样改。
(三)
1.课文第1段: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五十年代的版本中,“怀里”原为“面前”)
2.课文第3段: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五十年代的版本中,“不久”原为“不多一会”)
3.课文第13段: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五十年代的版本中,“得”原为“的”)
4.课文第76段:一路走着,因为过于刺激和兴奋,她们又说笑起来。(五十年代的版本中,“因为”原为“因”)
5.课文第53段:“哎呀,日本!你看那衣裳!”(五十年代的版本中,“日本”后的感叹号原为逗号)
二、这篇小说细节描写传神,含义深厚。课文里三次出现“一捞一丢”的细节,请你把有关描写找出来,并体会这三处细节描写的作用与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