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荷花淀 配套教学设计(2)

文档属性

名称 12、荷花淀 配套教学设计(2)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8.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4 13:59:50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逐步养成勤于比较、辨析,乐于推敲、磨练的习惯。慢慢提高鉴赏好的语言、剖析差的语言的能力。
2.通过对文本中对话描写、景物描写的鉴赏,理解对话描写、景物描写在本文中所起的作用。
3.通过对作品修改实例的研讨,了解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作家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的创造态度,学习一些写作的方法和锤炼语言的技巧。
2教学内容分析
《荷花淀》是著名作家孙犁的代表作品。这篇课文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一直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这又是一篇扩展阅读课文,所以,这次教学,打算在教法、学法上作一些改进:一是让学生更多地自学,更好地投入研讨。二是让学生从作品修改这一新的角度去体味作品的语言特色,了解作家风格的成因。
3学情分析
小说是学生常见常读的文学体裁,容易看懂,但在阅读时对它的了解往往是表层的。如果教师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讲解,完成常规的程序,同学们会认为“你不讲我也知道”而索然无味。这又是篇扩展阅读课文,在两个课时内完成,因此必须突出重点,引导学生作些较深层的分析,既引起兴趣,又能提高认知水平,克服学生不求甚解的毛病,所以我把教学的重点定在对对话描写、景物描写作用的研讨、语言主要特点的体味上。在阅读和教学中通过深入品味,从感知达到理解。这既是个学习的过程,也是能力培养的过程。同学们缺乏这方面的基础,阅读小说这类作品往往只注意情节和人物的脸谱,不作深层次的品评,也缺少这方面的兴趣和修养,因此,要培养同学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分析能力,教学中就要有所侧重,不求面面俱到。对有些常规方面的环节可略去不计,由同学自行解决。基于此,我确立了以上的教学目标。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文本中语言描写、对话描写的鉴赏,理解对话描写、景物描写在本文所起的作用;通过对作品修改实例的研讨,体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鉴赏好的语言、剖析差的语言的能力。
5教学方法
比较法、鉴赏法、辨析法、讨论法
6教学过程
6.1 第二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前导入
著名作家孙犁的小说《荷花淀》被誉为是“战争题材的一曲纯美的绝唱”。它的美不仅仅表现在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月白、风清、湖光、花香的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画面,也表现在小说里的美的人情,美的语言。这节课我们通过欣赏这篇小说的写作方法和语言特点来体会小说的美。
活动2【活动】熟悉故事梗概(检查上课时布置的作业)
1.请几位同学交流所写的《荷花淀》故事梗概。(第一课时布置的作业)
2.多媒体显示一位文艺评论家写的《荷花淀》故事梗概,让学生跟自己所写的比较一下,看哪些地方还不如他,那些地方自己写得是有特色的。
(这一教学活动是把自己写的跟别人写的进行比较,意在训练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并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课文的内容,同时为下一步的教学活动作准备。是承上启下的教学活动。)
活动3【活动】体味作品的特色(体味对话描写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通过对文本对话描写、景物描写的鉴赏,体味对话描写、景物描写所起的作用,并归纳鉴赏对话描写和景物描写的方法。
思考:
(1)刚才我们交流的是“故事梗概”,这样的文字是粗线条的,同《荷花淀》原文相比,缺少了那些描写?
(2)《荷花淀》里的对话描写和景物描写尤其有特色,请同学们先欣赏一处精彩的对话描写,再欣赏一处精彩的景物描写,并说说各起了什么作用。
小结:
归纳鉴赏小说景物描写、对话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这一教学活动是通过鉴赏对话描写和景物描写,体会对话描写和景物描写的作用,并总结鉴赏的方法)
活动4【活动】体味作品的特色(体味作品的语言特点)
通过对作品修改实例的研讨(小组讨论),体味作品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作家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的创造态度。
《荷花淀》修改比较
A组(对话描写修改)
(1)课文第22段:他只说了两句:“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五十年代的版本中,“鬼子”原为“敌人”)
(2)课文第44、45段:“栓马桩也不顶事了。”
“不行了,脱了缰了。”(五十年代的版本中,这两段文字原无)
(3)课文第84段: “刚当上兵就小看我们,过二年,更把我们看得一钱不值了。谁比谁落后多少呢!”(五十年代的版本中,第84段整段文字原无)
问题:
(1)第1例,为什么要把水生对话中的“敌人”改为“鬼子”?
(2)第2例,联系上下文,为什么在修改时要加上这两段?
(3)第3例,为什么在修改时要加上这一段对话?
B组(景物描写修改)
(1)课文第2段;(五十年代课本中曾一度删去这一段,后又恢复)
(2)课文第61段: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六十年代的版本中,“一望无边挤得”原为“一望无边际的”,比起现在的版本多了一个“际”字,少了一个“挤”字)
问题:
(1)第1例,为什么后来要恢复这一段?
(2)第2例,用“一望无边挤得”好还是用“一望无边际的”好?
(3)这个“挤”字能不能用“靠”、“排”、“铺”等单音动词代替?
小结:
(1)从以上修改、增添的对话描写,可以体味出怎样的语言特点?
(2)这篇文章的修改实例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发?
(这一教学活动主要运用对照比较、推敲辨析的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使他们具有鉴赏好的语言、剖析差的语言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了解作家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学习一些写作的方法和锤炼语言的技巧。让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联系起来))
活动5【活动】自由提问
同学们对这篇课文的内容、写法、语言,还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
(课文教学结束前,留一段时间让学生自由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钻研的兴趣,并弥补教学中的不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活动6【活动】学生反思
下课前留5分钟时间给学生反思,一是回顾这节课学的内容,二是反思得与失(学习态度、精力、学习方法)。
活动7【作业】布置作业
一、课后请同学们再轻声读课文一、二遍,进一步细细体味洋溢在作品中的诗情画意和浓郁的“白洋淀风味”,细细体味作家语言的准确、朴素和口语化等特点。思考“修改比较”中第三组的6个词语、标点修改实例,研究为什么要那样改。
(三)
1.课文第1段: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五十年代的版本中,“怀里”原为“面前”)
2.课文第3段: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五十年代的版本中,“不久”原为“不多一会”)
3.课文第13段: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五十年代的版本中,“得”原为“的”)
4.课文第76段:一路走着,因为过于刺激和兴奋,她们又说笑起来。(五十年代的版本中,“因为”原为“因”)
5.课文第53段:“哎呀,日本!你看那衣裳!”(五十年代的版本中,“日本”后的感叹号原为逗号)
二、这篇小说细节描写传神,含义深厚。课文里三次出现“一捞一丢”的细节,请你把有关描写找出来,并体会这三处细节描写的作用与含义。 (引导学生把反复诵读名家名家作为学习的重要步骤,增强语感,加深理解;配置难度较小的修改实例,让学生运用课堂研讨中学到的方法,去独立钻研、品味,提高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
活动8【活动】教学后记
如果说本节课有亮点的话,我认为就是在通过对作品修改实例的研讨,引导学生了解作家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学习一些写作的方法和锤炼语言的技巧这个环节上。这篇课文的修改实例,一类是作家自己的改笔,孙犁在创作实践中养成了认真思考、认真读书、认真修改稿件的习惯。“就是一篇短篇,也要反复修改。”一类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本编者修改而经作家本人同意的,大多是个别词语、标点的改动。还有一类是五十年代有的课本作的修改因作家本人未同意而后又改回来的,也可视为广义的修改吧。引导学生对这些修改实例作比较辨析,有利于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达到本课的有关教学目的。
语文能力的养成非一日之功,但一次有效地实践往往是一次契机,至少对高一的学生来说可作为新起点的开步。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