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集市2023一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在总分【50分之外,另有5分卷而分,请工整书写。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白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艹条:
处”:
3,作容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日选项的答!
涂黑:如蒂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杆答题卡各题日
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
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可.试卷由考生保留。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1一5小题。
材料一:
庄子》书中包含了大量意趣盎然的技术寓言、这些寓言涉及许多种类和领域
动。如果考察《庄子》技术寓言中受到庄子赞赏的技术活动·会发现这些操作者大
技.他:在展示绝技的过程中,达到高度自由的境界。
探完他们达比境界的原因.有三点很重要。一是反复实践,勒操热练。庖丁开
“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最后、“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
他的刀十九年解牛数千,而“若新发于硎”,正是年复一年的亲身实践,才技术过人,
猫大道,默会理数。正如庖丁所言:“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他不再满足于-
为之技,而是钟情于自然大道。具体说,庖丁追求的“道”就是“依乎天理批大部,
高一语文,第1项〔共12页)
因其田然”,即在行为过程中依循对象的条理与法则。三是凝聚精神,修养心灵。在《达生
篇中,庄子借孔子之口评价一位捕嫌的驼背老人:“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
乎!”心意专注、精神凝聚的心理状态,是《庄子》中达自由城界的技术的特点。
以上三点构成了能人巧者达到自由境界的必备条件。第一点尤为重要,没有它,个体
无法准确把操事物内在规律,更不会遵循规律行事:没有它,个体无法排除外在功名的干扰
和内在欲望的纠缠,难以保持虚静专注的精神状态。当然,如采个休违背事物规律,或心态
浮踩,也是不行的。第一点是个体走向自由境界的根本途径,而后两点则是基本前没和关
鍵方法,这三点并非明确呈现在所有技术寓言中·因为每个故事侧重闽述的方面不尽和
司,但稍作分析可发现.那些没被提及的要点往往稳约地包含在寓言中。
仔细分析那些表达自由思想
的技术寓言,
“庖解牛”兹含的美学意味最具代
表性,“解牛”工作繁重莫杂,充满血腥可
升华成需有审美特质的艺术活动。“解牛”
过程,“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然句然,奏刀酷然,莫不中音。合于《桑
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如舞如乐.优美无比:“解牛”结束,庖丁“提刀而立,为之四顺,
为之踌躇满志”.内心满足,特神榆悦。之所以有如此审美感受,是因为庖丁在准确把握劳
动对象内在法则的基础上,充分施展非几的劳动技艺·从而使得自身力童对象化的同时·也
从劳动对象中感受到自我的创造才能。
(摘编目万勇华(庄子技术寓言的自由境界及其美学意蕴解析)
材料二:
《庄子争直接论述到技,多持否定态度,但在养生主《达生多等寓言故亨中,又对能汇巧
匠充满赞叹。一般认为,《庄子》批判的是饽道之技,赞叹的是合道之技。这一区分、显然没
有把握到庄子多智慈所在。在度庄子思想体系中.“技”“道”意涵是根本背离的,能工巧匠
故事的启示是悖道之技如何克服自身使道显现出来,即技如何消解的问题。
《庄子》中的技涉及物、社会、人自身三方而。治物之技、如伯乐治马,“烧之,剔之,刘
之,雒之,连之以弭,编之以卓栈”,造成的结采却是“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马蹄多)。高超
的技艺在《庄子》看来恰是匠人对物之本性的伤害,所以《庄子》予以否定,乃至提出“毁範钩
绳而弃规矩”(《箧)的说法:而以儒家的仁、义,礼、乐等相关治世手段和活动为代表的“治
高·请文,第2页(共12贞)辛集市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答案
材料分析 现代文阅读I的文本由两则材料组成,以《庄子》寓言中的“技”为核心,从不同维度对其解读,意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有关庄子的思想,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继承发展。同时借助命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和分析、推断等能力。
1.C 解析:综合把握材料二,“能工巧匠首要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对技高度纯熟的运用,在此过程中,其精神状态高度集中”,是“由技出发而"忘技见道’”的过程,可见“技”“不值得追求”分析武断且于文无据。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2.D 解析:综合把握材料二,首段“在《庄子》思想体系中,*技’道’意涵是根本背离的,能工巧匠故事的启示是悖道之技如何克服自身使道显现出来,即技如何消解的问题”,最后一段“最终技与道的矛盾得到克服”,可知,是矛盾得到克服,而不是二者意涵不再背离。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3.C 解析:C项是对贪欲的否定,与材料一的论点无关。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论据的能力。
答案:①大国工匠高凤林的焊接绝技彰显出一种高度自由的境界,这与他多年的反复实践、勤操熟练、高度的专注,遵循技术规律是分不开的。②他的工作虽复杂艰辛,但体现出富有审美特质的艺术意味,因为他在劳动中体现了自我的创造才能,产生愉悦的审美感受。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本重要内容的理解、分析和迁移能力。
答案:①勤奋学习,是掌握学习规律的根本途径。②探索学习规律并遵循规律学习,是学习活动逐渐游刃有余的基本前提。③在具体学习活动中,要愈加纯熟专注,从对学习技巧的关注转变为对学科规律、学习规律的追求。
(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意思对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材料观点迁移、运用的能力。
6.D . 选项A“表现了金大坚对刻石碣这件事的抵触心态”说法错误。“撮起嘴唇做了一个怪相”只是表现金大坚对萧让所说的“不应该笑”地“抗议”,并不是对刻石碣的抵触。
选项B“显现出萧让内心的矛盾纠结”说法错误,显示的是萧让在说服金大坚的过程中的感情起伏,并没有内心的矛盾纠结。选项C“金大坚对官员出身和绿林出身的好汉都不认同”说法错误。金大坚没有对两伙人的出身不认同,他不认同的是因为出身不同而互相猜忌,并且不是因为不认同别人的出身而对刻石碣产生怀疑。选项D正确。
故选D。
7.C“小说以萧让的视角进行叙述”说法错误,本文使用第三人称视角叙述。故选C。
8.①谈话开始,金大坚的笑是单纯觉得刻石碣的工作瞒住众人,很是有趣。②萧让主动谈起卢俊义和宋江的高下时,金大坚忍不住暗笑,是对萧让行为的不解。③萧让谈及梁山泊众人出身不同时,金大坚“用半个脸笑”,流露出对萧让看法的不认同。④当萧让回答不出金大坚的质问时,金大坚“呵呵笑”,是用笑表达出内心的愤懑和对“刻石碣”策略的蔑视。
(第①点和第④点,每点2分;第②点和第③点,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9.①梁山泊内众人出身不同,所属阶级不同,自然会形成矛盾和猜疑,吴用通过刻石碣,借天意来排定座次,建立秩序,是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的。②金大坚是工匠出身,性格单纯直率,正直有原则,因而他对于“刻石碣”的用心表示不满,符合人物性格。③茅盾通过“刻石碣”细节的再创作,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用现代人的立场反观古事,指出了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具有启蒙意义。
(每点2分,能结合文本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0.ADG(原文标点:此行也,晋师必败!且君而逃臣,若社稷何)
11.C(“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中的“刑”同“型”,即典范、榜样,与“伐叛,刑也”中的“刑”意思不同)
12.B(“认为此时有隙可乘,应及时出兵伐楚”错误。由“子姑整军而经武乎!犹有弱而昧者,何必楚”可知,士会不赞同出兵伐楚)
13.(1)楚军讨伐郑国,是恼怒它三心二意而哀怜它的卑下,郑国反叛就讨伐它,服罪就赦免它,(楚国的)德行、刑罚都已具备了。(得分点:“贰”“舍”“成”各1分,句意1分)
(2)这支军队危险了!有统帅而不服从,如果和敌人相遇作战,一定失败,即使能免于一死而回来,也一定有大难。(得分点:“殆”“虽”“咎”各1分,句意1分)
14.①晋国执政者为新人,不能行使政令。②晋国统帅刚愎不仁慈,不听从命令。③作为楚国国君逃避战事,有损国家尊严。(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十二年春,楚王包围了郑国。十七天后,(楚王)退兵三十里而允许郑国求和。潘尫入郑缔结盟约。郑派子良到楚国做人质。夏六月,晋军救援郑国。荀林父率中军。先縠辅助他;士会率上军,郤克辅助他;赵朔率下军,栾书辅助他。到达黄河,听说郑国已经和楚国讲和,荀林父就想回师,说:“救郑已迟而劳扰百姓,进兵又哪里有用?待楚军归国再兴师伐郑,也不算晚。”士会说:“好。我听说用兵之道,是看敌有隙可乘,才发动人马。德行、刑罚、政令、事务、典则、礼仪不违背常规,是不可抵挡的,不能攻打这样的国家。楚军讨伐郑国,是恼怒它三心二意而哀怜它的卑下,郑国反叛就讨伐它,服罪就赦免它,(楚国的)德行、刑罚都已具备了。讨伐背叛者,这是刑罚;怀柔服罪者,这是德行。这二者树立起来了。往年进入陈国,今年进入郑国,百姓并不疲劳,君王没有受到怨恨,政令就合于常规了。德行树立,刑罚施行,政令完成.事务适时,典则人人服从,礼仪顺当,怎么能抵抗它?看到可行就前进,知道困难就后退,这就是治军的好政令。兼并衰弱的,攻伐昏昧的,这是用兵的好原则。您姑且整顿军队,经营武备吧!还有衰弱而昏昧的国家,为什么一定要攻打楚国?”先縠说:“不行!晋国所以能成诸侯霸主,是由于军队武勇、臣子尽力。现在因不敢与楚作战而失去诸侯,不能说是尽力;有了敌人而不去迎战,不能说是勇敢。因为我们而使晋国失去霸主地位,不如死去!况且整顿军队而出动,听到敌人强大而退却,这不是大丈夫。受君命担任军队的统帅,而不是以大丈夫告终,只有你们能做到,我是不干的!”就带领他率领的部分中军渡过黄河。知庄子说:“这支军队危险了!有统帅而不服从,如果和敌人相遇作战,一定失败,即使能免于一死而回来,也一定有大难。”韩厥对荀林父说:“先縠率领的部队失陷,您的罪过大了。您作为最高统帅,军队不听从命令,是谁的罪过?所犯罪过已经太重,不如干脆进军。作战不能取胜,罪名可以有所分担。与其一人担当罪名,六人共同担当,不是更好一些吗?”军队于是渡过了黄河。楚王北上,军队驻扎在郔地。打算进兵到黄河以后就回国。听说晋国的军队已经渡过黄河,楚王想要回去,宠臣伍参想要作战。令尹孙叔敖不想打,说:“往年进入陈国,现在进入郑国,不是没有战事。打起来而不能取胜,伍参的肉够吃吗?”令尹回车向南,倒转旌旗,伍参对楚王说:“晋国执军政的是新人,不能行使政令。他的辅佐先縠刚愎不仁慈,不肯听从命令。他们的三个统帅,不能专行做主执行军令,想要听从命令而又没有上级,军队听从谁的命令?这一次,晋国的军队一定要败!而且国君逃避臣子,国家的尊严又怎么维护?”楚王听了心生担忧,告诉令尹,改变兵车方向继续北上,驻扎在管地以等待晋军。
15.B “这些细节都透露出王文淑家境的贫寒,以及王安石对妹妹的同情与关怀”错,这里表现的是亲人之间的自然随意,体现出手足之情和家庭之乐。说王淑文家境贫寒,王安石同情妹妹,没有依据。故选B。
16.“怆情”是伤感之意。①首联说“老去相逢”,兄妹离别多年,相逢时年华已逝,岁月沧桑,令人伤感。②颈联说“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兄妹多年不见,好不容易相聚,可王命在身,很快又要离别。相聚时光太短暂,令人伤感。③王安石年已不惑,可是变法大志还未实现,难免有壮志难伸之感,情绪低落。(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诗首联“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以议论起,用递进法展开。先说自己是个很重感情的人,在年轻时就对离别看得很重,到了年老,即使是会面,也引起心中的伤悲。颔联“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写会面时的亲情。兄妹俩随意准备了些酒菜,只是为了把酒谈话,话很多,一直到夜间,还在昏暗的灯光下说着。“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颈联“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诗人从时间空间入手,写出了诗人与妹妹分隔两地已有三年之久,又要离开去万里外的异域,诗人自己不能预料会面的日子,诗就在无可奈何的气氛中结束。“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尾联“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写诗人面对妹妹询问,坚定地回答,见到大雁南飞,我就会从北国带回消息了,但也仅仅是期待,毕竟世事难料,只能徒然安慰,既是回答妹妹,又是宽慰自己,反而倍增了怆然之情。再结合注释“本诗作于宋仁宗嘉祐五年王安石出使辽国之前。王安石时年四十岁,此前曾上书变法,但未被采纳”分析,可知王安石年已不惑,可是变法大志还未实现,难免有壮志难伸之感,情绪低落,抒发不知何时相聚的悲伤之情。
17.答案:(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2)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没空1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在具体情境中默写古代诗文的能力。
18.示例:①日新月异②息息相关③任重道远(每空1分,答案不唯一,不是成语不给分)
19.放眼中外,无论是贞观之治还是文艺复兴,国家的兴盛,都离不开文化的准备、精神的积淀,琅琅的书声孕育着民族的未来。(改对一处给2分,两处4分)
20.①使用设问,引人注意,引发我们对读书的意义和价值的深入思考,使前后衔接紧密自然,强调了读书的意义和价值。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2分)②使用排比,三个“可以……”依次从个人的本领、社会的风气和国家的创新活力角度,层层深入,内容丰富,增强了气势和感染力,阐释出了读书的意义和价值。行文具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2分)
(共4分,意思对即可)
21.答案:①往往具有脸谱化的特点
②它的缺憾也是明显的
③但这并不是她们性格的全部 (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22.B解析:乙处句末引号内句号应在引号外。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23.答案
例文:
立德广才,方成其志
古人注重养德,《左传》三“不朽”,以立德为最上,刘皇叔殷殷诫子,勿为小恶,积善成德,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今人依旧讲“德”,习近平曾多次强调的用人原则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当代青年追求自身发展,当立德广才,方成其志。
德行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乃才干充分施展之基。
《左传》云:太上有立德。唐李颀《送裴腾》亦云:“养德为众许,森然此丈夫。”于是,厚德逊让、懂得欣赏他人才干的鲍叔牙对齐桓公说:“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重,不可失也。”在鲍叔牙的极力推荐下,管仲的才华得以施展,最终帮助齐桓公登上春秋霸主之位,更是让甘居人下的鲍叔成为“千古第一相”。于是,“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相反,德不称其任,则其祸必酷。德行有亏的人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就更不要说施展才华,成就一番事业了。《之江新语 做人与做官》中引用“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所告诫的大概就是那些未能将德的位置摆正之人吧。德行与才干比,德行大抵居第一,为前提。
才干增长亦有助于增强修身和道德品质力量,提高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
若无才干,纵使有德也难以成就一番事业,而修身养德也恐怕会成为无源之水。若诸葛亮止于修身养德而无经天纬地之才干,便不会有“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若张桂梅无足够的智慧、才干就难有华坪女高的落成与1800多名女孩命运改写,可以说智慧与才干也增强了道德的力量,张桂梅也收到了“燃烧自己”“厚德载物”“教书育人,点燃希望”“师德标兵”“时代楷模”等数不胜数的认可与崇高赞誉。才干与道德从来都不该是孤立的存在。
品德与才干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缺少品德,才华难以施展;缺少才干,徒有品德亦难有所作。因此,有志之当代青年应德才兼修,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以担当时代重任。
“德才兼备,方堪重任。”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辈青年,自身发展,当以德为先,增长才干,志存高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谱写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