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7月期末试题
高二语文
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下册 试卷难度:中档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仅仅凭历史学家在研究工作中离不开时间这一事实,还不足以断言历史学就是时间的科学。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不论在历史学者身上,还是在历史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手段上,时间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的时候,历史学才真正称得上是时间的科学。
社会中的任何存在都是历史性的存在,这为历史研究规定了时间界限。历史学研究人类文明的演变,文明有起源,仅就此而言,历史必然有一个时间上的开端。同时,自有人类以来,世界上有无数的文明起起落落,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列举了21个具有文明发展过程的社会,而在他那个时代,已知的原始社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650个。因此,凡历史性的存在,都有一个时间的终点。不论是文明,还是更加具体的历史事件和进程,在时间上都有开端和终结,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意味着时间。所以,历史年代学就成为历史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辅助学科,它的作用就是把历史事件根据一定的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目前流行的公元纪年方法,是在中世纪到近代初期逐渐地创立、完善和推广的。有了这样一种方法,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都可以井井有条地被安放在这条可以向前和向后无限伸展的时间之线上。而且,世界上不同地方在其曾经使用过的各种纪年法上的历史事件,都可以转换到这一线性的时序中。
这种以数字标记的线性时间,看起来客观、中性,其实不然。虽然每个以数字表现出来的年代,原本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当历史学家在这些年代上开始编排历史事件的时候,这些年代就被赋予一定的意义。例如,476年,是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年,这在西方的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这一年被认为对近代历史发展有深远意义。这种被赋予了重要意义的年代,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几乎到处存在。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选择和倾向性,使一些数字化的时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历史时间承载着意义这一事实说明,历史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给历史时间确定性质,历史上的年代标记、时代和时期的划分,是历史学家有意识的活动所引起的结果。
(摘自俞金尧《历史学:时间的科学》)
材料二:
在欧洲,有人曾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历史学家的时间是否不是连续时间,而是“分段时间”?
这可能是一种偏见。的确,单纯的纪年法,比如奥林匹克纪年或者公元纪年,都没有在中国自发产生。中国以朝代和统治纪年,自公元前140年左右以来朝代中又有年号。但中国的历史学家又想出了一套关于王朝合法性的融贯的“单轨”理论,努力把同时代的小王朝、王国和蛮族的纪年法与所采用的主要时间标度关联起来。年代学领域的天文学家刘羲叟在他的《刘氏辑历》中确认了干支周期、闰月、冬至夏至等,体现了其“长术”(调和长期数据之术)的成果。
此外,中国的历史编纂绝不限于朝代史的框架,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形式的“通史”发展起来,以处理包括若干个朝代兴亡在内的长时间历史。司马迁本人为通史的写作树立了典范,因为他的《史记》从远古一直讲到公元前100年左右的西汉时代,但他并没有提出很多理论来讨论历史学家的工作。从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开始,历史哲学才得到了精彩的研究。《史通》是世界上第一部讨论历史编纂方法的著作,很值得与八个半世纪以后的欧洲史学先驱博丹和拉波普利尼埃尔的著作相比较。刘知几的儿子刘秩与另一位唐代学者杜佑发明了一种全面的新型制度通史,刘秩作了《政典》,杜佑作了著名的《通典》。但直到1322年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出版,这种类型的著作才达到高峰。
司马光于1084年主持完成了中国最伟大的通史著作——《资治通鉴》,由此书又产生了另一种体裁,即“纪事本末”。1190年左右,袁枢考虑到《资治通鉴》材料过于庞杂,遂选出239个论题,在其《通鉴纪事本末》中分别论述,这又给接下来几个世纪创造了一整套历史体裁。这样中国人便克服了时间的“分段化”。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司马光巨著的标题——“资治”。历史服务于一项重要的道德目的,即“资治”,指导行政工作,抑恶扬善。这便是中国历史编纂基本的“褒贬”理论,它是人类精神的一种崇高努力,尽管会使一些西方现代历史学家感到不快。由这导致的任何看似悖谬的东西,都可以通过深藏于一代代中国历史作家心中的一种深刻信念将其化解,那便是社会的显露和发展过程的一种内在逻辑,一种内在的道,因此“仁心”(善心、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终究会得到社会的善果,而不仁之心则会导致无法挽回的罪恶。人们感到这种归纳有非常充分的经验依据。于是,历史是道的显现。怎么会有人以为中国人的时间意识不如欧洲人呢?我们甚至可以说,是欧洲人的时间意识不如中国人,因为道在历史中的化现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连续过程。
(摘自英国李约瑟《时间、年代学和中国的历史编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历史年代学以按时间顺序来排列历史事件为研究内容,可以帮助历史研究者用时间线排序不同时空的历史事件。
B.在汤因比生活的时代,已知的原始社会数量超过650个,但其中大多数已经走向时间的终点,仅剩21个得以接续发展。
C.1492年以数字来标记本并没有什么意义,但因与哥伦布到达美洲关联而具有历史意义,于是1492年具备了历史标记的客观性。
D.中国没有自发产生单纯的纪年法,缘于古代以朝代和统治纪年,后又有了年号,这些纪年方法能够融贯王朝的合法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我们没能认识到时间在历史学者身上、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这一事实,历史学就不是时间的科学。
B.作者认为《史通》可以与欧洲史学家的著作相比较,这样的比较可能让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其在史学中的地位和价值。
C.《史记》以创作实践树立通史典范,《文献通考》达到制度通史写作的高峰,这都说明一些中国史学家极具时间意识。
D.“历史是道的显现”既强调了历史应该服务于人类的道德和社会发展,又体现了中国历史编纂中的时间意识。
3.依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举例与相关概念,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3分)
A.线性时间。例:梁启超主张中国历史应以孔子纪年,将孔子生年作为纪年的开始,以此确立时间之线来方便考古。
B.“单轨”理论。例:《汉书》中用汉武帝元朔二年与匈奴的纪年时间进行关联,《新唐书》中用唐朝年号纪年为沙陀国作列传。
C.分段时间。例:深知年号繁多的弊端,朱元璋登基后规定,从他以后的皇帝只能制定一个年号,并且以此作为祖训。
D.“褒贬”理论。例:孔子修改了鲁国史书中不合微言大义的部分,删除了无关治道人伦的内容,最后编定了《春秋》。
4.材料二对西方学者的偏见进行了反驳,请简要说明文章是如何逐步展开反驳的。(4分)
5.下面这段改编的歌词串联各个朝代,如同一部微型中国通史。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其体现出的中国历史时间的特点。(6分)
夏商的事悠悠,开来继往。……
秦灭六国,长城曾辉煌;因为那暴政,二世而亡。
汉在远方,西元前后伤;随风飘散,新的模样。
三国残,两晋殇,胡人模样已泛黄……
六朝胭脂粉,在何处成双。……
北风乱,夜未央,二十五史剪不断……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茶 干
汪曾祺
连万顺的门面很好认,是个石库门。麻石门框,两扇大门包着铁皮,用铁钉钉出如意云头。本地的店铺一般都是“铺闼子门”,十二块、十六块门板,晚上上在门槛的槽里,白天卸开。这样的石库门的门面不多。城北只有那么几家。一家恒泰当,一家豫丰南货店。恒泰当倒闭了,豫丰失火烧掉了。现在只剩下北市口老正大棉席店和东街连万顺酱园了。
这样的店面是很神气的。尤其显眼的是两边白粉墙的两个大字。黑漆漆出来的。字高一丈,顶天立地,笔画很粗。一边是“酱”,一边是“醋”。
连万顺的东家姓连。人们当面叫他连老板,背后叫他连老大。都说他善于经营,会做生意,连老大做生意,无非是那么几条:信用好,为人和气,勤快。连万顺除了做本街的生意,主要是做乡下生意。东乡和北乡的种田人上城,把船停在大淖,拴好了船绳,就直奔连万顺,打油、买酱。乡下人打油,都用一种特制的油壶,广口,高身,外面挂了酱黄色的釉,壶肩有四个“耳”,耳里拴了两条麻绳作为拾手,不多不少,一壶能装十斤豆油。他们把油壶往柜台上一放,就去办别的事情去了。等他们办完事回来,油已经打好了。油壶口用厚厚的桑皮纸封得严严的。桑皮纸上盖了一个墨印的圆印:“连万顺记”。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多年的老主顾了,还能有错?他们要的十斤干黄酱也都装好了。装在一个元宝形的粗篾浅筐里,筐里衬着荷叶,豆酱拍得实实的,酱面盖了几个红曲印的印记,也是圆形的。乡下人付了钱,提了油壶酱筐,道一声“得罪”,就走了。
茶干是连万顺特制的一种豆腐干。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要煮很长时间。煮得了,再一块一块从麻包里倒出来。这种茶干是圆形的,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每一块当中还带着三个字“连万顺”——在扎包时每一包里都放进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木牌,木牌上刻着字,木牌压在豆腐干上,字就出来了。这种茶干外皮是深紫黑色的,瓣开了,里面是浅褐色的,很结实,嚼起来很有咬劲,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所以叫作“茶干”。连老大监制茶干,是很认真的。每一道工序都不许马虎。连万顺茶干的牌子闯出来了,车站、码头、茶馆、酒店都有卖的。后来竟有人专门买了到外地送人的。双黄鸭蛋,醉蟹、董糖,连万顺的茶干,凑成四色礼品,馈赠亲友,极为相宜。
连老大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开酱园的老板,一个普普通通,正正派派的生意人,没有什么特别处。这样的人是很难写成小说的。要说他有特别处,也有,有两点。一是他的酒量奇大。他以酒代茶。他极少喝茶。他坐在账桌上算账的时候,面前总放一个豆绿茶碗。碗里不是茶,是酒,——一般的白酒,不是什么好酒。他算几笔,喝一口,什么也不“就”,一天老这么喝着,喝完了,就自己去打一碗。他从来没有醉的时候。
二是他说话有个口头语“的时候”。什么话都要加一个“的时候”。“我的时候”“他的时候”“麦子的时候”“豆子的时候”“猫的时候”“狗的时候”……他说话本来就慢,加了许多“的时候”就更慢了。如果把他说的“的时候”都刷去,他每天至少要少说四分之一的字。
连万顺已经没有了。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五六十岁的人还记得连万顺的样子,记得门口的两个大字。记得酱园内外的气味,记得连老大的声音笑貌,自然也记得连万顺的茶干。连老大的儿子也四十多了。他在县里的副食品总店工作。有人问他:“你们家的茶干,为什么不恢复起来?”他说:“这得下十几种药料,现在,谁做这个!”
一个人监制的一种食品,成了一地方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真也不容易。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
(有删改)
文本二: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们在背后称普普通通开酱园的连老板为“连老大”,这不仅说明他会做生意,更体现出他作为生意人的精明。
B.乡下人进城直奔“连万顺”,把油壶放下,办完事再把油壶捎走,也不怀疑油的分量和成色,旨在说明乡下人的老实。
C.圆形的茶干,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每一块当中还带着三个字“连万顺”,说明连老大的傲气。
D.连老大的儿子没能继承家业制作茶干,这既从侧面反映出连老太的勤勉与认真,也借此展现了社会变迁。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塑造的连老大是一个乡土市井中普通小人物,这体现了汪曾祺关注小人物的独特审美以及对“微小”事物的趣味。
B.小说写连老大酒量奇大和惯用的口头语,看似与做茶干无关,但有利于读者更好地认识开酱园的连老板这一人物形象
C.小说中使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方法塑造连老大的形象,如写他算账、喝酒时,就运用了动作描写。
D.汪曾祺一生对沈从文执弟子礼,文学风格上受沈从文影响极大。本文和沈从文《边城》的语言特色有相似之处。
8.研读文本,分析文本一的故事是否符合文本二中费孝通对乡土社会特点的理解,并谈谈“熟人社会”的优缺点。(4分)
9.部编版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学习任务中写道:“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主题意蕴和艺术匠心,高中生应具备鉴赏与品评作品的能力。”汪曾祺曾说过:“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平淡和谐。”请结合文本写一则文学短评,谈谈你对汪曾祺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之适魏,正当魏人败于马陵,秦人掳其公子卬,魏之为国可谓困矣。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盖其兵屡败意夫孟子之来必有奇谋秘计以取胜于邻国而洗其屡败之过也。故问孟子用兵何若而利,何若而不利也。而孟子则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然孟子学子思者也。尝问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人,亦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
孟子之学子思,既知夫仁义为利之大,而其对梁王,则终不以利言之,何哉?善夫温公[注]之论:“子思、孟轲之言一也。夫惟仁者为知仁义之利,不仁者不知也。故孟子之对梁惠王,直以仁义而不及利者,所与言之人异故也。”此说可谓尽之矣。
盖仁义非无利,仁义之利,可与智者道,难与俗人言也。与世俗而言仁义之利,彼将以利心而求于仁义,果何以得仁义之利哉?以利心而求于仁义,虽近仁义,而卒不免于利。故惟孟子则可以与之言,非孟子而与之言,则失之矣。盖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则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则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之所以罕言利者,罕与世之人言也。夫子之道传之子思,子思之道传之孟子。夫子罕言利,而子思言之于孟子,此子思之所以为善学夫子也。子思既言利,而孟子则不言之于梁王,此孟子所以为善学子思也。譬如医家之用药,此人所用之药,不可以用之于彼人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为墨子而言则可,为始皇而言之则不可。俭非圣人之中制,为魏晋之君俭啬言之则可,为武帝言之则不可矣。
(节选自林之奇《论子思言利孟子不言利》)
[注]温公,指司马光。
10.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盖其兵屡败A意夫B孟子之来C必有奇谋D秘计以取胜E于邻国F而洗G其屡败之H过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适,往、到,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词义相同。
B.有以,指有什么,与《劝学》中“无以至千里”的“无以”意思相反。
C.固,本来,与《过秦论》中“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的“固”词义不同。
D.何以,即以何,与《屈原列传》中“是以见放”的“是以”结构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国在马陵战败,公子卬被秦国掳掠,魏国处境非常艰难,魏王希望远道而来的孟子能够帮助魏国改变这种处境。
B.孟子向子思学习治民之道,子思告诉他要以利为先,但孟子认为君子应该以仁义教人,建议魏王治国要注重仁义。
C.与世俗之人谈论仁义之利,可能使他们从利益出发求取仁义,但即使接近仁义,最终难免因求利而失去仁义之利。
D.可以与墨子、魏晋之君谈论节俭,而不能与秦始皇、汉武帝谈论节俭,这是因为节俭并不是圣人遵循的中庸之道。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
(2)故孟子之对梁惠王,直以仁义而不及利者,所与言之人异故也。
14.子思言利与孟子不言利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为什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十四)
鲍照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
故乡窅窅①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
朔风萧条白云飞,胡笳哀急边气寒。
听此愁人兮奈何,登山远望得留颜。
将死胡马迹,能见妻子难。
男儿生世撼轲②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
[注]①窅窅:遥远的样子。②憾轲:不得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路难”为乐府诗歌旧题,《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十四)》为作者仿写古乐府之作,具有古乐府语言朴实的特点。
B.本诗“君不见”一语与李白《将进酒》中的“君不见”表达效果相近,以倾诉、提醒的口吻,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C.“故乡”两句,诗歌主人公遥想日夜相隔的故乡、近看尘沙扑面阻绝行人的的边关,作者借此表达征人的思乡之切。
D.“朔风”两句,作者采用极具边关特色的意象描绘边关环境,同时借用“萧条”“哀急”等词对环境气氛进行渲染。
16.结合全诗,探究诗歌结尾“长叹”一词的丰富意蕴。(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自古忠孝难两全,李密在陈述自己的隐情后向晋武帝保证先尽孝后尽忠,并用衔环结草的典故表明心迹的句子是:“ , ”。
(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 , ”两句,看似闲适恬静,实则透露出诗人由于内心的惆怅而彻夜难眠。
(3)小刚临摹了一幅诸葛亮的画像,想在上面题两句诗,却一直没想好。汪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古人成句,比如“ , ”就很好。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知你注意到没有,现在的微信聊天,已经发展出了一套相当精妙的、基于文字和符号的社交礼仪。
比如,用微信时,句子结尾用不用句号大有讲究。别人请你帮个忙,你回一句“好的”或“好的。”有没有这个句号, A 。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句号表示一句话的结束,新一句话的开始。但微信通常是一句一句发送的,你写完一句话不用句号直接发送了,对方完全能明白。也就是说,微信已经不需要句号的“分隔开两句话”这个功能,人们也已经适应了“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在这种情况下,你在句末加一个句号,就像是在刻意告诉对方“我说完了”。这个语气是生硬的!如果前面是“好、可以、同意”之类的正面词汇,句号立即就让这句话产生消极抵抗的意味。
还有,现在年轻人一般都不用“微笑”这个表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表情本来表示开心、微笑,但忽然之间,年轻人用它来表示“呵呵”的心情,含有一种嘲讽的意味。试想,聊得兴起时对方突然发一个微笑表情过来,你是越看越不舒服,简直就是( )。如今在微信中你想表达像生活中的那种微笑,要表达出真诚、友好,请使用“龇牙”;如果你真的笑出了声,现有表情已不足以表达,你最好直接用文字告诉对方“我笑出声了”。
另外,现在 B ,人们总想用更强烈的词汇表达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叫作“形容词贬值”。大家都用一个词,那这个词就不足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了,必须用一个更夸张的词,这样原来那个词就贬值了,甚至意思走向了反面。比如,看完一场明星演唱会,用微信跟朋友形容现场人很多,你会用什么词呢?“很多”“特多”都太平淡、太土气了,年轻人会用“巨多”“狂多”“暴多”这样的词,而且这里的形容词一直在换。
18.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五十步笑百步 B.笑口常开 C.皮笑肉不笑 D.笑里藏刀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0.请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解释“形容词贬值”的现象,要求表达简洁明了,不超过60个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避暑消夏,不能没瓜。这瓜主要也就是各式的甜瓜和西瓜。我最爱吃的是西瓜,从初夏吃到暑气殆尽。
我最初认识西瓜,不是来自实物,而是图画。一次看连环画,百姓欢迎解放军进城,在城门口,一位瓜农老大爷双手高举一牙西瓜给士兵。这西瓜瓤像天上的月牙,而非三角形,这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多少年后,我切西瓜还保持着一个习惯,先让一弯红月牙在视野中升起,然后再裁成三角形小份,月牙自然要比三角大一倍。我 ① ,画本中的月牙形西瓜不仅更具美感,而且体积更大,老大爷送给战士才显情义满满。
少时家贫,白面一年到头吃不了几回,靠高粱棒子山药糊口,吃西瓜简直太奢侈了,想都不用想。到了20世纪70年代,家里条件略有改善,漫长的夏天,终于可以吃上两三回西瓜。某次买回了一个,先放到脸盆里用凉水浸着。母亲环视家人齐了,连声说,打瓜,打瓜!声音高亢,有掩藏不住的兴奋,似乎有一种过节的感觉。母亲亲自操刀,切去瓜蒂,在菜刀上蹭蹭,只见刀刃刚一落在瓜肚上,瓜就咔嚓裂开了,露出鲜红的瓤和黑色的瓜子,这样的瓜熟而脆,好瓜!还不等母亲切完,我就飞快地抢过一牙吞了一口,接着赶忙吸溜,生怕洒漏一滴汤汁。母亲看我这样子,叹道,看把孩子熬渴的。那时还不知道“ ② ”一词,恐怕那种感觉只能以此来形容了。世间事物,轻易得不到的才觉珍贵。难度越大,时隔越久,饥渴感、期待感以及得到的满足感才越强烈。现在西瓜天天吃,虽依然享受,但和小时候的感觉相比有 ③ 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感染力强,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增强感染力的。(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好的相处之道,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也有人说,相处时,守住自己的立场最重要。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明确立场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辽宁省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7月期末试题
高二语文答案及解析
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下册 试卷难度:中档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仅剩21个得以接续发展”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一第2段是说“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列举了21个具有文明发展过程的社会”,而不是“仅剩21个得以接续发展”。
C.“于是1492年具备了历史标记的客观性”曲解文意,材料一第3段说“这种以数字标记的线性时间,看起来客观、中性,其实不然”“历史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给历史时间确定性质,历史上的年代标记、时代和时期的划分,是历史学家有意识的活动所引起的结果”,由此可知数字标记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时间具有主观性。
D.“缘于古代以朝代和统治纪年……”强加因果,结合材料二第2段可知“中国没有自发产生单纯的纪年法”是对的,再结合“中国以朝代和统治纪年,自公元前140年左右以来朝代中又有年号。但中国的历史学家又想出了一套关于王朝合法性的融贯的‘单轨’理论……”可知,后文阐述的是中国纪年方式的变化,这些渐趋融贯王朝的纪年方式与“中国没有自发产生单纯的纪年法”没有因果关系。且“这些纪年方法能够融贯王朝的合法性”说法也不准确,“能够融贯王朝的合法性”的纪年方式应该是“单轨”理论纪年,而不是“朝代和统治纪年”和“年号”,所以此处指代表述也有错误。
故选A。
2.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如果……历史学就不是时间的科学”错误。结合材料一第1段的“仅仅凭历史学家在研究工作中离不开时间这一事实,还不足以断言……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不论在历史学者身上,还是在历史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手段上,时间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的时候,历史学才真正称得上是时间的科学”可知,“时间在历史学者身上、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这一事实”只是条件之一,选项说法遗漏“还是在历史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手段上”这一条件。
故选A。
3.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C.朱元璋规定只能制定一个年号的做法实际上是克服年号繁多带来的时间“分段化”,因此不能作为“分段时间”的例子。
故选C。
4.①首先指出中国史学家用“单轨”理论等调和朝代、年号纪年等分段时间;
②接着指出史学家用通史处理长时间历史以跳出朝代史框架;
③然后指出纪事本末体克服了时间的“分段化”;
④最后指出道在中国历史中的化现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连续过程,反驳了对方偏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二第1段“在欧洲,有人曾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历史学家的时间是否不是连续时间,而是‘分段时间’?”首先提出问题;
第2段开头一句“这可能是一种偏见”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接着用让步关系的句子“中国的历史学家又想出了一套关于王朝合法性的融贯的‘单轨’理论,努力把同时代的小王朝、王国和蛮族的纪年法与所采用的主要时间标度关联起来”指出:中国史学家用“单轨”理论等调和朝代、年号纪年等分段时间;
第3段“此外……”告诉我们这是又一反驳的理由,段首句强调了“中国的历史编纂绝不限于朝代史的框架……各种形式的‘通史’发展起来,以处理包括若干个朝代兴亡在内的长时间历史”,指出史学家用通史处理长时间历史以跳出朝代史框架;
第4段,根据“司马光于1084年主持完成了中国最伟大的通史著作——《资治通鉴》,由此书又产生了另一种体裁,即‘纪事本末’”可知,几个世纪又创造了一整套历史体裁。这样中国人便克服了时间的‘分段化’”可知,指出纪事本末体克服了时间的“分段化”;
第5段最后部分小结,根据“于是,历史是道的显现……道在历史中的化现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连续过程”可知,指出道在中国历史中的化现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连续过程,反驳了对方偏见。
最后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的格式回答即可。
5.①历史性的存在有时间界限。中国历史以朝代和统治纪年,如秦、汉等朝代各有起点和终点。
②历史时间承载着意义。歌词中夏商的记载,继往开来,具有历史意义;
③中国历史时间编纂具有“道的显现”(褒贬之意)。如秦国因残暴而灭亡,三国、两晋等时期的划分等都具有褒贬之意。
④中国历史时间整体上是连续时间。“二十五史剪不断”体现了各个朝代前后相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
根据歌词“夏商”“秦”“汉”等可以看出,中国历史以朝代和统治纪年,如周、秦、汉等朝代各有起点和终点。而这正符合材料一中“因此,凡历史性的存在,都有一个时间的终点。不论是文明,还是更加具体的历史事件和进程,在时间上都有开端和终结,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意味着时间”的表述。故可归纳出:历史性的存在有时间界限。
歌词“夏商的事悠悠,开来继往”中明确提出夏商时期具有开来既往的特殊历史意义,而结合“当历史学家在这些年代上开始编排历史事件的时候,这些年代就被赋予一定的意义……这种被赋予了重要意义的年代,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几乎到处存在。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选择和倾向性,使一些数字化的时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历史时间承载着意义这一事实说明,历史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给历史时间确定性质,历史上的年代标记、时代和时期的划分,是历史学家有意识的活动所引起的结果”可归纳出:历史时间承载着意义。
歌词“因为那暴政,二世而亡”揭露并批判了秦朝暴政,“三国残,两晋殇,胡人模样已泛黄……”中“残”“殇”等字眼也带有明确的褒贬之意,而结合“那便是社会的显露和发展过程的一种内在逻辑,一种内在的道,因此‘仁心’(善心、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终究会得到社会的善果,而不仁之心则会导致无法挽回的罪恶。人们感到这种归纳有非常充分的经验依据”可知,中国历史时间编纂具有“道的显现”(褒贬之意)。
歌词中“二十五史剪不断”体现了各个朝代前后相续,说明中国历史时间是连续时间。这与材料二反驳西方学者的偏见时所说的“但中国的历史学家又想出了一套关于王朝合法性的融贯的‘单轨’理论,努力把同时代的小王朝、王国和蛮族的纪年法与所采用的主要时间标度关联起来”等相符。由此可知,中国历史时间整体上是连续时间。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A.“精明”错,不能说明连老板的精明,而是他待人有礼,诚信为本,受人尊重的体现。
B.“老实”错,并非旨在说明乡下人的老实,而是从侧面反映连老板值得信任。
C.“傲气”错,不能说明连老板的傲气,这只是一种营销方式。
故选D。
7.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心理描写”错。小说塑造连老大的形象,有动作描写“他算几笔,喝一口”和语言描写“我的时候”“他的时候”“麦子的时候”,没有运用心理描写。
故选C。
8.①连老板做生意的对象多是熟人。他主要做本街和乡下人的生意,大家彼此信任。比如,乡下人上城就直奔连万顺,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等问题,符合费孝通所写乡土社会的特点。
②“熟人社会”的优点:大家都是熟人,从熟悉得到信任,非常可靠。人们除了生意上的往来,还带着一份人情味。比如,大家把连老板叫做“连老大”,连老大去世多年,年纪比较大的人都还记得他的音容笑貌,记得他家茶干的味道。
③“熟人社会”的缺点:以人情为规矩,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纠纷。乡土社会因规矩而维持信任,不再适合现代社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第一问,结合“连万顺除了做本街的生意,主要是做乡下生意”“东乡和北乡的种田人上城,把船停在大淖,拴好了船绳,就直奔连万顺,打油、买酱”“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多年的老主顾了,还能有错?”可知,连老板做生意的对象多是熟人,大家彼此信任,符合费孝通所写乡土社会的特点。
第二问,是“谈谈‘熟人社会’的优缺点”。
优点:结合“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多年的老主顾了,还能有错”“人们当面叫他连老板,背后叫他连老大”“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五六十岁的人还记得连万顺的样子”可知,大家都是熟人,从熟悉得到信任,非常可靠,熟人之间交往还带着一份人情味。
缺点:结合“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多年的老主顾了,还能有错”可知,这种信任是从彼此熟悉得到的,建立在人情和规矩之下,一旦破坏,就可能产生不必要的纠纷,与现代法律社会已经不适合。
9.①结构上,随意松散,如随笔般舒放自由。写了酱园、茶干、连老大等,看似零碎松散,却并不杂乱无章,都与传统工艺相关。
②情节上,主要写普通人和“真实的生活”,没有重大的题材,没有完整曲折的情节和尖锐的冲突,淡化了情节。
③人物上,不讲究塑造典型人物,也不寄予重大意义,很少有着意的刻画和细致的描写,主要是白描式的勾勒,作者对连老板的描写刻画不多,人物并不立体、典型。
④语言风格上,语言朴素简净,冲和平淡,多是简单的生活化语言,质朴而接近口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写文学短评的能力。
结构上,小说没有一般小说的严谨结构,小说似乎是随着作者的思绪随意写成,从酱园、茶干到连老大喝酒算账,看似随便的情节,其实都与传统工艺相关,结构呈现出一种苦心经营的“随便”,读来如随笔般自由和亲切。
情节上,小说以叙述的口吻讲述了开酱园的买卖人连万顺的故事,主要写他的店面的装修、善做生意、制作茶干以及喝酒、口头语等生活小事,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淡化了情节。
人物上,小说虽然讲述了开酱园的买卖人连万顺的故事,但是大部分笔墨写制作茶干的程序以等,只有少量文字写他喝酒、口头语等生活小事,对连老板的描写刻画不多,人物并不立体、典型,这是一种虚化人物的写法,所以小说故意采用了弱化的手法。
语言上,“这样的店面是很神气的。尤其显眼的是两边白粉墙的两个大字。黑漆漆出来的。字高一丈,顶天立地,笔画很粗。一边是‘酱’,一边是‘醋’”“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要煮很长时间。煮得了,再一块一块从麻包里倒出来。这种茶干是圆形的,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等语言朴素简净,冲和平淡,多是简单的生活化语言,质朴而接近口语。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ACF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大概魏国军队屡败,想着孟子到来,一定有奇谋秘计来战胜邻国,一洗之前屡败的耻辱。
“盖其兵屡败”表示推测原因的,后面是结论,所以在A处断开。
“孟子之来”主谓结构,也是后文的前提,其后C处可断开,表示强调。
“取胜于邻国”是状语后置句,可在前面的F处断开。
故选ACF。
1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和文言句式的能力。
A.错误。往、到/出嫁。句意:孟子到魏国的时候。/刚出嫁不久便被赶回家里。
B.正确。有什么/没有什么。句意: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就没有什么办法达到千里之远。
C.正确。本来/牢固。句意:仁义本来就是用来使他们获利的。/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
D.正确。均为宾语前置。句意:究竟怎样(用什么)能得到仁义之利呢?/因此被流放。
故选A。
12.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这是因为节俭并不是圣人遵循的中庸之道”错误,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故选D。
13.(1)统治者不仁德百姓就不会生活安定,统治者不讲道义,手下的人就会乐于尔虞我诈,这样给百姓造成的损害就大了。
“不得其所”,没有得到适当的安顿(不会生活安定);“诈”,欺诈的事。
(2)所以孟子对梁惠王,只是宣扬仁义而不涉及利益,是谈话对象不同的原因。
“直”,只;“故”,缘故,原因。
14.①子思言利的原因是他说话的对象是智者,
②孟子不言利的原因是他谈话对象是俗人,
③两人都强调以仁义治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要点、评价作者观点的能力。
从原文第二段看“子思言利”的原因是“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仁义本来也是利益,对于国君来说,不仁义是最大的不利。子思的话是对孟子说的,从原文第四段看,“故惟孟子则可以与之言,非孟子而与之言,则失之矣”,孟子是智者,可以跟他言利,这样不会错失人才,而且回答透彻、得体。
从原文第二段看,孟子本身就认为“君子之所以教人,亦仁义而已矣”。从原文第一段看“孟子不言利”的原因是“问孟子用兵何若而利,何若而不利也”,第四段进一步分析“与世俗而言仁义之利,彼将以利心而求于仁义,果何以得仁义之利哉?以利心而求于仁义,虽近仁义,而卒不免于利……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孟子“不言利”是就对梁惠王回答而言,原文最后一段分析“子思既言利,而孟子则不言之于梁王,此孟子所以为善学子思也”,孟子善于学习,当谈话的对象不是子思,而是梁惠王这样的世俗之人,就按照老师说的“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只谈仁义而不谈利,这样不会给魏国造成最大的不利。面对推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孟子也做到了不失人、不失言。
所以子思言利和孟子不言利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参考译文:
孟子到魏国去,正值魏国人在马陵战败,秦国人掳掠魏国公子卬,魏国的国家局势可以说陷入了困境。魏王说:“您老人家不远千里来到我们国家,会有办法让我的国家受利吧 大概魏国军队屡败,想着孟子到来,一定有奇谋秘计来战胜邻国,一洗之前屡败的耻辱。所以魏王问孟子怎样用兵才有好处,怎样用兵是不利的。而孟子就说:“大王您为什么一定要谈利益呢,只要说仁义就足够了。”
然而孟子是受学于子思的。他曾经(向子思)询问治理百姓的方法以什么为先,子思说“先要让百姓得利”。孟子说:君子用来教导人的,也只是仁义罢了,为什么一定要说利益呢?子思说:仁义本来就是用来使百姓得利的,统治者不仁德百姓就不会生活安定,统治者不讲道义手下的人就会乐于尔虞我诈,这样给百姓造成的损害就大了。
孟子向子思学习,已经明白仁义对利的重大意义,而他对梁惠王就始终不用利来劝说他,为什么呢?温公(司马光)的评论说得好啊:“子思、孟子的说法是一致的。只有仁者才明白仁义的好处,不仁的人是不明白的。所以孟子对梁惠王,只是宣扬仁义而不涉及利益,是谈话对象不同的原因。”这种说法可以说是透彻啊。
仁义并非没有好处,仁义的好处,可以对智者说,很难和俗人说。与世俗之人说仁义的好处,他将用利欲之心去求取仁义,结果又凭什么能得到仁义的好处呢?用利益的想法去追求仁义,即使接近仁义,但最终也不能免于求利。所以只有孟子可以与其谈论利,不是孟子还与其谈论利,就是失去意义。可以与其言利而不说,就是没有辨明对象;不可以与其言利却说了,就是说错了话。智者不会错判对象,也不会说错话。
孔子很少说利的原因,是很少和世俗之人说利。夫子的学说传给子思,子思的学说传授给孟子。夫子很少谈利,而子思对孟子说利,这是子思善于学习夫子的原因。子思已经说到了利,而孟子并不对梁惠王说利,这是孟子善于学习子思的原因。就好像医生用药,这个人所用之药,不可以用在那个人身上。君子不因为天下而俭省父母的用度,对墨子说就可以,对秦始皇说就不可以。节俭并不是圣人的中庸之道,对魏晋时的君主说要节俭是可以的,而对武帝说就不可以了。
(节选自林之奇《论子思言利孟子不言利》)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C
【解析】诗句中“音尘断绝”意指未能收到故乡消息。
16.①戍边战士长年在外而产生的边愁及怀乡思亲之情,由诗歌前四句可知。
②面对现实困境,只能寄望于将来的无奈,由“得留顔”“欲何道”等词可知。
③徒有建功立业之志,却在穷贱中蹉跎一生的深沉的命运感,由“生世轗轲”“绵忧摧抑” 等词可知。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臣)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2)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3)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或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或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或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
18.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A.不恰当。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可是却讥笑别人。此处没有讥笑、嘲讽的意思。
B.不恰当。笑口常开:笑容经常出现,形容人十分乐观、快乐,无忧无虑。此处没有突出乐观、快乐。
C.恰当。皮笑肉不笑:极其不自然地装出一副笑脸,形容虚伪或心怀恶意的样子,勉强带笑,给对方以不舒服的感觉。根据前文“你是越看越不舒服”,可知是因为虽然使用了微笑的表情,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快乐喜悦情绪,属于表里不一的,用“皮笑肉不笑”恰当。
D.不恰当。笑里藏刀:指外表和气,内心却阴险毒辣。此处没有阴险毒辣的意思。
故选C。
19.示例:A.意思完全不一样(语气和意味大不一样)
B.微信语言(交际/表达)中还有一个趋势(一种现象/情况/情形/现象/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该段开头说“句子结尾用不用句号大有讲究”,可见作者在这里举例意在说明有没有这个句号会产生非常大的区别,而且该段最后“句号立即就让这句话产生消极抵抗的意味”说明句号也会产生不一样的语气,故可填:意思完全不一样(语气和意味大不一样)。
B处,该段以“另外”开头,说明作者想要从另一个方向谈论微信交际语言的使用方向,也就是“人们总想用更强烈的词汇表达同样的意思”,故可填:“微信语言(交际/表达)中还有一个趋势(一种现象/情况/情形/现象/变化)。
20.示例:因为人们总想用更强烈的词汇表达同样的意思,所以喜欢使用更夸张的词,导致大家都用的词表达效果下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大家都用一个词,那这个词就不足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了”是原因,“这样原来那个词就贬值了,甚至意思走向了反面”是结果,也就是说对于同一件事情,当大家所使用的词情感表现力越来越强烈的时候,原先我们常使用的词可能相对的表达效果就会下降(贬值)。
结合题干“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解释”的要求,可以用“因为……所以”“……是因为……”等关联词,将前面两部分衔接起来,即:因为(关联词)“人们总想用更强烈的词汇表达同样的意思”(原因),所以(关联词)“喜欢使用更夸张的词,导致大家都用的词表达效果下降”(结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21.①恍然大悟(憬然有悟) ②琼浆玉液 ③天壤之别(天差地别、云泥之别、天渊之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形容人突然有所领悟,可用:恍然大悟(憬然有悟)。恍然大悟:对某一事物突然明白、突然醒悟。憬然有悟:形容有所觉悟。
②“赶忙吸溜,生怕洒漏一滴汤汁”表现西瓜汁的甘甜味美,可用:琼浆玉液。琼浆玉液:比喻美酒或甘美的浆汁。
③语境形容现在和小时候吃西瓜时的感觉差别大,可用:天壤之别(天差地别、云泥之别、天渊之别)。天壤之别(天差地别、云泥之别、天渊之别):形容极大的差别。
22.①生动的动词运用。运用“抢”“吞”“吸溜”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展现了“我”对西瓜的渴望和吃西瓜时迫不及待的心情。
②传神的细节描写。“生怕洒漏一滴汤汁”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我”对西瓜的珍视,对吃西瓜的享受。
③口语化的语言。“我就”和“接着”等口语化词语的运用,增强了亲和力,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④紧凑的句子结构。通过连续的动作描写,一气呵成,没有任何拖沓和冗余,给读者非常流畅的阅读体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生动的动词运用。“抢过一牙吞了一口,接着赶忙吸溜”运用动作描写,表现吃西瓜时的情态动作和心情,语言生动传神;
②传神的细节描写。“生怕洒漏一滴汤汁”是心理描写,这一细节描写真切地表现出“我”对西瓜的珍视,吃西瓜时的享受。
③口语化的语言。“还不等”“我就”“赶忙”“生怕”这些都是生活化的语言,通俗易懂,民间口语的使用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产生共鸣。
④紧凑的句子结构。“抢”“吞”“吸溜”等一系列动词展现吃西瓜的过程,使句子结构紧凑,一气呵成,语脉连贯、流畅。
四、写作(60分)
23.
【解析】这是一道非常简短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只有一句,但用“;”分隔出了两层。这两层有一个共同的语境,即“相处之道”,亦即引导学生探究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以及何为最好的相处之道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写作的材料语境,抛开“相处”这个语境空谈后边的“站在对方的立场”或者“守住自己的立场”都是不符合题意的。其中第一层,指出“最好的相处之道,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第二层则指出“相处时,守住自己的立场最重要”,这两层内容里面也有一个共同的词语,即“立场”。“立场”是指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处在的地位和抱有的态度。于是“站在对方的立场”和“守住自己的立场”构成了相互矛盾的两种观点,作文题目的引语中提到“请明确立场观点”,很显然是要考生选择其中的一种观点进行溯因分析,阐述自己的理由,完善自己的论证,而决不能模棱两可,“打太极拳”。不过,在这道题目中也存在两点疑问,当然也可能成为这道作文题的突破口。第一、材料语境的问题。虽然在材料中看似明确了“相处之道”的语境,但忽视了前置主语的问题。前置主语不同,很有可能得到不同的答案。如果是爱人之间或是亲密的朋友之间的相处,那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则是产生共情的基础,也是考验情感程度的试金石。爱,本身就意味着付出与让渡,那么很显然,爱人之间或是亲密的朋友之间,最好的相处之道,应该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而如果是一般的同事之间,那么守住自己的立场也许就更为重要。因此,在写作时,我们可以将材料语境具体化,从而得出一个明确的选择。第二、材料逻辑的问题。在这则材料两种观点之间,还有一个短句,即“也有人说”。其显示了后句与前句的关系,似乎是在告诉我们“最好的相处之道,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是更为普遍的观点,而后一种“相处时,守住自己的立场最重要”是特例。但这并非这道题目的关键。前者和后者,并非一般性与特殊性的问题;后者的存在的最大价值是对前者的思辨和质疑,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进行认同阐释。因此,这道作文题目并不需要考生辨析一般性与特殊性的问题,而是要引导考生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认识、分析问题,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明确材料语境,注重逻辑思辨,是我们破解这类作文题目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