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第 4 课
伊斯兰教
文化圈
儒家文明
文化圈
与当时的中东和南亚的穆斯林世界相对应的是东亚的儒家世界。正如穆斯林世界为奥斯曼帝国、萨菲帝国和莫卧儿帝国所统治那样,儒家世界为中国所统治;其外围朝鲜和日本。
——斯塔夫阿里诺斯《全球通史》(下册)第297页
穆斯林世界 儒家世界
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
商业
地理环境
社会环境
多沙少水环境恶劣
渴望统一
我们以劫掠为职业,劫掠我们的敌人和邻居,倘若无人供我们劫掠,我们就劫掠自己的兄弟。
——反映阿拉伯人劫掠生涯的古诗
三洲五海之地
受阻
多神信仰
部落混战
外族侵扰
1.背景
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穆罕默德时代
正统哈里发时代
倭马亚王朝时代
倭马亚王朝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7世纪初
穆罕默德去世,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632年
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8世纪中期
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
622年
大规模对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广大地区
7世纪中期起
穆罕默德在610年开始以安拉使者身份在麦加宣传伊斯兰教,最初在亲朋中秘密传教,613年后在麦加公开传教,号召人们放弃原有信仰,皈依安拉。622年,穆罕默德被迫出走,迁往雅特里布城(后改称麦地那)。
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
—— 比鲁尼
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
2.统一与扩张
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
3.统治
(1)宗教:伊斯兰教
(2)政治: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
(3)经济:①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②阿拉伯商人从事陆上和海上贸易;③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4)文化:①吸收:融合东西方文化;
②传播: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
公元732年,普瓦提埃之战
阿拉伯-拜占庭战争:公元7-11世纪,发生在阿拉伯帝国与拜占庭帝国之间的一系列战争。战争从穆斯林的扩张开始,经过四大哈里发、倭马亚王朝等时期,到11世纪中期结束。
拜占庭
此战之后,阿拉伯帝国为什么没有乘势向东扩张?
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
1258年
二、奥斯曼帝国(1299-1923年)
奥斯曼土耳其人本是西突厥人的一支,最初生活在中亚地区,11世纪迁移到小亚细亚。1299年,突厥人的首领奥斯曼宣布独立,新国家被称为“奥斯曼”。
(1)宗教:伊斯兰教
(2)政治:最高统治者是苏丹,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3)经济文化:15~16世纪,经济一度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4)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
1.兴起
2.统治
1299年- 奥斯曼帝国建立
1453年- 灭亡拜占庭帝国
- 地跨亚非欧三洲
16世纪后期
奥斯曼一世
影响:
推动西欧开辟新航路
二、奥斯曼帝国(1299-1923年)
——阿拉伯传统的继承者,东西方商路的阻断者!
继承的表现:
①伊斯兰教;
②最高统治者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③行省制;
④伊斯坦布尔取代巴格达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中心。
东西方传统商路受阻
1096—1291年,基督教世界针对阿拉伯世界发动了9次争夺耶路撒冷的战争。
十字军东征
1453,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攻陷拜占庭
内容 笈多帝国(320-540年) 德里苏丹国(1206-1506年)
兴起 4C,恒河中游,征服北印度 11C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德里苏丹国
政治 中央 尚未集权,政令不统 中央 集权:最高统治苏丹(行、立、司、军)
地方 保留藩王,权力过大 地方 行省制,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穆斯林
宗教 宗教宽容政策, 佛教盛行,印度教主要宗教 宗教同化政策, 伊斯兰教为国教
印度教认同四种主要的生活目的:遵守宗教和道德法则,追求经济上的富庶,靠诚实获得财富,享受社会的、物质的和性的愉悦,以及灵魂的拯救。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兼容性强,适应中古印度不同地区、阶层的需求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南亚国家——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
大和
公元5世纪,大和国统一日本本土
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有: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县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
仿唐制度;推动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部落的氏族时代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2.东亚——日本
天皇制
国郡里制
班田收授法
租庸调制
(1)大化改新
背景:
743年。政府颁布“垦田永世私财发”,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天下诸人竟为垦田,势力之家驱使百姓,贫穷百姓无假自存”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A.政治: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B.经济:随着新土地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
C.社会: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形成:
12世纪末,赖源朝在镰仓建立幕府,并获得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2.东亚——日本
(2)幕府统治(1185-1868年)
源赖朝(1147—1199)
日本武士:卫士或随从,主要从事与战争有关活动
特点:
A.中央: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实权由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
B.地方: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臣;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兵役等义务。
C.外交: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
天皇虚权,幕府实权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2.东亚——日本
(2)幕府统治(1185-1868年)
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科举制,地方管理制度等
经济:先进的农耕经济生产技术,土地国有制等
文化:儒家思想,汉字汉文文化等
学习中国的表现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2.东亚——朝鲜
1592—1598年壬辰倭乱(万历朝鲜战争)期间,明朝大将邓子龙、朝鲜大将李舜臣壮烈牺牲。由于帮助朝鲜人民对抗日军船舰赢得数场海战胜利,
龟船的威名远播。
中朝两国友谊历史悠久,珍惜友谊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2.东亚——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