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孔子淳于越(左一)谏秦董仲舒孔子,淳于越和董仲舒都是儒学专业毕业,他们生于不同的时代,在找工作时会得到一样的结果吗? 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 14年周游列国的政治游说中,东奔西走,屡次碰壁,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后虽被鲁国迎回,但鲁终不用孔子。 为什么就没一个国家要我呢?孔子主张仁和礼,反对苛政,不符合社会大变革和新兴地主阶级建立强权、扩张统一的要求。
李斯和淳于越(原齐国博士)是一对好兄弟。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置酒咸阳宫时,淳于越建议实行分封,以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遭丞相李斯驳斥。
当时身居相位的李斯,为了迎合秦始皇统一言论的需要,上表焚书,当即遭到太子老师、博士淳于越的反对。李斯意识到,焚书之议势在必行,却又担心性格耿直的淳于越强谏惹祸,想方设法劝导他,可是淳于越还是触犯了律令。在李斯的袒护下,淳于越免于死罪,革职回乡。为了保护储君,在回乡路上,他又为扶苏代言,泣血上表,谏阻焚书,终于招来杀身之祸。秦朝儒学受打击——焚书坑儒政治上
大统一经济上
大统一思想上?1、统一六国
2、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权至高无上,中央设三公,地方废分封设郡县。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驿道文化上
大统一统一文字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秦 朝------国家统一、要求稳定、
加强皇权、中央集权政治、经济大统一的时代评价“焚书坑儒”?思 想 ?“百家争鸣”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对国家政策老在指手画脚。不利于政策实行、社会稳定、思想统一1、统一了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2、使古代的文化典籍遭到极大的破坏;
3、钳制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思想上的活跃时代的需求——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法家为教,焚书坑儒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儒家思想的
发展经历: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道家放任无为的政策,对于大帝国组织的巩固是无益而有损的。这种政策经文帝一朝的实验,流弊已不可掩。无论如何,在外族窥边,豪强乱法,而国力既充,百废待举的局面之下,“清静无为”的教训自然失却号召力。 -吕思勉《中国史纲》 一、背景:
1、经济逐渐恢复和增强,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休养生息政策
2、社会危机严重:
3、儒学逐渐复苏(1)思想依据:道家“无为而治”思想
(2)原因:①吸取秦朝灭亡教训
②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破坏严重
材料一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汉书. 食货志》材料二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王国问题土地兼并问题匈奴问题必修一必修二中我们学过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有为”的措施呢?回顾必修一、必修二归纳汉武帝 “有为”的表现政治:必修①:P12、P14
(1)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
(2)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经济:必修②:P17
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物价。实行货币官铸、盐铁专卖、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
军事:课外补充:
成功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即位后,诏令各地方长官推举“贤良方正”的学者到长安献计献策。董仲舒连上三篇奏章,称“天人三策”。 “策”是一个长沙方言词,但在古代它也是一种重要的文体,如有董仲舒的《天人三策》、贾谊的《治安策》、苏轼的《教战守策》等。在此对“策”的正确解释是
A.古代回答命题者问题的一种文体
B.陈述某种意见和事情的一种文体
C.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D.用委婉方式规劝上级的一种文体
【解析】答案A。B、C、D项对应的分别是“表”(如《出师表》)、“疏”(如《论积贮疏》贾谊)和“谏”(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三种文体。随堂演练姓 名董 仲 舒性 别出生年月民 族主要成就个人特长公元前179年汉 族创立新儒学应变能力强,能根据时代需要改造思想。籍 贯专 业工作经历皇帝顾问男汉代广川郡儒 学景帝时
担任博士哲学学士经学硕士学 历求职岗位新儒学: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的儒学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诸侯割据边境不宁缓和矛盾
制定规范限制兼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三纲五常限田、减轻赋税、徭役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董仲舒的简历应该加上哪些内容才能吸引汉武帝?二、提出——董仲舒的新儒学 内容:(1)“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学说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②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学术发展?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①有利于加强君权
②唯心主义成分多,神学迷信色彩浓厚《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某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人之为人,本于天也。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人副天数》天在上,人在下,天人之间互有感应:
??? 天有阴阳历之分(阳历为公元,阴历为农历),人有阴阳性之别(阴性为女,阳性为男);
??? 天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人有五脏(心、肺、脾、胃、肝);
??? 天有四季(春、夏、秋、冬),人有四期(少、青、中、老);
??? 天有阴、晴、冷、暖,人有喜、怒、哀、乐。
??? 天人相互感应,互动互补,才有天人合一,大千世界。
天与人之关系:
天是客观,人是主观的,人的主观要尊重客观世界,符合客观规律,人随天意,天公做美,才能万事皆成。
人要多行善事,才能感天动地,即有人缘又得天缘,天人合一才能成大事,所以才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之说。
恶人做坏事,天怒人怨,必败无疑。历史上拿破仑滑铁卢惨败,某种意义上是败在突降大暴雨的天相上;希特勒进攻莫斯科城外,是奇冷的严寒使他寸土难行,最后败退柏林。这些都是天意使然。 (天灾人祸,比如中国三年困难时期)(4)仁政思想:限田、薄敛、省役(3)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义》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外方,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①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稳定
②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具有局限性特点:
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外儒内法 在中国的王道(儒家思想),看上去好像是和霸道 (法家思想)相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鲁迅《关于中国的二三事》积
极消
极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2、有利于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发展3、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稳定3、唯心主义成分多、神学迷信色彩浓1、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学术发展2、宣扬的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评价汉代新儒学(独尊儒术)?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
?
A.主张“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
?
B.提出“大一统”思想
?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
?
D.认为“与天同者,大治”,天降祥瑞;“与天异者,大乱”,天降灾祸。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但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发展”体现为
①由以道德教化为主发展为外儒内法
②由“民本”发展为“君本”
③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
④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C ④是二者的共同点。先秦儒学强调道德教化,强调“民本”,通过批判暴政来抑制暴政;汉代儒学则侧重于君主专制强权。
汉武帝为什么要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2、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大一统的思想 (根本原因)启示:
第一,一种思想要想永葆生机,必须要与时俱进;
第二,一种思想要想为全社会所接受,必须要获得国家机器的支持;
第三,一种思想,必须植根于群众的实践,否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生存。三、实践——汉武帝的尊儒1、措施:(1)思想上: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上:
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上:
儒家逐渐垄断中央和地方教育①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
②教官:五经博士
③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
④地方教育系统:郡县立学校2、影响:(1)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2)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秦朝和西汉时期有何不同遭遇?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不受统治者重视。秦朝:焚书坑儒,受到沉重打击。西汉: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导致这些不同遭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否
适应
时代的需要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探究学习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感谢聆听!黄老之学传说黄帝善于养生,最终得道成仙。所以养生之道成了黄帝之学。而老子之学则成了治国安民之学。 黄老之学的特征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
黄老之学源于道家,但对道家思想又有所改造,其特征是,以道家“清净无为”思想为主体,并吸收了阴阳、儒、法、名各家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成分而形成的理论。是汉初统治者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对人民少干扰,所谓“纵民之欲”,“与民休息”,“顺民之情”,“顺流而与民更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
“治”:治理。
意思是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无为而治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应该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 什么是“无为而治”?概念阐释 汉初鉴于秦亡教训,已有人提出用儒学思想统治。但汉高祖刘邦不喜儒学。惠帝时,废除了“挟书之律”。文帝、景帝时,积极搜集遭秦火之后所残存的古籍,包括儒家经典。同时,开始立《诗》、《书》、《春秋》等儒学经典的博士官。?
“徐生以容为汉礼官大夫”(《史记儒林列传》),北平侯张苍、及梁大傅贾谊、京兆尹张敞、太中大夫刘公子皆因修《春秋左氏传》而得到汉文帝的赏识和重用。其中,贾谊更是深受文帝赏识,而能“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儒者在政治舞台上开始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对政治的参与度日益提高,能够提出很多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建议和举措。文帝对此的态度是,不但能重用儒士,而且积极采纳儒士提出的合理思想和策略。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③“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希望君主因为天降灾异而有所收敛, 限制君主权力的过分膨胀,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④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确实有利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中国农民负担过重的现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⑤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3 汉武帝时期,中国思想 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
A 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 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C 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D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两大定律
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木 火 土 金 水
方位 东 南 中 西 北
颜色 青 赤 黄 白 黑
五季 春 夏 季夏 秋 冬
天干 甲乙 丙丁 戊己 庚辛 壬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