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琵琶行(并序) 配套教学设计(10)

文档属性

名称 16、琵琶行(并序) 配套教学设计(10)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4 14:08:40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过程与方法:以朗读、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赏析,自主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和悲剧美。
2新设计
采用情景导入——整体感知——探究赏析——练习拓展的教学模式,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
3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琵琶行》用两个课时授完,第一课时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以理清故事情节为突破口,并且从中概括出诗歌的内涵与实质,以期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第二课时以鉴赏音乐描写为突破口,“学以致用”,通过对比,提升学生学习古诗的层次,将对古诗的理解转化为运用,将领悟转化为能力。
4重点难点
1、理解全诗大意,掌握重点字词;
2、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表达技巧;
3、掌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2.了解作者并掌握基本文学知识及理清故事情节。学时重点
重点:整体阅读本首诗歌,疏通序,概括段意。学时难点
难点:引导学生抓住主旨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活动
5.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1.赏析描写琵琶演奏的段落,分析其描写手法,理解、揣摩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声中之情”。
2.在朗读中,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区分不同作品的艺术情感和手法的异同。学时重点
1.把握音乐节奏及内在情感。
2.探究用文字表现音乐的方法,掌握表现音乐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学时难点
反复朗读中感悟情感,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琵琶行(并序)
【课前播放音乐《林海 - 琵琶语》】
同学们,我们今天来接着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琵琶行》最精彩部分莫过于对音乐的描写。【放映ppt图片】
唐代宣宗皇帝李忱以诗就曾评价:“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清人方扶南把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袁行霈先生评价《琵琶行》时说:“《琵琶行》对音乐的描绘有独到之处,音乐形象是难以捕捉的,白居易却借助语言把它变成读者易于感受的具体形象。”
可谓点评精辟之际。那么琵琶行里的音乐是否真向他们所说那么精彩,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感受下。
活动2【讲授】琵琶行(并序)
今天学习《琵琶行》我们要做三件事情。一闻琵琶赏其妙,再闻琵琶诉悲情,三闻音乐比异同。首先我们来做第一件事情。一闻琵琶赏其妙。千百年来《琵琶行》这首诗当中的音乐描写部分向来被众人所称道。那么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让人们这样去喜欢呢?那么我们今天第一个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来朗读描写音乐的部分。这段对于音乐描写的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至文。被称为唐人具体描写音乐诗当中的压卷之作。评价这么高,大家齐读第二段感知一下。
(一)音乐欣赏:一闻琵琶赏其妙
1. 【配乐《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师朗读第二自然段(读的时候要读出节奏的快慢,音调的高低,和音速的紧急与舒缓),全班齐读课文。
2.提问:声音无形,摹声最难,诗人怎样表现琵琶出神入化的技巧?让生选一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赏析。(预设答案:比喻、叠音词、环境烘托等)
3..找出精彩句子,体会其效果:
例:A、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以“急雨”和“私语”来比喻乐声,写出乐声的急切轻快的特点。
B、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以大小珍珠坠落在玉盘中敲出的音响,比喻两弦和谐,急切愉悦。
C、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用花 底莺语的间关之声,比喻旋律的流畅优美 ,用泉流冰下阻塞难通来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
D、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以银瓶乍破水浆迸之声和铁骑突出刀枪鸣声响形容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乐音。
4.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呜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
5.找出叠词叠字,双声叠韵词
①叠词叠字
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另有瑟瑟、茫茫、唧唧,不直接描写音乐的。)
双声叠韵:间关、幽咽、呕哑、嘲哳。
小结:这些词语的运用有什么效果?
直接模拟声音,或者使诗句增加音乐性和节奏感,加强了音乐悦耳动听和韵律节奏。
6.教师总结音乐描写的艺术:
①运用比喻描写音乐(以声写声,以形写声)。
②运用叠词、双声叠韵词描写音乐。
③侧面描写。以无声来写有声。例“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④人物动作。三两个动作已经看出琵琶女高超技艺。
⑤曲中带情,情声交融。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活动3【讲授】琵琶行(并序)
(二)情感分析:再闻琵琶诉悲情
1.概括下琵琶女的身世经历。
家庭遭遇变故。时光流逝,色衰爱弛、门前冷落、委身商人、孤独寂寞,独守空船。
2.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曲调起伏变化)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情感和生活变化)春风得意少年时——年长色衰守空船——命运抗争诉悲愤——梦啼妆泪红阑干
3.诗人白居易,哪些诗句表现了他的不幸,落魄失意的呢?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贬出京城,疾病缠身,无友无乐,居住偏僻,环境凄凉,独处寂寞。
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虽然不幸不尽相同,但依然有相同之处,谁知道?
明确:诗人与琵琶女有哪些同病相怜之处:
①都是从京城长安来到偏僻的江州都经历由繁华的京城到僻远的江州的过程,有相同的漂泊感。
②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③都有从荣至衰的不幸遭遇。他们都遭遇人生中的不幸,有相同的沧桑感。他们都无力主宰个人命运,有相同的失落感。
④都怀有满腹的“幽愁暗恨”。琵琶女经历了人生变故,琴技越来越成熟,感情越来越深沉,却再也没有人欣赏她的琴声;白居易在贬谪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接触到社会现实,考虑问题也会越来越全面,却不能施展才华。
小结:尽管诗人与琵琶女的社会地位生活态度有所不同,尽管他们素昧平生,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失意者的感受是相通的,都遭遇坎坷,落魄失意是相同的。
4.(介绍写作背景及诗人被贬原因)
总结:
一伤女: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凄苦的身世激起诗人深深怜悯和同情。
二伤己: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结果却今朝沦落,忧愁悲愤,再加好友离别,更感孤寂难耐。
三伤时:琵琶女沦落,诗人遭贬,隐含社会动乱,政治腐败,诗人作此文既是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活动4【练习】琵琶行(并序)
(三)课外拓展:三闻音乐比异同
1.比较白居易《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音乐描写的不同之处。
明确:思想情感,相同点:都写了乐伎歌女的悲惨命运,也都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同情。
不同点:《夜闻歌者》只是较客观的叙述描绘,也没有交代歌女的身世。《琵琶行》写了琵琶女的身世,也有诗人自身遭遇的深切感受,反映的社会现实更为深广。
表现手法,相同点:都用秋月来渲染气氛,都压入声韵,显示了两诗的基调的凄凉压抑。
不同点:《琵琶行》运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绘声绘色地描写难以言状的音乐;《夜闻歌者》只概括地写出歌者声调的“愁绝、凄切”。另外,《琵琶行》对琵琶女的外貌描写只作概括,而《夜闻歌者》对歌女的外貌描写却很细腻。
活动5【讲授】琵琶行(并序)
(四)课堂总结音乐如人生,音乐寓人生本诗不仅写出了琵琶女技艺的高超,更写出了人物之情感的波澜。正因我们的琵琶女不只是为音乐而奏音乐,我们的诗人也不只是为音乐而写音乐,而是融入了自己的千般感慨、万种情思,所以聆听了这样的演奏,谁不会为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物我相容,天地永存!艺术的魅力正由此而来!
活动6【导入】琵琶行(并序)
(五)作业布置: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能惊天;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可以泣鬼;白居易的《琵琶行》可以移人。它们被誉为“摹写声音至文”。课后阅读韩诗和李诗,并分析体会其音乐描写的特色。
活动7【活动】琵琶行(并序)
(六)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比喻、通感
叠词、叠韵词
一闻琵琶赏其妙 情声交融 艺术手法
演奏者动作描写
正侧结合
再闻琵琶诉悲情 伤女 伤己 伤时 思想情感
三闻音乐比异同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