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长沙》课件(共4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沁园春·长沙》课件(共4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8 10:07: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回顾
分析意象,能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词作。
学习毛泽东的革命壮志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学习目标
目录:
一、知识链接
二、整体感知
三、鉴赏文本
四、探究文本
五、理解性默写
一、 知识链接
词兴起于隋唐,宋代进入全盛时期。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初起时称“曲词”或“曲子词”, “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或“诗余”(如《草堂诗余》)等。
1.文体——词(名称)
“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题和词牌是有着严格区别的,词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乐词的主要内容,是词的作者写定的。词牌是词的形式,决定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世代沿习相传。
1.文体——词(特点)
(1)依照字数划分:小令、中调、长调
小令的字数在58字以内;59至90字,为中调;长调为91字以上。
(2)依照流派划分:豪放派与婉约派
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以苏轼和辛弃疾为代表。
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以柳永、秦观、李清照为代表。
1.文体——词(分类)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他又是一位有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他在各时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革命形势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2.作者——毛泽东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3.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1)沁园春
qìn
(2)峥嵘岁月
zhēnɡ rónɡ
(3)百舸争流
ɡě
(4)怅寥廓
liáo kuò
(5)挥斥方遒
qiú
(6)浪遏飞舟
è
1.初读,读准字音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再读,把握节奏
豪迈奔放
慷慨激昂
气势磅礴
2.三读,把握情感
三、鉴赏文本
词眼切入: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问”谁?
“问”什么?
为什么“问”呢?
“问”了以后要做什么
……
鉴赏上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时间、地点、特定环境
1.“独立”能否换成“站立”“直立”?
不能,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中流砥柱的气概。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2.一个“看”字领起,写了哪些典型景物?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3.作者从哪些角度对这些景物进行描写?
山上
江中
天空
水底
远眺
近观
仰视
俯视
静景
动景
景物描写角度
视角
动静
色彩
远近相间、俯仰结合、动静结合、红绿相衬
4.聚焦炼字,感受语言之妙
词句 精彩用词 表达效果
万山红遍 万、遍
层林尽染 层、染
漫江碧透 漫、透
百舸争流 争
鹰击长空 击
鱼翔浅底 翔
万类霜天竞自由 竞
万——山之多,写出了群山的重叠之态
遍——红之广,写出了树林红得彻底
层——写出了林之密
染——拟人手法,写出了秋景红色之深
漫——写出了江水的溢满之状
透——写出了江水的碧绿清澈之状
写出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准确地展现了雄鹰在空中展翅翱翔、迅速有力的飞翔身姿
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的生命力
鲜活地刻画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活泼的游动神态
对比阅读:历来描绘秋景的诗词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秋景的特点
凄冷、寒冷、萧瑟、孤寂。
5.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
与作者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
毛泽东是杰出的政治家,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他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面对如此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问题?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广阔无垠的大地啊,谁才是主宰你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
6.词人为什么“怅”?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怅: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6.词人为什么“怅”?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表层意思:
面对万事万物如此情景,我不禁陷入深远思索和无限感慨,向着旷远迷茫的大地发问,究竟是谁主宰着这些事物的盛衰消长呢?
深层内涵:
社会环境波起云涌,谁能持起革命领导权,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呢?表达了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和远大抱负。
上阙小结:
上阙通过写景抒情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提出了苍茫大地谁来主宰的问题,引出了下文的回忆。
鉴赏下阙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看景——忆事
今游、独游——昔游、众游
2.下阙塑造了什么样的青年形象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相关诗句 形象特征
风华正茂 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慷慨激昂,关心国家命运
粪土当年万户侯 蔑视强权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激流勇进、搏击风浪的斗争精神
2.下阙塑造了什么样的青年形象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下阙塑造了意气风发、蔑视强权、针砭时弊、敢于斗争的热血青年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3.如何翻译“曾记否,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表面: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
实际:你们还记得当年激流勇进,搏击风浪的革命豪情吗?你们还记得历史的责任,敢于充当时代的弄潮儿吗?
4.“曾记否,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运用了哪些手法 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手法:运用象征的手法。
情感: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激流勇进,立志振兴中华的慷慨豪情,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作用: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小结:
词的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毛泽东和青年时代的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奋斗、无所畏惧的革命斗争精神,形象而又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四、探究文本
诗人“公木”用“重在写景,景中有情”和“重在抒情,情中见景”分别概况上阙的艺术特色。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1.鉴赏写作特色
①词的上阕虽然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
“万山红遍”——“红”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遍” 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百舸争流”——蕴含了奋勇向前的精神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蕴含了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②词的下阕虽然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展现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2)多种对比,形象鲜明
颜色对比:“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
动作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
明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
暗比:“万类”的自由与民生的压抑。
(3)语言精炼,表现力强
炼字(如层、染、击、翔……)
作品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上阙内容)和对青年时代革命生活的回忆(下阕内容),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情感)。
2.归纳文章主旨
1.《沁园春长沙》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理解性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