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大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大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8 14:20: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国古代史概述
一.中国古代史时空线索
中国古代史始于中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 重点叙述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演进,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起源、建立、巩固和发展的历程。
二.中国古代史阶段划分
阶段划分 原始社会 中国的原始社会,起自于从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活动开始,止于约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的建立。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氏族公社又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时期 从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开始,到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结束
封建社会 阶段 时间
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战国、秦汉时期 从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开始,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从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到公元589年隋朝统一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 从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
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从907年后梁建立,到1368年元朝灭亡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的逐渐衰落——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 从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三.中国古代史规律总结
1、中国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分别是奴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成熟时期:
①政治上:禅让制→世袭制;部落联盟→国家建立;分封制逐渐形成并盛行;
②经济上:铁器、牛耕的出现
2、中国封建社会:统一多民族国家由建立到不断巩固;封建社会由兴起到强盛再到渐趋衰落:
①政治上: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在之后各朝代不断发展;
②经济上:封建小农经济在战国时期开始形成,在封建社会初期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③思想文化上: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秦朝法家独尊;汉武帝时期,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④对外关系上:由开放的对外政策逐渐走向闭关锁国;
⑤科技上:由世界领先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⑥民族关系上:在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下,中央政府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势力,并加强对蒙古、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大单元教学设计)
01课标解读 02教材分析 03学情分析
04学习目标 05情境任务 06课时安排(四课时)
07难点突破 08跨学科学习 09背诵清单
10复习设计 11大事年表 12单元评价
01【课标解读】
1.2022年课标要求
〖导论〗2022版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我国史前时期的基本面貌,了解对中华文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和人物,了解农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它是如何促进早期文明形成的,进而促使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以增强文化认同感,也使学生通过不断深入学习历史来培养批判性思维,例如分析史前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同时要求学生能够将历史学习与其他学科如地理、科学等结合起来,以促进全面理解。
〖课标〗1.1史前时期
通过了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2.2022年课标解读
⑴了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距今年代、生活区域及其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⑵了解原始农业的发展概况,半坡、河姆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⑶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⑷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⑸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⑹能结合语文、地理、生物、美术、道法等课程的学习,通过阅读古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查阅地图,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02【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
1)新旧教材之比较
2024版新教材 原版本
单元 课题 单元 课题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和文明的起源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2)本单元由三节正课组成。
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介绍中国史前时期的人类活动、北京人、山顶洞人,包括早期的人类如何生活、他们使用的工具、居住的地点以及他们的社会结构等。增加了郧县人、蓝田人的描述:增加了读图活动。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这一课探讨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史前社会的结构和生活方式。这可能包括农业技术、作物种植、畜牧业的开始,以及这些因素如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形成。增加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的内容。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课聚焦于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新增全部内容】、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新增全部内容】、远古的传说,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包括早期的政治组织、宗教信仰、艺术和文化等方面。它可能会讨论早期的城邦、王朝的形成,以及这些因素如何为后来的中华文明奠定基础。
单元大概念架构
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北京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掘揭示了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概况,以及他们在演化过程中的特点。
我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在距今约1万年,生活在长江、黄河流域等地的先民已栽培水稻、粟、黍,并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
在农业兴起的基础上,原始社会不断发展,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距今五六千年时,一些部落逐渐结成联盟,并推举出首领。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被后人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良渚、陶寺等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历史。
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3、整体教学流程透视
(1)课堂导入环节以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直接破题法、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学激趣。
(2)导入新课后,出示学习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和要求,明晰地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节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何种能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3)自主学习,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再对重难点进行精细预习,标画重点内容。
(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展开,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5)当堂检测,着重在于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口答、自背、做题等方式完成。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掌控教学环节,每节课至少留出3至5分钟进行测验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堂堂清,不欠账。
4、本单元教材体例
(1)新教材的每个单元主题页新增该阶段时间轴,对重大事件进行梳理,增强学生对历史时序的认知;还新增了新课标对这一单元要达成的内容要求,为学生学习新知明确了目标,如第一单元的标题页如下:
(2)设计导语激发兴趣,引出重点:课文标题后引语部分增加相应内容的图片信息,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关知识,如第1课引语旁配有《古人类活动场景想象图》,第2课引语旁配有《原始农作场景想象图》,第3课引语旁配有《炎帝、黄帝雕像》等。
(3)新教材引入了大量史学考古、理论研究新成果,正文部分采用了大量的新地图、新图片、考古新发现的遗物,历史知识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关知识。设计读地图,提升学生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4)设计正文宋体内容明确基本知识;
(5)设计相关史事教会学生提炼有效信息;
(6)设计“想一想考”栏目,引起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7)设计“材料研读”培养学生研读材料的能力,活学活用;
(8)新教材增加了“学史崇德”栏目,更符合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更符合新课标坚持德育在先的理念,更加符合“为党育人,为国育人才”的“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的,如第3课新增了【学史崇德】“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更好地落实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9)设计“课后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10)设计“知识拓展”,扩大学生知识面。
新教材进一步落实历史学科素养的要求,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体现了历史课程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本质。
03【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在知识储备和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他们自我意识迅速增长,有强烈的求知欲,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日渐增强,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实践经验、思维方式及角度不够全面,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并逐步教会学生以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建构知识框架;巧妙设计问题,多角度引导探究;适时点拨,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
04【学习目标】
一、教学目标:
1.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活动
①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人、郧县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生活特点,培养学生的识图以及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运用考古发现研究早期人类,让化石说话,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
②观察古猿、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头部区别,比较山顶洞人的生活相较于北京人的生活的进步之处。
③知道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中国的原始农业生活和早期国家的产生
①通过观看视频、识读地图、图片等学生活动,了解我国原始农业的兴起、标志及意义,理解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征。
②通过研究考古发现、阅读教材、对比归纳等活动,了解我国境内新石器时代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种植农作物、房屋不同特点的原因,理解不同自然环境孕育出不同特点的原始农耕类型。
③通过学习本课内容,知道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水稻、粟、黍的国家,我国为人类文明起源作出重要贡献,从而认识我们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取得的成就,产生憧憬之情,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④通过观看视频、阅读教材、识读图片等学生活动,了解良渚、陶寺等文化遗址,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理解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多元一体、相互交流融合的特征。
3.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时期社会的重要依据,神话传说蕴含着历史信息
①通过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了解考古发现是认识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
②搜集远古部落传说和有关阪泉之战、逐鹿之战的神话传说,讲述有关禅让制的人物故事以及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思考神话传说与历史之间的关系;
③神话传说是一种人类文化现象,是民族精神所寄,我们应视神话传说为瑰宝,深刻体会祖先的智慧。体验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学习大禹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北京人、稻作农业的繁荣、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黄帝对人类的贡献。
难点:北京人的特征、农业的兴起与定居生活、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远古的传说。
05【情境任务】
情境1、学会计算历史年代,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制作史前时期历史发展时间轴,编写简要的历史大事年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空观念。
情境2、观察并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中国境内新时期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这一部分教授学生如何阅读和分析历史地图,包括了解地图上的符号、比例尺、地理位置等信息。通过历史地图,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变化和政治边界,了解史前时期中国古人类主要遗址及分布特点,他们的生产生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情境3、通过解读元谋人上门齿化石(复制品)、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北京人牙齿化石、北京人复原头像、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山顶洞人复原头像、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北京门头沟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贾湖遗址出土的刻符龟甲和骨笛、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想象图、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绑缚藤条的骨耜、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朝阳象牙雕刻及线描图、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想象图、石锛、骨箭头、骨鱼叉、陶埙、陶纺轮、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出土的牙雕蚕、河南灵宝西坡遗址的大房子基址、山东章丘焦家遗址出土的大汶口随葬品(成套玉器、陶器)、山东日照东海峪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磨光黑陶杯、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山西临汾出土的回旋勾连纹陶盆、甘肃甘谷出土的鲵鱼纹陶瓶、陕西渭南出土的鸟纹陶钵、河南三门峡出土的花卉纹陶钵、河南巩义出土的六角星纹陶罐、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猪龙、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示意图、玉琮、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玉器及神兽面纹线描图、玉钺、陶寺都城遗址出土的器物、大禹治水画像石拓片(局部)、黄帝陵等图文资料,获取有效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认识图文资料是了解古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情境4、搜集史前时期相关的图片,将历史图片进行分类,配上文字说明。在此基础上,开展“图说历史”的活动,以黑板报、手抄报、历史图集等方式进行交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情境5、查阅、整理史前时期对社会生产起促进作用的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的相关材料(北方地区栽培粟和黍、长江中下游地区栽培水稻、制作陶器和磨制石器、耒耜翻土、半坡居民制作骨器、角器,简单的纺织、制衣;炎帝煮盐;黄帝会制造船只、炼铜),组织一场微型的古代科技图片展,从而更好地理解生产技术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树立热爱劳动、追求科技报国的崇高理想——家国情怀。
情境6、查阅、整理史前时期黄帝、炎帝、尧、舜、禹等杰出人物的相关材料,组织开展故事会,学习体会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情境7、搜集史前时期出土的各类化石,举办史前化石品鉴会,认识化石在考古中的价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情境8、结合教材123页【活动课】: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学史方法。这一部分可设计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分析考古发现来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这可能包括对古代遗址、文物的研究,以及对这些发现如何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结构、文化习俗和历史变迁的讨论。
06【课时安排】(三课时同步教案——见同步教案+一课时单元复习)
4课时
第1课时: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第2课时: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农耕文明、半坡居民与河姆渡居民)
第3课时: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早期国家、尧舜禹禅让制)
第4课时:单元复习
07【难点突破】
难点一、 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比较
远古人类和原始居民 生活年代 发现地点 生产工具 生产、生活状况
远古人类 元谋人 距今约170万年 云南元谋县 粗糙的石器 知道使用火
北京人 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打制石器 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学会使用火,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山顶洞人 距今约3万年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 打制石器 集体生活、懂得人工取火
难点二、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对比。
原始居民 半坡人 河姆渡人
距今年代 距今约6000年 距今约7000年
生活地区 黄河流域 陕西西安 长江流域 浙江余姚
房屋样式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干栏式房屋
生产工具 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骨器、角器 使用磨制石器如骨耜
原始农业 种植粟 种植水稻
原始畜牧业 饲养猪狗、打猎捕鱼 饲养猪狗和水牛
原始手工业 制作彩陶和乐器、会纺织,制衣 制造陶器、玉器、乐器:会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
难点三、禅让制的实质和表现。
提示:(1)实质: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2)表现:①首领是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出来的。②首领没有特权。③当选的部落联盟首领要具有高尚的品质。
难点四、远古传说与真实历史
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区别 远古传说:文字出现以前,生产和生活状况等史实主要靠口耳相传的方式保存和流传,其中主要是神话和祖先传说;真实历史:是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联系 不可否认的是传说有神话的成分,但传说与神话反映了一定的历史信息。远古传说反映出当时社会发展水平,考古发现印证了这些历史信息。我们要学会通过了解到的历史史实,提取传说中的真实历史成分。
例证 (1)人类起源和古代先民事迹: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2)早期社会传说: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反映了原始社会晚期黄河流域的社会发展水平;尧舜禹时期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通过禅让制传承,反映了远古时代的原始民主;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远古民众与自然灾害的伟大抗争等。
难点五、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理解)
提示:含义:中国的文化格局是一个多元的,所谓多元,就是说每一种文化都有他自己的独立发展性,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但是,同时又是一体的,就是有很好的整合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而这些文化又互相融合,在统一的中华文化中融为一体。
08【跨学科学习】
建筑学科:干栏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良渚古城遗址、陶寺古城遗址
语文学科:神话传说
地理学科: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中国境内新时期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化石、C-14年代测定
物理学科:骨耜
道法学科:学史崇德
音乐学科:骨笛
美术学科:山顶洞人的装饰品、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及线描图
09【背诵清单】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背诵清单与思维导图】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一、我国境内的古人类
1.我国人类遗址的发现: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些古人类遗址遍布全国各地。
2.具有代表性的早期人类
(1)元谋人: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距今约170万年。考古学家在云南元谋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
(2)郧县人:发现于湖北郧阳,目前发掘出3个头骨化石,距今约110万一80万年。
(3)蓝田人:发现于陕西蓝田,包括一个下颌骨和一个完整的头骨化石,距今约100万一50万年。
3.发现意义:通过对元谋人、郧县人、蓝田人遗址的研究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
二、北京人
1.北京人的发现
地点: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遗址堆积层厚40多米。
遗址发现时间:这处遗址最先于1921年发现,后来古人类学家根据在遗址中发现的3颗牙齿化石,将活动在这里的古人类命名为“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发现人:1929年,我国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同年又发现用火遗迹。此后,北京人遗址又相继发掘出5个头盖骨化石,共出土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人,以及约10万件打制石器和大量的动物化石。这些化石和石器的发现,为复原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证据。经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
外貌特征:
①头部: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②躯干:他们的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2.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生活环境:当时北京人生活的地区有大片森林和水域,气候温暖湿润。这里水草丰美,常有梅花鹿,野马等动物出没。
生产工具:北京人用石块、兽骨和鹿角等制作工具。他们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能够制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等。北京人使用这些工具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
生活方式:他们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共同从事获取食物的劳动。
用火情况: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
意义: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
遗址地位和价值: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包括北京人在内的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存的发现,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三、山顶洞人
年代:距今约3万年。
外貌特征: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属于晚期智人。
发现地点:他们的骨骼化石是在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的,考古学家将他们命名为“山顶洞人”。
生产生活状况:山顶洞人在继续使用打制石器的同时,也开始制作骨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其他的原始人群交往。山顶洞人有爱美意识,也会埋葬死者。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一、 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一)、农业起源: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
1.发展过程
(1)距今约2万年,对野生植物进行管理;(2)距今约1万年,南北方同时出现人工栽培农作物;
2.贡献
(1)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
(2)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二)、定居生活
1.背景: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人类开始定居生活。
2.生活状况: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
3.影响: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
4.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1.时间地点:距今约7000年,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2.房屋样式:干栏式建筑。
3.木结构水井: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之一。
4.生产状况
(1)农业:大量水稻遗存,先进生产工具骨耜得到广泛使用,稻作农业具有相当规模。
(2)畜牧业:猪、狗为主,还狩猎野猪、鹿等。
(3)手工业:使用天然漆,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运用雕刻技术用象牙兽骨制成艺术品;出土了目前已知最早的象牙雕刻器。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一)、仰韶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7000-5000年,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
1.半坡遗址
(1)时间地点: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
(2)地位:重要的仰韶文化早期遗址;
(3)房屋样式:半地穴式房屋,屋内有灶炕;
(4)生产状况:农业: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种植作物:粟、黍,有时采集野果作为食物补充;畜牧业:猪、狗。使用弓箭、渔叉进行渔猎。手工业:使用装饰品、制作乐器陶埙。出土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已会纺织、制衣。
2.原始氏族发展
(1)地位:仰韶文化时期是原始氏族社会的大发展时期。
(2)考古发现:大房屋: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发现的大房屋可能是氏族首领居住或处理部落事物的场所。公共墓地:距今约6000年的墓地中,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氏族成员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
3.大汶口文化
(1)时间区域: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距今约6300-4500年;
(2)手工业: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术发展,出土较为精致的陶器;
(3)墓葬: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有的一无所有。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加快了迈向文明社会的步伐。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早期国家与文明起源
1.早期城市初步形成
(1)时间:大约在5000多年前
(2)背景: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
(3)设施:城墙、城壕、大型水利设施。
(4)影响:部分人从生产劳动脱离,专门从事管理,出现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
2.早期国家的形成
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依靠社会规范和暴力对内进行管理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
3.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
二、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1.良渚古城
(1)时间地点: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
(2)古城组成:宫殿区、内城和外城;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
地位: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
(3)水利工程:城的背面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
地位:是同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4)考古发现
①内城中部发现了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附近还出土了约20万千克的炭化稻谷。价值:这些发现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②贵族墓地:陪葬品包括数十件至数百年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着军事指挥权的玉钺。价值:和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③意义: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2.陶寺古城
(1)时间地点: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
(2)古城建筑:古城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以及陶制的建筑材料。
(3)墓葬特点
①阶级分化严重:大型墓葬集中分布,随葬品表明墓主人的高贵身份。小型墓葬没有任何随葬品说明当时阶级分化严重。
②文化交流: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
③其余考古发现:小件青铜器、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发现了可能是观测天象、确定节气的观象台。
(4)地位价值
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3.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
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
三、远古的传说
1.炎黄联盟
(1)生活年代:五六千年前,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2)地点:黄河流域。
(3)社会状况: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炎帝、黄帝、蚩尤等几个较大的部落。
(4)联盟形成
①阪泉之战: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②涿鹿之战: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终蚩尤战败,其部落归附炎黄部落联盟。黄帝被推举为联盟首领。
(5)影响: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2.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制: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联盟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
(2)人物事迹:尧鼓励人们发展生产。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派禹治水,解决水患。禹治水有功,被民众尊称为“大禹”。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思维导图
10【复习设计】
第1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起源
【单元复习设计】
复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遗存,知道北京人的特征及发现的意义。 2.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时期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原始农业的产生。 3.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4.通过阅读教材,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5.通过史料,知道考古发现是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
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等原理分析所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2.时空观念:从时空观念上把握中华文明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演变历程;多角度认识人类文明的起源。3.史料实证:将考古遗迹、出土文物及文献记载等引入教学,用史实说话,培养实证意识;搜集黄帝、炎帝、尧舜、禹等的史料,认识远古传说和史实的关系。4.家国情怀:认识黄帝、炎帝在中华民族发展和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厚植家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材分析 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北京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掘揭示了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概况,以及他们在演化过程中的特点。我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在距今约1万年,生活在长江、黄河流域等地的先民已栽培水稻、粟、黍,并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在农业兴起的基础上,原始社会不断发展,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距今五六千年时,一些部落逐渐结成联盟,并推举出首领。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被后人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良渚、陶寺等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课时 1
教学重点 1.北京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2.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3.从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看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3.黄帝对人类的贡献;
教学难点 知道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特征与区别,通过史料信息了解古人类的生活方式;农业发展对中华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良渚古城遗址与陶寺古城遗址及早期国家的产生;认识到传说的本质是一个民族诞生的历史证明。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在知识储备和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他们自我意识迅速增长,有强烈的求知欲,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日渐增强,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实践经验、思维方式及角度不够全面,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并逐步教会学生以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建构知识框架;巧妙设计问题,多角度引导探究;适时点拨,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
考向定位 1.结合考古学成就,考查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时间和空间分布,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特征,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的进步之处。2.联系史前时期的考古遗存,创设问题情境,从历史价值观角度考查原始农耕生活、早期国家的产生以及黄帝、炎帝的贡献。(重点)3.结台历史传说和历史事实,考查禅让制和大禹的贡献。
教学方法 通过图片、地图、史料分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互动,提升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提前制作课件及评价检测
【复习过程】
【复习导入】
一般来说,没有书面记载的远古被称为史前时代。在漫长的史前时代,人类与自然界苦苦抗争,在进化的漫漫长路上艰难前行。大约在一万年前,先民们开始逐步走出采集、渔猎的时代,迎来了早期农业文明的曙光。远古的传说、考古的发现,向我们诉说着这个时代的各种文明成果——水稻、粟、水井、房屋、纺轮、陶盘……看似简单、平凡,却意义深远,惠泽今日。距今五六千年时,一些部落逐渐结成联盟,并推出首领。后来,国家出现,新的文明阶段开始了。
本课作为开篇,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起到了一个“开头”,更重要的,通过本单元的复习,我们也能够了解历史研究的方法,以及树立历史观;并且探寻处“炎黄子孙”的出处。因此本单元至关重要。
(设计意图:通过导入的设计,升华家国情怀,认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无论身在哪里,血脉是一系的,以此提升爱国情怀,为本课“炎黄子孙”这一板块做铺垫。)
【复习环节】
环节一、自主复习(限时)
【教师活动】教师:请同学们用8分钟的时间阅读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至第3课的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通过( )历史研究方法在其遗址中发现碳屑和烧骨,证明元谋人会使用( ),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证明元谋人已经可以制作和使用( )。以及两颗门齿化石,成为研究元谋人的重要证据。元谋人在中国的地位: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2.郧县人:发现于湖北郧阳,目前发掘出3个头骨化石,距今约( )万年。
3.蓝田人:发现于陕西蓝田,包括一个下颌骨和一个完整的头骨化石,距今约( )万年。
4.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北京人的特征:
(1)(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图)
(2)(观察北京人使用的工具图示)
(3)(作用:烧烤食物、照明、御寒、驱赶野兽)
(4)北京人的生活特点:过着群居的生活
(5)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5.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山顶洞人的特征:
(1)外貌特征: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属于( )智人。
(2)发现地点:他们的骨骼化石是在( )顶部的洞穴里发现的,考古学家将他们命名为“山顶洞人”。
(3)生产生活状况:山顶洞人在继续使用( )石器的同时,也开始制作骨器,掌握了( )和( )技术。他们可能已经知道( ),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其他的原始人群交往。山顶洞人有( )意识,也会埋葬死者。
6.河姆渡( ):生活距今约7000年,生活于( )流域。河姆渡居民的特征:
(1)(观察稻谷图示)标志着( )的诞生。
(2)(观察猪纹陶钵图示或思考干栏式建筑下面悬空的部分可以干些什么呢?)
(3)(观察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并居住的房屋为干栏式建筑——这种房屋的特点:( )( )
(4)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标志这河姆渡居民出现了手工业
7.半坡居民:生活距今约6000年,生活于( )流域。半坡居民基本与河姆渡居民的特征相似,但不同点在于:
(1)
(2)
(3)半坡居民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 )陶盆
8.大汶口居民:生活距今约4、5000年前,在其墓葬的考古发现中,发现了随葬品的区别,证明了大汶口居民出现了私有财产的区别并证明大汶口居民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
9.早期国家的形成,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依靠社会规范和暴力对内进行管理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10.良渚古城
(1)时间地点:位于浙江( ),距今约5300-4300年。
(2)古城组成:宫殿区、内城和外城。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
(3)地位: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
(4)意义: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11.陶寺古城
(1)时间地点: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
(2)都城建筑:都城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以及陶制的建筑材料。
(3)墓葬特点
①阶级分化严重:大型墓葬集中分布,随葬品表明墓主人的高贵身份。小型墓葬没有任何随葬品说明当时阶级分化严重。
②文化交流: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
③其余考古发现:小件青铜器、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发现了可能是观测天象、确定节气的观象台。
(4)地位价值: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 )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12.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
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 )的特征。
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
13.炎帝、黄帝:
炎帝:(神农氏)传说神农氏的功绩有:( )
黄帝:(轩辕氏)传说轩辕氏的功绩有:( )
在中国的大地上,当时存在着许多的部落,其中黄帝与炎帝之间在( )进行了大战,最后炎帝归降了黄帝部落,而炎黄部落联合起来与蚩尤在涿鹿进行大战,蚩尤战败。华夏族形成。时至今日,我们将炎帝、黄帝称为“( )”。
14.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制
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 )的首领。当时实行( ),联盟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
(2)人物事迹
尧鼓励人们发展生产。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派( )治水,解决水患。( )治水有功,被民众尊称为“大禹”。
给同学们15分钟的时间,来完成【自主复习】中的相关问题。
请小组代表(3个学生)来公布你的答案和认识(5—8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学生开始完成自主学习的内容,学生派出三个代表进行公布自主学习的答案。
(教师在学生完成的基础上,针对【自主学习】中有问题的题目进行讲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学生当堂进行检测。通过对课本的学习,能够巩固夯实基础知识。并且夯实基础知识:了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遗存,知道北京人的特征及发现的意义。(学习目标一);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时期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原始农业的产生。 (学习目标二);3.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学习目标三)通过阅读教材,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学习目标四)通过史料,知道考古发现是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学习目标五)同时学生回答完基础知识后,小组进行展示,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同时能够对当堂的检测进行点评,发现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修改并讲解。)
环节二、活动探究
刚才通过【自主复习】我们对元谋人、郧县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良渚古城、陶寺古城、大汶口文化、黄帝炎帝时期、尧舜禹时期相关的基础知识有了一个了解,那么接下来,以四人为一个小组,给大家20分钟的时间,结合【活动探究】的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完成相应的问题。
【教师活动】活动探究1: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史料 “北京人”用火的证据十分明显。发掘“北京人”化石地点的中段靠近南北裂缝的堆积时,曾发现过三层灰烬。上层灰烬很厚,最厚深过六米,位于整个堆积的中上部;中层灰烬较薄,最厚深达四米,位于堆积的中下部;下层灰烬最薄,最厚处只有一米,位于堆积的底部……
人类能够使用和管制火,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这必须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累积了绝对化经验,有了相当的智慧才能办到的。正因为“北京人”能够如此,才进一步证明了他们对付自然已有了一定的办法。
设问:史料中确认“北京人”已能使用火的证据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北京人”怎样用火“对付自然”。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1:
在发掘“北京人”化石的地点,发现了大量灰烬。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用火驱赶野兽;用火照明;用火防寒等。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后的课堂展示,能够使得学生拓展思维,贯彻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的落实。)
【教师活动】活动探究2: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史料 下图是半坡陶器上的彩绘动物图案、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以及半坡遗址出土的纺轮。
设问:请根据图1回答,这些动物的出现说明了半坡原始居民什么样的生活情况 根据图2回答,半坡人的生产、生活与山顶洞人相比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2:
图1:学会了饲养家畜,过着渔猎生活。图2:半坡人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制作磨制石器,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等。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设计,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在发散思维中,巩固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特征。)
【教师活动】活动探究3:从良渚古城遗址看早期国家
材料1:城的背面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示意图
材料2.内城中部发现了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附近还出土了约20万千克的炭化稻谷。
请同学们思考,我们从这些考古遗存中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3:
良渚古城水利系统是同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良渚古城遗址中高台、广场、高等级建筑、碳化稻谷的发现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这是早期国家产生的重要标志。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设计,能够落实学习目标中核心素养的落实,如: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学习目标三))
【教师活动】活动探究4: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的重要依据
请同学们思考,我们学到了原始居民的哪些特征?依据是什么呢? 据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提示:从化石的角度得出原始居民的特征,做到史论结合。并且从历史学科素养及课前学习目标等的提示,思考这些原始居民的存在都来源于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4:
半坡人会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遗址中还出土有骨针、骨锥、纺轮。说明半坡人已经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河姆渡人会制作精美的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等生产生活工具。河姆渡遗址发展大量稻谷、谷壳和稻叶堆积,说明河姆渡人已经培育了水稻。
教师:说明化石是研究史前时期历史的重要依据。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设计,能够落实学习目标中核心素养的落实,如:知道化石是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学习目标四)。)
【教师活动】活动探究5:华夏族的形成
史料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设问:从史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5:
华夏族是由多民族融合而成的,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环节三、巩固提升
【教师活动】(教师小结并升华),通过对于本堂课的讲授,我们了解了且知道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如元谋人、郧县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良渚古城、陶寺古城、黄帝炎帝时期、尧舜禹时期相关的基础知识有了一个了解,而我们同时也是中华儿女是华夏族的一员。我们又是“炎黄子孙”,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也请同学们记住,我们的民族的根是共同的。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小节,使学生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升华家国情怀,探寻出中华儿女共同的根。)
【学生活动】完成第三部分【巩固提升】的相关练习题(3分钟左右)
1.在100多万年前,中华大地上就有了人类活动。为研究中国早期古人类提供可靠依据的是( )
A.旧石器时代遗址 B.新石器时代遗址
C.甲骨文 D.历史文献
2.考古学者在云南某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石器、炭屑、烧骨和哺乳动物化石,并用考古地磁学测定它们距今约170万年。材料说明了( )
A.考古发现是研究元谋人的重要依据
B.北京人从古猿演变到人类经历了漫长历程
C.山顶洞人遗址材料是迄今世界最齐全的
D.河姆渡人的住房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3.经过考古学家的长期发掘,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中发现了厚达6米的灰烬积层,灰烬中有很多石块、兽骨和朴树籽等。这一考古发现,可用来说明北京人( )
A.学会了制作陶器的方法 B.已经掌握农作物种植技术
C.居住于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D.使用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4.他们的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制石器,懂得人工取火,还会缝制衣服。“他们”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5.如图是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该文物说明当时的人们已掌握( )
种植技术 B.制陶技术
C.凿井技术 D.纺织技术
6.在河南东南部的淮河上游,有一处距今8000多年的舞阳贾湖遗址,那里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猪骨骼。这证实贾湖居民( )
A.已经学会保存火种 B.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C.过着原始农耕生活 D.会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
7.文物是历史的痕迹,蕴含着历史信息。运用如下图中的文物可研究( )
早期人类起源 B.原始农耕生活
C.远古部落联盟 D.早期国家产生
8.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距今4300—4000年,被纳入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该遗址已陆续发掘出城墙、宫殿区、大型宗教礼制建筑、王陵区、政府掌控的大型仓储区等。该遗址的发掘可以用来研究( )
A.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B.早期国家的产生
C.长江流域的原始农业 D.部落联盟的兴起
9.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遗址发现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据估算,其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这可用于印证良渚古城( )
A.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B.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C.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10.我国的远古传说,不一定完全符合历史事实,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期我国部落集团逐渐融合的历程。这表明,远古传说( )
A.纯属后人的主观想象 B.与历史的真实完全一致
C.没有任何研究的价值 D.可为探究历史提供参考
11.下图的远古传说有助于我们了解( )
A.中国原始农业的兴起 B.先民与洪水作斗争的历史
C.商周世袭制度的起源 D.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形成
1.【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在100多万年前,中华大地上就有了人类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主要考查考古学相关知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资料,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考古学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研究中国早期古人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A项正确;新石器时代遗址与题干年代不符,排除B项;甲骨文不属于中国早期人类考古学成果,排除C项;历史文献并不是最真实可信的史料,第一手史料应该是实物史料,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考古学者在云南某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石器、炭屑、烧骨和哺乳动物化石,并用考古地磁学测定它们距今约170万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生活在今云南省境内,生活时代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A项正确;北京人从古猿演变到人类经历了漫长历程,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周口店,排除B项;北京人遗址材料是迄今世界最齐全的,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的北京地区,排除C项;河姆渡人的住房为干栏式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浙江河姆渡,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中发现了厚达6米的灰烬积层,灰烬中有很多石块、兽骨和朴树籽等”可知,材料说明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烧烤食物,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D项正确;陶器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北京人生活的时代是旧石器时代,排除A项;原始农耕生活时代的原始居民开始种植粮食粟和水稻,北京人不会种植粮食,排除B项;北京人居住在山洞里,不会建造房屋,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他们的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制石器,懂得人工取火,还会缝制衣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前,他们的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B项正确;北京人不会人工取火和会缝制衣服,排除A项;半坡人已会使用磨制工具,排除C项;河姆渡人使用的是磨制工具,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人面鱼纹彩陶盆”和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其中以鱼纹、鹿纹为多,图案栩栩如生。所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人面鱼纹彩陶盆说明当时的人们已掌握制陶技术,B项正确;种植技术主要是农业方面,比如种植水稻、粟等,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凿井技术是指在岩、土中挖掘井的技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纺织技术主要涉及纺纱和织布的技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那里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猪骨骼”可知,贾湖遗址出土的文物证明贾湖居民已经学会水稻种植和家畜饲养,他们过着原始的农耕生活,C项正确;北京人已经学会保存火种,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贾湖居民用火的信息,排除A项;半坡居民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与题干材料反映的从事原始农耕生活无关,排除B项;春秋时期人们会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排除D项。故选C项。
7.B;【详解】根据“稻谷、猪纹陶钵、石磨盘和石磨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半坡原始居民过定居生活,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的粮食作物是粟,能制造色彩艳丽的彩陶;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距今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河姆渡原始居民过定居生活,居住干栏式房屋,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使用磨制石器,会制造陶器。所以题干图片反映的是原始农耕生活,B项正确;早期人类起源与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相关,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远古部落联盟生活在距今约四五千年,图片没有涉及,排除C项;早期国家产生是在夏商周时期,图片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距今4300—4000年”“该遗址已陆续发掘出城墙、宫殿区、大型宗教礼制建筑、王陵区、政府掌控的大型仓储区等”可知,陶寺都城遗址出现了早期国家的特征,城池,宫殿等;因此题干材料陶寺都城遗址可以用来严谨早期国家的产生,B项正确;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主要是生活在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70万年---20万年的北京人;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等,与题干遗址时间不符,排除A项;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栽培水稻,属于原始农业,与题干遗址时间不符,排除C项;陶寺都城遗址是早期国家的遗存,不是用来研究部落联盟的兴起,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B
【详解】根据“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据估算,其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联系所学可知,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为了生存通过物品交换来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源,排除A项;商朝时期广泛使用青铜工具,排除C项;牛耕技术开始推广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期我国部落集团逐渐融合的历程”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传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为探究历史提供参考,D项正确;远古传说是对远古历史的夸张描述,有一定的历史依据,不完全是后人的主观想象或者没有任何研究的价值,排除AC项;材料中“不一定完全符合历史事实”,与历史的真实完全一致说法不一,且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故选D项。
11.【答案】D
【详解】根据图片和所学可知,舜的“孝感动天”和大禹治水十余年如一日,期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形成,D项正确;题干内容均与农业生产无关,排除A项;舜的故事与洪水作都斗争无关,排除B项;“禹传子,家天下”说明世袭制起源于夏朝,排除C项。故选D项。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进行巩固提升。)
【课堂总结】
通过对于本堂课的复习,使得学生对掌握元谋人、郧县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良渚古城、陶寺古城、黄帝炎帝时期、尧舜禹时期相关的基础知识有了一个了解,同时通过探究,扩散了思维,培养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解决能力,并且通过课程结尾处的升华,使我们意识到,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是华夏族的一员。我们又是“炎黄子孙”,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的民族根是共同的,以此升华了家国情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优点:
1、通过对本堂课的授课,能够贴近课程标准中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
2、通过整堂课的教学设计,能够使得学生对基础知识,语言组织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使学生认知到,历史研究的方法很多,其中考古发掘是具有客观真实性。而神话传说只能作为参考,不具有科学性。
4、通过探究案的设计,考查了学生对中华大地上早期人类活动的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与发展、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特征的掌握与应用、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等早期国家的标志、部落联盟时期的社会发展,更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更能发散学生思维。
不足:
1、本节课内容容量比较大,所以学生当堂课的吸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2、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所以在讲授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学生已经知道了,所以课堂上出现了走神的情况。
11【大事年表】
距今约180-1万年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主 基本不知道磨制石器(燧人氏时代)元谋人 郧县人 蓝田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距今约170万年 云南元谋县元谋人
距今约110至80万年 湖北郧阳县郧县人
距今约100万年 陕西蓝田县蓝田人
距今约70-20万年 北京房山周口店北京人(资料最全)
距今约3万年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 山顶洞人
新石器时代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距今约9000--7500年 舞阳贾湖遗址
距今约7000年 河姆渡文化 烧制黑陶
距今约7000-公元前5000年 仰韶文化,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约6000年的半坡遗址是早期的代表。
距今约6300——4500年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
公元前5300--4300年 良渚古城
公元前4300--4000年 陶寺古城
约公元前2600年 黄帝、炎帝战于阪泉 与蚩尤战于逐鹿
公元前2070年 禹之子启得帝位 都城阳城
12【单元评价】
第1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选择题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考古学者在云南、四川、北京、重庆、湖北、河北、安徽、江苏等地都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其中生活在云南的最早的人类是( )
A.北京人 B.元谋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2.2022年9月,考古学家在湖北学堂梁子遗址发现一具距今100万年左右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将之命名为“郧县人”3号,这是迄今所见欧亚内陆同时代最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据此可知对史前阶段历史的研究方法是( )
A.实地考察 B.走访调查 C.化石研究 D.口耳相传
3.某同学暑假期间随父母导航到下图地点参观。下列早期人类中,他可以深入了解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居民
4.2023年5月14日,北京某小学的25名科学小记者,参与了2023年“科学小记者+探秘房山”走进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活动。他们会在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看到北京人( )
A.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B.干栏式建筑和木结构水井
C.会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D.种植水稻,蒸煮米饭
5.位于柳州市南郊莲花山上的白莲洞遗址是一个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其洞穴堆积层中曾出土动物骨化石、牙齿化石和石器、石制装饰等文化遗物。由此可见,研究史前文明最重要最可信的途径是( )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影像记录 D.考古发掘
6.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考古发现共同印证了( )
A.粟是当时最主要的农作物 B.我国农业生产的悠久历史
C.农业北粟南稻的种植格局 D.原始农业发源于黄河流域
7.距今约7800年的河南安阳八里庄遗址区内广泛分布着红烧土墙体残块。此外,还发现疑似半地穴房基遗迹及数座可能具有不同用途窖穴的长方形或椭圆形灰坑。该遗址可印证当时居民( )
A.阶级分化明显 B.形成祖先崇拜 C.已能制作陶器 D.过着定居生活
8.以下中原地区及周围地区的彩陶可以用来探究的问题是( )
A.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B.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C.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D.中国古代历代王朝政权分立与统一
9.目前,在河南发现了郑州二里岗遗址、洛阳二里头文化遗址、古荥冶铁遗址、漯河贾湖遗址等,在以上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残片和大量的生活用品。河南南阳黄山遗址是一座仰韶文化晚期至屈家岭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于2022年3月31日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材料可以佐证河南( )
A.历史文化悠久 B.人类活动遗址最多
C.陆地开发最早 D.出土文物最为丰富
10.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河南永城王庄遗址入围,该遗址主要是大汶口中期文化遗存,填补了自大汶口文化发现以来大部分是晚期遗存的空白。该遗址的发现说明( )
A.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样性 B.考古发现丰富史学研究
C.古代手工制造业领先世界 D.中国考古成就领先世界
11.历史图表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从下表中,你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时间 人类代表 活动
距今约70万-20万年 北京人 打制石器、学会用火
距今约6000年 半坡人 磨制石器、使用彩陶
距今约7000年 河姆渡人 栽培水稻、雕刻象牙
距今约四五千年 传说中的炎帝 教民耕种、发明纺织
A.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民族关系与社会变化
12.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上,一场以玉琮、玉鸟等良渚文化元素为主题的迎宾仪式“水润秋辉”,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良渚文化与下列哪个主题有关( )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3.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北京人头盖化石 河姆渡遗址稻谷 人面鱼纹彩陶盆 黄帝陵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D.东西文明交流与互鉴
14.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黄帝、尧、舜等远古传说。有学者指出,司马迁对五帝关系的记述不一定准确,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期我国部落集团逐渐融合的历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司马迁的记述完全符合事实 B.远古传说可为探究历史提供参考
C.远古传说纯属后人主观臆造 D.考古材料是了解古史的唯一依据
15.传说反映了一些远古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精神风貌。其中“大禹治水”反映了中国人( )
A.守正创新精神 B.祖先崇拜传统
C.崇尚法治精神 D.选贤举能传统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西南周口店的龙骨山上有一东西长约140米的天然洞穴,俗称“猿人洞”。1921年至1927年,考古学家先后在这里进行发掘,发现了三枚人类牙齿化石。1929年,又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以及人工制作的工具和用火遗迹,成为震惊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
材料二: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的山洞里,考古学家发现有很厚的灰烬层,最厚处达6米,灰烬层中有烧过的兽骨、石块和木炭块等。考古学家在清理发掘过程中,先后对猿人洞第4层堆积中上部、下部进行了发掘,共出土可鉴定标本上万件,其中包括近4000件石制品(石制品类型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断块、断片、碎屑等),可鉴定的大中型动物骨骼标本3000多件(包括硕猕猴、肿骨大角鹿、葛氏斑鹿、马鹿、梅花鹿、野猪、犀牛、三门马、鬣狗等),另外还出土了啮齿类、鸟类等小型动物化石2000余件。
(1)材料一中发现的远古人类的名称是什么?其生活年代距今约多少年?请再答出一个远古人类遗址。
(2)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获得与这一远古人类有关的哪些有效历史信息?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我们发现考古工作者研究远古人类的主要证据是什么?
17.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要。在学习完《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后,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对我国古代人类的吃住进行了专项的探究。
【食物见变迁】
(1)请举出我国农耕时代以水稻和粟为主要农作物的原始居民。
(2)稻种和粟种的大量出土,说明了什么?
【住宅现差异】
(3)请根据所学说出这两座房屋建筑的名称,并判断这是哪两个原始居民时期的房屋。
(4)这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
18.探究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请同学们一起探究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探访农耕生活】
材料一: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中国原始农耕遗址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这种特点形成原因是什么 列举中国原始农业取得主要成就。
【追溯人文初祖】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中的地图和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华民族为什么尊奉黄帝和炎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有关黄帝和炎帝的传说可信吗 请举一史实说明你的观点。
【探究国家产生】
材料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同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野果、野虫),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治理水患)。
——摘编自《韩非子》
材料四:
陶寺都城遗址距今4300~4000年,面积达280万平方米。这座城址中部,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宫城内有多处大型夯土建筑基础和建筑材料。城内有大型墓葬,随葬品有陶鼓、玉钺、龙盘等礼器,还有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如图)。
(3)相传,“上古之世”中国大地上出现许多了国家及国王。结合材料三、四,列举传说中有哪些“国王” 这些“国王”身上共同品质是什么
(4)结合材料三、四,你认为材料三中的传说可信吗 为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你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什么感悟
1.B
【详解】根据题干“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生活在云南的最早的人类”和所学知识可知,云南地区发现的元谋人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遗存,B项正确;北京人是在北京地区发现的,排除A项;山顶洞人是在北京地区发现的遗存,排除C项;蓝田人遗址是在西安市附件发现的遗存,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根据题干“考古学家在湖北学堂梁子遗址发现一具距今100万年左右的古人类头骨化石,……这是迄今所见欧亚内陆同时代最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可知,这是考古学家对古人类头骨化石的研究得出的推断,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发现古人类头骨化石,得出这是迄今所见欧亚内陆同时代最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的推断”,不是强调实地考察,没有体现走访调查、口耳相传的研究方法,排除ABD项。故选C项。
3.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是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山洞里的原始人,B项正确;元谋人生活在云南省元谋县,排除A项;河姆渡人生活在浙江余姚,排除C项;半坡居民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原始农耕的代表,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参与了2023年‘科学小记者+探秘房山’走进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北京人遗址,北京人遗址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用火取暖,烧烤食物,A项正确;干栏式建筑和木结构水井,属于河姆渡遗址,排除B项;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排除C项;种植水稻,蒸煮米饭,属于河姆渡人的生活,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其洞穴堆积层中曾出土动物骨化石、牙齿化石和石器、石制装饰等文化遗物”和所学可知,动物骨化石、牙齿化石和石器、石制装饰等文化遗物属于考古发掘,是研究史前文明最重要最可信的途径,D项正确;神话传说带有虚假夸大成分,属于第二手资料,排除A项;史书记载带有作者个人观点,属于第二手资料,排除B项;旧石器时代没有影像记录,属于第二手资料,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根据题干“东胡林遗址碳化粟”等考古发现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大地上的各地区在距今一万到八千年前出现原始农业发展的印记,说明我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B项正确;题干中除了有粟之外还有黍和稻,说明当时最主要的农作物有粟、黍和稻,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出东胡林种植粟,兴隆洼种植粟和黍 , 贾湖种植稻,但不能反映农业北粟南稻的种植格局,排除C项;贾湖遗址发源于淮河流域,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据题干“广泛分布着红烧土墙体残块”“疑似半地穴房基遗迹及数座可能具有不同用途窖穴的长方形或椭圆形灰坑”和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7800年的河南安阳八里庄遗址的居民已经开始建筑房屋过定居生活,D项正确;阶级分化,某些阶级或阶层的分子因其经济地位发生变化而成批转入其他阶级或阶层的现象,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祖先崇拜,是指一种怀念祖先、纪念祖先的信仰,逐渐产生类似宗教仪式的习俗,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题干所给材料与陶器的制作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及周围地区都出土的彩陶,同时在造型等方面又存在差异,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A项正确;秦汉时期的特征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少数民族,无法说明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当时还未建立统一王朝,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详解】据题干信息,河南发现的多处古代遗址及出土的文物,证明了该地区历史上人类活动频繁,文化积淀深厚,A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有涉及对比,无法得出河南的人类活动遗址是最多的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没有对比信息支持“陆地开发最早”的结论,排除C项;虽然提到了大量出土文物,但没有与其他地区的比较,不能直接得出“出土文物最为丰富”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根据材料“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河南永城王庄遗址入围,该遗址主要是大汶口中期文化遗存,填补了自大汶口文化发现以来大部分是晚期遗存的空白。”可知,新的考古发现进一步填补了史学的空白,丰富了史学研究,B项正确;材料主要介绍了“河南永城王庄遗址填补了自大汶口文化发现以来大部分是晚期遗存的空白。”,没有体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样性,排除A项;没有对比信息,无法得出古代手工制造业领先于世界的结论,排除C项;“中国考古成就领先于世界”无法从国内考古发现中得出,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根据历史图表,可知,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是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人、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是中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距今约四五千年,传说中的炎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图表材料中,我们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选项A符合题意;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指夏商西周的更迭和春秋战国时期,B排除;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C排除;辽宋夏金元时期,反映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D排除。故选A。
12.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文化是距今5300--4000年前后环钱塘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此良渚文化与“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的主题有关,A项正确;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与夏商周时期相关,与良渚文化不符,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与秦汉时期相关,与良渚文化不符,排除C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相关,与良渚文化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3.A
【详解】据题干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头盖化石与北京人有关,河姆渡遗址稻谷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有关,人面鱼纹彩陶盆与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有关,黄帝陵与黄帝有关。北京人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黄帝体现了文明的起源。因此,题干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A项正确;夏商周时期的特征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排除B项;秦汉时期的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排除C项;东西文明交流与互鉴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有些学者认为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五帝不一定准确,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期我国部落集团逐渐融合的历程,说明《史记》作为重要的文献史料,虽然不能证明远古历史的重要性,但是可以为历史提供一定的参考,B项正确;司马迁的记述完全符合事实,表述绝对性,排除A项;远古传说纯属后人主观臆造,表述绝对性,排除B项;考古材料是了解古史的唯一依据,表述绝对性,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大禹治水时改变了以往堵塞的方式,改用疏导的方式,最终成功治理了水患,这体现了中国人守正创新精神,A项正确;大禹治水改变了父亲的方式,无法反映祖先崇拜传统,排除B项;最能体现崇尚法治精神的是商鞅变法,排除C项;选贤举能传统与禅让制有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6.(1)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山顶洞人遗址。(答出一例即可)
(2)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使用打制石器猎取动物;北京人会使用火,会长时间保存火种;会用火烧烤食物等。
(3)化石、遗址、墓葬等。
【详解】(1)名称:根据材料一“北京周口店的龙骨山上的山洞里” “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可知材料一发现的古人类是北京人。年代:根据所学可知,北京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遗址:根据所学可知,距今约3万年,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他们的骨骼化石是在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的,考古学家将他们命名为“山顶洞人”。
(2)信息:根据材料二“考古学家发现了有很厚的灰烬层”“灰烬堆中有烧过的兽骨、树籽、石块和木炭块”,可以得出北京人会使用火,会长时间保存火种,会用火烧烤食物;根据材料二 “石制品类型包括挂削器、砍砸器等”可以得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使用打制石器猎取动物。
(3)证据:根据材料一“遗址堆积层厚40多米”“人类头盖骨化石”,材料二“化石2000余件”,可知考古工作者研究古人类的主要证据是:化石、遗址和遗迹。
17.(1)种植水稻: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粟:半坡原始居民。
(2)说明我国在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时期,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生活。
(3)图三: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半坡原始居民时期。图四:干栏式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时期。
(4)是由自然环境不同决定的。
【详解】(1)原始居民: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图一是水稻的种子,图二是粟的种子,它们分别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
(2)说明:结合所学可知,稻种和粟种的大量出土,说明了我国在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时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的国家。
(3)名称:结合所学可知,图三是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图四:图四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干栏式房屋;
原始居民:结合所学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
(4)决定因素:干栏式房屋通风,防潮,适应长江流域炎热、潮湿的自然环境;半地穴式房屋北暖夏凉,适应黄河流域寒冷、干燥的自然环境。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于自然环境不同决定的。
18.(1)特点:集中分布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遗址数量多,分布密集。原因:这里气候湿润;土地平坦,肥沃。成就;培养粟、黍和稻等农作物;发明耒耜等翻土工具。
(2)原因: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盟打败蚩尤部落,融合其他部族,构成华夏族主干。传说炎帝发明医药、教民农耕;黄帝发明指南车、教民据水井、驯养家畜、制造舟车、建造宫室、创造文字。他们共同创造了早期华夏文明。可信。举例:半坡居民培育粟、河姆渡居民培育水稻可证明炎帝教民农耕。(答出言之有理的一点即可)
(3)国王:有巢氏;燧人氏;禹。品质:敢于同自然灾害作斗争;能为老百姓谋幸福;有创新精神。
(4)可信。这是中国人口耳相传历史。这些传说得到陶寺遗址的实证。陶寺遗址出现了城市,有明显的等级差别,有王宫建筑。
(5)感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化特征;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创新促进社会发展。(答出言之有理的一点即可)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国原始农耕遗址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原始农耕遗址在分布上的特点有:集中分布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遗址数量多,分布密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特点形成原因有:这里气候湿润;土地平坦,肥沃。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原始农业取得的主要成就有:培养粟、黍和稻等农作物;发明耒耜等翻土工具。
(2)根据材料二中的地图和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族尊奉黄帝和炎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原因有: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盟打败蚩尤部落,融合其他部族,构成华夏族主干。传说炎帝发明医药、教民农耕;黄帝发明指南车、教民据水井、驯养家畜、制造舟车、建造宫室、创造文字。他们共同创造了早期华夏文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关黄帝和炎帝的传说可信。因为半坡居民培育粟、河姆渡居民培育水稻可证明炎帝教民农耕。
(3)根据材料“……号之曰有巢氏……号之曰燧人氏……禹决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古之世”中国大地上出现有巢氏、燧人氏、禹等“国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国王”身上共同品质有:敢于同自然灾害作斗争;能为老百姓谋幸福;有创新精神。
(4)根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传说可信。这是中国人口耳相传历史。这些传说得到陶寺遗址的实证。陶寺遗址出现了城市,有明显的等级差别,有王宫建筑。
(5)开放性设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中华文明的形成谈感悟,言之成理即可。如: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化特征;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创新促进社会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