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第一课时已经落实)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诗歌知识。
2)、积累古汉语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注意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和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整体的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2)、.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认真揣摩,从话面出发,读出话里的意思,读出深藏其中的情感。
3)、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审美赏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注重引导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2)、体会作者怎样在诗中借助琵琶女和琵琶声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音乐是付诸于感官的,学生还能感知。但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摹写的。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并将两者融为一体。)(重点)
3)、.结合创作背景,感受诗人伟大的情怀。 (难点)
2学情分析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二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正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的《琵琶行》在世上已经弹奏了一千多年,它早已成为一件艺术品贮藏在我们心中。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流传千古的诗篇,聆听这流传千古的音乐。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作者生平,创作缘由,并且披文入情,诗歌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诗人与琵琶女通过音乐相逢,相知的故事,从他们的身世,抓住了诗歌的主要情感——沦落之情。这节课我们以沦落之情为主线,以情带文,共同鉴赏品析诗歌的美。
活动2【讲授】诵读序言,把握情感
1、请同学们在序言找出与沦落相对应的词语。
明确:迁谪意
2、请说出诗人经历了什么样的情感历程?
明确:情感变化:
恬然自得——迁谪意
活动3【活动】研读赏析,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挖掘作品的美感
(一)景中含情(意境之美)
(教学设想: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诗人的那种潜伏在“恬然自安”下面的复杂情感)
1、诗人对自己出官二年的生活怎么评价的呢?
明确:恬然自得
2、请同学们在音乐声中,快速、自由地朗读诗歌,找出能反映作者出官二年生活的诗句(请同学带着情感朗读出来)
明确: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3、你听出诗人的恬然自得?想想中间蕴含什么样的意味?(你觉得中间蕴含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所谓的“恬然自得”是对自己内心的压抑,是迁谪之意在内心的蛰伏。
4、诗人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这些景物之中。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凄凉的、苦寒的、朦胧、凄美的,景物和情感的融合就会产生一种意境,朦胧凄美的意境,为琵琶曲的登场创设美的情境。
明确:景中含情——意境美
寻阳江头夜送客,冷月荻花月色寒。
黄芦苦竹江地湿,沦落诗人为客难
教师点拨:所谓的“恬然自得”是对内心的压抑,是迁谪之意在内心的蛰伏,诗人在“黄芦苦竹绕宅生,杜鹃啼血猿哀鸣”,他向大家说我很好,我在这里淡薄宁静,我在这里恬然自安,我愿意用淡薄的心去忘记过去的荣耀,去忘记兼济天下的理想,去忘记所有的荣光,只是我在谪居卧病,在举杯独酌,在寻阳江头夜送客的时候,诗人发出内心的渴望是什么?管弦,对他需要一支歌来抚慰自己的内心,就在这种情感下,同学们往下看“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这歌来自水上,更来自诗人的心里的呼唤。说到这,我们不禁想到这场邂注定是美丽的。
(二)乐中含情——音乐之美
(教学设想:这部分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诵读,师生对话等方法探究音乐的美。)
1、眼前琵琶女是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勾勒出什么样的琵琶女形象?)(羞涩、矜持)
2、对即将上演的琵琶曲,诗人是什么心情?
明确:欣喜、急切
3、这音乐美吗?名属教坊第一部的京城才女让诗人失望了吗?这歌这曲子从琵琶弦上传出来,响彻耳畔,流淌进诗人的心中了吗?我们不由想听听这琵琶曲究竟是什么样的?诗人挥毫泼墨,将它抒写在纸帛之上。老师也难以抑制自己对音乐的怀想,请一边听老师朗读,一边找出最能体现体现音乐美的句子。
(1)比喻、通感
好处:以声喻声,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声音作比喻,把抽象无形的琵琶声变成可感的实体,不仅写出音乐的轻重缓急、多姿多彩的变化,还让人有亲耳聆听之感。
(2)叠词和连绵词
好处:使音节朗朗上口,悦耳动人
(3)侧面烘托
好处:听众的反应,突出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教师点拨:音乐高低起伏,轻重缓急,富有音色、速度、节奏的变化,并且有着试听双重美感
4、仅仅是音乐美打动诗人吗?
明确:情感——曲中含情,音乐能够表现琵琶女的生活轨迹与情感变化。
这高低起伏,轻重缓急的音乐是琵琶女跌宕、颠簸、悲凉一生的写照,琵琶女演奏的已经超越了音乐,演奏的是她生命中一个又一个故事,诗人深受音乐的影响,结合自己的遭遇,用饱蘸情感的笔墨落入诗句之中,对音乐实现了二度创作
教师点拨:音乐很美(美在音乐本身,更美在情感,情感才是音乐最美的灵魂)
乐中含情——音乐之美
空船月明冷江水,飘零歌女续续弹。
诉尽诗人不得志,哀怨琵琶拨心弦。
(三)直抒胸臆——情怀之美
1、正因为听了琵琶曲,听了琵琶女的身世叙述,才让诗人发出了一句流传千古的感慨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普天之下,相逢太多,为什么仅仅这句朴素的话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流传至今?(学生小组共同探究,发表意见,教师点拨)
(1)“同是”一个是大丈夫,朝廷命官,一个是小女子,天涯歌女,他们相同在何处呢?
明确: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遭遇,而引发的相似的情感。面对身份、地位与自己极大的悬殊的琵琶女,结合自己的遭遇去体会琵琶女的感情,去感受她的经历,体现诗人身上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2)“天涯”赋予什么内涵?
明确:“天涯”是天边,是空间距离,盛衰之叹,今昔对比,世事无常,无限感慨。
天涯既指空间距离,又指心灵距离,流落天边,不被惦记、不被重视指伤感。
琵琶女和丈夫心灵有距离
琵琶女的才华得不到丈夫的赏识,她想要有一个家,丈夫是商人,重利轻离别,没办法给她一个家。
诗人与皇上心灵有距离
诗人文采飞扬,被贬江州,却得不到皇上的赏识。
教师点拨:我们人生不能一帆风顺,我们会遭遇不顺,这个时候,我们特别希望有人能走进我们,理解我们,因为我们遭遇过,经历过,我们也愿意感同身受地去理解别人,哪怕是素昧平生,哪怕是萍水相逢,一切的言语都是多余的。这句话超越了年龄、性别、身份、地位甚至时空的界限,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古人之心今人之心也,他写出了普天下之人共同的情感体验,让很多人产生了情感共鸣,在美学上来讲,叫“认同感”
2、从古到今,我们后人在学习琵琶行,在感慨琵琶行的时候,更多的时候看到了这句名句,听到了白居易那一声感叹,请问在诗歌里除了有声的感叹有没有无声的东西打动你?
明确: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3、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从他的泪中你读出什么?(结合背景)
明确:被音乐感动,为自己的遭遇哭泣,为琵琶女的身世哭泣,为国家前途担忧,能够为自己哭泣,感统深受地理解身处社会底层的歌女,为她哭泣,甚至为风雨飘摇的唐朝哭泣,这就是一种美,叫美的情怀(悲天悯人的情怀,家国情怀)
教师点拨:在诗人一叹一泪中感受到一种“情怀之美”
活动4【讲授】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我们来看一下北京大学的孔庆东教授,他说的《琵琶行》的三绝:
(投影展示)
第一绝是白居易用出神入化的语言写出了琵琶女的绝顶艺术才华;第二绝是白居易用高度凝练的笔墨形象地概括了琵琶女的生平,写出了千千万万个歌妓的典型命运;第三绝是白居易用一颗伟大的爱心,把琵琶女的命运与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写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不朽名句。
毛泽东主席这么评价:
(投影展示)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的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其然岂其乎?”此论堪称高远。
活动5【活动】五、再读文本,升华感情
今天,我们进行了一次诗歌的漫游,下面让我们伴着音乐,再一次放声地旁若无人地自由地读一遍这首诗。让我们把情感浸在诗歌的意境里,去体会音乐的美妙,去感受诗人的情怀。 (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放声自由读全诗)
活动6【讲授】 结束语
我们不会忘记 浔阳江头那个美丽的故事:那低眉信手的婉约,那哀怨凄切的曲调,那东船西舫的岑寂,那似曾相识的遭遇。千古的诗篇还在耳畔回响,江边那一曲低吟的琵琶,定格成了永恒的千古绝唱。
活动7【作业】六、作业
古今中外,有关音乐的佳话不胜枚举,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本诗中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请你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对音乐的理解来个性化地解读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名曲或你熟悉的曲子,运用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写一篇听后感,在全班交流。(50——100字)
活动8【测试】课后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粗体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湓浦口(pén) 憔悴(jiāo) 六玄(yāo)
B.铮铮然(zhēng) 贾人(jiǎ) 荻花(dí)
C.虾蟆陵(há) 嘈杂(cáo) 钿头(diàn)
D.江浸月(jīn) 呕哑(yā) 嘲哳(zhā)
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曲罢悯然 钿头银蓖 连篇累牍 口诵心唯
B.转徒江湖 幽愁暗恨 扣人心弦 豪言壮语
C.轻拢慢捻 天崖海角 幽咽泉流 汗流浃背
D.东船西舫 恬然自安 翻复无常 春寒料峭
3.下列句子中加粗体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快弹数曲 快:赶快。
B.歌以赠之 歌:歌唱。
C.凡六百一十六言 言:句。
D.座中泣下谁最多 泣:眼泪。
4.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低沉抑郁。
B.老大嫁作商人妇 老大:排行第一。
C.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离去回来。
D.满座重闻皆掩泣 掩泣:掩饰哭泣。
5.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铁骑突出刀枪鸣 B.门前冷落鞍马稀
C.整顿衣裳起敛容 D.凄凄不似向前声
6.下列句子中加线的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老屋确实有些味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新的小区要开发了,不得不推倒啊!
B.刚退居二线的老王抱怨说:“你看我才退了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
C.大家出来闯天下,到一起就是缘分,“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
D.轮到中国选手申雪、赵洪博出场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场内一片寂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7.下列各句在诵读时,节拍正确的一句是( )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C.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8.对《琵琶行》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嘈嘈”形容弹奏动作的粗重,“切切”形容弹奏动作的轻细。
B.“间关”形容鸟声婉转,这里指音乐的流畅悦耳。
C.“别有幽愁暗恨生”,是说音乐勾起听众内心深处的愁思和怨恨。
D.“银瓶乍破”“刀枪鸣”形容音乐的激越雄壮,惊心动魄。
9.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 )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
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
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
10.“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
A.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
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11.对下面的诗句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A.第一句概括地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主人送客人)。
B.第二句描写环境,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第四句中的“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张本。
D.第五、六句写出了与朋友分别时的悲惨心情。
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12~13题。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2.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D.“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13.对以上部分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给听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大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
D.“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白居易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有人评论这首诗中的“景”和“情”全由第三句关联,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各至[注]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在唐代,冬至是一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
本诗写诗人冬至时节客居邯郸驿,孤寂思家,诗人是怎样表现他的思乡之情的?请结合全诗的三、四两句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1.C(A.“憔”应读为“qiáo”。B.“贾”应读为“gǔ”。D.“浸”应读为“jìn”。)
2.A(B.“徒”应为“徙”。C.“崖”应为“涯”。D.“翻”应为“反”。)
3.D(A.畅快。B.作歌。C.字。)
4.A(B.老大:年纪大了。C.去来:去了以后。D.掩泣:掩面哭泣。)
5.B(A.突出:突然爆发出。C.整理。D.以前。)
6.C(“相逢何必曾相识”本身的意思与语境不合。)
7.A(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贝/江心/秋月白。C.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8.C(“别有”句表达了琵琶女的“幽愁暗恨”之情,而不是听众内心的愁思和怨恨。)
9.C(ABD三种说法均与原诗不合。)
10.C(A.“衬托……昂扬”说法不当。B.“衬托……成功”说法不当。D“衬托……凄凉”说法不当。)
11.D(“惨”是悲伤的意思,而不是悲惨之义。)
12.C(并不是“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而是用大小珠子落玉盘的声音写琵琶弹奏的清脆悦耳。)
13.B(“广阔的想像空间”应为“悠然不尽的无穷韵味”。)
14.同意。本句携景入情,朋友刚刚出发,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表现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同时,揣度行踪,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诗人便想到“日暮片帆何处泊”,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前三句饱涵感情,非常含蓄,末句卒章显志。朋友别离,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心潮汹涌。这样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
15.诗的三、四两句,正面表现诗人思家,诗人深刻思念家人,但在诗中却想像家里人怎样想念自己。诗人想像家中人是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说了什么,未加点明,这就给读者留下一片驰骋想像的广阔天地。诗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此诗以直率而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一种人们常有的生活体验,因而才更显得感情真挚动人。)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8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