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8 18:1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展开等基本史实、初步认识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等。
2.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感知历史,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归纳出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得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教学准备
制作PPT
教材分析:
本课为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第6课《戊戌变法》。本课有两个子目:康有为与公车上书、百日维新。两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百日维新则是这一运动的高潮。
学情分析:
虽然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但对历史问题的理解仍然缺少辩证性和全面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仍需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采取创设情景、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时,统治阶级内部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但结果失败了。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地主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的失败,在洋务运动中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又将以怎样的方式继续探索斗争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第6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自主学习 梳理知识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3.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中国如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设计意图: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指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将对120年前戊戌变法的历史认识和启示,延伸到当今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上,能够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当下社会生活的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本子目切入主题,突出家国情怀。
二、百日维新
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决心变法。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2.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谭嗣同等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3.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设计意图:流程设计采用了剧幕放映的形式,一方面是因为《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本身发展的过程,从酝酿、兴起、高潮以及失败,过程清晰;另一方面,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而言也比较有趣,环环相扣,有利于教学的展开。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失败的?
维新变法终究还是为了维持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不能从根本上拯救中国,而且没有认识到武装力量的重要,也不适合中国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失败是历史的必然。而且维新变法的领导者没有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本质,而且即使没有袁世凯的告密变法也不会成功,因为当时的变法领导者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并且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根本不能执行变法,再加上当时的殖民者也干涉这次变法,导致最后变法的失败,所以说这场变法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
结论:戊戌变法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探究二】戊戌变法与戊戌政变的区别。
(1)戊戌变法:是指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戊戌政变:是对戊戌变法的残酷镇压,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的大肆捕杀维新派,废除变法诏令的流血事件(政变),是反动的,具有阻挠和破坏性作用,它的发动,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
结论:戊戌变法与戊戌政变有着本质的区别。
【探究三】戊戌变法的性质。
它是一次政治改革运动,也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思想解放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走向强大,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同时也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更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政治改革第一次积极有益的尝试,是中国人民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个驿站,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虽然历时短暂,却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和教训,深入分析其失败原因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事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结论:戊戌变法是一次政治改革运动,也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思想解放运动。
板书设计
戊戌变法
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激化
过程:序幕:公车上书
发展:办《时务报》《国闻报》
高潮:百日维新
失败:戊戌政变
3、意义:略
教学反思:
我认为做的比较好的主要有三点:第一,设计整体美观,内容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思路清晰。第二,教学语言简洁生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第三,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体现的比较充分。当然,反思更多的是这节课的缺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教学时间把握不到位,不能很好的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第二,情景材料的选择不充分,思考的深度不够。第三,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明显,思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第四,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教学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