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与多元——20世纪以来的西方美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聚焦于20世纪以来的西方美术,展现了这一时期美术在风格、形式和观念上的巨大变革与多元发展。教材通过对各个重要流派和代表作品的详细介绍,引导学生理解美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不断创新和探索,以及其与社会、科技、思潮等多方面的紧密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对传统美术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20世纪以来西方美术的实验性和多元化特点可能较为陌生。这一时期的美术风格多样、观念复杂,学生在理解和欣赏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同时,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有一定的探究欲望和创新思维,这为深入学习本课内容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20世纪西方美术的基本脉络和重要风格、流派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能够对20世纪西方美术作品进行解读、评价和交流。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作品分析和对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
引导学生联系文化情境,深入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现代美术的开放态度和包容精神,理解艺术创新的价值。
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提升其艺术素养和文化理解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以来西方美术各流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以及艺术特征。
能够对20世纪西方美术作品进行比较深入的解读、评价和交流。
教学难点
能够辨析20世纪西方美术与西方传统美术的差异,理解其所具有的实验性和多元化特点。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欣赏法、分析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展示杜尚的《泉》,提出问题:这是一件艺术品吗?和日常卫生间的小便池区别在哪里?大家怎么看待这件作品?引出课题:实验与多元——20世纪以来的西方美术
(二)讲授新课(30分钟)
实验与多元——20世纪以来的西方美术
20世纪,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各种社会思潮层出不穷,西方美术中新风格,新运动此起彼伏,形式与观念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美术是否是对客观世界的视觉再现?生活中的日用品可否不经修改直接成为一件美术作品?20世纪西方艺术家不停地追问,开拓了美术的领域,也丰富了人们对美术的理解。
色彩解放与内在表达(7分钟)
野兽派是西方20世纪最早出现的先锋美术运动。1905年,马蒂斯等9位青年画家在巴黎秋季沙龙展出了一批色彩与造型十分大胆的绘画,评论家看后极为震惊,将它们戏称为“野兽"。野普派因此得名。
野兽派将色彩从描绘功能中解放出来,用色彩来表达内心感受,启发了德国的表现派艺术家。他们的作品通常形象扭曲,轮廓粗糙,充满紧张焦虑的情绪,表达了对工业化社会中人类生存境遇的反思。
展示野兽派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其特点。
构成与抽象(7分钟)
德国表现派注重主观情感的表达,立体派艺术家则热衷于对空间关系进行重组。立体派的出现标志着现代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城。意大利未来派继承了它的形式语言,但又不满足于立体派对静止物体的表现,更推崇对速度与力量的表达。
展示相关作品,加深学生对立体派和未来派的理解。
荒诞与梦境(7分钟)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人类文明遭受了空前劫难,一批艺术家对文明的进程产生了悲观情绪,他们自称达达派,认为科技与理性赋予战争巨大的破坏力,因此蔑视传统的观念与价值,将荒誕当作创作的主旨,作品带有浓郁的虚无主义色彩。达达派很快就解体了,其成员纷纷加入超现实主义团体.转而热衷于探索梦境与无意识的表现。
展示达达派和超现实主义作品,让学生体会其风格。
消费文化的图像(7分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经济繁荣,消费文化盛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名人照片,商业广告、连环漫画等流行图像。艺术家们发现他们身处的视觉环境变了,开始反思消费文化的机制,反思高雅与庸俗的趣味区隔,并且直接用流行图像进行创作,波普艺术运动随之兴起。
展示波普艺术作品,分析其特点和意义。
(三)课堂练习(10分钟)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1937年为巴黎世界博览会西班牙馆绘制的壁画。这件作品根据什么历史事件创作的?利用前面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这件作品的理解。
20世纪的西方美术中,你最喜欢哪个流派,为什么?进一步了解这个流派后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对它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5分钟)
沃霍尔的《布里洛盒子》在20世纪后期引起了理论家的广泛讨论,什么是美术变成了一个越来越难回答的问题。理论的困境其实也折射出20世纪美术实验与多元的特征。虽然,不是每种实验性的探索都具有持久的价值,但艺术家勇于创新的精神是美术发展永恒的动力。
(五)布置作业
预习下节课新内容。
七、板书设计
实验与多元——20世纪以来的西方美术
一、色彩解放与内在表达
二、构成与抽象
三、荒诞与梦境
四、消费文化的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