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蜀道难 课件(3)

文档属性

名称 15、蜀道难 课件(3)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87.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4 14:24:12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李 白
蜀 道 难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作者介绍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李白(701—762)字太白,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的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他自幼读书就广为涉猎,所谓“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年轻时仗剑任侠,遍游蜀地。
他还很早就向往游仙问道的生活:“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开元十二年(724)秋,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他从峨嵋山沿平羌江南下,到荆门、游洞庭,接着又到了金陵、广陵和会稽等地,不久回舟西上,寓居郧城(今湖北安陆)。当时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在江陵遇到他,夸许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
开元十八年(730),三十岁的李白入长安。他隐居在终南山,广为交游,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荐引,却未能如愿,终于怏怏离去。开元二十年(732)夏,李白沿黄河东下,先后漫游了洛阳、太原等地。后举家东迁,又漫游河南、及湘、鄂一带,北登泰山,南至杭州、会稽,所到之处,形诸吟咏,诗名远播,震动朝野,最后连天子也被惊动了。
天宝元年秋,唐玄宗下诏征李白入京,并待以隆重的礼遇,命李白供奉翰林。李白应召入京时,颇为踌躇满志。诗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他有心作一番事业来报答玄宗的知遇之恩,但这位傲岸的诗人很快就遭到了宫廷权贵们的忌恨。一年后他就开始遭到谗毁,天宝三载春,李白被赐金放还乡。
李白离长安后,沿商州大道东行,至洛阳与杜甫相识,后又与杜甫、高适一起畅游梁、宋一带,过着饮酒论文、追鹰逐兔的放逸生活。随着天宝年间政治形势每况愈下,李白对国事的倾危深感忧虑和不安。他四处浪游,飘泊在梁园、鲁郡和金陵一带,还到过幽蓟等地。一路上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曾满怀热忱地参加玄宗之子永王璘的义军。李璘军败被杀,他也因此获罪下狱,被长流夜郎。中途遇赦放还时,他已年近六十,但仍壮心未已,上元二年(761),又一次踏上征途,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平叛军队,途中因病折回。宝应元年(762),李白病死于当涂族叔李阳冰家,结束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蜀道难》的写作背景及目的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它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诗中极力描绘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
噫吁嚱,危呼高哉!
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嵋巅。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
剑门关
夫 当 关
万 夫 莫 开
《蜀道难》
噫吁嚱(yī xū xī) 鱼凫(fú)
秦塞(sài) 石栈(zhàn)
猿猱(náo) 萦绕(yíng)
扪参(mén shēn) 抚膺(yīng)
巉岩(chán) 飞湍(tuān)
喧豗(huī) 砯崖(pīng)
万壑(hè) 峥嵘(zhēng róng)
崔嵬(cuī wéi) 吮血(shǔn)咨嗟(zī jiē)
读音纠正
①危:形容词,高
②于:介词,比
③何:副词,多么
④塞:名词,山川险要的地方
⑤横:动词,横渡,横穿
⑥钩连:动词,沟通相连
⑦回: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⑧尚:副词,尚且
⑨度:动词,越过
⑩愁:为动用法,译为“为……发愁”
*第一段重要词语:
写蜀道之难,为什么要引用传说中的蚕从、鱼凫的开国和五丁开山?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愿望?
明确:引用远古蜀君开国是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五丁开山的传说是说明蜀道的来由,赞扬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勇敢精神,表达诗人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 。
*文段分析
①但:副词,只
②从:动词,跟随
③凋:使动用法,使……凋谢
④去:介词,距离
⑤盈:形容词,满、足
⑥倚:动词,靠
⑦湍:名词,急流
⑧砯:拟声词作动词,冲击
⑨转:使动用法,译为“使……滚动”
⑩胡为:为什么
*第二段重要词语:
①夫:人
②当:挡
③或:如果、倘若
④匪:同“非”,不是
⑤朝……,夕……:互文见义
⑥虽:虽然
⑦长:深深
⑧西:向西(名作状)
*第三段重要词语:
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总结特色
(1)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豪放飘逸。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2)发展了乐府古题,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一。
总结特色
2003年11月18日,从勉县至宁强的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这条高速公路,总投资24亿元,全长54.8公里,为双向4车道,全线从秦岭南麓直插巴山深处,穿越雄关天险,工程难度世所罕见——共移动土石方1700多万方,修建各种桥梁97座,单洞和联拱隧道16座,互通式立交桥3座,通道和涵洞182个。这条山区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不仅对改写“蜀道难”的历史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沟通我国西北与西南两大经济区域的联系,促进秦巴山区经济发展和人民脱贫致富有着巨大推动作用。
勉宁高速公路一瞥
开篇:一显主旨句
一叹 高:难行
蜀道来历
蜀道高峻
二叹 险:可畏
景物凄清——
山恶水险
以“何时还”起
照应:二显主旨句
三叹战祸之烈:
申戒
剑阁险要
人祸之惨——以“ 早还家”结
结尾:三显主旨句
照 应
整体把握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三次出现,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明确:不是,是一咏三叹: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文段分析
《送友人入蜀》
见说蚕从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何必问君平。
(君平:汉代的隐士,后来在成都占卜算命为生)
比较《蜀》诗与《送》诗的异同点。
阅读扩展
明确:
相同点:都是写蜀道的惊险难行,都是借景抒情。
不同点:(1)体裁不同:《蜀》诗是乐府古题,《送》诗是五言律诗。(2)主旨不同:《蜀》诗是借蜀道的高危,对国家某种命运的关注。《送》诗是借蜀道的艰险,表达诗人对友人的规劝,说明仕途的艰险,不要过于追求仕途功名。(3)艺术风格不同:《蜀》诗雄放飘逸,《送》诗清新俊逸。
阅读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