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时作业(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时作业(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8 12:5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两次鸦片战争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选择题
1.(2023河北邯郸摸底)某学者认为,近代前期中国的投资按行业分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竞争型,比如纺织、采矿和轮船运输业等,主要由清政府创办;另一类是依附型,比如缫丝、榨油和小型机器工业等,主要由私人创办。这两类行业(  )
A.是商品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
B.使近代中国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C.有利于抵制列强对华经济侵略
D.延缓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程
2.(2023山东济南期末)下图是西方人绘制的《中日朝鲜相争图》,河两边的垂钓者分别是虎视眈眈的日本和闭目静待的中国,河中游鱼代表朝鲜,桥上站着观望的则是居心叵测的俄国人。这反映了(  )
A.清廷自上而下避战求和
B.日本伺机挑衅
C.俄国积极干预
D.朝鲜寻求独立
3.(2023山东临沂二模)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发布“宣战谕旨”,声称“与其敬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这表明了(  )
A.清政府不再“敬且图存”,想与列强一决雌雄
B.列强的暴行激怒了清政府
C.清政府不容列强干涉其内政的本能行动
D.清政府内部顽固派对列强主张坚决抵抗
4.《辛丑条约》签订后,各地督抚接连致电军机处,商讨中央能否对地方筹款予以折扣,减轻地方负担。清廷先是允诺督抚所提建议,随后又否定地方提议的减免方案。地方未能实现减免诉求。这反映出(  )
A.地方势力依然受中央掌控
B.中央集权受到严重挑战
C.清末新政未取得明显效果
D.财政危机困扰地方政府
5.(2023河北邯郸二模)据统计,1843—1860年,香港与五个通商口岸共出版西书434种。其中科学和其他书籍105种,占24%以上,内容包括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博物学、植物学、医学等。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西方科技知识开始不断传入中国
B.西方科技价值获得中国社会普遍认同
C.中国近代科技诞生具有一定基础
D.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被动了解西方科技
6.(2023河北沧州二模)鸦片战争爆发时,一些官员已经意识到“天朝”将不敌岛夷,但是“天朝”的固有思维容不得他们有更多的思考。即使是对事实稍有认识的人也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是直言不讳,还是装作毫不知情。选择了前者的人往往会被当作“汉奸”来处理。这反映出当时 (  )
A.英国战舰与火炮的强大  
B.剿夷是当时的主流思想
C.清王朝意识形态的落后
D.清军装备落后军纪涣散
7.(2023河北唐山三模)1853年春,法国驻中国领事在给法国政府的公文中提到:几个星期以来,南京等地洋布一匹也销售不出去,就连鸦片也无法销售,价格急剧下跌。材料表明这一现象的出现缘于当时的中国(  )
A.国内政治形势变动
B.民众自发抵制英法联军的侵略
C.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8.客邮是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在中国私设的邮政机构。《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邮政代办所”,以备发生争议时可引用外交文书由专差递送的国际惯例。后来,清政府在《天津条约》中被迫应允客邮的存在。客邮地位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
A.清朝的外交与国际接轨
B.西方侵略中国方式的巨变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D.近代中国邮政体系的确立
9.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洋务学堂,命名为“京师同文馆”,隶属于总理衙门。后来清政府又于1863年设立“上海同文馆”。1867年,上海同文馆更名为“上海广方言馆”。上述学堂的命名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  )
A.重视发展中西关系
B.极力推崇西方文化
C.深受传统观念影响
D.注重因时因势变革
10.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说,新约中的规定使“东南诸省所恃以联络二百余年所收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之他人”“而且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黄遵宪信中的“新约”(  )
A.打破了闭关自守的局面
B.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的统治工具
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D.反映了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转变
11.中国古代家训灌输忠孝观念,强调治家理财,重视耕读立业。到了近代,则强调经世致用,重视培养工商业意识,注重培养世界视野。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的引导宣传 
B.家族发展繁荣的需要
C.自然经济的解体 
D.民族危机加深的影响
12.19世纪60年代以后,以边疆地区为屏藩保障腹地安全和以藩属国为“藩篱”屏卫中国的传统疆土观念逐渐向“海防”与“塞防”并重的治疆理念转变。清政府先后于1884年在新疆建省、1885年在台湾建省。这表明 (  )
A.清朝的边疆危机得以消除
B.新疆和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C.晚清国防逐渐向近代化转型
D.中国传统的宗藩关系完全解体
二、非选择题
13.(2023北京昌平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鸿章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局势形容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188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一书》中指出:“近者洋人智学之兴,器艺之奇,地利之辟,日新月异。今海外略地已竟,合而伺我,真非常之变局也……臣谓变法则治可立待也。”吕思勉先生认为:“自西力东侵,而中国人遭遇到旷古未有的变局……且将数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一举而加以颠覆。自五口通商,我国民感觉时局的严重,奋起而图改革,至此不过七十年,而有如此的大成就,其成功,亦不可谓之不速了。”
——摘编自李鸿章《筹议海防折》、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中“未有之变局”,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两次鸦片战争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选择题
1.(2023河北邯郸摸底)某学者认为,近代前期中国的投资按行业分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竞争型,比如纺织、采矿和轮船运输业等,主要由清政府创办;另一类是依附型,比如缫丝、榨油和小型机器工业等,主要由私人创办。这两类行业(  )
A.是商品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
B.使近代中国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C.有利于抵制列强对华经济侵略
D.延缓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程
解析近代前期的竞争型投资行业因为由清政府创办,这有利于与列强竞争,抵制其对华经济侵略,依附型企业则有利于采用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逐步提高中国的科技水平,而且占有一定的国内市场,长远来讲也有利于抵制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故选C项;投资行业与类型的不同,不是商品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而是因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排除A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表现为轻工业发展较好,重工业发展较差,所以经济结构并不合理,且题干并没有提到两类投资的比重问题,无法判断是否结构合理,排除B项;题干仅提到了投资的类型,而并没有提到其发展的结果及与中国社会性质的关系,排除D项。
2.(2023山东济南期末)下图是西方人绘制的《中日朝鲜相争图》,河两边的垂钓者分别是虎视眈眈的日本和闭目静待的中国,河中游鱼代表朝鲜,桥上站着观望的则是居心叵测的俄国人。这反映了(  )
A.清廷自上而下避战求和
B.日本伺机挑衅
C.俄国积极干预
D.朝鲜寻求独立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朝鲜作为清朝藩属国已达数百年的时间,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虎视眈眈的日本”说明日本伺机挑衅,意图将朝鲜变为自己的殖民地,故选B项。
3.(2023山东临沂二模)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发布“宣战谕旨”,声称“与其敬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这表明了(  )
A.清政府不再“敬且图存”,想与列强一决雌雄
B.列强的暴行激怒了清政府
C.清政府不容列强干涉其内政的本能行动
D.清政府内部顽固派对列强主张坚决抵抗
解析从清政府宣战的时间看,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才正式宣战,但是,从理性的角度分析,清政府无力应对八国联军的进攻。从最后的结局看,清政府并没有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决心,清政府实际上是一种本能性的、非理性的行为,C项正确。
4.《辛丑条约》签订后,各地督抚接连致电军机处,商讨中央能否对地方筹款予以折扣,减轻地方负担。清廷先是允诺督抚所提建议,随后又否定地方提议的减免方案。地方未能实现减免诉求。这反映出(  )
A.地方势力依然受中央掌控
B.中央集权受到严重挑战
C.清末新政未取得明显效果
D.财政危机困扰地方政府
解析据材料“清廷先是允诺督抚所提建议,随后又否定地方提议的减免方案。地方未能实现减免诉求”可知,督抚仍然受制于中央,故选A项;据材料“地方未能实现减免诉求”可知,中央权力大于地方,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清末新政的内容,排除C项;财政危机困扰地方没有将材料内容完全反映出来,排除D项。
5.(2023河北邯郸二模)据统计,1843—1860年,香港与五个通商口岸共出版西书434种。其中科学和其他书籍105种,占24%以上,内容包括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博物学、植物学、医学等。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西方科技知识开始不断传入中国
B.西方科技价值获得中国社会普遍认同
C.中国近代科技诞生具有一定基础
D.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被动了解西方科技
解析1843—1860年,香港与五个通商口岸出版西书434种,自然科学书籍占有相当数量,这就为我国知识分子了解近代科技提供了有利条件,为近代科技诞生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故选C项;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开始不断传入中国,排除A项;1843—1860年,中国人大多还自以为是“天朝上国”,西方科技价值并没有获得社会普遍认同,排除B项;题干仅仅说到近代自然科学的书籍出版,并没有说到知识分子是主动还是被动接受其中的知识,排除D项。
6.(2023河北沧州二模)鸦片战争爆发时,一些官员已经意识到“天朝”将不敌岛夷,但是“天朝”的固有思维容不得他们有更多的思考。即使是对事实稍有认识的人也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是直言不讳,还是装作毫不知情。选择了前者的人往往会被当作“汉奸”来处理。这反映出当时 (  )
A.英国战舰与火炮的强大  
B.剿夷是当时的主流思想
C.清王朝意识形态的落后
D.清军装备落后军纪涣散
解析材料“‘天朝’的固有思维容不得他们有更多的思考。即使是对事实稍有认识的人也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强调在鸦片战争爆发时中国人对于英国实力和中国实力的对比,一类人是具有“天朝上国”思维,一类是清醒看到英国实力但是碍于大环境无法明说,这完全是由于当时大部分人“天朝上国”的固有心态,故选C项;“‘天朝’的固有思维容不得他们有更多的思考。即使是对事实稍有认识的人也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说明英国战舰与火炮的强大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天朝’的固有思维容不得他们有更多的思考”说明主流思想是“天朝上国”思想而不是“剿夷”思想,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军纪涣散,排除D项。
7.(2023河北唐山三模)1853年春,法国驻中国领事在给法国政府的公文中提到:几个星期以来,南京等地洋布一匹也销售不出去,就连鸦片也无法销售,价格急剧下跌。材料表明这一现象的出现缘于当时的中国(  )
A.国内政治形势变动
B.民众自发抵制英法联军的侵略
C.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解析1853年春,太平军占领南京,动荡的局势使南京的洋布、鸦片贸易受到影响,故选A项;英法联军的侵略是指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是1856—1860年,排除B项;民族工业兴起于19世纪60—70年代,排除C项;材料是特定时间、地点的现象,不能用一般性的因素去解释,排除D项。
8.客邮是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在中国私设的邮政机构。《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邮政代办所”,以备发生争议时可引用外交文书由专差递送的国际惯例。后来,清政府在《天津条约》中被迫应允客邮的存在。客邮地位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
A.清朝的外交与国际接轨
B.西方侵略中国方式的巨变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D.近代中国邮政体系的确立
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客邮在中国经历了从私设到代办再到官方应允的地位,说明英国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故选C项;客邮属于邮政机构,而清朝的外交主要体现在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上,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前西方国家侵华方式以武力侵略和商品输出为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隶属于英国的客邮在中国地位的变化,而非中国邮政体系的确立,排除D项。
9.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洋务学堂,命名为“京师同文馆”,隶属于总理衙门。后来清政府又于1863年设立“上海同文馆”。1867年,上海同文馆更名为“上海广方言馆”。上述学堂的命名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  )
A.重视发展中西关系
B.极力推崇西方文化
C.深受传统观念影响
D.注重因时因势变革
根据材料,可知1867年,清政府仍然将学习外国语言的机构命名为“上海广方言馆”,并没有将外语视作具有国家性质的语言体系,这说明清政府此时虽受到外国的影响学习西方,但是封建观念仍然非常浓厚,不具备近代化的外语观念,故选C项;19世纪60年代,中国仍然处于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的阶段,虽然对外界有所了解,但对发展对外关系比较排斥,因此并不重视发展中西关系,排除A项;西方文化是随着列强的入侵而不断扩大在中国社会影响的,中国接受的过程总体上来说是比较被动的,并没有极力推崇,排除B项;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推行洋务运动,但是受到了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说明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并不注重改革,排除D项。
10.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说,新约中的规定使“东南诸省所恃以联络二百余年所收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之他人”“而且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黄遵宪信中的“新约”(  )
A.打破了闭关自守的局面
B.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的统治工具
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D.反映了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转变
根据题干材料“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可知反映了列强在中国投资设厂,体现了列强资本输出的特点,反映了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由此可知,该“新约”是指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故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闭关自守政策已经被打破,故A项错误;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的统治工具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的影响,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而且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故C项错误。
11.中国古代家训灌输忠孝观念,强调治家理财,重视耕读立业。到了近代,则强调经世致用,重视培养工商业意识,注重培养世界视野。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的引导宣传 
B.家族发展繁荣的需要
C.自然经济的解体 
D.民族危机加深的影响
题干材料中中国古代家训的内容主要受小农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重视家族观念,侧重于耕读,而近代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开始了解世界,实业救国等思潮兴起,故D项正确;A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B项仅仅是中国古代家训形成的原因,排除;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是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C项。
12.19世纪60年代以后,以边疆地区为屏藩保障腹地安全和以藩属国为“藩篱”屏卫中国的传统疆土观念逐渐向“海防”与“塞防”并重的治疆理念转变。清政府先后于1884年在新疆建省、1885年在台湾建省。这表明 (  )
A.清朝的边疆危机得以消除
B.新疆和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C.晚清国防逐渐向近代化转型
D.中国传统的宗藩关系完全解体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传统的疆土观念发生了变化,萌发了“海防”与“塞防”并重的治疆理念,从“疆土观念”转变为“治疆理念”,体现了清政府领土主权意识的增强,反映出晚清政府的国防观念逐渐向近代化转型,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政府的“治疆理念”并没有阻止西方列强的侵略,边疆危机也没有消除,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元朝时,中央政府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排除B项;题干与中国传统的宗藩关系完全解体无关,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2023北京昌平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鸿章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局势形容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188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一书》中指出:“近者洋人智学之兴,器艺之奇,地利之辟,日新月异。今海外略地已竟,合而伺我,真非常之变局也……臣谓变法则治可立待也。”吕思勉先生认为:“自西力东侵,而中国人遭遇到旷古未有的变局……且将数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一举而加以颠覆。自五口通商,我国民感觉时局的严重,奋起而图改革,至此不过七十年,而有如此的大成就,其成功,亦不可谓之不速了。”
——摘编自李鸿章《筹议海防折》、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中“未有之变局”,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中国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是前所未有的变局。
阐述:中国从夏商周以来,是农耕文明的社会。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治上等级制度森严,思想上儒家思想长期占据主流地位。鸦片战争后,出现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所未有的变局。
鸦片战争后,中国受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度的影响。1911年,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工业经济传入中国,冲击了自然经济并使之开始解体,中国逐渐使用机器化大生产,开始了由农耕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型;鸦片战争后,随着民主、自由、平等、法制等启蒙思想的传入,中国民众经历了数次思想启蒙,民主、自由、平等、法制观念渐入人心;这些可谓是中国旷古未有之变局。
总之,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向工业文明转变,这是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