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一、选择题
1.(2023河北张家口质量检测)834年,唐文宗下诏:“其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节度、观察使常加存问,除舶脚、收市、进奉外,任其来往通流,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税。”很多城市在城内划出蕃客的居留区——蕃坊,因可以“列肆而市”,成为了热闹的商业区。由此可知,唐朝时期( )
A.朝廷重视发展对外贸易
B.蕃商严重侵犯我国的经济主权
C.外贸发展瓦解坊市制度
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2.明清时期,土地买卖形式多种多样,如下表所示。这反映了( )
类型 具体做法
活卖 契约上写明“卖活契”,卖方保留土地所有权,数年后可买回
找贴 卖方有权要求买主在地价上升后进行补偿,反复几次后,原主才完全失去土地
绝卖 通过立“绝卖契”等方式出卖土地,不允许赎回、找价
A.租佃制经营方式普及全国
B.土地兼并屡禁不止
C.明清时期法制观念的强化
D.商品经济日益繁荣
3.(2023河北张家口模拟)下面是1914年欧洲部分列强占有殖民地情况统计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这一情况 ( )
国家 占有的殖民地数(个) 殖民地人口(人)
英国 55 3.9亿
法国 29 6 235万
德国 10 1 307万
比利时 1 1 500万
葡萄牙 8 968万
荷兰 8 3 741万
意大利 4 139万
A.顺应了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B.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说明世界殖民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D.表明世界已经成为密切联系的整体
4.(2023安徽六安模拟)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欧出现了一次市场革新,人们不仅开始大量花费他们的工资,还开始用信用卡购物,花他们还没有挣到的钱。此次革新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国家干预深入到个人生活
B.美国为西欧提供大量经济援助
C.人们对政治稳定充满信心
D.西欧国家开始走向经济一体化
5.据《阿拉伯通史》记载: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从非洲东部运来的金粉等。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巴格达是当时世界最繁华的城市
B.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商业贸易
C.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
D.奴隶制是阿拉伯人扩张的基础
6.(2023河北邯郸摸底)下面是唐代长安城东市和西市的示意图。这种布局说明当时( )
东市 西市
A.市已深入到居民的住宅区
B.政府规范市场管理
C.草市演化为地方商业中心
D.市场流通体系出现
7.(2023湖北八省联盟测试)学者普林尼描述汉代对外经济:“赛里丝国人(中国)的举止的确是温和的……尽管乐于从事贸易,但他们是等着贸易找上门来,而不是主动去寻求它。”普林尼意在说明( )
A.汉政府的对外政策已经落伍
B.朝贡贸易占据对外经济的主导
C.汉代丝绸之路带有政治目的
D.汉代的对外贸易具有内敛性
8.下表为《史记》对战国时期相关社会现象的记载。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A )
记载 出处
宋国一庄姓商人开了酒铺,他“升概甚平”(称酒公平)“遇客甚谨”,还把酒铺招牌挂得很高,以招徕顾客,多做生意 《史记·货殖列传》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史记·田单列传》
A.商贩注重市场经营的技巧
B.长途贩运贸易得到发展
C.商业受抑制的境况被改变
D.经商理念源于社会生活
9.下表为明代经济发展简表(节选)。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
史料 出处
明中叶以后“夏税一概征银,实起于隆庆中” 赵翼《陔余丛考》
隆庆元年,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 胡我琨《钱通》
A.白银的货币地位被政府认可
B.赋役征银加重了百姓负担
C.银贵钱贱成为社会普遍现象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了松动
10.16世纪前的葡萄牙,原产印度的胡椒售价昂贵,用胡椒入菜只是少数人的特权。而17世纪后,胡椒价格却逐步走低,开始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的餐桌。这种变化是因为( B )
A.民众消费观念发生显著变化
B.商业革命冲击西欧传统市场
C.威尼斯香料垄断地位被打破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1.(2023·太原)1908年汉口三怡钱庄因资金周转不灵而倒闭,欠下汇丰等外资银行200余万两白银。1909年在湖广总督及汉口商会担保下,汇丰银行与债务方及担保方签署了50万两白银借款合同。经多方努力,三怡钱庄逐渐走出困境。据此可知,当时( A )
A.新商业经营模式作用突出
B.传统金融机构被银行取代
C.列强垄断了中国金融市场
D.中国的经济转型步履维艰
12.1923年2月,美国救济署工作人员及其在苏联境内招募的苏联方面工作人员的总数从1.6万名减少到2000名。6月,经双方协议,美国救济署结束了历时将近两年的对苏联饥民的赈济活动。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当时苏联( A )
A.推行了过渡性的新经济政策
B.扩大了企业经营的自主权
C.解决了工农业比例失调问题
D.加快了工业化建设的进程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17世纪初开始,东印度公司的商人就开始对充满异国情调的布料感到好奇,特别喜欢印花棉布。起初,棉布进入英国市场用作地毯、窗帘、挂毯等装饰,后来,印花棉布逐渐被英国人喜爱,成为最时尚的服饰材料。印花棉布的进口量从17世纪30年代每年进口1万匹,增加到17世纪末的125万匹。这相当于所有的男人、女人、小孩都有14码布。仅1684年就有上百万匹棉布被运输到英格兰。17世纪末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棉布贸易要占进口总额的60%—70%。1719年,一个作家描述说所有奴仆都穿上了棉布服饰。由于毛纺织商人不断向议会请愿,从17世纪末期开始,议会多次通过法案,禁止从印度、中国等国进口印花棉布,并严禁使用彩色印花棉布,但收效甚微。议会没能有效地抑制英国人消费棉布的热潮,也不能有效阻止毛纺织业的衰退,反而进一步刺激了英国本土棉纺织业的发展,为英国本土仿制印度棉布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王洪斌《18世纪英国服饰消费与社会变迁》
根据材料,指出从17至18世纪棉布的进口给英国带来的变化,并对上述变化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一、选择题
1.(2023河北张家口质量检测)834年,唐文宗下诏:“其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节度、观察使常加存问,除舶脚、收市、进奉外,任其来往通流,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税。”很多城市在城内划出蕃客的居留区——蕃坊,因可以“列肆而市”,成为了热闹的商业区。由此可知,唐朝时期( )
A.朝廷重视发展对外贸易
B.蕃商严重侵犯我国的经济主权
C.外贸发展瓦解坊市制度
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由题干中的“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任其来往通流,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税”“很多城市在城内划出蕃客的居留区——蕃坊”等信息可得,唐朝政府重视发展对外贸易,故选A项。
2.明清时期,土地买卖形式多种多样,如下表所示。这反映了( )
类型 具体做法
活卖 契约上写明“卖活契”,卖方保留土地所有权,数年后可买回
找贴 卖方有权要求买主在地价上升后进行补偿,反复几次后,原主才完全失去土地
绝卖 通过立“绝卖契”等方式出卖土地,不允许赎回、找价
A.租佃制经营方式普及全国
B.土地兼并屡禁不止
C.明清时期法制观念的强化
D.商品经济日益繁荣
解析表格中的土地买卖形式多样,说明当时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涉及土地买卖的相应类型也就有相对较为细致的区分,故选D项;题干说到的是土地买卖关系,而不是土地租佃关系,排除A项;题干中土地买卖的形式多种多样,说明不抑制土地兼并,排除B项;题干反映了土地买卖的契约形式多样,并不是法制观念强化的范畴,排除C项。
3.(2023河北张家口模拟)下面是1914年欧洲部分列强占有殖民地情况统计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这一情况 ( )
国家 占有的殖民地数(个) 殖民地人口(人)
英国 55 3.9亿
法国 29 6 235万
德国 10 1 307万
比利时 1 1 500万
葡萄牙 8 968万
荷兰 8 3 741万
意大利 4 139万
A.顺应了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B.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说明世界殖民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D.表明世界已经成为密切联系的整体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世界成为密切联系的整体,故选D项。
4.(2023安徽六安模拟)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欧出现了一次市场革新,人们不仅开始大量花费他们的工资,还开始用信用卡购物,花他们还没有挣到的钱。此次革新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国家干预深入到个人生活
B.美国为西欧提供大量经济援助
C.人们对政治稳定充满信心
D.西欧国家开始走向经济一体化
解析从“还开始用信用卡购物,花他们还没有挣到的钱”可以看出,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政府提倡国民进行消费,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A项符合题意。
5.据《阿拉伯通史》记载: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从非洲东部运来的金粉等。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巴格达是当时世界最繁华的城市
B.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商业贸易
C.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
D.奴隶制是阿拉伯人扩张的基础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巴格达城的码头集聚着来自中国、印度、中亚细亚、非洲等地的货物,说明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故选C项。
6.(2023河北邯郸摸底)下面是唐代长安城东市和西市的示意图。这种布局说明当时( )
东市 西市
A.市已深入到居民的住宅区
B.政府规范市场管理
C.草市演化为地方商业中心
D.市场流通体系出现
解析根据示意图可知长安城中有市署、平准署等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政府规范市场管理,故选B项;题干没有反映出“市已深入到居民的住宅区”,且唐代坊市隔绝,排除A项;草市是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市场流通体系,排除D项。
7.(2023湖北八省联盟测试)学者普林尼描述汉代对外经济:“赛里丝国人(中国)的举止的确是温和的……尽管乐于从事贸易,但他们是等着贸易找上门来,而不是主动去寻求它。”普林尼意在说明( )
A.汉政府的对外政策已经落伍
B.朝贡贸易占据对外经济的主导
C.汉代丝绸之路带有政治目的
D.汉代的对外贸易具有内敛性
解析据材料“尽管乐于从事贸易,但他们是等着贸易找上门来,而不是主动去寻求它”可知,汉代对外贸易具有内敛性,故选D项;汉代乐于从事贸易,并不是封闭自守,排除A项;材料主要展示了汉代对对外贸易的态度,未提及贸易方式,排除B项;材料描述了汉代对外贸易的特点,未涉及丝绸之路开辟的目的与作用,排除C项。
8.下表为《史记》对战国时期相关社会现象的记载。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A )
记载 出处
宋国一庄姓商人开了酒铺,他“升概甚平”(称酒公平)“遇客甚谨”,还把酒铺招牌挂得很高,以招徕顾客,多做生意 《史记·货殖列传》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史记·田单列传》
A.商贩注重市场经营的技巧
B.长途贩运贸易得到发展
C.商业受抑制的境况被改变
D.经商理念源于社会生活
解析:由材料“把酒铺招牌挂得很高,以招徕顾客”“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可知战国时期商户通过悬挂招牌,打造精致商品等方式招揽顾客,说明注重经营技巧,故选A项;明清时期出现长途贩运,排除B项;战国时期商业有所发展,材料中并未提及商业受到抑制的现象,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经商理念的来源,排除D项。
9.下表为明代经济发展简表(节选)。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
史料 出处
明中叶以后“夏税一概征银,实起于隆庆中” 赵翼《陔余丛考》
隆庆元年,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 胡我琨《钱通》
A.白银的货币地位被政府认可
B.赋役征银加重了百姓负担
C.银贵钱贱成为社会普遍现象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了松动
解析:根据简表可知,明中叶以后在征税、买卖当中,白银已经成为官府确定的主流货币,这表明白银的货币地位被政府认可,故选择A项;简表只是叙述了“夏税一概征银”这一现象,没有反映其影响,排除B项;银贵钱贱是指银两与制钱并行流通下,银与钱在流通中的比价失衡,导致人民手中的货币贬值,购买力下降,物价上涨,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对商业的态度的变化,只是在规范货币的使用,排除D项。
10.16世纪前的葡萄牙,原产印度的胡椒售价昂贵,用胡椒入菜只是少数人的特权。而17世纪后,胡椒价格却逐步走低,开始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的餐桌。这种变化是因为( B )
A.民众消费观念发生显著变化
B.商业革命冲击西欧传统市场
C.威尼斯香料垄断地位被打破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是商品种类增多,世界联系日益密切,因此材料“17世纪后,胡椒价格却逐步走低,开始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的餐桌”体现的是商业革命对西欧传统市场的冲击,B项正确;材料与民众消费观念变化无关,排除A项;C项也是商业革命的表现之一,排除;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排除D项。
11.(2023·太原)1908年汉口三怡钱庄因资金周转不灵而倒闭,欠下汇丰等外资银行200余万两白银。1909年在湖广总督及汉口商会担保下,汇丰银行与债务方及担保方签署了50万两白银借款合同。经多方努力,三怡钱庄逐渐走出困境。据此可知,当时( A )
A.新商业经营模式作用突出
B.传统金融机构被银行取代
C.列强垄断了中国金融市场
D.中国的经济转型步履维艰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8年汉口三怡钱庄因资金周转不灵而倒闭,后来在湖广总督及汉口商会担保下,汇丰银行与债务方及担保方签署了50万两白银借款合同才逐渐走出困境,这说明当时传统钱庄作用跟不上时代潮流,新商业经营模式作用突出,A项正确; 传统金融机构被银行取代表述错误,排除B项;垄断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近代中国经济转型,排除D项。
12.1923年2月,美国救济署工作人员及其在苏联境内招募的苏联方面工作人员的总数从1.6万名减少到2000名。6月,经双方协议,美国救济署结束了历时将近两年的对苏联饥民的赈济活动。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当时苏联( A )
A.推行了过渡性的新经济政策
B.扩大了企业经营的自主权
C.解决了工农业比例失调问题
D.加快了工业化建设的进程
解析:材料表明,1923年美国救济署逐步结束了历时将近两年的对苏联饥民的赈济活动,这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饥荒逐步得到缓解密切相关,A项正确;“扩大企业经营的自主权”发生在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时期,B项错误;苏俄乃至苏联时期,一直未能解决工农业比例失调问题,C项错误;工业化是斯大林时期推行的,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17世纪初开始,东印度公司的商人就开始对充满异国情调的布料感到好奇,特别喜欢印花棉布。起初,棉布进入英国市场用作地毯、窗帘、挂毯等装饰,后来,印花棉布逐渐被英国人喜爱,成为最时尚的服饰材料。印花棉布的进口量从17世纪30年代每年进口1万匹,增加到17世纪末的125万匹。这相当于所有的男人、女人、小孩都有14码布。仅1684年就有上百万匹棉布被运输到英格兰。17世纪末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棉布贸易要占进口总额的60%—70%。1719年,一个作家描述说所有奴仆都穿上了棉布服饰。由于毛纺织商人不断向议会请愿,从17世纪末期开始,议会多次通过法案,禁止从印度、中国等国进口印花棉布,并严禁使用彩色印花棉布,但收效甚微。议会没能有效地抑制英国人消费棉布的热潮,也不能有效阻止毛纺织业的衰退,反而进一步刺激了英国本土棉纺织业的发展,为英国本土仿制印度棉布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王洪斌《18世纪英国服饰消费与社会变迁》
根据材料,指出从17至18世纪棉布的进口给英国带来的变化,并对上述变化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答案变化:丰富了英国的服饰材料,刺激了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改变了英国的外贸结构;冲击了英国的等级观念和传统的毛纺织业。
解释:新航路开辟后,随着英国对外殖民扩张的加剧和世界联系的不断加强,世界市场不断扩大,使棉布输入英国成为可能;与英国传统的毛纺织品相比,棉布具有价格便宜、穿着舒适等许多优势,因此其输入英国的数量不断增加;棉布的输入冲击了英国的传统等级身份界限,逐渐改变了英国人的观念,同时也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