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课时作业(含答案)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课时作业(含答案)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8 13:0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选择题
1.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倡导的尊崇儒术又把这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材料强调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特征是(  )
A.统一性和连续性结合 B.变革性和多样性结合
C.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 D.复杂性和创新性结合
2.唐代朝廷经常举行儒释道三教讲论,由皇帝担任主持人,参与辩论的是三教中最有声望和学问的“通人”。参与各方为了攻击对方、树立本教威望,莫不广引对方经典以资辩驳,许多人因此开始兼明三教。这(  )
A.反映了唐代开放包容的文化风气
B.巩固了唐代儒学的统治地位
C.导致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混乱
D.说明统治集团统治思想动摇
3.越南黎朝绍平元年(1434年)诏曰:第一场,经义一道,“四书”各一道,并限三百字以上。第二场,制、诏、表。第三场,诗赋。第四场,策一道,一千字以上。由此可见(  )
A.八股取士制度推广到越南
B.越南人可参与明朝科举考试
C.越南的科举考试仿效中国
D.明政府在越南开设科举考场
4.“西学东渐”经历了一个渐进过程,古代以传播宗教与科技知识为主;进入近代,学习西方以科技、政治内容为主;民国初则由制度转向文化。由此得出(  )
A.传播者的身份影响传播的内容
B.整个过程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C.西学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D.整个过程完全由中国政府主导
5.(2023浙江衢州教学质量检测)先秦某思想家认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该思想家(  )
A.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主张“事异则备变” D.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6.(2023广东东莞模拟)考古学家夏鼐指出,有的学者认为,小屯殷墟文化,代表中国最早的文明,是中国文明的开始。如果真是那样,中国文明简直就像传说中的老子,一生下来就长出白胡子。作者意在说明(  )
A.商代是中华文明的开端
B.中华文明的起源模糊不清
C.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争论激烈
D.中华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
7.下图是2020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打造的首款官方周边“团圆春碗”,寓意着中华儿女心连心,天涯海角若比邻,春节团圆一家亲。“团圆春碗”的寓意主要反映了(  )
团圆春碗
A.儒家家国同构思想的影响
B.宗法观念成为春晚的指导思想
C.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
D.古代精湛的瓷器制作工艺水平
8.(2023·安徽六安校考)下表是《尚书》不同篇章的记述。这些记述( )
《尚书·康诰》 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
《尚书·皋陶谟》 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
《尚书·泰誓》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A.奠定了宗法制度基础
B.体现了儒家教化理念
C.凸显了天子权威下降
D.反映了先秦民本思想
9.(2023·江苏盐城期末)明朝东林党人认为“生民之元恶,而国宪所必诛者,莫大于贪酷”,如果官员品行不端,则会“嗜利如饴,寡廉鲜耻”,以致“贤者无所恃以为善,不肖者有所凭借以无恐”,因此,“科道官须心术纯正,奉公砥节,无踵弊套”。上述思想( )
A.体现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
B.蕴含了“经世致用”的治国理念
C.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D.给当时国人思想带来巨大震动
10.(2023·安徽蚌埠期末)毛泽东将古人的“实事求是”解读为“从客观事物出发研究其规律和联系”,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诠释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是轻于鸿毛。”这表明( )
A.毛泽东思想为民众所认同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C.坚持道德追求的价值取向
D.中国民主革命进程推进的艰巨性和严峻性
11.(2023·广西名校联考)2023年度浙江考古十大重要发现于12月26日在杭州揭晓,这些考古发现涵盖的时空范围从良渚文化时期直到明清时期,其中包含人类定居史、早期社会阶层发展状况、城墙建造、市镇经济等多方面内容。这些发现可用于说明( )
A.中华文明内涵多元且源远流长
B.考古活动丰富了文明诸要素
C.文物是史料实证的唯一标准
D.中华文化具有超强的兼容性
12.(2023·安徽池州)伏尔泰在《风俗论》中写道:“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养、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而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指责“中国没有法治观念”。两位思想家的认识都基于( )
A.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
B.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
C.以儒家精神丰富启蒙思想
D.中西法治文化的差异
二、非选择题
13.(2023河北承德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延续至今,不仅是因为儒家文化的信奉者们不断为它添砖加瓦、拾柴加火,同时也是因为它作为民族文化,蕴含了那个历史时期人们所具有也是人们所能够接受的人文精神,特别是儒家文化中关于人的修身立命之说,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及有关“仁义礼智信”等说法,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精神财富,但也必须看到,儒家文化在本质上是维护和强化封建统治的御用文化和官场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儒家文化的保守思想,抑制了中国人民创新思维的本质灵性。
——摘编自卢希悦《文化力量与国运兴衰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前兴后衰的历史之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文化力量与国运兴衰”自拟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选择题
1.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倡导的尊崇儒术又把这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材料强调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特征是(  )
A.统一性和连续性结合 B.变革性和多样性结合
C.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 D.复杂性和创新性结合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汉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统一性走向极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思想是对儒、法、阴阳五行家以及道家思想的融合,除此之外,传统文化中依然有其他内容,这意味着传统文化并非只有单一内容,即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的特征,C项正确。
2.唐代朝廷经常举行儒释道三教讲论,由皇帝担任主持人,参与辩论的是三教中最有声望和学问的“通人”。参与各方为了攻击对方、树立本教威望,莫不广引对方经典以资辩驳,许多人因此开始兼明三教。这(  )
A.反映了唐代开放包容的文化风气
B.巩固了唐代儒学的统治地位
C.导致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混乱
D.说明统治集团统治思想动摇
解析儒学是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而唐代的皇帝却在朝廷上举行儒释道三教讲论,说明当时开放包容的文化风气盛行,故选A项。
3.越南黎朝绍平元年(1434年)诏曰:第一场,经义一道,“四书”各一道,并限三百字以上。第二场,制、诏、表。第三场,诗赋。第四场,策一道,一千字以上。由此可见(  )
A.八股取士制度推广到越南
B.越南人可参与明朝科举考试
C.越南的科举考试仿效中国
D.明政府在越南开设科举考场
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这是封建社会所进行的科举考试题目,反映了越南的科举考试是向中国学习的结果,故选C项。
4.“西学东渐”经历了一个渐进过程,古代以传播宗教与科技知识为主;进入近代,学习西方以科技、政治内容为主;民国初则由制度转向文化。由此得出(  )
A.传播者的身份影响传播的内容
B.整个过程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C.西学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D.整个过程完全由中国政府主导
解析在古代中国,传播西学的主要是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进入近代,传播西学的主要是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传播的内容主要是科技和政治制度;民国初期,传播西学的主要是陈独秀等知识分子,传播的内容是西方文化,故A项正确。启蒙思想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因此古代的“西学东渐”并没有受其影响,排除B项;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学并没有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排除C项;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并不是都由政府主导,排除D项。
5.(2023浙江衢州教学质量检测)先秦某思想家认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该思想家(  )
A.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主张“事异则备变” D.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解析提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朴素辩证思想的先秦思想家是老子,他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的思想,故选A项;墨子讲求实际功利,排除B项;韩非主张“事异则备变”,排除C项;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排除D项。
6.(2023广东东莞模拟)考古学家夏鼐指出,有的学者认为,小屯殷墟文化,代表中国最早的文明,是中国文明的开始。如果真是那样,中国文明简直就像传说中的老子,一生下来就长出白胡子。作者意在说明(  )
A.商代是中华文明的开端
B.中华文明的起源模糊不清
C.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争论激烈
D.中华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
解析根据材料“如果真是那样,中国文明简直就像传说中的老子,一生下来就长出白胡子”可知,作者意在强调中华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故选D项。材料中夏鼐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远远早于商代,但并不意味着中华文明的起源模糊不清,排除A、B两项;“争论激烈”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C项。
7.下图是2020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打造的首款官方周边“团圆春碗”,寓意着中华儿女心连心,天涯海角若比邻,春节团圆一家亲。“团圆春碗”的寓意主要反映了(  )
团圆春碗
A.儒家家国同构思想的影响
B.宗法观念成为春晚的指导思想
C.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
D.古代精湛的瓷器制作工艺水平
解析材料中“团圆春碗”寓意着中华儿女心连心,天涯海角若比邻,春节团圆一家亲。所以其寓意在于中华民族对于春节团圆的向往,是一种共同的文化心理认同,故选C项;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与“团圆春碗”的寓意无关,排除A项;“团圆春碗”对春节家族团聚的向往,有受到宗法观念的影响,但不能说宗法观念是春晚的指导思想,排除B项;“团圆春碗”是现代瓷器制作,反映不了古代制瓷工艺水平,排除D项。
8.(2023·安徽六安校考)下表是《尚书》不同篇章的记述。这些记述( )
《尚书·康诰》 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
《尚书·皋陶谟》 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
《尚书·泰誓》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A.奠定了宗法制度基础
B.体现了儒家教化理念
C.凸显了天子权威下降
D.反映了先秦民本思想
解析: 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尚书》中提到了以下观点:其一,民情是反映天命的镜子,社会政治的得与失,要从民情中去体察;其二,上天知晓人间的善恶,是在百姓中间听取和观察来的,上天的奖惩命令,是来自于百姓的意见;其三,上天能顺应民心所向所求。由此可见,这些记述体现了先秦时期敬天保民的思想,D项正确;据所学,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的记述与宗法制无关,排除A项;据所学,儒家“教化”即通过宣讲、表彰、学校教育以及各种祭祀仪式等方式,向人们灌输儒家价值观念,使其遵守社会秩序,排除B项;材料与天子权威的变化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9.(2023·江苏盐城期末)明朝东林党人认为“生民之元恶,而国宪所必诛者,莫大于贪酷”,如果官员品行不端,则会“嗜利如饴,寡廉鲜耻”,以致“贤者无所恃以为善,不肖者有所凭借以无恐”,因此,“科道官须心术纯正,奉公砥节,无踵弊套”。上述思想( )
A.体现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
B.蕴含了“经世致用”的治国理念
C.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D.给当时国人思想带来巨大震动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从“格物”到“致知”,实质上将外在的行为规范转化为内在的主动欲求,亦即理学上的“自律”,有了这一自律,方有诚意—正心—修身乃至齐家、治国、明德于天下的功业。因此,材料“科道官须心术纯正,奉公砥节,无踵弊套”体现的是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A项正确;“经世致用”强调做学问应该有益于国计民生,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凸显的是商品经济,排除C项;该主张并未产生全局性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10.(2023·安徽蚌埠期末)毛泽东将古人的“实事求是”解读为“从客观事物出发研究其规律和联系”,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诠释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是轻于鸿毛。”这表明( )
A.毛泽东思想为民众所认同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C.坚持道德追求的价值取向
D.中国民主革命进程推进的艰巨性和严峻性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诠释表现出,共产党的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民众的态度,排除A项;将“实事求是”解读为“从客观事物出发研究其规律和联系”不属于道德追求,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国民主革命进程,排除D项。故选B项。
11.(2023·广西名校联考)2023年度浙江考古十大重要发现于12月26日在杭州揭晓,这些考古发现涵盖的时空范围从良渚文化时期直到明清时期,其中包含人类定居史、早期社会阶层发展状况、城墙建造、市镇经济等多方面内容。这些发现可用于说明( )
A.中华文明内涵多元且源远流长
B.考古活动丰富了文明诸要素
C.文物是史料实证的唯一标准
D.中华文化具有超强的兼容性
解析: 据材料“时空范围从良渚文化时期直到明清时期”可得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据材料“包含人类定居史、早期社会阶层发展状况、城墙建造、市镇经济等多方面内容”可得出中华文明内涵多元,所以,这些发现可用于说明中华文明内涵多元且源远流长,A项正确;通常所说的文明三要素指的是文字、金属器、城市,而材料强调的是考古发现证明了中华文明的特征,并未阐述考古与文明诸要素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文物不是史料实证的唯一标准,排除C项;“兼容性”指的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吸收借鉴,材料中只涉及中华文明,排除D项。故选A项。
12.(2023·安徽池州)伏尔泰在《风俗论》中写道:“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养、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而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指责“中国没有法治观念”。两位思想家的认识都基于( )
A.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
B.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
C.以儒家精神丰富启蒙思想
D.中西法治文化的差异
解析: 根据材料,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通过品评中国文化,来宣传其民主、法治思想,体现了儒家精神对启蒙运动的影响,C项正确;启蒙思想家意在借用中国文化,传播启蒙思想,排除A项;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指责中国没有法治观念,而非赞扬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排除B项;材料中伏尔泰和孟德斯鸠主要是评论中国文化,没有论及西方的法治,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3.(2023河北承德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延续至今,不仅是因为儒家文化的信奉者们不断为它添砖加瓦、拾柴加火,同时也是因为它作为民族文化,蕴含了那个历史时期人们所具有也是人们所能够接受的人文精神,特别是儒家文化中关于人的修身立命之说,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及有关“仁义礼智信”等说法,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精神财富,但也必须看到,儒家文化在本质上是维护和强化封建统治的御用文化和官场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儒家文化的保守思想,抑制了中国人民创新思维的本质灵性。
——摘编自卢希悦《文化力量与国运兴衰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前兴后衰的历史之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文化力量与国运兴衰”自拟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儒学政治化与封建社会的发展。
阐述:从汉武帝尊崇儒术开始,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利益和实现长治久安的政治目的,将儒学视为显学,儒学实质上成为政治伦理之学。特别是科举制实行之后,读书、应考、做官连为一体,儒学制度化。由于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广大知识分子把精力与智慧放到儒家经典上,儒学成为士子求取功名利禄的晋升工具,从而忽视了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到明清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开始落后于世界。总之,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学的政治化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导致古代创新意识严重不足,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