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选择题
1.洋务运动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并不是由中央政府自上而下主动推动的变革,而是由一些汉族地方大员自发并各自展开的“自强”“求富”运动,只是少数比较开明官员的实践,没有发展成为整个社会的士大夫的集体自觉行为。材料意在说明洋务运动( )
A.缺乏顶层制度设计
B.管理模式相对落后
C.遭到士人集体反对
D.依赖外国科学技术
2.(2023北京延庆一模)洋务运动期间,奕?批评洋匠说:“洋匠与中国立合同,订明若干年造船若干号,因恐成船太速,不能久留以食薪工,往往派华匠造一器,必先宽其期。有先期而成者,必以为不中程式弃之。华匠相率缓延,遂成痼习。”这表明( )
A.华匠技术不精,消极怠工
B.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对华匠不满
C.洋匠挟技居奇,唯利是图
D.华匠对西方新式技术掌握太慢
3.(2023河北衡水中学全国第二次联合考试)下图为1898年张之洞在其《劝学篇》中提出的“五知”。这表明他( )
◎知耻——知道落后于日本、暹罗和古巴的耻辱
◎知惧——知道越南、缅甸、朝鲜、埃及和波兰的可怕命运
◎知变——不变其习,不能变法
◎知要——知道中学和西学的要点,中学“考古非要,致用为要”
◎知本——在海外不忘国,见异俗不忘亲,多智巧不忘圣
A.倡导改革传统的政治制度
B.基本接受西方的政治学说
C.支持康梁等人的维新活动
D.主张进行温和的社会变革
4.(2023河北张家口一模)据统计,1895—1898年,全国成立的各类学会达76个之多。这些学会大致有几种类型:致力于救亡变法,着重于一般社会改革,关心科技教育,弘扬文化传统。这些学会的成立( )
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传播了反清革命思想
C.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D.批判了传统伦理道德
5.(2023河北衡水中学全国第一次联合考试)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至北京,在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康有为写成《上今上皇帝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联署。这反映出( )
A.近代民族国家意识增强
B.推翻清政府成为社会共识
C.学习西方进入思想层面
D.变法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6.(2023河北沧州二模)1896年,汉阳铁厂改组之际,张之洞说:“环顾四方,官不通商情,商不顾大局,或知洋务而不明中国政体;或易为洋人所欺;或任事锐而鲜阅历……皆不足任此事。”据此可推知,张之洞改组汉阳铁厂倾向于( )
A.“官督商办” B.“官办”
C.“中外合办” D.“商办”
7.(2023辽宁辽阳期末)1840—1860年,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先进的中国人产生了“师夷长技”的思想,逐渐更多地关注世界。他们最早的做法是( )
A.唤醒民众的世界意识
B.宣传西方政治文明
C.翻译并撰写著作介绍西方
D.创办大量民用企业
8.(2023天津卷,5)1864年,李鸿章在一封信中谈到,西方船坚炮利,中国“若不及早自强,变易兵制,讲求军实,仍循数百年绿营相沿旧规,厝火积薪,可危实甚”。由此可见李鸿章( )
A.深恶朝政腐败
B.力图维新救国
C.主张强兵御外
D.开始了解西方
9.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并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这些主张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这主要说明了( )
A.洪仁玕的主张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
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C.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影响农民思想的变化
10.戊戌变法期间,依张之洞建议,光绪帝下诏改革科举考试内容,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这表明( )
A.废除科举制度成为社会共识
B.西方近代学说深入人心
C.时局变化影响企业经营策略
D.企业发展引导社会变革
11.下表是关于义和团运动的一些表述,据此可知( )
表述 人物或著作
义和团“焚杀劫掠,无所不至” 劳乃宣(主张剿灭义和团的官员)
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 晚清大臣刚毅(怀着政治目的企图利用义和团)
义和团运动是“反对帝国主义的情绪和怒火的非理性爆发” 李延明等《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演变》
A.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
B.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C.历史事实因史料冲突无从确证
D.历史叙述取决于时代的变化
12.1896—1898年,上海时务报馆实际上成为各种维新事业的联络站,共有40人自浙江、四川、江苏、湖北等多地来信,请求帮助办理各类事项近60项,涉及拟开办学堂、请代聘各科老师,请代为销售、推广报刊,请帮助设学堂、办公司等。据此可知,当时( )
A.维新派抓住了变法成功的关键
B.学习西方成为社会的共识
C.维新变法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D.维新变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二、非选择题
13.(2023河北保定摸底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与日本公使森有礼就辫发衣冠的问题展开了一场辩论。辩论内容如下:
李鸿章:贵国近来所举行之事几乎无一不应表示赞赏,而唯独对贵国改变旧有服制、模仿欧洲习俗一事不以为然。
森有礼:我国旧有服制宽松爽快,极为适合无事安逸度日之人,但完全不适合忙碌勤劳之人。虽能适应过去的事态,但时至今日,已觉得其甚为不便。今改旧制为新制,我国从中获益不菲。
李鸿章:衣服制度,乃人们追怀祖先遗愿的一种体现。作为子孙,应该对其表示尊重,并让其万世传承才对。……阁下对贵国舍弃旧有服制,模仿欧洲风俗,将贵国独立的精神委诸欧洲的支配,难道一点也不感到羞耻
森有礼:不仅丝毫不感到可耻,而且我们反而以此变革为骄傲。此变革绝非外部强加给我们的,完全是根据我国自己的喜好作出的决定……
李鸿章:我国决不会实行这样的变革。只是诸如武器、铁路、电信以及其他器械等,为必要之器物,他人最擅长之处,才不得不从国外引进。
根据上述辩论场景,结合时局,自拟一论题,并进行分析阐述。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选择题
1.洋务运动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并不是由中央政府自上而下主动推动的变革,而是由一些汉族地方大员自发并各自展开的“自强”“求富”运动,只是少数比较开明官员的实践,没有发展成为整个社会的士大夫的集体自觉行为。材料意在说明洋务运动( )
A.缺乏顶层制度设计
B.管理模式相对落后
C.遭到士人集体反对
D.依赖外国科学技术
解析“它并不是由中央政府自上而下主动推动的变革,而是由一些汉族地方大员自发并各自展开的”说明洋务运动是少数开明官员的个体实践,即缺乏中央层面的顶层制度设计,故选A项。材料未反映其管理模式,排除B项;“没有发展成为整个社会的士大夫的集体自觉行为”并不等同于士人集体反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依赖外国科学技术,排除D项。
2.(2023北京延庆一模)洋务运动期间,奕?批评洋匠说:“洋匠与中国立合同,订明若干年造船若干号,因恐成船太速,不能久留以食薪工,往往派华匠造一器,必先宽其期。有先期而成者,必以为不中程式弃之。华匠相率缓延,遂成痼习。”这表明( )
A.华匠技术不精,消极怠工
B.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对华匠不满
C.洋匠挟技居奇,唯利是图
D.华匠对西方新式技术掌握太慢
解析据材料可知洋匠为了能让自己长期任职,以获得酬劳,便弃用华匠所制造的机器,借此减缓制造的速度,体现出洋匠唯利是图的一面,故选C项。
3.(2023河北衡水中学全国第二次联合考试)下图为1898年张之洞在其《劝学篇》中提出的“五知”。这表明他( )
◎知耻——知道落后于日本、暹罗和古巴的耻辱
◎知惧——知道越南、缅甸、朝鲜、埃及和波兰的可怕命运
◎知变——不变其习,不能变法
◎知要——知道中学和西学的要点,中学“考古非要,致用为要”
◎知本——在海外不忘国,见异俗不忘亲,多智巧不忘圣
A.倡导改革传统的政治制度
B.基本接受西方的政治学说
C.支持康梁等人的维新活动
D.主张进行温和的社会变革
解析根据材料,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提出“五知”,这“五知”要知道落后的耻辱,知道害怕被侵略的命运,要知道变革习俗,要知道中西结合、经世致用,还要不能忘本,这是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情况下,张之洞仍然主张“中体西用”,变法改良,故选D项;张之洞“五知”中,虽然主张变革,但仍然主张“中体西用”,并未要改革传统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张之洞提出要变革习俗,对西方的学习更广泛,但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学习,排除B项;康梁的维新活动是要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而张之洞的主张未涉及政治制度的学习,所以无法说明张之洞支持康梁的变法,排除C项。
4.(2023河北张家口一模)据统计,1895—1898年,全国成立的各类学会达76个之多。这些学会大致有几种类型:致力于救亡变法,着重于一般社会改革,关心科技教育,弘扬文化传统。这些学会的成立( )
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传播了反清革命思想
C.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D.批判了传统伦理道德
解析结合材料中“1895—1898年”和“各类学会”可知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严重,各类学会宣传新思想、科技、文化传统等,意在促进民族意识觉醒,故选C项;材料中学会没有体现引进机器生产实业救国的内容,排除A项;此时思想的主流是宣传维新思想,排除B项;材料体现“弘扬文化传统”,排除D项。
5.(2023河北衡水中学全国第一次联合考试)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至北京,在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康有为写成《上今上皇帝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联署。这反映出( )
A.近代民族国家意识增强
B.推翻清政府成为社会共识
C.学习西方进入思想层面
D.变法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严重的民族危机,康有为等知识分子的行为反映出近代中国人民的民族国家意识增强,故选A项;康有为等举人只是提出应对民族危机的主张,并没有主张推翻清政府,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学习西方进入到制度层面,不是思想层面,排除C项;材料中响应变法等主张的只是各地的举人,不能反映出变法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D项。
6.(2023河北沧州二模)1896年,汉阳铁厂改组之际,张之洞说:“环顾四方,官不通商情,商不顾大局,或知洋务而不明中国政体;或易为洋人所欺;或任事锐而鲜阅历……皆不足任此事。”据此可推知,张之洞改组汉阳铁厂倾向于( )
A.“官督商办” B.“官办”
C.“中外合办” D.“商办”
解析根据材料“官不通商情,商不顾大局,或知洋务而不明中国政体”“皆不足任此事”结合洋务运动的弊端可知,张之洞主张政商结合,故选A项;根据材料“官不通商情”“任事锐而鲜阅历……皆不足任此事”强调需要有商业知识和丰富的阅历,不是主张纯“官办”,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外合办”模式,排除C项;根据材料“商不顾大局,或知洋务而不明中国政体”张之洞反对纯“商办”,排除D项。
7.(2023辽宁辽阳期末)1840—1860年,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先进的中国人产生了“师夷长技”的思想,逐渐更多地关注世界。他们最早的做法是( )
A.唤醒民众的世界意识
B.宣传西方政治文明
C.翻译并撰写著作介绍西方
D.创办大量民用企业
解析林则徐、魏源等人翻译并撰写著作以介绍西方,是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一批人,故选C项;A项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排除;先进的中国人最早学习的是西方器物,而后才是西方政治制度,排除B项;D项发生在洋务运动时期,排除。
8.(2023天津卷,5)1864年,李鸿章在一封信中谈到,西方船坚炮利,中国“若不及早自强,变易兵制,讲求军实,仍循数百年绿营相沿旧规,厝火积薪,可危实甚”。由此可见李鸿章( )
A.深恶朝政腐败
B.力图维新救国
C.主张强兵御外
D.开始了解西方
根据材料“若不及早自强,变易兵制……可危实甚”,可知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改革兵制,以强兵御外,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朝廷腐败的信息,排除A项;李鸿章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康有为等维新派力图维新救国,排除B项;“开始”说法错误,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人就已经“开眼看世界”,排除D项。
9.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并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这些主张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这主要说明了( )
A.洪仁玕的主张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
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C.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影响农民思想的变化
《资政新篇》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不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所提及的“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属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符合当时世界潮流,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并没有因为《资政新篇》的颁布而使其阶级性质发生根本变化,C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不符合题干材料时间,D项错误。
10.戊戌变法期间,依张之洞建议,光绪帝下诏改革科举考试内容,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这表明( )
A.废除科举制度成为社会共识
B.西方近代学说深入人心
C.时局变化影响企业经营策略
D.企业发展引导社会变革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改革了科举考试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民族危机加深,时局出现了变化,在此背景下,书商们迎合了这种变化,“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这表明时局的变化影响了企业的经营策略,故选C项;题干材料述及的是光绪帝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而不是废除科举考试,排除A项;B、D两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11.下表是关于义和团运动的一些表述,据此可知( )
表述 人物或著作
义和团“焚杀劫掠,无所不至” 劳乃宣(主张剿灭义和团的官员)
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 晚清大臣刚毅(怀着政治目的企图利用义和团)
义和团运动是“反对帝国主义的情绪和怒火的非理性爆发” 李延明等《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演变》
A.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
B.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C.历史事实因史料冲突无从确证
D.历史叙述取决于时代的变化
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但不能说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关于义和团运动的不同记载和叙述,由此可以看出处于不同的立场,他们对义和团作出了不同的评价,所以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故B项正确;史料由于记述者的立场不同而不同,但历史事实可以在众多的史料中求证其客观性,排除C项;同一时代,历史叙述也有所不同,排除D项。
12.1896—1898年,上海时务报馆实际上成为各种维新事业的联络站,共有40人自浙江、四川、江苏、湖北等多地来信,请求帮助办理各类事项近60项,涉及拟开办学堂、请代聘各科老师,请代为销售、推广报刊,请帮助设学堂、办公司等。据此可知,当时( )
A.维新派抓住了变法成功的关键
B.学习西方成为社会的共识
C.维新变法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D.维新变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1896—1898年,上海时务报馆实际上成为各种维新事业的联络站,涉及多地众多维新事业,说明维新变法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体现不出维新派抓住了变法成功的关键,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不能说明维新变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23河北保定摸底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与日本公使森有礼就辫发衣冠的问题展开了一场辩论。辩论内容如下:
李鸿章:贵国近来所举行之事几乎无一不应表示赞赏,而唯独对贵国改变旧有服制、模仿欧洲习俗一事不以为然。
森有礼:我国旧有服制宽松爽快,极为适合无事安逸度日之人,但完全不适合忙碌勤劳之人。虽能适应过去的事态,但时至今日,已觉得其甚为不便。今改旧制为新制,我国从中获益不菲。
李鸿章:衣服制度,乃人们追怀祖先遗愿的一种体现。作为子孙,应该对其表示尊重,并让其万世传承才对。……阁下对贵国舍弃旧有服制,模仿欧洲风俗,将贵国独立的精神委诸欧洲的支配,难道一点也不感到羞耻
森有礼:不仅丝毫不感到可耻,而且我们反而以此变革为骄傲。此变革绝非外部强加给我们的,完全是根据我国自己的喜好作出的决定……
李鸿章:我国决不会实行这样的变革。只是诸如武器、铁路、电信以及其他器械等,为必要之器物,他人最擅长之处,才不得不从国外引进。
根据上述辩论场景,结合时局,自拟一论题,并进行分析阐述。
答案示例
论题:李鸿章、森有礼对服饰的认识折能够射出两国近代改革程度的差异。
论证:李鸿章坚持“中体西用”思想,认为服饰制度是祖先定制,不应轻易改动。森有礼认为要紧跟时代潮流,及时更改不适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服饰制度。
服饰制度的变革是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方面,李鸿章、森有礼的对话可以看出,19世纪70年代日本接受西方进步文明更为彻底,中国对待进步文明态度保守,两国近代化改革指导思想存在较大差异。
甲午中日战争中,通过近代化改革强大起来的日本获胜,近代化改革中相对保守的清政府惨败,说明结合世界发展形势,接受适合本国的进步文明,抛弃不合时宜的旧制度,方能促进国家的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