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课一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课一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8 13:4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选择题
1.秦汉时期,简册书写不便,更因形体繁重,运输保管不易,户籍只能在乡制作,副本仅上报至县。魏晋之际纸张代替简册后,户籍上移至县廷制作,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户部。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书写载体影响户籍管理方式
B.技术进步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书写载体已发生革命性变化
D.书写载体与户籍制度相伴相生
2.隋朝粮食储备为中央政府储备、地方政府储备和民间储备相结合。唐朝中央储备包括太仓、转运仓,地方储备包括正仓、常平仓,民间储备的主体是义仓、诸仓的粮储来源与用途各有不同。这段材料主要叙述的是,隋唐时期(  )
A.社会经济繁荣 B.储备体系多元
C.防灾能力强大 D.崇尚民本思想
3.(乾隆)二十二年更定保甲之法:……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这表明(  )
A.保甲法完全禁止了人口流动
B.保甲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甲是明代最基层的行政机构
D.保甲法兼具户口管理和治安功能
4.汉高祖时期,县、乡三老作为“乡族势力的代表”,正式成为“国家认定的地方社会领袖”,其职能主要是在道德风俗方面“掌教化”“帅众为善”“率其意以道民”。材料说明汉代中央(  )
A.不拘一格选拔官吏
B.治国思想由“无为”变为“有为”
C.地方宗族势力强大
D.政府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5.传统上庶民之家不得建祠,其祭祖也有世代限制。自明朝中叶起,这方面的禁忌被打破,朝廷允许一般百姓建立祠堂,追祭远祖。这一政策旨在(  )
A.强化伦理维护乡间稳定 B.统一思想压制新兴异端
C.凝聚人力推动农村生产 D.强化集权削弱基层自治
6.两宋政府大力推行社会福利救济,人民也自觉进行社会互助。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是(  )
A.文化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高
B.儒学复兴,社会财富充盈
C.经济发展,贫富分化渐趋缓解
D.政权并立,民族矛盾尖锐
7.下表为唐代各道(监察区)灾害救济区域分布情况,由此可知(  )
地区 河南 道 关内 道 河北 道 江南 道 淮南 道 河东 道 山南 道 剑南 道 陇右 道 岭南 道
次数 64 55 43 34 23 15 9 7 3 1
A.北方地区灾害最为严重 B.江南地区自然灾害较少
C.政府救灾政治色彩浓厚 D.民间力量影响救灾实施
8.宋朝没有田产的客户(即佃户)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按宋朝法律,客户退佃离开时,地主不得阻挠。这表明宋朝 (  )
A.政府户籍管理松散混乱
B.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C.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D.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减轻
9.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开始全面整顿郡国土地并着手编制户籍,史称“版籍”“版图”。“版籍”“版图”的出现 (  )
A.加重了农民负担
B.便利了赋税征收
C.强化了中央集权
D.确立了土地私有
10.宋朝的户籍有主户和客户之分,主户或称税户,“税户者有常产之人也,客户则无产而侨寓者也”。主户和客户在户籍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当地的发展程度,主户所占比例较大的农村地区通常(  )
A.交通较为发达
B.经济较为发达
C.土地兼并较弱
D.人口较为稀少
11.明朝乡村社仓制度规定,各村二三百家为一会,以户等的高下,分别捐粮收储于仓,而推有德者为社正,进行具体管理。“若遭凶岁,则计户而散,先中下者,后及上户,上户责之偿,中下者免之”。这反映了明朝乡村(  )
A.救济方式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
B.建立了完备的乡村备荒仓储体系
C.解决了当时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问题
D.救济注意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
12.清朝,福建农村家族在遗产继承中既有保障嫡长子特权的“抽长制”,又有照顾老年人、妇女的“膳田”“寡守田”等社会保障机制。这种继承制度(  )
A.旨在维护农村家族的和谐稳定
B.造成家族地权不断集中
C.说明清朝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
D.导致宗法制愈来愈巩固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初,战乱、灾荒和繁赋重役是促使明代流民问题日益严重的重要诱因。明代的自然灾害十分频繁,百姓背井离乡,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经济发展迟缓、国力下降。更有甚者,流民积聚为乱,愈演愈烈,成为威胁国家统治的重要力量,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统治者“诏天下府、州、县编赋役黄册”,推行户籍黄册制度。由各户真实详细填写人丁和田产状况,经里、县、府、布政司,自下而上层层造册,最后报送户部。因为册子以黄纸作为封面,所以被称为“黄册”。明朝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户籍的管控,还在刑律中明确规定:“若官吏里甲通同人户隐瞒作弊,及将原报在官田地,不行明白推行过割,一概影射减除余粮者,一体处死。隐瞒人户,家长处死,人口迁发化外。”凭借刑罚巨大的威慑力,户籍黄册制度得以有效地推行。
——节选自《明代户籍法律制度与社会流动》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初期推行户籍黄册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户籍黄册制度形成的特点及推行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选择题
1.秦汉时期,简册书写不便,更因形体繁重,运输保管不易,户籍只能在乡制作,副本仅上报至县。魏晋之际纸张代替简册后,户籍上移至县廷制作,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户部。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书写载体影响户籍管理方式
B.技术进步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书写载体已发生革命性变化
D.书写载体与户籍制度相伴相生
解析:选B 由“户籍只能在乡制作,副本仅上报至县”到“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户部”,其反映的是政府对地方户籍管理的加强,体现的是因造纸术的发明而使户籍管理更加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B项;A、C、D三项都不是本质的体现,均排除。
2.隋朝粮食储备为中央政府储备、地方政府储备和民间储备相结合。唐朝中央储备包括太仓、转运仓,地方储备包括正仓、常平仓,民间储备的主体是义仓、诸仓的粮储来源与用途各有不同。这段材料主要叙述的是,隋唐时期(  )
A.社会经济繁荣 B.储备体系多元
C.防灾能力强大 D.崇尚民本思想
解析:选B 材料中“唐朝中央储备包括太仓、转运仓,地方储备包括正仓、常平仓,民间储备的主体是义仓”体现出隋唐时期的储备体系呈现多元化,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3.(乾隆)二十二年更定保甲之法:……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这表明(  )
A.保甲法完全禁止了人口流动
B.保甲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甲是明代最基层的行政机构
D.保甲法兼具户口管理和治安功能
解析:选D 据题意可知,清代的保甲法强化了对基层和民众的管理与控制,这说明保甲法兼具户口管理和治安的功能,故选D项;“完全禁止”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保甲法是加强基层管理,而非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甲是明代最基层的行政机构,排除C项。
4.汉高祖时期,县、乡三老作为“乡族势力的代表”,正式成为“国家认定的地方社会领袖”,其职能主要是在道德风俗方面“掌教化”“帅众为善”“率其意以道民”。材料说明汉代中央(  )
A.不拘一格选拔官吏
B.治国思想由“无为”变为“有为”
C.地方宗族势力强大
D.政府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解析:选D 根据材料中县、乡三老在地方“掌教化”“帅众为善”“率其意以道民”,且国家认定其为地方社会领袖,这表明国家加强对地方基层的管理,故选D项;材料信息与选拔官吏无关,排除A项;B、C两项材料无法体现,均排除。
5.传统上庶民之家不得建祠,其祭祖也有世代限制。自明朝中叶起,这方面的禁忌被打破,朝廷允许一般百姓建立祠堂,追祭远祖。这一政策旨在(  )
A.强化伦理维护乡间稳定 B.统一思想压制新兴异端
C.凝聚人力推动农村生产 D.强化集权削弱基层自治
解析:选A 材料反映了明朝政府允许百姓建立祠堂,追祭远祖的现象,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政策体现了明朝政府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充分利用祠堂的宗法体系和教化功能,来维护乡间社会稳定,故选A项。
6.两宋政府大力推行社会福利救济,人民也自觉进行社会互助。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是(  )
A.文化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高
B.儒学复兴,社会财富充盈
C.经济发展,贫富分化渐趋缓解
D.政权并立,民族矛盾尖锐
解析:选B 政府大力推行社会福利救济反映出社会财富充盈,人民也自觉进行社会互助,是儒学复兴、理学道德教化的结果,故选B项;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宋代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分化加剧,排除C项;材料所述状况与民族矛盾尖锐无关,排除D项。
7.下表为唐代各道(监察区)灾害救济区域分布情况,由此可知(  )
地区 河南 道 关内 道 河北 道 江南 道 淮南 道 河东 道 山南 道 剑南 道 陇右 道 岭南 道
次数 64 55 43 34 23 15 9 7 3 1
A.北方地区灾害最为严重 B.江南地区自然灾害较少
C.政府救灾政治色彩浓厚 D.民间力量影响救灾实施
解析:选C 从材料中“唐代各道(监察区)灾害救济区域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次数较多的都集中在统治中心附近,因此体现出政府救灾政治色彩浓厚,故选C项;材料只涉及了各道的救灾次数,并不能代表灾害次数,排除A、B两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民间力量是否参与其中,排除D项。
8.宋朝没有田产的客户(即佃户)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按宋朝法律,客户退佃离开时,地主不得阻挠。这表明宋朝 (  )
A.政府户籍管理松散混乱
B.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C.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D.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减轻
答案:B
9.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开始全面整顿郡国土地并着手编制户籍,史称“版籍”“版图”。“版籍”“版图”的出现 (  )
A.加重了农民负担
B.便利了赋税征收
C.强化了中央集权
D.确立了土地私有
答案:B
10.宋朝的户籍有主户和客户之分,主户或称税户,“税户者有常产之人也,客户则无产而侨寓者也”。主户和客户在户籍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当地的发展程度,主户所占比例较大的农村地区通常(  )
A.交通较为发达
B.经济较为发达
C.土地兼并较弱
D.人口较为稀少
答案:C
11.明朝乡村社仓制度规定,各村二三百家为一会,以户等的高下,分别捐粮收储于仓,而推有德者为社正,进行具体管理。“若遭凶岁,则计户而散,先中下者,后及上户,上户责之偿,中下者免之”。这反映了明朝乡村(  )
A.救济方式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
B.建立了完备的乡村备荒仓储体系
C.解决了当时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问题
D.救济注意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
答案:D
12.清朝,福建农村家族在遗产继承中既有保障嫡长子特权的“抽长制”,又有照顾老年人、妇女的“膳田”“寡守田”等社会保障机制。这种继承制度(  )
A.旨在维护农村家族的和谐稳定
B.造成家族地权不断集中
C.说明清朝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
D.导致宗法制愈来愈巩固
答案:A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初,战乱、灾荒和繁赋重役是促使明代流民问题日益严重的重要诱因。明代的自然灾害十分频繁,百姓背井离乡,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经济发展迟缓、国力下降。更有甚者,流民积聚为乱,愈演愈烈,成为威胁国家统治的重要力量,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统治者“诏天下府、州、县编赋役黄册”,推行户籍黄册制度。由各户真实详细填写人丁和田产状况,经里、县、府、布政司,自下而上层层造册,最后报送户部。因为册子以黄纸作为封面,所以被称为“黄册”。明朝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户籍的管控,还在刑律中明确规定:“若官吏里甲通同人户隐瞒作弊,及将原报在官田地,不行明白推行过割,一概影射减除余粮者,一体处死。隐瞒人户,家长处死,人口迁发化外。”凭借刑罚巨大的威慑力,户籍黄册制度得以有效地推行。
——节选自《明代户籍法律制度与社会流动》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初期推行户籍黄册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户籍黄册制度形成的特点及推行的影响。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战乱、灾荒和繁赋重役是促使明代流民问题日益严重的重要诱因”可得出,由于战乱、灾荒和繁赋重役导致流民严重;根据材料“百姓背井离乡,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可知,百姓流离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根据材料“流民积聚为乱,愈演愈烈,成为威胁国家统治的重要力量,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可得出,流民聚集威胁到国家的统治,大量的流民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由各户真实详细填写人丁和田产状况……最后报送户部”可知,自下而上,层层造册;根据材料“明朝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户籍的管控,还在刑律中明确规定……”可知,制定法律以保证户籍制的推行。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户籍黄册制度的推行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使得政府掌控了人口数量,有利于政府征调赋役;一定程度上管控着人口流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封建政权的巩固。通过户籍黄册制度,政府对人口流动的严格控制,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1)原因:由于战乱、灾荒和繁赋重役导致流民严重;百姓流离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流民聚集威胁到国家的统治;大量的流民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
(2)特点:自下而上,层层造册;制定法律以保证户籍制的推行。影响: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政府征调赋役;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封建政权的巩固。对人口流动的严格控制,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