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登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的有关背景,学会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2、分析文中的意象,学会意象分析的赏析方法。 3、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熟读诗歌,疏通大意,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整体把握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复杂的人生情感。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诱思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杜甫心系苍生、情寄邦国、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杜甫
1、《登高》这首诗哪联写景,哪联抒情?
2、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把画面描绘出来。
1、参考答案: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抒情。
2、参考答案:这首诗首联写了六种景物:风(呼啸的)、天(辽阔的)、猿(哀凄的)、渚(清澈的)、沙(惨白的)、鸟(盘旋的);颌联写了两种景物:落木(漫天的、萧瑟的)、长江(不尽的、滚滚的)。
画面内容:一个萧瑟的秋天,天空是那样辽远,远处的树林中传来一阵阵凄厉的猿叫声。小洲边的水是那样的清冷,岸边的沙子是那样的惨白,鸟儿在狂风中挣扎着,盘旋着,发出阵阵哀鸣。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的秋风中飞舞着,奔流不息的长江波涛拍击着江岸滚滚向前。
手法:情景交融、景中有情。
四句八景,语言凝练,有声有色有形,上下联互相照应。
后两联主要抒发诗人的“悲秋”愁绪,诗人悲什么?
知人论世,走近诗人(补充诗人资料和写作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一个“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立功立言是这个家族的传统。7岁学诗,15岁扬名,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隐和杜牧)””。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的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登高》一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当时,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但边患未消,战乱四起,唐朝局势动荡不安。杜甫原倚靠好友严武居于蜀中,但严武于永泰元年(765)去世。四川军阀混战,杜甫难以存身,于是离开成都沿江东下,于大历元年(766)到达夔州,滞留于此,时年55岁。诗人长期漂泊,备尝艰辛,晚年多病,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自己又壮志难酬,种种悲苦郁积心头,于大历二年秋天重阳节独自登上了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登高》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旷世之作。三年之后,杜甫即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参考答案:诗人的“悲” 情来自: 悲之一:悲秋。 悲之二:客中悲秋。 悲之三:常客悲秋。 悲之四:万里常客悲秋。 悲之五:独自登台。 悲之六:多病独登台。 悲之七:晚年多病登台。 悲之八:生活艰难。 悲之九:新停酒杯。
如此多悲,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的感伤。 大而言之的国家:国运衰微——国难 小而言之的家运:羁旅之愁——漂泊之苦 再小而言之的自我:功业无成——壮志难酬
课后作业
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预习《蜀道难》
登高
所写之景: 风、天、猿啸、渚、沙、鸟飞
落木 长江
离家多年 有家难归
所抒之情: 晚年多病 孤苦无依
国事艰难 壮志难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