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配套教学设计(4)

文档属性

名称 登高 配套教学设计(4)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4 14:36:59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设计理念
诗歌教学的关键是朗读,故知道学生用各种方式朗读,通过诵读去赏景、悟情、会意。根据诱思探究教学“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读”、“议”、“写”、“说”等活动,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长年漂泊、老病孤苦、心系天下、壮志未酬的情怀。
2学情分析
在古典诗歌单元里,高一学生已经学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和王昌龄的边塞诗《从军行(之四)》,对唐诗的韵律和节奏有了了解。因为是文科班,女生比较多,文字表达能力相对较强,并且学生有较强烈的表现愿望,所以可以让学生先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朗读诗歌,诗歌的前两联是写景,也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把自己当作诗人去用散文化的语言去描绘诗歌中所写之境。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读”、“议”、“写”、“说”等活动,感受诗中所写的悲凉之境,把作者介绍和创作背景放在中间,可以让学生更深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的有关背景,学会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2、分析文中的意象,学会意象分析的赏析方法。3、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过程与方法1、熟读诗歌,疏通大意,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整体把握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复杂的人生情感。
2、以个人为单位,引导学生身临其境。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诱思探究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杜甫心系苍生、情寄邦国、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
4重点难点
1、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瞬间让我们有了俯视众生的感觉,这句诗是杜甫年轻时写的,杜甫的凌云壮志在那个黑暗动荡的年代终究没有实现。他自己也是四处漂泊,有时连饭都吃不上。但是,即使是处于这种悲惨的境遇,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志向。今天,我们去学习他发自肺腑的诗歌《登高》。
活动2【活动】入情朗诵,整体感知
指导学生七言诗的读法,以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节拍吟诵,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1、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个别朗读,感受诗中情感。
3、听配乐录音,把握诗中情感。
4、要求全体学生饱含感情朗读。
活动3【练习】鉴赏品味,体悟感情
(一)把握意象,体会感情1、《登高》这首诗哪联写景,哪联抒情?参考答案: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抒情。
2、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把画面描绘出来。要求学生用六七分钟时间动笔写画面内容,然后让学生读自己所写的文段。(提示学生把自己当作诗人)
六七个学生积极地站起来把自己所写的文段展示。
参考答案:这首诗首联写了六种景物:风(呼啸的)、天(辽阔的)、猿(哀凄的)、渚(清澈的)、沙(惨白的)、鸟(盘旋的);颌联写了两种景物:落木(漫天的、萧瑟的)、长江(不尽的、滚滚的)。(教师ppt演示)
一个萧瑟的秋天,天空是那样辽远,远处的树林中传来一阵阵凄厉的猿叫声。小洲边的水是那样的清冷,岸边的沙子是那样的惨白,鸟儿在狂风中挣扎着,盘旋着,发出阵阵哀鸣。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的秋风中飞舞着,奔流不息的长江波涛拍击着江岸滚滚向前。(教师ppt演示)
3、手法:情景交融、景中有情。
四句八景,语言凝练,有声有色有形,上下联互相照应。
4、朗读
因这些景物含有作者的情,所以我们在朗读时,需要带着情感读这些景物,请大家一起朗读前两联。
(过渡)诗人的这四句诗向我们描绘一幅苍凉而壮阔的秋日图,在这幅图里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作者的悲情!
活动4【讲授】入情入境,体悟情感
1、可诗人悲什么?请从诗歌中找一找,用笔画一画,最好在每句诗中找出两个,可以和前后左右的同学交流交流。
2、知人论世,走近诗人(补充诗人资料和写作背景)教师ppt演示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一个“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立功立言是这个家族的传统。7岁学诗,15岁扬名,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隐和杜牧)””。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的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登高》一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当时,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但边患未消,战乱四起,唐朝局势动荡不安。杜甫原倚靠好友严武居于蜀中,但严武于永泰元年(765)去世。四川军阀混战,杜甫难以存身,于是离开成都沿江东下,于大历元年(766)到达夔州,滞留于此,时年55岁。诗人长期漂泊,备尝艰辛,晚年多病,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自己又壮志难酬,种种悲苦郁积心头,于大历二年秋天重阳节独自登上了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登高》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旷世之作。三年之后,杜甫即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参考答案:诗人的“悲”情来自:(教师ppt演示)悲之一:悲秋。悲之二:客中悲秋。悲之三:常客悲秋。悲之四:万里常客悲秋。悲之五:独自登台。悲之六:多病独登台。悲之七:晚年多病登台。悲之八:生活艰难。悲之九:新停酒杯。
3、如此多悲,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的感伤。
(教师ppt演示)大而言之的国家:国运衰微——国难小而言之的家运:羁旅之愁——漂泊之苦再小而言之的自我:功业无成——壮志难酬
4、朗读
悲愁排遣不了,因此我们朗读时应缓慢一点,把这种悲苦之情读出来。齐读!
活动5【活动】整体小结
1、教师小结:在苍茫的天地之间,秋风猛烈地吹向一个登上高处的孤苦老人,两岸的猿似乎要将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悲凉之情全部啼啸出来,急风中的飞鸟低徊寻找着落脚点,这又多么像流浪他乡的诗人的化身啊!此时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悲苦又像这落叶和江水一般,难排不尽,驱赶不绝,此情此景达到了交融的最高境界!而诗人又为何如此悲苦?因为国难家愁,因为诗人对国家、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2、朗读
①现在请大家带着对本诗的理解,再次齐读《登高》
②自由朗读,争取能背诵
③一齐有感情地背诵本诗
板书: 登高 (PPT演示)
所写之景: 风、天、猿啸、渚、沙、鸟飞
情景交融
落木长江悲凉
离家多年有家难归
所抒之情: 晚年多病孤苦无依
国事艰难壮志难酬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
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预习《蜀道难》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