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边塞诗并领会诗歌的意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提高欣赏古诗的能力,激发诵读经典的兴趣。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领会诗的意境并熟读成诵。
回顾诗歌鉴赏的步骤
看清诗题与作者,注释背景要明了.
划分节奏多吟诵,找全意象细推敲.
想象联想来组装,填补空白意境妙.
揣摩议论抒情句,诗人与你把心交.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赏析
试一下吧,加油!
一、诗题
《从军行》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 平调曲》旧题。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
——确定这是一首边塞诗
二、作者
王昌龄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王昌龄、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著名边塞诗诗人
三、意象
青海、长云、雪山、孤城
——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
玉门关、楼兰
——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
——特定的边塞诗中的自然意象
四、议论抒情句
不破楼兰终不还。
——报国杀敌之决心。
情感基调
艰苦、思乡、誓死杀敌……
阅读全诗,整体分析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
了解作者
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其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有“诗家夫子王江宁”的称号。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从军行(之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朗诵
注意节奏
思考:
1、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
2、诗中最能体现其情感的一句是
情感:誓死破敌,报国卫边的豪情壮志
戍守边关的将士
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里指侵袭西北边境的敌人
找出诗中写景的句子,品味景物特点及蕴含情感。
青海长云暗雪山
青海湖上空,阴云密布,遮蔽着远处的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四望荒凉,遥望着来路上的孤城玉门关。
景:青海、长云、雪山
意境:刻画了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壮阔悲凉、荒凉艰苦。
情感:流露出其思归之情。
古代通往西北的边塞关口,寄托了将士思乡盼归的情怀
有人评价“‘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你怎么看呢?
“黄沙” 渲染出了边塞战场的典型环境,又道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
“百战” 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
“穿金甲”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
戍边时间之漫长
战事之频繁
战斗之艰苦
敌军之强悍
边地之荒凉
这一句与下句形成鲜明对照,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将士豪壮的誓言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总结
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课堂分析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王昌龄
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第三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它对最后一句起什么作用?
青海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答案:⑴渲染西北边疆空旷凄凉、条件艰苦、环境险恶的气氛,借以衬托远征将士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
⑵点出边境的荒凉,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敌军的凶残。第三句的金甲穿破更能衬托将士的报国壮志没有磨损反而更加坚定。
1、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从军行”是乐府旧题。
B.全诗四句借景抒情,真实地再现了边塞环境的艰苦,刻画了征人的心理活动。
C.这首诗表现了戌边将士不畏环境艰苦,不惧战争残酷,誓死破敌,报国卫边的壮志。
D.这首诗境界阔大,气势雄浑,格调高亢,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
B
想一想:
2、对下列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海长云暗雪山”一句写青海湖上空浓云密布,使雪山也显得暗淡无光。展示了戌边将士恶劣的生活环境。
B.“孤城遥望玉门关”一句写边塞的遥远及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
C.“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写战争的频繁和残酷。
D.“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写戌边将士有家不能归的怨愤之情。
D
比较阅读
凉 州 曲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思考:三首诗有无共同点?感彩
有何不同?请给三人排一下英雄榜?
1、该诗表现了征战的残酷,又表现了征人视死如归的乐观旷达精神,使人觉得悲怆而又豪壮,是痛苦,也是自我解嘲。
2、在路上遇见回京的使者,请他捎句话
给家人不要挂念,这是人之常情,结句
尤让人觉得似含有无数悲辛。无纸无笔,
只得嘱托传语家人报平安。一方面有对
故园亲人的相思眷恋之情,另一方面也
透着远赴边疆为国戍守的雄心豪气。
从军北征
李益(中唐诗人)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首句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行路难》”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曲子,它的内容兼及“离别哀伤之意”。而“遍吹”二字更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诗的后两句是这一阵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碛里”、“月中”进一步渲染了画面的背景,从而使人倍感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一时回首”显示了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全诗笼罩着一种羁旅思乡、凄凉哀怨之感。
陇西行
陈陶(晚唐诗人)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韵译】 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 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恋人。 【评析】 首二句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表现了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末二句写牺牲者是春闺少妇日夜盼望归来团聚的情人。三、四两句,以“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比照,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全诗反映了唐代长期征战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非战情绪。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