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边塞诗并领会诗歌的意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提高欣赏古诗的能力,激发诵读经典的兴趣。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2学情分析
学生基础较差,不喜欢学习诗歌。
3重点难点
领会诗的意境并学以致用。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回顾诗歌鉴赏的步骤
看清诗题与作者,注释背景要明了.划分节奏多吟诵,找全意象细推敲.
想象联想来组装,填补空白意境妙.揣摩议论抒情句,诗人与你把心交.
活动2【测试】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赏析
1、诗题——《从军行》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 平调曲》旧题。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
明确:确定这是一首边塞诗
2、作者——王昌龄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王昌龄、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明确:著名边塞诗诗人
3、意象
青海、长云、雪山、孤城——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
玉门关、楼兰——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
明确:特定的边塞诗中的自然意象
4、议论抒情句
不破楼兰终不还。
明确:报国杀敌之决心。
情感基调
明确:艰苦、思乡、誓死杀敌……
活动3【讲授】三、阅读全诗,整体分析
1、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其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有“诗家夫子王江宁”的称号。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2、朗诵全诗。(注意节奏)
从军行(之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思考问题。
(1)、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
明确:戍守边关的将士
(2)、诗中最能体现其情感的一句是哪一句?
明确:不破楼兰终不还
情感:誓死破敌,报国卫边的豪情壮志
(3)、找出诗中写景的句子,品味景物特点及蕴含情感。
明确: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①景:青海、长云、雪山
②意境:刻画了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壮阔悲凉、荒凉艰苦。
③情感:流露出其思归之情。
4、有人评价“‘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你怎么看呢?
明确:“黄沙” 渲染出了边塞战场的典型环境,又道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
“百战” 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
“穿金甲”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
这一句与下句形成鲜明对照,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将士豪壮的誓言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四、小结
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活动4【活动】五、课堂分析练习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从军行”是乐府旧题。
B.全诗四句借景抒情,真实地再现了边塞环境的艰苦,刻画了征人的心理活动。
C.这首诗表现了戌边将士不畏环境艰苦,不惧战争残酷,誓死破敌,报国卫边的壮志。
D.这首诗境界阔大,气势雄浑,格调高亢,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
答案:B
2、对下列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海长云暗雪山”一句写青海湖上空浓云密布,使雪山也显得暗淡无光。展示了戌边将士恶劣的生活环境。
B.“孤城遥望玉门关”一句写边塞的遥远及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
C.“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写战争的频繁和残酷。
D.“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写戌边将士有家不能归的怨愤之情。
答案:D
3、⑴、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⑵、第三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它对最后一句起什么作用?
答案:⑴渲染西北边疆空旷凄凉、条件艰苦、环境险恶的气氛,借以衬托远征将士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
⑵点出边境的荒凉,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敌军的凶残。第三句的金甲穿破更能衬托将士的报国壮志没有磨损反而更加坚定。
六、拓展阅读
凉 州 曲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思考:三首诗有无共同点?感彩有何不同?
1、《凉州曲》表现了征战的残酷,又表现了征人视死如归的乐观旷达精神,使人觉得悲怆而又豪壮,是痛苦,也是自我解嘲。
2、《逢入京使》在路上遇见回京的使者,请他捎句话给家人不要挂念,这是人之常情,结句尤让人觉得似含有无数悲辛。无纸无笔,只得嘱托传语家人报平安。一方面有对故园亲人的相思眷恋之情,另一方面也透着远赴边疆为国戍守的雄心豪气。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活动5【作业】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