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利用背景资料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爱国情感,并受到感染。
2学情分析
高一九班是第三层次班级。学习热情不高。基础差。学习的积极性有待于调动和提高。对诗歌的掌握也不是很好。所以我决定从初中的诗歌入手。还原边塞诗的原貌
3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从军行
.同学们还记得王昌龄的《出塞》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飞将是谁呢? 李广。为什生活在唐代的王昌龄如此怀念汉代飞将军李广?
生:唐代没有这样的名将保家卫国。
是啊,所以王昌龄的出塞写出了对将帅腐败无能的嘲讽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
同学们。我们说诗歌有山水田园诗,有离别诗,有咏史诗咏物诗,还有是什么诗啊|?
对 边塞诗。同学们还记得哪些边塞诗呢?
……
宋代诗人范仲淹也曾这样写过——《渔家傲》
读出了什么?将士为什么而白发,为什么而流泪呢?
像这样描写边塞风光与军民生活的诗歌称为边塞诗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代表诗人有岑参、高适、王昌龄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王昌龄的《从军行》(板书)
学生简介王昌龄 解释诗题
4.小结过渡:现在就让我们奔赴唐朝的边塞,去领略一下当时的边塞风光,看看将士们的作战情况吧。
活动2【讲授】朗读品味
二.整体通读,理解诗意
1.请大家认真读诗,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一读,指导:注意节奏和停顿
3.师生接读
大家已经读得比较有味道了。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
4.请同学们利用这些方法,试着理解诗意
三.品悟诗情,体会诗境
1.你从诗中读到了边塞的哪些景物?(青海湖,雪山)
青海湖本是碧波荡漾,美丽宁静的,(课件 )
雪山指的是祁连山,(课件 )它海拔四千至五千米,终年积雪,银光闪耀,异常壮丽
这一青一白两道风景,本应带给我们纯洁的美感,可是为什么作者用了一个“暗”字呢?
(风云变幻,转眼间长云翻滚,高原气候变化大,气候恶劣;
黄沙漫天,地理环境差;
还有战事不断,连年的烽火,四起的硝烟,也遮暗了雪山)
2.还有什么景物?
一座孤城 玉门关
这孤城正是将士们戍守的营地,与之遥遥相对的玉门关,至今仍留有遗迹。(课件解释说明)
你积累的诗句中,有和玉门关有关的吗?
羌笛何须—— 你感受到什么?
春风都吹不到玉门关,那里实在太荒凉,太偏远了。
明月出天山——
想到这几句诗,再读诗句,哪个字撞击着你的心扉?(孤)
3.引读
*大漠荒凉,只有呼啸的狂风和漫天的黄沙相伴,守边的将士怎能不思念故土,思念亲人,所以眼前的景物让他们感到——
*茫茫大漠,无边的戈壁,人迹罕至,前有劲敌,后无援军,城中的将士可谓是孤军奋战,怎能不倍感孤独?正是——
小结:诗人移情入境,用“暗“和” “孤”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孤寂、苍凉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边塞之地的气候——恶劣;环境——艰苦;生活——孤寂。真是——
4.可是将士们要面对的仅仅是这些吗?
还有频繁的战事,总是要打仗的!诗中怎么说?
(黄沙百战穿金甲)
从哪能看出来战事频繁?
“百战” 真的是一百次吗? 不是,形容多,“百”字在这里只是一个概数,大大小小的仗不计其数。
还从哪能看出来?
“穿” 金属制作的盔甲都磨破了,不可思议啊!是什么磨破了金甲呢?(黄沙:戍边时间长,长年累月在沙漠里摩爬滚打,金甲都磨破了)
还可能是怎么穿破的?
(敌人的刀剑刺穿的。说明敌人强悍,战斗艰苦)
5.师:将士们面对面的不仅是恶劣的环境,更要屡战敌军。很可能就在明天,又有一次战斗要打响,很可能又有将士被刺穿金甲,伤痕累累,甚至血流成河,也可能又有多少鲜活的生命在沙场上戛然而止,化为累累白骨。就算这次战斗胜利了,可是敌人没有彻底消灭,边关何时才有宁日?何时才能与家人团聚呢?是不是有人又要重蹈“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凄凉呢?
边关将士身处荒凉之地,艰苦战斗,家中的亲人又岂能不在思念他们呢?登楼远望的可能是他们年迈的双亲,也可能是他们年幼的儿女,更可能是他们那因忧伤而青丝染霜花的妻子啊!家人无时无刻不在为边关的将士牵肠挂肚,所以张久龄写道:
“自君之出矣——”
师:妻子日渐消瘦,只能托一轮明月寄托相思之情。可是也许今夜将士们尚与亲人共望明月寄相思,明日便已化为白骨掩蓬蒿的惨烈。战争实在是世间最残酷的事!所以陈陶写道:
“誓扫匈奴不顾身——”
6.师:“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那荒凉的无定河边的累累白骨,竟然是年轻的妻子梦里想念的亲人啊!我看到大家的心情很沉重,很伤感,很苦闷。大家已经进入了诗境,你是在为戍边将士悲壮的生活而痛心。可是孩子们,请不要这样低靡,边关的将士们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呢?
齐读后两句——
解释诗句 理解“楼兰”
师:尽管身经百战,尽管金甲易损,戍边战士报国的意志却从未消减,所有的豪情,所有的气势都融进了这两句诗中——
师:刀光剑影,九死一生,将士们为保家卫国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但是没有什么能撼动他们的铮铮誓言——
7.豪壮的誓言中,你感受到将士们一颗怎样的心?(报国的忠心)板书
师:(深情地)可是将士们啊,你的家人日夜为你牵肠,苦盼与你团聚,你为什么终不还呢? (国破家必亡,有国才有家!)
师:好一个博大的心胸,好一个顶天立地的真英雄,好一群铁骨铮铮的热血男儿!只有这些铁血柔情的将士,才有了国泰民安;没有黄沙漫漫下的忠魂铁骨,又怎能有万家团圆?有心中这份坚定的信念做支撑,昏暗的雪山可怕吗?(不可怕,擦掉“暗”)大漠中的孤寂可怕吗?(不可怕,擦掉“孤”)敌人的铁蹄、刀剑可怕吗?(不可怕,擦掉“穿”)此刻震撼我们心灵的只有这豪壮的七个字“不破楼兰终不还!”
8.小结:短短28个字,让们领略了绵亘千里的边塞风光,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边关将士奋勇杀敌,舍身报国的积极进取的精神。这就是王昌龄留给我们的边塞诗。它激励着世代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豪情。让我们一齐来朗诵这首《从军行》(齐读)
活动3【活动】拓展延伸
四.拓展延伸,升华悟情
战争是残酷的,是我们所有的痛恨的事。可是自古以来,天下从未真正太平过。此时此刻,仍有一些国家的人民在经受战火的折磨。
前几天的期中试卷上,曾有这样一道题,问你们对钓鱼岛事件有什么看法?我想听听你们的回答。
(中国人是热爱和平的,我们希望在和平中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但是毛主席曾说过:“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如果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肯让步,那中国人也绝不示弱!一旦有一天战火燃起,一旦有一日,我们也踏上战场,我们的耳畔也会响起千百年来爱国将士的豪壮誓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下课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