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相关的知识。
2.品味诗歌中“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表达技巧。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3.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
4.理解诗歌中诗人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2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初步了解诗歌鉴赏方法即可。
3重点难点
掌握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体会“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表达技巧。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回顾我们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唐朝可以说是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而文学史上,这个时期也是最繁华的阶段,以唐诗作为代表。我们同学从小接触到唐诗。如:(学生举例)接下来我们讲学习五首著名的唐诗。
活动2【讲授】知识介绍
1.近体诗: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
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言绝句。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4.学生区分一下五首唐诗的体式。
5. 学生介绍作者后教师补充
王维自幼聪颖,不仅擅长写诗,而且工于草书隶书,娴于丝竹音律,擅长绘画,是个多才多艺的才子宁王、薛王待他就象师友一样。王维开元九年春天中状元后,即解褐为太乐丞,开始了仕宦生涯。到张九龄罢相之后,他倍感沮丧,有归隐之心。40多岁时,先后隐居终南山和辋川,亦官亦隐。思想日趋消极遁世,日益信奉佛教。
王维擅长各种诗体,尤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前期诗歌,富于进取精神,讥刺贵戚宦官,谴责纨挎子弟,反映边塞生活,抒写游侠意气,情调慷慨激昂,充满浪漫主义豪情。后期诗歌,因世途险恶,崇奉佛教,而以描写田园山水景物、表达闲情逸致、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为主。所写山水田园诗,数量多,艺术成就高,最能代表王维的艺术风格。
活动3【活动】课文内容感知
课文内容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
2.教师指点,并范读。
3.问题1:诗歌中描写了那些景色?
明确:山、雨、明月、松林、清泉、石、竹林、浣女、莲花、渔舟
4.关于意象的讲解
意象作为一首诗的主题和作者思想的载体,在历来的诗词鉴赏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何谓意象呢?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
5.请找出诗中有哪些意象。
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6.感受此诗的图画美。
这五幅画面总合雨后空山,月照松间,清泉岩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船莲动,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7.齐读课文。
活动4【讲授】艺术鉴赏
1.怎样理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的艺术画面?
明确:句中用动词照、流、喧、动,勾勒出一幅清新、静谧、空寂而生机勃勃的山间秋景图,有声有色,错落有致。采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了山间景色的幽静,叫人向往和陶醉。
2.这两句写得十分热闹,这和作者要创造的寂静、宁谧的环境是否和谐?为什么?
不冲突。
活动5【活动】体会诗人情感
1.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我们怎么理解这一句?它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闲逸自适的心境,表达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