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素养目标 知识结构
1.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中国在交通、通信方面的进步。(唯物史观) 2.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制度、数据,培养用视频、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史料实证) 3.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培养积极的心态,对中国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家国情怀)
【重点】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
【难点】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交通、通信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日常生活的变化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2.表现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衣 买衣服要凭 ,不仅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 衣着丰富多彩,服饰成为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布票
吃好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食 饮食结构比较单 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 ”,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住 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也很简单 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消费 主要为衣、食消费 改革开放以来,消费总量不断增长,城乡居民 ,
不断优化,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消费
结构
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1.交通设施建设: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
(1)表现
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到2021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已达16.9万千米,位居世界第 。
铁路: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营业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
一
航空:大、中城市和旅游胜地都有航线,并与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城市直通航线,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城市道路:很多城市大力发展 ,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2)出行方式:除了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还有地铁、私家汽车;长途旅行可选择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
轨道交通
2.通信的发展
(1)表现:①电信: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络;如今,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 ,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固定电话早已进入千家万户, 的使用十分普遍。②互联网: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中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
(2)影响: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一
移动电话
历史解释
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因为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成果。
其他原因还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制定的正确方针、政策的引领;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广大民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和丰富的社会配套资源;等等。
史料实证
中国各项传统与制度获得重新评价,凡是党认为有助于国家恢复的事物都加以支持。邓小平要求共产党拥抱全球资本与资本主义观念……高明的领导班子,积极进取的人民,合作的外国人,再加上一点运气,可以让共产党搭上发展的顺风车。
——泰德·菲什曼
《当世界又老又穷》
[解读] 材料充分说明人民生活方式变化的原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广大人民的努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等。
家国情怀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交通、通信等领域取得巨大成就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得益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饮食、消费、交通、通信的变化
材料一
改革开放前的农村
新时期的美丽乡村
材料二 从1978年到1998年,短短20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加到2 162元,实际纯收入增长3.4倍。食物消费在“吃饱”的基础上转化为“吃好”,营养丰富的油脂类和享受性食物成倍增长。同时到1998年,全国农村有95%以上的行政村通了公路,70%左右的行政村通了电话,95%以上的行政村通了电。
[探究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前后农村发生的变化。
答案:农村住宅条件越来越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食物消费质量明显提高;农村公共设施越来越完善;农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材料三 (如图)
答案:经济体制变化: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物质生活的变化:由物资紧缺、凭票限购到物资丰富、鼓励消费。
图一 票证
图二 商场货物琳琅满目
图三 “卡时代”
[探究2]比较材料三中的图一、图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三从“票据时代”到各种各样的“卡时代”,我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四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
无轨电车公交
2021年5月20日深圳首条无人驾驶
地铁——地铁20号线一期工程列车
热滑试验顺利完成
[探究3]根据材料四概括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趋势。
答案:信息化在综合交通领域广泛应用,现代科技在交通基础设施中的应用得到加强。
材料五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有了一部智能手机下载App走遍中国的体验。一部手机“手一划、哔一下”,衣食住行的问题全部解决。
[探究4]结合材料五回答,产生上述变化的关键技术是什么 结合材料五及所学知识回答,产生上述变化的重大影响有哪些
答案:关键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影响: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1.改革开放前,人们曾使用五花八门的各种粮票、布票,这反映了我国当时( )
A.经济落后,物资匮乏
B.市场经济,政府把控
C.打击投机,控制物资
D.发展经济,稳定物价
A
2.结婚“见面礼”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衣服、布料等物,20世纪80年代后期“见面礼”为手表,20世纪90年代变为戒指、项链等物……现在有不少人认为结婚需要准备房子。引起这些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对外开放,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B.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
C.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D.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D
3.(2022海南)读图可知,改革开放以来( )
A.城市缺房问题彻底解决
B.农村居住环境明显好转
C.城乡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D.室内设备设施大为改观
C
4.1985年,经济学家薛暮桥说:“几年前人民追求的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老三大件,现在这些耐用消费品已经基本满足需要了,人们开始追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新三大件等高级耐用消费品,不论老三大件(主要是手表)还是新三大件,近几年价格是下降的,今后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当时中国( )
A.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
B.民众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C.改革开放切实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D.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民众消费升级
C
5.(2022河南)近年来,“直播带货”“线上拼单”等热词频出,这表明我国商业领域( )
A.销售渠道单一
B.物资供应充沛
C.信息技术发展
D.市场监督规范
C
6.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用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变迁,见证了时代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前,人们的衣着消费水平很低,不仅衣着拥有数量少,档次低,而且款式陈旧、花色单一,基本上处于御寒保暖状态,正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人们走在大街上,满眼所见不是中山装就是列宁装,到处是一片“蓝(灰)色的海洋”。
(1)根据材料一,指出改革开放前人们的衣着特点。
答案: (1)数量少,档次低,款式陈旧、花色单一,基本上处于御寒保暖状态。
材料二 改革开放前,社会上流传着所谓“四大件”的说法……即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人称“旧四大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旧四大件”早就被彩电、冰箱、洗衣机和空调这“新四大件”所取代。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新的高档消费品层出不穷,“四大件”的说法已经远远不能概括迅速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民的生活了。
(2)从“旧四大件”到“新四大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2)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材料三 在市内交通方面,公共电(汽)车和自行车长期以来一直是城市人主要的交通工具,每当上下班高峰,争先恐后地挤车人流和川流不息的自行车潮成为城市两道独特的景观。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乘坐出租车和开私家车的人多了起来。
答案: (3)表现: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已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问题:交通拥挤、汽车尾气污染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我国交通条件改善的表现。简要分析“乘坐出租车和开私家车的人多了起来”带来的社会问题。
7.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人们的消费发生巨大变化,从凭票证购买到用手机扫码在无人货架自助购买。决定这一变迁的根本原因是( )
A.消费习惯 B.互联网普及
C.经济发展 D.智能手机使用
C
8.漫画《三代赶集》最能体现的是( )
A.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B.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
C.人民生活习惯的变化
D.科技水平的变化
A
9.上海纺织女工杨秀燕从1965年开始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小到几分钱,大到几百元,无一遗漏,一记就是37年。这本普通百姓的家庭“豆腐账”,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当作宝贝一样收藏起来。你认为它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 )
A.记录者是普通百姓
B.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迁
C.记录时间具有连续性
D.记录内容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
B
10.七年级的同学学完了《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后,准备出一期以“衣食住行·美好生活”为主题的手抄报,赞颂改革开放后人们美好的社会生活,以下能作为栏目题目的是( )
①丰富多彩的衣着 ②日益丰富的饮食文化 ③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④拥挤的居住环境 ⑤通达便捷的交通运输 ⑥人们靠发电报联系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⑥
A
11.(2023郴州)下表是《1978—2021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表》。表中数据的变化是因为我国实行了( )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 D.改革开放
D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年 1 397 133.6
1990年 7 662.1 686.3
2 000年 24 915.8 2 282.1
2017年 109 331.7 13 432.4
2021年 147 013.4 18 930.9
12.从粮票、布票的交换,到现金交易、刷卡消费、网上银行,再到现在的手机支付,消费方式变得越来越便捷,不带钱包就能走遍天下。支付方式的改变,折射出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见证了一个大国的崛起。小明同学准备就此写一篇小论文,下列题目最为恰当的是(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B.《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发展机遇》
D.《支付创新改变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B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0年我国首次参加冬奥会,当时的中国冰雪运动装备还十分匮乏。一家日本公司为代表团提供了服装赞助,但他们的装备比较适合雪上项目。参加冰上项目比赛的选手没有合适的比赛装备,只能穿自己平时的训练服或秋裤比赛。单兆鉴回忆,“秋裤不防风、不防水,就是有保暖作用”。
材料二 中国科研团队打破了比赛服依赖进口的状态,实现了超世界水平的“中国造”。科研团队为400多名国家运动员进行了三维测量,追踪运动员的动作,细化研究运动员的皮肤伸展规律,进而精细化设计比赛服的结构,最大程度符合运动员的动作规律。
——摘编自李亚静《护航北京2022冬
奥会,展现中国纺织产业时代精神》
答案: (1)变化:从依赖国外资助、进口到自主设计、生产;科技含量更高;款式多样、美观大方;等等。
(1)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我国运动员从1980年到2022年的冬奥会参赛服装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案: (2)主要原因:科技飞速发展;科研工作者的努力;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冬奥会运动员服装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综上所述,你认为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充分印证了哪些理念。
答案: (3)理念:科技改变生活,发展才是硬道理。
谢谢观赏!(共36张PPT)
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素养目标 知识结构
1.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和发射时间。(时空观念) 2.根据数字资料分析“籼型杂交水稻”的推广价值,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搜集和整理有关“两弹一星”的资料分析“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研制成功的意义。(史料实证) 3.认识到“双百”方针对推动社会主义科技文化学术发展的作用。(历史解释)
素养目标 知识结构
4.从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中,体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的含义,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家国情怀) 【重点】两弹一星,文化事业的发展。
【难点】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1)研制
核弹 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 爆炸成功
导弹 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人造地 球卫星 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64
氢弹
1970
东方红一号
(2)成功的原因: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以钱学森、 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
(3)意义: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 ,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航天技术
(1)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
邓稼先
核垄断
(2) 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 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 实现了太空行走。
(4)2021年6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2003
三
翟志刚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1)时期: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 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90年代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2)地位:袁隆平被称为“ ”。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和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
(3)贡献: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 也有重要贡献。
袁隆平
饥饿问题
杂交水稻之父
2.青蒿素
(1)时期:中国药学家 领导科研团队,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2)影响: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3)地位:屠呦呦获得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
2015
文化事业的发展
1.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实行“双百”方针,即艺术问题上“ ,
”,学术问题上“ ”。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2.作品、表现
(1)改革开放前
①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
②话剧:《茶馆》。
③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④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
百花
齐放
百家争鸣
(2)改革开放后
①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
②2012年,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莫言
历史解释
新中国科技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及认识
(1)原因: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②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政府重视科技工作,制定科技发展战略,为科技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③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④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需要;⑤一大批海外归国的科学家如邓稼先、钱学森等为新中国科技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⑥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中国现代科技的发展。
(2)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培养探索实践精神,为将来的奋斗打下基础。
概念释读
“两弹一星”精神
“两弹”,一个是核弹,核弹包括原子弹和氢弹,还有一个是导弹。“一星”就是人造地球卫星。“两弹一星”精神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鲜活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
历史解释
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
(1)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
(2)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
(3)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籼型杂交水稻
材料一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
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探究1]结合材料一,指出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
答案: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保卫我国的国家安全;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
材料二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2004年《感动中国》的颁奖词
[探究2]材料二中这位“耕耘者”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在同一时期,屠呦呦团队研发出什么药物可以有效抵抗疟疾
答案: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
材料三 如图是我国一位航天员,2003年10月,他乘坐飞船深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材料四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结束了长达半年的“太空出差”,搭载我国三名航天员成功返回地面,刷新了我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记录。
答案:名字:杨利伟。原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和人民的艰苦奋斗。
[探究3]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三中航天员的名字。从材料三到材料四,短短几十年时间,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如此迅速的原因是什么
1.(2022天津)杨振宁在写给邓稼先夫人的信中说道:“稼先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邓稼先的巨大贡献有(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D.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返回
A
2.(2022重庆B卷)如果要为下面一组历史事件提炼一个主题,下列选项中恰当的是( )
A.大国工匠
B.飞天之梦
C.能源安全
D.网络强国
B
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飞行试验成功
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实现了太空行走
2022年,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183天后成功返回地面
3.(2022青岛)《世界歌唱你的梦》中唱到“你把禾下乘凉梦献给未来,你是天空最亮星辰。……稻浪回响一首歌,世界歌唱你的梦。”这首歌赞颂的人物是( )
A.焦裕禄 B.钱学森 C.袁隆平 D.邓稼先
4.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席卷全球,钟南山、李兰娟等一大批医学科学家在这场感染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科学家与他们属于同一个领域的是( )
A.袁隆平 B.钱学森
C.屠呦呦 D.邓稼先
C
C
5.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开创了中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先例的是( )
A.屠呦呦 B.莫言
C.钱学森 D.杨振宁
B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几代科学家通过不懈奋斗、拼搏,创造了累累科技硕果,振奋了民心,树立了国威,也让世人真正感受到了中国能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蘑菇”云起,让国人远离核威胁]
材料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中共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
材料二 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天下午,新华社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声明中说:“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我国研制原子弹的原因。“两弹一星”具体指什么 “两弹一星”成就的取得有何现实意义
答案: (1)原因:打破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为了防御与自卫。“两弹一星”: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意义: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有力地维护了我国和世界和平,为我国实现科学技术发展的跨越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粒种子,让人们远离饥饿]
材料三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此翁淡泊于名利,专注于田畴,以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让人们远离饥饿。
(2)材料三中“此翁”是谁 他的科研成果是什么
答案: (2)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
[医药创新,让人们远离疼痛]
材料四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颁奖词
(3)屠呦呦凭借着“青蒿”获得了哪项国际荣誉而为国争光
答案: (3)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7.1964年10月17日《光明日报》社论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国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正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要消灭核武器。”该社论评述的是中国(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升空
D.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
A
8.2022年4月24日是我国第七个航天日,主题是“航天点亮梦想”。航天日的确立与1970年的一件大事有关,此事件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此事件指的是( )
A.神舟一号飞船
B.东方红一号
C.翟志刚太空行走
D.天问一号之祝融号探测器
B
9.(2023衡阳改编) 2023年6月4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湘籍航天员张陆出舱后激动地说:“眼有星辰大海,胸怀赤胆忠心!”铿锵的话语令国人感到自豪。请问神舟十五号飞船主要体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哪一方面的成就( )
A.原子能技术 B.计算机技术 C.航天技术 D.生物工程
10.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布置“新中国建设成就”的场馆时将屠呦呦、袁隆平的照片放在了一起。这一展台的标题应该是( )
A.国防建设的成果 B.科学技术的成就
C.文化事业的发展 D.社会生活的改善
C
B
11.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说:“‘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据此可知,“双百”方针最主要的作用是( )
A.中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
B.大力推动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C.促进了我国文艺的繁荣和科学的进步
D.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的经验教训
C
1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科技文化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②2003年,神舟一号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 ③2015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④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B
13.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科学家通过不懈奋斗,创造了累累硕果,让世人真正感受到了中国能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时,科研几乎一片空白,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1958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随后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建立起各种专业性研究机构,到1965年底,中国专门从事科研的人员达到12万人。这一时期,许多身居海外的知识分子满怀爱国热情,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到1957年春,归国人数就达到3 000人,如李四光、邓稼先等,成为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
——《新中国成立60年科技成就辉煌诗篇》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科研能够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1)有一整套科研体系,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各种专业性研究机构建立;归国科技精英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是指哪一项成就 中国航天人为实现航天梦,创造了哪些“奇迹”
答案: (2)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奇迹: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升天;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实现了太空行走;2021年6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材料二 1970年,它掀开了中国向浩瀚宇宙进军的璀璨篇章,开启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50年来,它就像一个精神坐标,激励中国航天人努力实现“航天梦”,创造一个又一个冲向太空的奇迹!
——《人民日报》
材料三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此翁淡泊于名利,专注于田畴,以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让人们远离饥饿。
——摘编自2004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答案: (3)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翁”是谁 他为人类作出了什么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你觉得几代科学家身上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
答案: (4)热爱祖国、献身祖国、不为名利、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团结合作的优秀品质。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