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素养目标 知识结构
1.知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文化大革命”的时间、概念。(时空观念) 2.理解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内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知道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文化大革命”的发起和结束标志;通过对“文化大革命”过程的思考,培养高度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 3.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失误的原因和经济建设的成就,培养辩证分析历史问题和借鉴历史的能力。(唯物史观)
素养目标 知识结构
4.运用王进喜、焦裕禄等人的照片,了解他们的先进事迹,进一步培养读图、识图能力。(史料实证) 5.认识到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家国情怀)
【重点】中共八大召开时间、内容、意义。
【难点】正确认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
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中共八大——良好开端
(1)时间: 年。
(2)内容: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 变为先进的 。
(3)意义: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1956
农业国
工业国
2.失误
(1)表现
①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 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②全国掀起了“ ”的高潮和 运动。
(2)原因:总路线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 ,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
(3)影响: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多快好省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
经济规律
3.经济调整
(1)时间:1961—1965年。
(2)方针:“调整、巩固、 、提高”。
(3)成果: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
充实
“文化大革命”
1966
背影 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此,他强调“以阶段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时间 —1976年
指挥 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等人组成的
表现 “文化大革命”使 受到践踏,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最大 冤案 国家主席 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了残酷迫害
中央文革小组
民主与法制
刘少奇
江青
结果 (1)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慌忙外逃,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机毁人亡,这就是“九一三事件”
(2)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采取断然措施,一举粉碎 反革命集团,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危害 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认识 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世界历史总是在跌宕起伏的曲折过程中前进的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成就
(1)重大成就
包头
建设成就
领域 表现
工业 建成武汉、 两大钢铁基地, 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建立起来。到1965年,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交通 修建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生物科技 我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
经济体系 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大庆
结晶牛胰岛素
(2)英雄模范人物:大庆石油工人“铁人” 、党的好干部
、解放军好战士 。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2.“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科技成就
王进喜
焦裕禄
雷锋
领域 成就
原子能 1967年6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航天 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农业 1973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
1970
籼型杂交水稻
历史解释
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三大改造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私人生产资料转变为合作社集体所有,资产阶级绝大多数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中共八大对上述国情作出正确判断,把主要力量用来发展生产力,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完全符合实际需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也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所以,中共八大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易错易混
农业合作社与人民公社的区别
农业合作社是把农民土地所有制改为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农村建立的标志;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实际上是追求平均主义,它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重大失误。
重点总结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一方面指明了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是正确的;另一方面强调“快”,正是这种不顾客观经济规律的“快”,导致了“左倾”错误的泛滥,这是它存在的问题。
2.“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1)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2)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反对个人崇拜。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反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家国情怀
先进模范人物的精神表现为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些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观,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
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既有辉煌成就和成功经验,也有严重失误和沉痛教训。让我们结合一名与共和国同龄的老人的四则日记,探究这段历史。
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模范人物
[中共八大绘蓝图]
日记一 在我7岁那年,作为党员的爸爸去北京参加了一个会议,回来时说:“这个会议开得好,为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描绘出了宏伟蓝图。”
[探究1]结合日记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他在7岁那年我国召开了哪一重要会议 他爸爸为何说“这次会议开得好” 此次会议的召开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会议:中共八大。原因:这次会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意义: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以后,我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激情岁月酿失误]
日记二 我对于9岁这一年格外难忘,村里先是出现了一些稀奇古怪的宣传画。没过多久村里又把我家煮饭的铁锅都拿去炼钢了,说是实行人民公社,吃饭都不要钱了……
[探究2]日记二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在经济建设中出现了什么失误 导致失误的原因有哪些 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对我国国情认识不足;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启示:经济政策的制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急于求成,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日记三 在17岁那年我加入红卫兵,开始“破四旧”,写大字报,打倒“资产阶级当权派”……
[探究3]结合日记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危害。
答案:“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艰苦创业铸辉煌]
日记四 在我成长过程中有很多英雄模范人物伴随着我,激励着我,像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他们表现出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探究4]结合日记四和所学知识,列举中共八大后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英雄模范人物身上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成就: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以及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等等。(符合题意即可)精神:不怕吃苦、艰苦创业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等。
1.(2023滨州)下表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1956—1965年国内生产总值,从表中可以看出( )
A.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前进
B.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C.国民经济体系初步形成
D.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A
时间(年)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1956 1 030.7
1957 1 071.4
1958 1 312.3
1959 1 447.5
1960 1 470.1
1961 1 232.3
1962 1 162.2
1963 1 248.3
1964 1 469.9
1965 1 734
2.1958年有人提出:“地的产量是由人的胆量决定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反映出当时存在着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的问题。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
A.解放区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第一个五年计划 D.“大跃进”
3.面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严重后果,1961年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多快好省、一大二公”
B.“以钢为纲,全面跃进”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D
D
4.从1956年到1966年,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取得的成就是( )
①建成武汉和包头两大钢铁基地 ②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③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 ④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C
5.“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的这段话总结的是( )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B.三大改造的经验
C.闭关自守导致国家落后
D.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
A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1956年9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共八大对当时中国国情的分析角度说明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以及这次会议的影响。
答案:(1)良好开端:中共八大对当时中国的国情作出正确判断,把主要力量用来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决策完全符合国情,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体现了人民的利益,为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也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所以,中共八大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影响: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2)指出下图“总路线”是在党的哪次会议上提出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总路线”的认识并举例说明。
答案:(2)提出:中共八大二次会议。认识:“总路线”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举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3)启示: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言之有理即可)
7.把握时代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1956—1976年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阶段特征突出表现为( )
A.遇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并存
D
8.(2023德州阶段练习)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曲线图,其中从③到④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C
A.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D.全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9.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后,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取得巨大成就。武汉、包头钢铁基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建立起来,一批新兴的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水利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同时国防尖端技术取得巨大发展。这些都说明( )
A.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B.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C.我国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D.中国已经实现工业大国之梦
B
10.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恢复他的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刘少奇的冤案反映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
A.我国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
B.打乱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正常进程
C.我国百姓的法制观念淡薄
D.经济领域中的“左”的错误盛行
A
11.“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仍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下列不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科技成就的是( )
A.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B.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C.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地球
D.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A
12.(2023北京月考)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涌现出被誉为“铁人”的石油工人王进喜,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他们的先进事迹突出地体现了什么样的时代精神( )
A.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B.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C.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D.坚持科学,崇尚民主
A
13.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不乏教训和沉痛的失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答案: (1)图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图二:“大跃进”;图三:人民公社化运动。成功:图一;失误:图二、图三。
图一 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
图二
图三 北京人民公社公共食堂
(1)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图一、图二、图三所反映的探索哪些是成功的,哪些是探索中的严重失误
材料二 对联:“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横批“多快好省”。
材料三 “水稻比天高”“萝卜比驴大”“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花钱”。
(2)材料二、材料三反映的情况出现于什么时期 导致了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历史教训
答案: (2)时期:“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后果:国家和人民面临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或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人民生活受到巨大影响)。教训:进行经济建设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的经济规律等。
答案: (3)人民公社。不正确。脱离了我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3)“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花钱。”“新乐园”在当时指什么 据当时报道,短短两三个月时间,全国农村就实现了人民公社化,你认为这种做法正确吗 请简单说明理由。
谢谢观赏!(共35张PPT)
第5课 三大改造
素养目标 知识结构
1.了解我国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和创造性的政策。(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理解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历史局限性。(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改造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家国情怀)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实质、意义。
【难点】公私合营、赎买政策。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农业合作化
(1)原因
①土地改革以后,我国的农业仍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 的需要。
②农民有进行 的要求。
工业化建设
互助合作
(2)概况
农业生产合作社
形式 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
目标 走 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原则
发展 经历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
三个阶段
高潮 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成果 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集体化
自愿互利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5
1956
(3)影响: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手工业合作化: 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956
公私合营
公私合营
1.背景:私营工商业中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严重扰乱经济秩序。
2.目的: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3.形式: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 。
4.政策: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 政策。这种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5.结果: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赎买
1.结果: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 、 和
的社会主义改造。
2.评价
(1)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 的转变。
(2)意义: 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 初级阶段。
(3)局限性: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农业
三大改造的完成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公有制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
历史解释
1.公私合营
中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是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开始是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生产资料全部转归国家所有,资本家的股金由国家付给定息。1966年9月,国家规定的支付资本家定息的年限已满,停止支付定息,使公私合营企业完全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
2.中国政府实行和平赎买政策的原因
中国政府实行和平赎买政策是由历史与现实条件决定的,民族资本家在历史上反帝反封建支持中国革命;第二,他们也拥护社会主义改造;第三,民族资本家有管理经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这样的人才。
时空观念
中国近现代史上社会性质发生的三次变化
易错易混
土地改革完成后,土地所有权由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仍为私人占有。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又叫农业合作化运动,通过走互助合作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土地所有权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重难总结
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的联系
(1)“一五”计划主要是发展经济,是工业化的起步;三大改造是变革社会生产关系,是为了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的原料、劳动力、资本等问题,即满足工业化正常进行的需要而开展的。
(2)“一五”计划实施的时间是1953—1957年,三大改造发生在1953—1956年,也就是三大改造发生在“一五”计划实施期间。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梦想实现]
材料一 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
[探究1]材料一中,中央人民政府为实现广大农民的梦想而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答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
[制度确立]
材料二 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
时间 个体 经济 私营 经济 公私合 营经济 集体所有 制经济 国营
经济
1952年 71.8% 6.9% 0.7% 1.5% 19.1%
1956年 7% 0.1% 7.3% 53.4% 32.2%
[探究2]材料二表明到1956年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出现了怎样的转变。
答案: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居于主导地位。
[由分到合]
材料三 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
——摘编自《历史纵横》
[探究3]根据材料三,概括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的原因。
答案:提高劳动生产率;避免两极分化;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工业发展。
材料四 历史在1956年发生了质变。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亿二千万农户和五百多万个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已经变为集体经济。七万户的私营工业企业已经变为公私合营企业,将近二百万户的私营大中小商店,已经变为公私合营商店、合作商店、合作小组或直接变为国营商店。
——摘自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
(1957年6月26日)
[探究4]根据材料四,指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你同意作者关于“历史在1956年发生了质变”的看法吗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答案:公私合营。同意。理由: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个体生产缩小了农民之间的差距
B.广大农民强烈要求实现农业合作化
C.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很难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D.人民群众渴望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C
2.(2023泰安月考)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如图是1949—1996年我国粮食产量示意图,其中1952年和1956年粮食产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运动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B.土地改革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3.创建于济南的老字号瑞蚨祥,在1954年底响应国家号召,率先实现公私合营。我国在公私合营过程中采取的创造性举措是( )
A.成立合作社 B.赎买政策
C.无偿没收 D.政企分开
B
4.(2023南充)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指出:“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最能反映材料的历史事件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 B.土地改革
C.农业合作化运动 D.三大改造
D
5.(2023临沂月考)下列表格反映新中国成立后的某个历史事件,其历史意义叙述正确是( )
1952—1956年国民收入结构表(单位:%)
D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0.1
A.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C.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D.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长鞭哎,那个一呀甩哎,叭叭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这是一首老歌的歌词,它反映了人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喜悦心情。阅读材料,探究我国是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
[喜看稻菽千重浪]
材料一
图一 向农民宣传《中华
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图二 农民积极报名入社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分别出现于哪一历史时期 由图一到图二可以看出土地所有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1)图一:土地改革时期;图二:三大改造时期。由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笑迎携手日月新]
材料二 公元1663年(清康熙二年),张小泉剪刀始创于杭州,传统民用剪刀是张小泉的起家产品。它靠磨工精细、刃口锋利等十大特点称雄制剪业。当历史的时针指在1953年时,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了,原先的小作坊全部统一在一起,成立了一个制剪生产合作社。1956年,张小泉剪刀厂诞生。
(2)你知道我国是如何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吗 手工业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2)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顺应趋势谱新篇]
材料三 唐山启新水泥厂工人庆祝公私合营的场景
答案:(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3)材料三是当时我国哪一历史事件的反映 这个事件过程中产生了哪一创举
(4)请你说说对三大改造的看法。
答案:(4)三大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7.《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和新一年的展望。如表中的社论关键词反映出的时代主题是( )
B
1954年 合作 改造 农业生产 工业
1955年 合作 农村 计划 改造
1956年 合作 改造 农业生产 五年计划
A.实现国家独立 B.进行三大改造
C.文化繁荣发展 D.对外政策转变
8.1954年底,我国手工业合作组织达到4.17多万个,当年产值11.7亿元,相当于1953年产值的 2.3倍。到1956年,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已有10多万个,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这表
明( )
A.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B.公私合营取得显著成效
C.手工业合作化适应了生产发展
D.“一五”计划进展顺利
C
9.毛泽东在1956年的一次国务会议上说:“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这反映了我国( )
A.确立了多种所有制形式
B.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走上了农业集体化发展道路
B
10.下图为反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的数据图。I阶段发展趋势表明( )
D
A.辛亥革命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B.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1.在1956年1月25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陈云对毛泽东说:“公私合营以后,东来顺的涮羊肉嚼不烂了,芝麻酱不香了,糖蒜不甜了;全聚德的烤鸭也不好吃了……”材料表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A.造成了产品质量的普遍下降
B.存在着过急、过粗、过快的问题
C.遭到所有资本家的强烈抵制
D.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B
12.(2023扬州)1956年,全国手工业工人代表、雕刻家杨士惠在献给毛主席的喜报信中写道:“毛主席、共产党指出了合作化的方向,给我们开辟了光明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这突出表现了( )
A.获得民族独立的自豪
B.对人民当家作主的骄傲
C.实现公私合营的喜悦
D.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同
D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这就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针对材料一所述情况,国家对农业采取了什么措施 具体是怎样做的 目的是什么
答案:(1)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材料二 1956年元旦,北京市各行各业工商业者申请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得到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1月15日,20万人敲锣打鼓上街游行,庆祝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紧接着,天津、上海也先后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1月底,全国所有大城市和50多个中等城市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者,都实行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资本家不再是占有和经营原来企业的老板,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参加国家建设。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人民政府在公私合营的改造过程中,针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了什么政策 实行这种政策有何意义
答案:(2)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答案:(3)由私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发展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材料三 1952年与1956年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对比表
经济形态 公有制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私有制经济
1952年 20.6% 0.7% 78.7%
1956年 85.6% 7.3% 7.1%
(3)阅读材料三表格,分析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谢谢观赏!(共35张PPT)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素养目标 知识结构
1.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背景、基本任务及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2.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培养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历史解释)
素养目标 知识结构
3.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读图、识图能力。(时空 观念) 4.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真正地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唯物史观) 5.认识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增强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家国情怀) 【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成就。
【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2.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建立 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等等。
4.时间:1953— 年。
重工业
国家工业化
1957
5.主要成就
(1)四工厂: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 第一汽车制造厂、 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2)三公路:川藏、 、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3)二铁路:宝成铁路、鹰厦铁路。
(4)一大桥:1957年, 长江大桥建成。
6.结果: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7.意义:我国开始改变 的面貌,向社会主义 迈进。
长春
沈阳
青藏
武汉
工业落后
工业化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954
1.时间: 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内容: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 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意义:这是我国第一部 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社会主义
3.主要领导
毛泽东
中华人民 共和国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国务院总理
朱德 刘少奇
4.影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 ,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周恩来
根本政治制度
易错易混
1.“一五”计划是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它标志着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但不能说我国建立或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指明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但1954年中国还未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完成使命,不再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图示理解
图示为“一五”计划期间各部门投资比例,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一五”计划时期投资的主要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注意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不是片面发展重工业)
时空观念
法制建设
1.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新中国成立之初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3.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一五”计划、国家工业化的表现
[史料实证 落后局面的神奇逆转]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摘自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
[探究1]材料反映出当时全国人民的梦想是什么 为了实现这一梦想,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举措
答案:梦想:实现工业化。举措: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历史解释 引人注目的建设成就]
如图,1953—1957年主要国家工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
如表,1952—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项目 1952年 1957年 增幅(%)
钢 135万吨 535万吨 296
煤炭 6 600万吨 13 100万吨 98
棉纺织物 38.3亿米 50.5亿米 32
谷物 16 392万吨 19 505万吨 19
——摘编自《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探究2]材料说明了什么 你认为“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案:说明了“一五”计划使我国工业持续增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原因:党中央正确布局;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苏联的帮助;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供和平稳定的环境;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家国情怀 关注民生的新型宪法]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经过1年多的努力,完成了宪法草案初稿,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历时3个月上亿民众参加的讨论、修改。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摘编自郭大钧《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探究3]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过程的突出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我国历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答案:特点:参与群众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地位: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唯物史观 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
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原民盟主席张澜
[探究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你是如何认识这一政治制度的
答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1.读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表,该表凸显了中国当时( )
B
项目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 949千瓦时
A.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可行性 B.制定“一五”计划的必要性
C.科教兴国的重要性 D.发展电力工业的紧迫性
2.(2023枣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下列成就不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是( )
A.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B.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投产
C.港珠澳大桥开通
D.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通车
C
3.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工业投资比例为42.5%,交通运输为19.2%,水利农林为7.1%,文教卫生为7.4%,其他为23.8%。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约为1∶7.9。这反映出“一五”计划期间( )
A.农轻重比例协调
B.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C.重点培养建设人才
D.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B
4.(2022昆明)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并取得巨大成就,民主政治建设也顺利进行。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大会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是( )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5.老照片具有真实记录历史的史料价值。下面老照片记录的历史事
件( )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B.顺利完成筹建新中国的历史任务
C.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确立
D.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1)根据材料一,概述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的工业状况。
答案:(1)我国的工业非常落后,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2)面对这种现状,我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案:(2)实施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材料二 我国1952年钢产量135万吨,发电量72.6亿度,煤炭6 649万吨,原油43.6万吨,棉布38.3亿米。1957年钢产量535万吨,发电量193亿度,煤炭13 000万吨,原油146万吨,棉布50.5亿米。1957年比1952年钢产量增长296%,发电量增长166%,煤炭增长96%,原油增长235%,棉布增
长32%。
——1959年4月14日《人民日报》
(3)材料二中的变化与我国政府采取的这一措施有无关系 为什么
答案:(3)有关系。因为“一五”计划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的产值大幅上升。
(4)说出这一措施的基本任务。
答案:(4)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等等。
7.新中国高度重视工业体系建设,从“一五”计划开始就把有限的资源重点投向工业部门,为此后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下列成就属于“一五”计划期间的有( )
①鞍山大型轧钢厂建成 ②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试制成功 ③生产出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④大庆油田投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B
8.如图是中国人民银行1953年发行的部分分币的样币。你认为该图的主题体现了( )
A.“一五”计划已经取得巨大成就
B.发展汽车制造的决心勇气
C.国民经济工农比例的严重失调
D.改善交通运输的美好愿景
D
9.1954年,毛泽东在一次重大会议的开幕式上这样讲道:“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所制定的宪法将大大地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这次“会议”( )
A.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B.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中国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C.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民主与法制的重大成就
D.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10.1952年斯大林对刘少奇说:“你们不制定宪法,不进行选举,敌人可以用两种方式向工农群众宣传你们。一是说,你们的政府不是选举的;二是说,你们国家没有宪法。”1954年9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材料指出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的原因是( )
A.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应当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1952年农村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C.城市中公有制经济比重大幅提高
D.这是赢得民心和外交主动权的必要举措
D
11.下面是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代表来源及人数比例统计表(部分),据此可得出( )
D
项目 人数 比例
中共党员 668 54.84%
民主党派 274 22.85%
无党派 284 23.16%
工人 100 8.16%
农民 63 5.14%
解放军 60 4.89%
归国华侨 30 2.54%
少数民族 177 14.43%
妇女 147 11.99%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直接民主性质
B.人民代表主要是经政府推选产生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12.1953年,周恩来在谈到大规模经济建设问题时说:“所谓集中主要力量,不是集中一切力量,不是要冒进,不是搞重工业,其他问题都不搞了。”周恩来讲话的主旨是( )
A.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B.剖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得失
C.强调国民经济稳步协调发展
D.阐述国家工业化建设出现的问题
C
13.新中国成立后,强国成为时代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新生]
材料一 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在首都北京30万人聚集的天安门广场,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接着,毛泽东主席按动电钮,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54门礼炮齐鸣28响,广场上响起暴风雨般的欢呼声。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盛典 发生的具体时间是什么 它有何标志性意义
答案:(1)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保家卫国]
材料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跨过鸭绿江”的军队名称是什么 出兵朝鲜的目的是什么 这支部队之所以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是因为他们身上具有哪些精神
答案:(2)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
答案:(3)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鹰厦铁路、宝成铁路,武汉长江大桥。(重工业和交通运输方面各举一例即可)
[工业起步]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3)为了改变材料三中的落后现象,我国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什么 请写出这一计划中在重工业和交通运输方面的成就各一例。
答案:(4)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主法治]
材料四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从而确定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4)这部宪法的性质是什么 它确定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