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1、欣赏并领会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山居秋暝》,掌握山水田园诗的学习方法及答题技巧。2学情分析
学生对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把握不到位,需要在诗歌的学习中让他们掌握必要的诗歌答题方法及技巧。并且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高考的资讯,提高考试的得分率。
3重点难点
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案
教学步骤:
一、课前引入、复习山水田园诗的相关知识及考情链接、答题技巧分析。
1、山水田园诗简介
⑴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⑵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⑶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⑷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⑸山水田园诗的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2、山水田园诗表达的情感总结:
A、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官场仕途的厌倦,怀才不遇的苦闷。 《归园田居》
B、对大自然的喜爱,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 《过故人庄》
C、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村居》
D、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过香积寺》
3、山水田园诗考查内容及应答思路
⑴内容方面:
△设问方向: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画面、景物、思想、情怀)
▲答题过程:描摹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把握景物特点(有景、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等)——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
⑵综合设问:
△设问方向:请就某个词、某个句子进行鉴赏;某个词的作用或为什么用这个词;某个句子好在哪里;
▲答题方向: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⑶表达技巧总结
①表现手法 ——比兴 衬托 (烘托) 对比 渲染 白描 抑扬 象征 正侧结合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以小见大 以乐景写哀情 褒贬结合等
②修辞方法 ——比喻 拟人 夸张 借代 对偶 设问 反问等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㈠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诵课文,划分停顿及字词注释、正音。
①教师示范朗读。 ②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③诵读全诗。
2、简明了解诗人生平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试,举第一名,二十一岁、开元九年(721)成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后官至尚书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别墅,过亦官亦隐的生活。四十岁开始他过上了长期隐居山林的生活(以前曾在嵩山隐居过),先是在终南山,以后在蓝田辋川,两处的景色都很优美。他过着“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亦官亦隐的生活,身在朝廷,心存山野。同时对佛教的信仰日益发展,他在山水田园诗中也就不自觉地渗入了禅的意味。
王维往往以最经济的语言来勾勒自然风景和物象,并将参禅妙悟之所得溶入其中,使人读之如万水回野,千峰合抱,风日无边,应接不暇。
他早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以描写山水田园的成就最高,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人,与孟浩然一道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合称“王孟”。诗风直承陶渊明,似浅实深,似淡实腴。
他是诗人,还精通音律,善绘画,又兼画师,成为“南派泼墨山水”的宗师。北宋苏轼说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绘画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著有《王右丞集
3、总体把握诗歌的情景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㈡初步感知:
是这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 诗题中“山居”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
“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2、首联在全诗有什么作用?
作用:
1、点明时间(傍晚)、地点(山中)、 季节(秋)
2、照应标题
3、染幽静清新的氛围。
4、奠定全诗愉悦闲适的情感基调。
分析:“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作者为读者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①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
②意境幽美、清新。
③表达诗人对山间美景的喜爱。
●延伸:分析意境题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意境)。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4、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
明确:①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②意境欢快热闹。③表达作者对山间生活及淳朴民风的喜爱。
▲合作探究
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
明确:这种热闹,正是为了反衬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
5、颔联 、颈联对仗工整,分别从那些角度写景?
明确:①颔联侧重写景,从视觉和听觉角度,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②颈联侧重写人 ,从视觉和听觉角度,以动衬静,愈显其静。
6、两联都是写景,所选意象有何不同?
①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
——山村的自然美 ——清新、宁静
②浣女、渔舟
——村民的生活美——淳朴、善良、闲适、安乐
③景、人和谐统一,风景清幽、民风淳厚——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 。
7、请分析“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对空明雅洁的自然美的热爱;
②对淳朴幸福的社会美的憧憬;
③对静隐闲居的生活美的向往;
④对倾轧污秽的官场丑的厌恶;
⑤对淡泊自由的人格美的追求;
㈢深入探究,品味欣赏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赏析:
⑴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砦》)啊!
⑵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
⑶“空”字是该联的诗眼,“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诗人愿意在此归隐。
明确:“空山” 的理解
环境: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
心境:空明
示范诗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
2.所谓诗眼,就是一首诗中的关键词句,有了这一个词(这个词可能是一个字)或这一个句子,全诗境界尽出。 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为什么?
明确: ⑴ 是“王孙自可留”一句。因为前面三联描写空山、新雨的大环境和月、松、泉、石、竹、莲及浣女、渔舟八种景物,组合成宁静淳美而清新活泼的画面,诗中有画,这些描写都是渲染,都是寄寓,是间接表现诗人的高洁情趣。
⑵“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联化用楚辞中“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反其义而为“可留”,便把诗人流连忘返的情绪和意境和盘托出,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诗歌鉴赏步骤
读诗,可通过解题,了解诗的大意。对诗的作者背景的了解,也可归入解题步骤;释句,即通过解释句子寻找“意象”,寻找诗人选取的那组物象、那个情境,或那连串事件,从渗透作者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的意象中入境,即体验作者的情思;最后是明白诗歌主旨,即会意。读诗“五看”: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看景语,看情语
㈣拓展练习,链接高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7分)
渔家傲
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兰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注】这首词创作于作者晚年。此时,作者已被罢相隐居在金陵,心境渐渐平淡。
1.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作者隐居的环境。从词中看,作者隐居的环境有哪些具体特点?请根据词中内容简要概括。(3分)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4分)
参考答案:1.群山环抱、绿水萦绕、花草众多、居室简陋、远离尘世。(题干所问的是“具体”特点,只笼统地回答“幽静”“美丽”不给分)
2.①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闲适恬淡)。②作者先描写了隐居环境的幽静、美丽、远离世俗纷扰,寓情于景;③接着描写了自己隐居生活的闲适:午睡甜美,听听鸟语;④然后将听鸟语和“听朝鸡”进行对比,突出感情;最后通过黄粱美梦的典故抒发自己的感情。
㈤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山居秋暝》
2、收集最近五年全国各省关于山水田园诗的高考试题,把所考的篇目及问题、答案整理出来,并分析所考的题型有什么共同点及答题技巧。
教学活动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