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元、角、分》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人民币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认识人民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所占课时虽然很少,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以重视。《元角分的认识》是苏教版一年级第二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人民币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调查中不难发现,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是浮浅的,而且实际生活中只认识人民币是远远不够的,认识人民币的目的是为了会用它,体现它的社会价值,而一年级小学生又缺乏购物的社会经验。本节课正是从学生这一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做了生活化、活动化两方面的加工,受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并从中渗透了爱护人民币的教育,进行了民族精神及爱国主义教育。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是学生数学学习生涯的重要起点。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将对其未来的数学能力和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对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导他们,显得尤为重要。
1、学生背景:
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大约在6到7岁之间,处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都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在这一阶段,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态度、兴趣和方法都会对其学习效果产生重要影响。认识人民币的教学是在一年级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会了100以内数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生活中学生接触过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初步能够分清楚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的大小,但是认识不够深入,所以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不难,但是对于人民币的兑换,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加强学习。
2、学习习惯和方法:
在学习习惯方面,一年级学生普遍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积极性,能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但在学习方法上,部分学生还存在一些不足,如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于依赖老师和家长等。
3、学习困难和挑战:
尽管一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例如,部分学生对于加减法运算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出现计算错误;同时,空间概念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认知上的障碍。
4、教学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我准备从以下3个方面教学:
(1). 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训练,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等基本知识点。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3).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和挑战,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他们克服障碍,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目标: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人民币,能识别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时人民币的单位,认识1元=10角,1角=10分。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人民币的识别过程,体会1元以内各种人民币的币值,通过简单的模拟活动,培养简单的换钱、算钱、付钱的技能,发展多角度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参与小组的交流,体验主动学习的作用,发展主动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了解人民币在日常生活力的作用,形成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重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人民币,能识别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时人民币的单位,认识1元=10角,1角=10分。
四、教学策略
1.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具,让学生认识人民币时不能空空无物,需要依托具体实物来开展。教学时应选用模拟人民币来开展。
2.认识人民币不能脱离实际的生活情境,一年级学生需要在活动体验中认识、了解人民币,学会使用人民币。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设计必要的学习活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通过分类活动认识并归纳我国发行的人民币的种类,了解例1中每种人民币的面值和图案、色彩特点,从而使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落到实处;又如,可以通过兑换活动来教学例2中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关系,通过模拟购运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掌握关于人民币的简单计算,进而学会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五、教学过程:
1、预习展示,提出问题:
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存钱罐,提问:同学们认识这个是什么吗?知道它的用处吗?(指明学生回答)
预设学生的回答:它是存钱罐,用来存钱的。
师:钱还有一个别名叫“人民币”,那你们对于人民币有哪些认识?
揭题:同学们,我每个人的生活里上不了人民币,每张人民币的面值大小不一,有几元的、有几角的、有几分的。元、角、分是人民的单位,为了了解人民币的一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元、角、分。
板书课题:元、角、分(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人民币的兴趣,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识创设良好的情境)
2、新课探究,精讲点拨:
(1)、出示教学画图,故事引入
师:星期六的早上小明和几个好朋友相约去商场买文具,出发前妈妈给了一些人民币小明,,小明还不认识这些人民币,你们能帮帮他吗?(设计意图:由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引入课题,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置身于显示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
①、认识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
出示一张1元的人民币:谁知道这是一张面值多少的人民币?你是怎么知道的?(点学生回答)
预设学生回答:1元,因为上面写着“1元”。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要你们准备好教学用的人民币,现在请拿出你们手中1元的人民币,观察一下纸币上印有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一面印有毛主席的头像、中国人民银行,另一面都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师:写着有数字的一面是正面,印有国徽的一面是反面。人民币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同学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要的上面乱涂乱画,更不能毁坏它,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做守法的小公民呢?(生:愿意)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让学生养成爱护人民币的好习惯)
②、认识以“角”为单位的人民币
师:你能找出以“角”为单位的人民币吗?说说看有哪些?
预设学生回答:1角、2角、5角、硬币……
师:把1元和1角人民币放在一起,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1:单位不一样
生2:图案不一样
生3:长短不一样,1元长一些,1角短一些。
……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探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表达、倾听、注意力、观察力)
③、认识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
师:找一找,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都有哪些?你发现了什么?
(2)认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①、认识1元=10角
A、教师拿出1元的人民币,提问:我想把1元的人民币换成以角为单位的零钱,你能换给我吗?能换多少张1角的呢?(指明学生回答)
预设学生回答:能换10张1角的,因为1元=10角
B、课件出示教学图示
师:小红去商店买练习本,她付10角可以吗?为什么?
生:可以,因为一本练习本需要1元,而1元=10角
师:没错,1元=10角,使用10角可以买一本1元的练习本。
板书:1元=10角
②、认识1角=10分
出示课件
师:根据1元=10角,请你们想一想1角等于几分?
生:1角=10分
板书:1角=10分(学生齐读一遍)
(设计意图:教学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时,设计了两个换钱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在展示多样策略、灵活思维的同时,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元、角、分的进率知识的认识)
(3)、你认识下面的人民币吗?
课件出示教学图示
(指名学生回答)
生:因为5+5=10,所以1张1元的可以换两张5角的,两枚5分的硬币可以换一枚一角的硬币。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还知道了它们之间的换算。(1元=10角,1角=10分)
过渡:学习了这些知道有什么用呢?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去看看。
3、组织学习,深化认识:
、做“想想做做”第一题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行人民币各是多少?第二行有哪些物品?物品的价格是多少?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连线的?(指学生回答)
提问:5角的够买一本一个羽毛球吗?1角的够买一盒火柴吗?一元能买几个羽毛球?
提问:你觉得哪种物品更贵?
、做“想想做做”第二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结果,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做“想想做做”第三题
师:小军要买一张1元2角的邮票,可以怎样付钱?有几种方法付钱?
生:可以付一张1元的和1张2角的人民币,还可以付12张一角的人民币。
生:可以付2张5角的和1张2角的人民币
……
学生交流不同的支付方法,教师板书(适当指导有序的思考)
(如果用了一张1元的,如果用了一张5角的,如果用了两张5角的……)
、做“想想做做”第四题
学生观察实物图,提问:这里有一些商品,你能说说每件商品的价格吗?
提出要求:哪两件商品的价钱合起来是1元?
生:一个气球和一本方格本合起来是1元
生:一根胶棒和一盒彩色笔是1元
追问:1元钱能买到哪些商品?和同桌说一说。
进一步追问:如果用1元买一个气球,应该找回多少钱?买一本方格本应该找回多少钱?你还能想到什么数学题吗?
小结:用1元钱可以买到与1元相等的商品,也可以买到价钱比1元少的商品,如果买价钱比1元少的商品,就要找回一些钱。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4、总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师:我们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不仅认识了人民币,了解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还尝试了有计划的购买商品。学习这些,你觉得对你的生活有哪些帮助呢?(学生各抒己见)
六、教学反思:
用人民币购买商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学生常常会遇到买门票、食品、玩具、学习用具以及交费等实际问题,因此,学习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让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种类,知道爱惜人民币。了解元、角、分的关系,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在日常购物中要注意文明礼貌,让学生知道要节约零用钱。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积累的生活经验,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紧紧围绕重点、难点,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1、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交流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失。因此,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创新意味的教学氛围。
2、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感受数学的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对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因此本节课一开始就创设学生非常熟悉的商店购物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结合商品价格进行元、角、分的初步认识。课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生活中购物的场景,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要用到人民币。在此环节中我渗透了爱护人民币教育,让学生体会到人民币是代表我们国家的货币,要爱护人民币。加强了学生们的民族意识。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活动,活动是教学的核心,是教育的基本形态。本课教学中我努力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直观情景,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人民币;创设问题情境,为不同的人民币进行分类,揭示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创设活动场境,对人民币的换算、数人民币,揭示不同的付钱方法和元角分的进率。学生在设计的教学活动中,主体参与、合作交流、发现探索、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体会用多种付钱方法买东西,开拓思路,体现开放性、趣味性,找到简便的付钱方法,体现数学的简洁美和实用性;后组织学生模拟购物,利用自己手中的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学生在买的同时,经历了用一定数量的钱买单一物品或多种物品、付钱、找钱的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有关知识,提高了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
4、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必须精心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在这节课中,我注意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巩固练习时,创设去超市购物的情境,模拟付钱。我不断地启发学生还有没有不同的付法,学生想出了各种不同的付法,学生学得积极、愉快。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起点,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教学过程中该放手的时候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能主动的获取知识,体会"做"数学的乐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