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共7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共7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2-24 19:41:1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件76张PPT。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育)。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6%(科学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反映了什么问题? 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
——《世界教育报告》(1990年)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成为一流的国家。

——温家宝(2006年7月18日)阅读教材,完成系统集成P75—P76的填空,并识记。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拉开序幕2.制定方针3.初成体系
田头识字学习偏远贫因地区的小学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落后,政府办了许多工农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学校,田头识字教学等形式,这些形式为扫盲教育作出贡献劳动模范郝建秀(中)在山东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既然新中国已经建立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那为什么还要建立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一个时期内国家主要发展全日制学校。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只是发展这种单一类型的学校有不少问题,如:由于国家经济条件的限制,这种学校难于迅速发展,不能尽快普及教育;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脱节,不能升学的大批中小学毕业生,缺乏一定的生产知识和技能,很难安排工作,同国民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还有许多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人文化水平不高,需要学习知识”,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1957年11月 8日,刘少奇建议试办半工半读学校。” 答:新中国教育事业的较大发展主要表现在:逐步形成从小学到大学,从全日制教育到半工半读教育等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原因是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教育方针。新中国教育获得了怎样的发展?为什么?〔学思之窗〕二、动乱中的教育1、表现: (1)学校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2)66年,废止高考制度。
(3)70年代初,招收“工农兵学员”。
[例子:张铁生被称为“白卷英雄”] example“北大”
红卫兵
批判校
长陆平
等“反动
学术权
威”清华大学在批斗反动学术权威挫折篇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
图为文革中清华校门被砸。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到“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全国下乡知青
总数累计已达1700万人。 70年代招收不需要文化课考试的“工农兵学员”。推荐评语出生好,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热爱中国共产党;阶级立场坚定,在农村广阔天地里锻炼多年。入学履历 1973年7月19日,《辽宁日报》头版头条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辽宁省兴城县白塔公社下乡知识青年、生产队长张铁生的一封信,张的信写在辽宁省大学入学考试的物理化学试卷背后。 信中说:“本人自1968年下乡以来,始终热衷于农业生产,全力于自己的本职工作”。“说实话,对于那些多年来不务正业、逍遥浪荡的书呆子们,我是不服气的”,“希望各级领导在这次入考学生之中,能对我这个小队长加以考虑为盼!”张铁生的语文是38分,数学得61分,物理化学得6分,都未交白卷。二、动乱中的教育1、表现: (1)学校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2)66年,废止高考制度。
(3)70年代初,招收“工农兵学员”。
[例子:张铁生被称为“白卷英雄”] 2、影响: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与发达国家差距
拉大。全国第二、三四五次人口普查的文盲人数
文革期间,文盲人数没有减少,说明在此期间教育处于停滞状态。 1962年 1982年 1999年 2000年 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年免费义务
教育制度。 1957年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
的占博士总数的88%。 1965-1970年培养出
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
——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6)》 文革结束后,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出国考察热潮。其中西欧五国团最引人注目。他们看到:
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工人,而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瑞士伯尔尼公司装机容量2.5万千瓦的水电站,职工只有12人。我国江西省江口水电站,当时装机2.6万千瓦,职工却有298人,高出20多倍。法国马赛索尔梅尔钢厂年产350万吨钢只需7000工人,而中国武钢年产钢230万吨,却需要67000工人,相差14.5倍。
——《黑龙江新闻网》2008.11三、教育的复兴


77级学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高考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校园中最流行的口号是:全国流行的口号:“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北大学子)“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清华学子)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江泽民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创新”(2002年9月8日)李岚清作关于“科教兴国”战
略的报告(1998年6月)
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提示: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②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于培养人才。③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 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新华网北京7月30日电 国务院决定,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进一步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 高等教育发展情况广西百色市平果县希望小学。1991年10月,广西百色市平果县仕仁村小学成为我国第一批、广西第一所希望小学。 在安徽大学就读的苏明娟(《希望工程宣传画》中的“大眼睛”)2005年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希望工程实施后,适龄儿童能上学读书 全球文盲中有3/4是妇女,中国文盲中近七成是女性。我国目前仍有5500万妇女文盲,这成为中国扫盲工作中一大难题。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共扫除文盲2.03亿, 成人文盲率由1949年的80%以上降到了15%以下,青壮年文盲降低到5%以下。 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摘掉了世界头号“文盲大国”的帽子,从文盲国家的阴影下走了出来。 200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宣布:中国如期完成了向世界的庄严承诺,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抛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在比较中感受幸福让我们: 徐本禹,男,山东聊城人。
华中农业大学的在读研究生,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1999年,徐本禹成为华中农业大学的一名学生。2003年,徐本禹以372分的高分考取了本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然而,2003年4月16日,徐本禹却作出了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去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大石村支教。2005年,徐本禹返回华中农业大学读研。 大山深处孤身支教——徐本禹
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
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
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
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
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
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
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学校不远了,我也加快了步伐,
前面是一片小竹林,
透过竹林我看到了几个学生的身影在晃动,
我以为学生还没有上课,但当我拔开竹子,
让我惊讶的是,
我看到的学生正坐在自己的桌位上,
等待着老师的上课,我之所以能看见他们,
因为教室没有后墙,只有三面墙。
学生错落地坐在破烂不堪的凳子上,
桌子有一些是用木板作成的。徐本禹支教日记 张老师把我们带到了一年级的教室,几个个子很高的学生吸引了我的眼球,张老师对我们说,这五六个学生都十五六岁了,由于交不起学费就一直没有读书,是张老师来后给他们教了学费,让他们读一年级。一年级有些学生只有五岁,他们的年龄是有些学生的三倍!!看到这一幕,我很感动,感动于张老师的行为,二是感动于这些大龄学生走进一年级教室的勇气!我们到办公室去拿我们的伞,准备走了,
李哥对柳姐说,你看这个学生,我也从
办公室里走了出来,我看见一个光着脚
丫的小男孩站在泥里正在问老师问题,
看着小男孩那专注的样子,再看看那沾
满泥巴的小脚,我再也没能控制住自己,
我把身体转向一边,任由眼泪流淌……
1966年1976年1949年趋势年份奠基挫折蓬勃发展小 结教育兴办教育挫折教育繁荣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2014·天津文综·9)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B(2014·北京文综·19)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A(2011·山东基能·29)“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下列有关中国教育的表述.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面向工农开门 ,开办工农学校
③恢复高考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②④①③ B.②③④① C.④③②① D.④①②③B
(2011四川文综) 1911年清华学校成立,1928年改建为清华大学。1934年,清华大学发展为包括文、法、理、工四个学院十六个系的综合性大学。文、法、理三院大一不分系,开设共同的必修课程,意在使学生求得关于自然、社会和人文方面的通识。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文、法、理学院并入北京大学等高校,只设置机械制造、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八个工科系。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逐步恢复和重建了文科院系。(据《清华大学校史稿》等)(3)根据材料三,概述建国后清华大学的两次院系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 答案:
第一次:1952年,从综合性大学变为单一的工科大学。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3分)第二次:改革开放后,恢复、重建文科院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3分) 上图所示清华校训和格言蕴含着怎样的人才培养理念?(2分)理念:德才兼备、自立自强、注重实践。高校院系调整:
中国高校院系调整已在中国大陆进行了两次,分别是1950年代初期将大批综合性大学拆分和1990年代开始的大量高校合并。 。 1950年代初期,实施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调整方针是撤去综合性大学中设立的专门学院,建立独立的专门学院,在北京市,清华大学改为多科性工业高等学校,北京大学工学院、燕京大学工科各系并入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文、理、法三个学院及燕京大学的文、理、法各系并入北京大学。 经过1952年的院系调整,工科、农林、师范、医药院校的数量从此前的108所大幅度增加到149所,而综合性院校则明显减少,由调整前的51所减为21所;与1949年以前工科、农林、师范、医药院校的在校生历史最高年份人数相比,1952年这4个科类的学生人数从7.04万人上升到13.84万人,几乎翻了一番,但政法类在校生却从37,682人下降到3,830人。分析50年代初期调整原因,带来影响?原因:
适应国家建设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
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
影响:
中国的高等院校数量大幅增加。
全国大学多数学科单一,发展不均衡。
用技能训练替代现代教育模式。偏重工科,忽视理科,严重削弱政法、财经等人文社会学科 。
中国整整几代人缺乏人文精神的熏陶,这给现今国人道德精神的劣变埋下了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