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论“雅而不高” 课件(1)

文档属性

名称 2 论“雅而不高” 课件(1)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720.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4 14:41:40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人工降“樱花雨”
为逗孙子开心 市民摇落“樱花雨”
李景阳
检查预习
正字音
剔tī牙 破绽zhàn 捉襟jīn见肘
底蕴yùn 匮kuì乏 矫jiǎo揉造作
扭捏niē 时髦mǎo 相形见绌chù
斑秃tū 滑稽jī 雅气四溢yì
1.速读课文,将文中所列举的社会现象罗列出来。
2.找出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作者观点。
3.梳理并列出文章的行文思路。
4.找出文中的对比,并分析这些对比对论证“雅而不高”起了什么作用。
1、作者写作此文时关注了哪些社会现象?
A、自选超市,虽明示不许品尝偏下手抓;
B、空调车上,抽烟或摆弄臭脚;
C、公寓楼内,大吼大叫;
D、出行轿车,一路车笛长啸;
E、档次品位常挂嘴边,洋话国骂各尽其用;
F、遮口剔牙,却烟雾喷人;
G、雅兴高歌,却出粗口。
2、这些社会现象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问题?
A—D四种社会现象反映的是体现我们物质文明的硬件建设上去了,而体现我们精神文明的软件建设还是落后,也就是软硬“两张皮”;
E—G三种社会现象反映的是我们有些人表面上很文明,但一些日深月久的陋习仍然暴露无遗,也就是表里“两张皮”。
3、这种社会问题的实质原因是什么?
A、物质硬件上去了,精神软件跟不上。
B、缺乏学识修养,但又自以为是。
4、要解决这种社会问题,方法在哪?
要解决这种社会问题,就得从增强文化底蕴入手。其首要条件是物质环境与人的行为必须协调一致。
“高雅”新解:雅的未必就高,低而俗未必不跟“雅”搭界。
摆出“实证”
硬软两张皮
表里两张皮
物质硬件上去了
精神软件跟不上
外表浮雅,肚里缺货
缺乏学识而又自以为是
增强文化底蕴
重要性:“雅得太俗”与“俗中大雅”对比
办法:让物质环境与人的行为协调起来
5、根据作者写作思路,请列出本文的内容提纲?
6、总结归纳本文主旨。
全文从当前人们常讲的“高雅”说起,针对现代生活实际,提出了“雅未必高”的看法。然后,列举了大量的社会现象,并剖析这些社会现象的实质原因,从而揭示了“高雅”概念的真正内涵;并提出要想做到“雅而且高”,就必须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要培育我们的文化底蕴,首先要让我们的物质环境与人们的行为协调起来。
1、课文中反复提到“雅”“高”“俗”三词的含义是什么?他们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雅” 是指各种体现物质文明进步的现象和事物。“高” 是指高尚的、文明的行为和风尚。
“俗” 是指粗俗的、平庸的道德行为和修养。
三者的关系是:“高”“雅”之间可以是“高”“雅”并举,也可以是“雅而不高”;“雅”“俗”之间可以是“俗中大雅”,也可以是“雅得太俗”。衡量的标准是看人们的文化底蕴如何。
2、课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在文中找出相关的例子并说明其作用。
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事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
①自选超市明示不许品尝与有人偏下手抓
②封闭空调车上与车上抽烟或摆弄臭脚
③住公寓楼与在楼内大吼大叫
④出行坐车与一路车笛长啸
⑤档次品位常挂嘴边与洋话国骂各尽其用
⑥遮口剔牙与烟雾喷人
⑦雅兴高歌与粗口迭出
……
把《儒林外史》中“雅得太俗”的矫揉造作之徒和推行白话文而成“俗中大雅”的胡适进行对比。
对比论证
课堂练笔
这几幅幅图画反映的校园生活问题我们并不陌生,请根据自己的感受或理解,结合我们学过的时评写作方法,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一篇简短的时评。(时间为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