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出世》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学担负着的积累语言的任务,包括语言材料、语言范例、语言知识三方面的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是指汉字和词语;语言范例是指好词佳句、名段名篇名作;语言知识是指同语言材料、语言范例的掌握密切相关的字词句篇、语法逻辑等知识。语言积累的方式各不相同:读中积累、学中积累、说中积累、用中积累、课外阅读中的积累等。
二、设计思路
本单元导读指出:“学习本组课文,要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读读原著中雨课文相关的部分”,这也就是提示老师和同学们在学习本单元每篇课文时应该重点把握的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特点,再就是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在《猴王出世》这篇课文前所给的提示中有这样的提示:“......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时候是从哪儿来的,是怎样成为猴王的,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跟同学、老师讨论。......”提示中很明白的告诉学生本文所要弄明白的问题,石猴的来历和成王过程,还有就是交流疑惑。针对这些要求,老师应该结合前面学习的几篇选自名著经典的课文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本课,让学生爱经典,读经典。
三、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用精读、速读、默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读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体会石猴机敏可爱、敢作敢为的性格特点。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学习和感悟反复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一、看视频导入,板书课题。 1.仔细观看视频,说出视频中的人物是谁,视频中展现了它几样本领? 2.孙悟空神通广大,那他最初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课文《猴王出世》。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生简介《西游记》。 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内探究 二、预习闯关 1.读词语:镌刻迸裂避暑楷书家当伸头缩颈抓耳挠腮瞑目蹲身 2.把下列红色的文言词换成现代词语真是一个好所在何不拜我为王 3.课文写了哪两件事? 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要指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以及语言文字的规律,从而达到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其次要适度拓展,举一反三。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一)屏幕出示问题:速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在文中画出石猴是怎么来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小组内交流。课件出示: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二)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三)全班交流学习课文主要内容。 (1)学生读课文中的找出的石猴是哪里来的句子。 (2)观看石猴来历的视频,学生用四个字总结石猴的来历。(相机板书:仙石迸裂。) (3)学生观看屏幕上的四幅图,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是如何成为猴王的? (4)观看石猴被众猴推举为王的片段,再用四个字总结猴王的来历。(板书:跳水寻源。) (四)小结过渡。仙石迸裂,化出一个石猴;跳水寻源,跳出一个猴王,从这里开始,一个美猴王的形象,走进每一个人的心里。那么,作者吴承恩先生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一个猴子的形象写得深入人心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石猴的生活,去发现,去感受。 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在本课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有机渗透,作为在阅读技能方面加强精读、默读、浏览训练;在阅读理解方面,第三学段的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在阅读方法方面,继续加强精读和略读能力的培养,同时提出了浏览能力的习得;在阅读方法方面,加强培养精读和略读能力 立足于孩子的求知心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思维延伸 在这堂课中抓住课文的重点,结合多媒体的优势,在课件中播放动画版《猴王出世》、《大闹天宫》片段,动画版的《西游记》主题曲片段,电视剧石猴称王的片断,《西游记》原著的图片等内容,将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融于一体,既注重了实用性,又注重了趣味性,对学生造成多种感官的刺激,每一次的引入,都能调动学生亲近文本的兴趣。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打开。
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小结,互相补充回忆巩固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七、教学反思
《猴王出世》是“中国经典名著之旅”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要指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语言文字的规律,从而达到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作为略读课文的近代白话文小说《猴王出世》,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仅引导学生抓住文前的“阅读提示”,自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读懂课文“写什么”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么写”的。在课文内容学习中发现语言的规律,学习表达的方法。在阅读方法方面,继续加强精读和略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品出经典的魅力,真正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在整个教学中,我认为有四处亮点:
一、借助多媒体优势,多层面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媒体以它丰富的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极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教师能够根据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后形式的不同认知感受。我在这堂课中抓住课文的重点,结合多媒体的优势,在课件中播放动画版《猴王出世》、《大闹天宫》片段,动画版的《西游记》主题曲片段,电视剧石猴称王的片断,《西游记》原著的图片等内容,将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融于一体,既注重了实用性,又注重了趣味性,对学生造成多种感官的刺激,每一次的引入,都能调动学生亲近文本的兴趣。
二、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处理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深入学习猴王形象这两个课堂主要环节也是突破课文重点的环节时,我让学带着问题先自学,再在小组内交流学习,这样既让学生既有独立思考、自我学习生成个性化观点的同时,又能在小组内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学生的学习环境更为宽松,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并能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同时,这样也能便于学生取长补短,张扬个性。
三、注重朗读的练习,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朗读既是一种语言活动,又是一种言语艺术。朗读时把握文章基调,句子的节奏,能揣摩文章蕴涵的情趣意旨,领悟文章的情义妙理、神思妙笔。例如在品味猴王的特点时我让学生抓住石猴日常生活、跳进水帘洞、主动做王这三个细节描写的的句子,反复去读,体会猴王的机敏可爱、敢作敢为。
又如在读主题丛书《大闹天宫》让学生默读课文,抓住某个词语、句子或片段来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通过读生成自己心目中猴王的形象和特点,省去了老师努力讲解灌输。由此可见,“读”是阅读的好方法。
四、巧设结语,感受文字的魅力。我采用这样的结语:《西游记》被翻译成十几种外国文字流行于世,希望学生读原著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读完《西游记》同学们准备好一个故事,我们要举行一个讲故事比赛,看谁讲的好。我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有动画、电视剧无法承载的内涵;让学生读原著后准备讲故事比赛,更激发了学生读原著的热情。教学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我没有点拨学生感受“石猴”、“猴王”这称呼中微妙区别,并说说美猴王“美”在哪,学生也没深入体会到:敢作敢为,也是一种美。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放不开......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改进、努力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