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掌握两种论据的特点。2.正确理解文章的观点,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3.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学情分析
作为一篇时评文章,是一种相对简单的议论文,在高一级学生对议论文的学习是一个很好的示范。教学中需要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评写作结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思考习惯,以及深入探讨事件背后的本质的能力。
3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文章的观点,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2.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月饼消费要讲文明
一、导入: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小小的月饼承载了人们的向往,寄托了人们深深的祝福!然而在新的时代里,月饼的含义却发生了变化,下面我们来看看江南客所写《月饼消费要讲文明》是如何来看待月饼身上所发生的变化。
二、预习检测:
1、下列黑色字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烙印 lào 酽酽 yànyàn 眼花缭乱 liáo
B、阖家 hé 镀金 dù 不堪重负 kān
C、扰民 rǎo 称量 liàng 令人咋舌 zhà
D、奢华 shē 动辄 zhé 无人问津 jīn
2、下列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政通仁和 国泰民安 眼花缭乱
B、鸣锣开道 大有渊源 不堪重负
C、匪夷所思 礼上往来 物尽其用
D、坚苦奋斗 无人问津 习以为常
3、下列句中黑色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北京某著名高校学生给黑熊喂硫酸,成都某著名高校学生用微波炉烤伤幼犬,这种匪夷所思的“探索”之举令人震惊。
B、非典期间,有些餐馆逐渐由门可罗雀到无人问津,终于关门大吉。
C、也许,你看完这篇专题以后,会为许多平时自己习以为常的做法捏一把冷汗。
D、他总是将自己置身在一个看得见风景的窗口,所以他笔下的光线总是如此明丽辉煌,令人眼花缭乱。
三、探讨文本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展开论述的?(理清文章的的脉络,注意把握时评的写法。)
中心论点:标题——月饼消费要讲文明
现象:近年来月饼的味儿有些变了。
1)月饼由“简单、纯朴”——“眼花缭乱”“匪夷所思”;如月饼包装花样繁多——形式大于内容。
2)月饼“大旅行”——礼品化、高档化,成为一些人拉关系的“敲门砖”。
分析论证:折射出社会的变化和时尚。
引出一个问题:怎样才是追求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
不符合国情,不符合民意
消费要讲文明:浪费不是消费,消费不该浪费(反面);要物尽其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正面)
文章结尾:回应文章开头,并根据前面的现象和论证提出号召:两个务必。
2、比较《车队与红灯》和《月饼消费要讲文明》这两篇文章,谈谈这两篇议论文在论据的搜集和使用上各有哪些特点。
《车队与红灯》重视选取重大社会事件,论据大多通过查阅资料所得,而且比较广泛,国际奥委会委员的提问,千百年来的鸣锣开道、“肃静回避”,1608年英国法官拒绝国王审案,古今中外的例子相互补充,论据充足,说理有力。
而本文的论据主要是通过作者观察所得,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事例,从月饼的包装、内容、价格、送礼等许多确凿的变化,既典型又充分地论证了“近年来月饼的味儿有些变了”,证据典型确凿,与我们的生活靠得更近,显得比较平易。在使用事例时重视概括事实,取其精髓,同时作者还非常注意在对例子得分析过程中阐述自己的观点。
小结:写时评的前提——关注社会,捕捉问题
《车队与红灯》和《月饼消费要讲文明》实际关注的是什么问题?捕捉问题有什么特点?
《车队与红灯》——政治生活的民主平等,侧重细微处捕捉问题,以小见大。
《月饼消费要讲文明》——日常生活的消费,侧重热点中发现问题,及时到位。
3、时评常用的写作模式
1)摆出现象,有针对性地概括新闻事实或社会现象。(提出问题)
2)解读现象,深入探讨,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展开论证。(分析问题)
3)得出结论,发出号召或预见发展方向。(解决问题)
写好时评的要诀
1)深入分析其原因
2)分析揭示其本质
3)分析揭示其根源或心理
4)用精当的事例佐证
四、课堂训练:
1)的哥送产妇闯红灯面临处罚
12月19日上午10点左右,北京出租车司机高海军开着空车在陶然亭桥附近,当路过东庄小区时,看见一名年轻男子很着急地向他招手。男子身边的女子穿紫色睡衣,肚子挺得很高。原来,该男子的妻子马上要生产了,急着去医院。
高海军载着两人直奔附近的右安门医院,到了却得知没有产房。高海军又载着两人迅速赶往友谊医院。孕妇在车上不停喊疼,越喊声越大。高海军非常着急。一路上,他连闯了几次红灯。目前,他面临着交通处罚。
这则新闻引起你哪些思考?请选一个角度谈一谈。
2)4·15幼童香港便溺事件
2014年4月15日,在香港旺角街头,一对大陆夫妻因小孩要方便无法及时等到进卫生间,让孩子在街头直接便溺。期间被路过的港人王某拍下,大陆夫妻要求取走拍摄内容遭拒,进而引起双方冲突,引发大批路人围观。
2014年4月21日,凤凰卫视知名记者闾丘露薇在其个人认证微博上描述事件经过。但多名网友在观看了完整视频后,在闾丘露薇微博的评论中质疑其文字描述事情经过不准确。
由于多个误解和流言的发酵,该事逐渐扩展成陆港两地网民之间的一场风波,并有部分过激言论出现。
请根据以上材料,选择任意角度,写一篇时事短评。
高考链接:
(06年北京卷)23.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请点评下面的这则新闻。要求:见解独到,是非分明,不超过30字(4分)
新学期初,某大学爱心社联合十多所高校,推出了为期3天的“爱心大巴”免费接站活动,在北京站前接送同学。由于受到返校大学生的怀疑、猜测,乘客寥寥,而无偿提供的矿泉水和小点心也因无人问津成了摆设。学子们的爱心变成了伤心。
参考答案一:“爱心大巴”遭怀疑,大学生不信任感拷问学校教育,折射社会现状。
参考答案二:“爱心大巴”免费接站遭受猜疑,折射社会信任危机。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