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期末书法对联复习
01
书法
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书体
篆书 隶书 草书 楷书 行书
书体分类及特点
掌握知识
1.篆书
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统称。
广义而言,金文、籀文和七国文字都属于大篆,大篆风格古朴。秦统一后,综合七国的文字创造出了一种通用的文字,也就是小篆。
掌握知识
掌握知识
商 司母戊鼎
象形繁复
体正势圆
严谨典雅
掌握知识
篆书特点
秦 李斯《峄山刻石》
2.隶书
隶书最早出现于秦代,创始人是程邈,至汉代隶书已发展成熟,并成为朝廷公文普及的书体,直到魏晋才被楷书所取代。秦、汉两代,出现了程邈、蔡邕、张芝等大批写隶书的名家。
蔡邕,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和书法家,其始创“飞白”书体,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重大的影响。传世的隶书作品有《熹平石经》。
掌握知识
蔡邕《熹平石经》
程邈作品
扁阔取势,相比篆书结构简单,笔画平直
蚕头雁尾 一波三折 工稳端庄
《曹全碑》
《张迁碑》
字体扁平
蚕头雁尾
一波三折
方劲古拙
掌握知识
隶书特点
3.草书
草书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草书的创始人是汉代的张芝。从东晋开始,草书便不断得到发展,唐代再次掀起草书的热潮。有唐代的孙过庭、怀素、张旭等。
掌握知识
汉代 张芝《冠军帖》
唐 孙过庭《千字文》
自由简便
笔画简洁
掌握知识
张旭《肚痛帖》
怀素《自叙帖》
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字形变化繁多
草书特点:结构简洁 笔断意连 放纵张狂
4.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正书。由隶书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始于汉末、行至今。钟繇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
楷书四大家:
唐 欧阳询(欧体)、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
元 赵孟頫(赵体)
掌握知识
(1)欧阳询
欧阳询早年学习王羲之的书体,后来他又广泛地学习北朝的碑版石刻,同时吸取了当地一些书家的长处,再融入隶书笔意,形成“刚健险劲,法度森严”的“欧体”。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掌握知识
(2)颜真卿
颜真卿的书法,以楷书为多而兼有行草。用楷书所写之碑,端正劲美,气势雄厚。向以博厚雄强著称,“锋绝剑摧,惊飞逸势”,以颜世家庙碑为代表。
颜世家庙碑
掌握知识
(3)柳公权
在他看来,写字的方法和做人的原则是统一的,只要为人正直,则笔下的书法也有清正刚廉的气息。
他初学王羲之笔法,学习颜真卿,又溶汇自己新意,使他的字避免了横细竖粗的态势,而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后世学书者不少以柳字为楷模。
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柳公权《神策军碑》
掌握知识
(4)赵孟頫
元代最卓越的书法家之一,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
赵孟頫《胆巴碑》
掌握知识
(5)褚遂良
以疏瘦劲练见称,其字体结构看似非常奔放,却能巧妙地调和着静谧的风格,开创了前人所未到的境地,其楷书代表作,当以《雁塔圣教序》为最。
掌握知识
楷书特点
笔画平直 形体方正
端正清晰 布局齐整
掌握知识
5.行书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放纵,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王羲之创作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颜真卿创作了“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文稿》,苏轼创作了“天下第三行书” 《寒食帖》,王珣创作了《伯远帖》,王献之创作了《鸭头丸帖》等。
掌握知识
王羲之《兰亭集序》
1.王羲之
被称为“书圣”,作品平和自然,奇逸豪放,是承前启后的书法家。
他所书的行楷《兰亭集序》最具有代表性。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
掌握知识
2.颜真卿
他的书法,行草道劲秀挺,古意盎然,以《祭侄文稿》为第一。
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是当时精神状态和平时功力的自然流露。
掌握知识
3.苏轼《寒食帖》
这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
掌握知识
4.
王珣《伯远帖》
5.王献之《鸭头丸帖》
掌握知识
行书特点
奔放自如
收放有度
潇洒自然
行云流水
掌握知识
准确从容作答:
掌握知识、审清题意、把握考点、判断表达
第一类:书体、特点、发展、名家名作
3.书法作品的落款是指在作品的一角留下作者、日期、地点等。落款的书体讲究“文古款今”,意思就是说正文书体的出现时间应该早于落款书体的出现时间。例如,楷书作品落款可用楷书或行书,但不能用隶书落款。下列四幅书法的正文和落款的搭配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正文: 落款: B 正文: 落款:
C 正文: 落款: D 正文: 落款:
4.C
【
2019
丰台一模】
审清题意、把握考点:书体、特点、发展历程
1.篆书 2.隶书 3.草书 4.楷书 5.行书
1.篆书 4.楷书
1.隶书 5.行书
3.草书 2.隶书
4.楷书 5.行书
【2020 东城期末】
2.对下面四幅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峄山刻石》的字体属于篆书,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长,庄严美丽。
B.《礼器碑》的字体属于隶书,布局疏朗,蚕头雁尾,一波三折,中正典雅。
C.《麻姑仙坛记》的字体属于楷书,厚重饱满,笔画连绵,挺拔雄秀,可作楷模。
D.《书赞》的字体属于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行云流水,潇洒飘逸。
审清题意、把握考点:书体、特点
答案:C
3.学校要开设《说文解字》这门校本课程,想从以下四幅字中选一幅作为其封面题字。你喜欢哪一幅?请写出书体名称并说明理由。(3分)
我喜欢第_(1)_幅。书体名称: (2) 说明理由: (3)
(1)一
(2)行书
(3)行云流水
(挥洒自如)
审清题意、把握考点:书体、特点
【2017 大兴一模】
(1)二
(2)隶书
(3)气势浑厚
(朴实率真)
(1)三
(2)楷书
(3)端庄稳重
(坚实有力)
(1)四
(2)篆书
(3)圆润流畅
(平衡对称)
准确从容作答:
审清题意、把握考点:
书体、特点
【2019海淀二模】
1.走进中国文字博物馆第三展厅,同学们看到下面一段文字。请结合“和”字两种不同字体的特点,说明这一阶段字体笔画的主要变化。(2分)
到了汉代,隶书以其实用性强、易于书写等优点,取代小篆的地位,成为主要字体……书体的不断变化,使汉字书法艺术不断发展,给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鲜活的灵气和勃勃生机。
篆书 隶书
说明:
1.示例:由篆书圆转不断的线条变为隶书方折的断笔,笔画更为简洁。
审清题意、把握考点:书体、特点、发展变化
2.展室的墙壁上贴有不同书体书写的“科学”一词,按书体演变排序正确的一项是(1分)
① ② ③ ④ ⑤
A.⑤③②④① B.⑤②①④③ C.③⑤②④① D.③②⑤①④
【2019东城一模】
A
1.篆书2.隶书 3.草书 4.楷书 5.行书
行书 草书 隶书 楷书 篆书
审清题意、把握考点:书体、特点书法发展历程
02
对联
对联的基本特点
1.字数相等,意义相关
2.节奏相合,词性相对
3.平仄相协,仄起平收
111
典型试题举例
例一:如果为茶室选择一幅对联,上联为“石鼎火红诗咏后”,从下面句子中选择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窗横幅画江南 B. 非叶非花自是香
C.竹炉汤沸客来时 D. 含露梅边煮岭云
现代汉语的词性:名、动、形
数、量、代
副、介、连
助、拟、叹
可从词性角度判断
c
传统文化展华夏文明
现代科技扬中国自信
冰雪元素绘奥运蓝图
中国制造筑时代辉煌
例2:
“北京8分钟”总导演张艺谋摒弃了他所擅长的人海战术,重在展现中国形象。从智能机器人、减重熊猫木偶等高科技成果,到冰屏中展示的高铁、天眼、大飞机等新成就,让世界为中国的发展而赞叹。而长城、中国结、五彩祥龙、凤凰展翅、梅花等中国传统元素的呈现,又使人感受到浓浓的中国味道。
⑵请从选项中选择最恰当的一副对联来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把序号填在空格中。
A B C D
上联: 下联:
典型试题举例
A
C
1.从内容的角度作出选择。
2.用“仄起平收”判断上下联。
‖
从试题设置的特定情境判断
典型试题举例
例3: 参观故宫博物院时,第三小组的同学收集了部分对联。请你根据同学给出的介绍文字,推测下面三个地方张贴的对联各是什么。(只填序号)
【介绍文字】
绛雪轩:御花园中赏景休息之处。
上书房:清朝皇子皇孙上学读书之处。
养心殿西暖阁: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之处。
A.花初经雨红犹浅 B.读书以明理为先
C.岂为天下奉一人 D.树欲成阴绿渐稠
E.立身以至诚为本 F.惟以一人治天下
绛雪轩 上联: 下联:
上书房 上联: 下联:
养心殿西暖阁 上联: 下联:
B
E
C
F
A
D
北京中考2016年对联题
例4.下面适合春节张贴的上联和下联分别是( )
B、E是婚联;
F、D是寿联;
A、C是春联。根据对联仄起平收的特点,A是上联,C是下联。
此题需要在试题设置的特定情境中作出判断
北京中考2017年对联题
例5:下面是参观郭沫若故居后,一位同学写的参观记录和他未完成的一副对联。请你根据他的参观记录,在对联横线处填写词语,将这副对联补充完整。
【参观记录】
时间:2017年4月13日 地点:郭沫若故居
郭沫若,四川乐山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女神》是他的第一本诗集,出版于1921年8月。《女神》 开一代新诗风,是中国现代自由诗的代表作。他还是一位史学大家,潜心研究甲骨文。他创作的《屈原》是历史剧的先锋之作。
【对联】
上联:诗坛领袖,①_______新诗风,《女神》为自由诗典范
下联:话剧大家,改编老故事,《②_______》乃历史剧先锋
开创
开启
开拓
与文学常识联系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