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米洛斯的维纳斯 配套教学设计(4)

文档属性

名称 8 米洛斯的维纳斯 配套教学设计(4)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4 14:43:20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理解本文关键语句的含义,正确把握作者的美学观点。②培养想象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③培养从关键语句入手,培养概括信息的能力。④理清行文思路,把握说理逻辑,培养说理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情境体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更快走进文本,为理解文中作者观点打下基础;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培养学生从关键句入手,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明确作者的观点态度及文章行文思路,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③通过列举中国文学艺术中“虚实相生”的具体实例,并推荐拓展相关文章的阅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关于“残缺美”的艺术观点,从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接触 “虚实相生”的艺术观点,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学情分析
本文是日本当代作家青冈卓行的一篇文艺随笔,观点新颖独特,是开阔学生阅读视野,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篇例文。但由于涉及到一些深奥的美学观点和美学术语,再加上是译文版,文中使用了大量的长句,而这些对于高一学生而言都会是很大的障碍。本班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学习习惯良好,学习自主能力较强,但阅读知识面较窄,学习生活中较少接触到一些抽象的美学观点和文艺理论,对于作者独特的艺术观点更是难以理解,因此,帮助学生读懂关键语句、理解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思想观点,提高审美能力是本节课教学的中心任务,也是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虚实相生”的美学观点,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3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关键语句的含义,正确把握作者的美学观点。
难点:正确把握作者的美学观点,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课前准备
1、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罗马神话中维纳斯(即古希腊神话中阿佛洛狄忒)的故事,找到古希腊后期雕塑杰作《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图像资料并欣赏。
2、米洛斯的维纳斯双臂残缺,你认为维纳斯的双臂可能会是怎样的姿态,请你为他设计一种方案,并说出理由。
3、通读全文,用笔勾画出文中难以理解的句子。
活动2【导入】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关于一件稀世珍宝的讨论,这是一件什么宝贝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多媒体图片)。它虽然双臂残缺,但长期以来却以其独有的“庄重的妩媚”征服了世人,对于她残缺的双臂人们对它的争论也历来不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日本作家清冈卓行的一篇文艺随笔《米洛斯的维纳斯》,看看他是如何阐释“米洛斯的维纳斯”独特的美的。
设计意图:学生已搜集了关于米洛斯的维纳斯的信息,教师拓展介绍法国卢浮宫以及“卢浮宫三件宝” (爱神“维纳斯”雕像、“胜利女神”雕像、《蒙娜丽莎》画像),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活动3【活动】情境体验
1、创意征集
展开想象的翅膀,设想维纳斯的双臂可能会是怎样的姿态,请你为她设计一种方案,并说出理由。(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创意)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重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使想象能力、与表达能力同时得到锻炼。更重要的是学生经过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对问题有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这就为下一步理解课文,把握作者的观点作好了铺垫。
2、讨论交流
如果从众多的创意方案中选择一个给维纳斯恢复双臂,你认为好不好?(要求言之成理)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思考,对于以上问题,作者是怎样的态度,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到文本的阅读。因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因此,以此为突破口,能直接引导学生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
活动4【讲授】深入探究
1、研读课文第二部分:(教师示范导读)
(1)、阅读课文第4-5段,抓住关键语句,并提取能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①“因此,对我来说,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那两条已经丢失了的胳膊的方案,我只能认为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
②“这一方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的精美绝伦。”
③“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都如我方才所述,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明确:这些语句其实是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表达形式而已,无非是表明作者对复原方案的反对态度。
(2、)概括这部分作者的观点态度——维纳斯不能恢复双臂。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示范阅读,从关键句入手概括内容要点,引导学生明确作者对复原方案的反对态度。这个过程,也是“授人以渔”,目的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习。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回头阅读课文的第一部分,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懂第一部分作者正面阐述“残缺美”的语句,从而理解作者的艺术观点和立场。而从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如果直接进入第一部分的阅读,学生是很难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及作者的观点的。
2、回读课文第一部分:(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示范,进行自主阅读)
(1)、阅读课文1-3段,提取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①“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②“我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③“那失去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换言之,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玉臂。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所产生的,然而这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
(2)、概括作者这部分的观点态度——为了秀丽迷人,维纳斯必须失去双臂。
(3)、激疑探究:“假如维纳斯失去的不是双臂,而是眼睛被捅坏了,或是鼻子缺落了,或是乳房被拧掉了,她还能有如此神妙的美感吗 ”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两个部分的阅读,学生已基本把握了作者的观点,也明白了作者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论述观点,但事实上,这种观点的成立也是存在条件的,为了让学生明确作者思维的严密性,此处激疑,引发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同时也引入了对课文第三部分的阅读。
3、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阅读课文6-7段,提取表明作者观点的关键句子:
①“在这里从别的意义上来讲,令人饶有兴趣的是,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它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
②“假定丧失的不是两条胳膊……那么,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③“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由于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生命之梦”
(2)概括作者这部分的观点态度——维纳斯只可失去双臂。
(3)想想这部分的内容是否多余?并说说理由。
明确:此部分的内容不是多余,而是补充论证,使得全文论述更加严密。
设计意图:进一步让学生明确本文思维及表达的严密性,从而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4、回顾:作者是怎样阐述自己独特的艺术观点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文章三部分的内容及行文思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归纳全文的中心论点——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同时学习鉴赏本文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及表达。
至此,学生对课文有了较全面的理解。为了加深学生对文中“残缺美”的艺术观点的认识,适当地联类引申,引出东方美学中的“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手法。
活动5【讲授】拓展迁移
1、课堂拓展
①出示两张维纳斯图片对比。
设计意图:一方面拓宽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进一步设疑,再次说明“残缺美”的魅力,由此引出中国艺术表现上的“虚实相生法”。
②列举古人关于“虚实相生”的文艺理论
老子:“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境生于象外。”
汤贻汾《画鉴析览》:“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
笪重光《画筌》:“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③列举国画艺术、舞台艺术、书法艺术、文学艺术中“虚实相生”的具体实例。
设计意图:用图片直观形象地解说“虚实相生法”在国画艺术、舞台艺术及诗歌艺术中的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至此,学生对本文作者观点的把握应该是较为全面深刻了。但是,学生可能又会产生这种一种认识的误区:审美是与艺术相关的,与自己的生活没有什么关联,为了纠正学生的认识,也为了学以致用,我又设计了一个课外拓展题,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生活的美。
2、课外拓展
拓展阅读并完成相关练习:
①《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宗白华)
② 《飞白的趣味》痖弦
③《文学意境的特征》(顾祖钊)
设计意图:通过系列课外阅读加深对文中作者观点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活动6【活动】教学后记
学生在进行审美判断时常存有这样的误区:“完美”才是美,缺陷便是丑。学习本文,可引导学生认识到:艺术的残缺有时会产生一种神秘的氛围,艺术的欣赏其实就是一种发现,是观赏者的另一种创造。了解鉴赏“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手法,可以帮助学生增加一点文艺理论知识,培养一点审美情趣,进而获得某种感悟和提升,提高人文素养。
本节课的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身体验与思考的基础上增进与文本的对话,从而读懂难句,实现“理解并把握作者的观点”的教学目标。
1、采用情境导读法,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质疑中探究,充分体现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同锻炼了他们的想像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提取概括信息的阅读能力;
2、突破常规的文本阅读次序,从文章第二部分切入,根据学生的情境体验适时设疑,引导准确把握作者对“米洛斯复原方案”的观点和态度,在此基础上再仔细咀嚼文中的关键语句,就比较容易发现这些所谓的难懂的句子,正是作者观点所在,而这些句子所表达只是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说法而已,这样就实现了本文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3、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理解的基础上适当拓展延伸,既适时拓宽视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又训练了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