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阅读推荐名著 - 2025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考点演练(原卷版+答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自主阅读推荐名著 - 2025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考点演练(原卷版+答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9 19:10:5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自主阅读推荐名著
名著速览
《白洋淀纪事》
【作者档案】
孙犁(1913 — 2002),原名孙振海,后更名孙树勋,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孙遥城村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孙犁”是他参加抗日战争后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孙犁散文选》荣获全国优秀散文(集)、杂文(集)荣誉奖,《远道集》《谈作家的素质》《耕堂序跋》连续3次获鲁迅文艺奖。
【创作背景】
从1939年到1950年,孙犁同白洋淀人民一起英勇抗日,并与当地地主等恶势力进行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8年,他毅然投身抗战,在平汉路西的山里工作,听从冀中平原来的同志向他讲过两个战斗故事,其中一个是关于白洋淀青年组成雁翎队抗击日寇的,这个素材触发了孙犁的创作灵感,由此创作了一系列相关散文与小说。
【内容概述】
小说主要反映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烽火燃遍冀中平原,燃遍白洋淀,但根据地的人民很顽强。房子被烧了,但还有炊烟;草枯萎了,但花还开着;淀被围了,但人们还在打鱼;冷月虽然是凄清的,但还照着人们前行的道路。作家没写惨烈的战斗,没写浴血拼杀,就写根据地人民的坚忍、执着,写苦难中的人民生生不息的斗争。吴召儿熟悉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带领八路军转到山里打游击,八路军有她当向导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秀梅在白色恐怖下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成功配合原生从伪军手中夺下枪支,后又帮助原生的父母度过重重困难,展现了一个抗日女性的高风亮节。刘兰作为一个八路军护士,对革命军人的感情也很见光彩,她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对病人尽职尽责、嘘寒问暖,有空就给病人唱歌、讲故事,用自己的热情和善良疗救着每一个伤病员。
这部作品集中共刻画了60多个性格鲜明的妇女形象,每个短篇虽然只刻画了一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但总体来看,就勾画出了根据地妇女的生活和她们在战斗中锻炼、成长的过程。
【作品评价】
《白洋淀纪事》是孙犁的集大成之作,收录了他从1939年到195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和散文。世界文学中战争题材的作品多偏重于对苦难的沉重反思,真善美因为历史、人性的局限而显得脆弱和稀缺,《白洋淀纪事》却以人性的优美和面对苦难的坚定与自信为主调。《荷花淀》与《芦花荡》是《白洋淀纪事》中最负盛名的作品。这两篇小说以白洋淀为背景,讲述了冀中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没有正面表现战争的激烈残酷,而是着力写出民族的正气和抗日军民坚毅不屈的精神。
“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主义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茅盾在评价孙犁时说过:“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湘行散记》
【作者档案】
沈从文(1902 — 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等,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创作背景】
1934年,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匆匆赶回湘西。临行前,他与夫人张兆和约定,每天给她写一封信,报告沿途所见所闻。一路上,沈从文眼见满目疮痍,美丽乡村变成一片凋零景象,悲从中来,写下这些文字,抒发他“无言的哀戚”。《湘行散记》便是根据这些积累的素材写成的。
【内容概述】
《湘行散记》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湘行书简》,是沈从文和妻子张兆和在1934年的通信,那时沈从文的母亲病重,沈从文回湘西探望,把这途中的所见所感写信给新婚的妻子。
第二部分《湘行散记》,像是作者向读者娓娓道来关于湘西的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人物,文字是优美的,又是天然的,有着不假雕饰之美。
第三部分《湘西》,这个部分正如它的副标题一样,是“沅水流域识小录”,算是比较纪实的,作者希望读者摒弃对湘西的偏见,非常细致而翔实地记录下了关于湘西的风土人情。这三个部分加起来让读者对湘西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作品评价】
《湘行散记》可以看作是描绘湘西风土人情的优美而哀伤的画卷。其中故事不拘常格,尝试用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其中散文也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沈从文创造出的闪着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既体现着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沈从文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情怀。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散文作品中的精品。《湘行散记》可以同小说《边城》和《长河》进行互文理解,它们都是作者两次重返湘西后所作。迥异于小说的“牧歌氛围”“乐观超越”,散文饱含了沉甸甸的责任意识——面对一种特殊的历史场域,追溯神性生命的始终,透过表层的血与泪,体验一份人生的庄严。该书文笔自然、流畅,有如行云流水般以迷人的“湘西世界”、质朴的风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猎人笔记》
【作者档案】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 — 1883),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处女地》,中篇小说《阿霞》《初恋》等。屠格涅夫出生在奥廖尔省一个贵族家庭,但自幼厌恶农奴制度。曾先后在莫斯科大学、彼得堡大学就读,毕业后到柏林进修,从1847年起为《现代人》杂志撰稿,出于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立场反对农奴制。
【创作背景】
《猎人笔记》是19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问世的。当时正是俄国解放运动从贵族革命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过渡的时期,是俄国社会生活处在大转变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俄国专制制度腐朽的本质暴露出来,农奴制度的危机不断加深。
【内容概述】
作品以一个猎人(作者)行猎漫游中的所见所闻为串联故事的线索,朴素、真实地记述了俄国的农村生活,描写农奴制度下农民与地主的关系,展现了农奴制下农民悲惨的生活。
作者在本书中以猎人的身份出现,和农民一起打猎,平等地谈论农民的生活,通过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描写这些普通劳动人民的许多优秀品质。在他的笔下,出现了普通的农民、工人、大学生、县城医生、独院小地主、磨坊主、破落小贵族等人物形象。作品不仅写出了农民快乐的生存方式,而且描写了这些普通人身上的美好性情,那就是善良、正直、乐观。作者把他的感情倾注在这些普通劳动人民身上,他没有任何贵族的架子,而是和这些普通的农村劳动者打成一片。这在贵族出身的作家中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作品评价】
《猎人笔记》控诉了腐朽的农奴制度,表现了作者的民主主义思想,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一是明确反对农奴制度的思想倾向和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作品以满怀同情的笔触描写了农民的悲惨生活,具有明确反对农奴制度的思想倾向;作品中的猎人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农民,善于发现农民的美好品质,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具有值得肯定的进步意义。
二是歌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作者在诗意盎然的俄罗斯大自然景色的背景下,通过朴素、真实的描写,表现了俄罗斯农民的民族特征,歌颂了他们善良、勤劳、纯朴、正直、乐观的美好品质,洋溢着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镜花缘》
【作者档案】
李汝珍(约1763 — 1830),字松石,号松石道人,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代小说家、文学家。人称北平子,博学多才,精通文学、音韵等,现存最著名的作品是《镜花缘》。
【创作背景】
李汝珍生活在乾隆中期至道光初期,这一时期是清朝由乾隆盛世逐渐走向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封建经济体系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发展,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激烈,社会动荡、吏治腐败。社会大背景为李汝珍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奠定了全书的思想基础。
【内容概述】
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的故事,包括他们在女儿国、君子国、无肠国等国的游历经过。后半部写了武则天科举选才女,由百花仙子托生的唐小山及其他各花仙子托生的100位才女考中,并在朝中有所作为的故事。其神幻诙谐的创作手法引经据典,奇妙地勾画出一幅绚丽斑斓的图卷。
《镜花缘》采用了《山海经》中的《海外西经》《大荒西经》的一些材料,书中写了君子国、女儿国、无肠国、犬封国、聂耳国、玄股国等国家,或是人们的形体奇异,或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奇异,或是人们有特殊的才学技能,或是地方风土有特点,或是地方有特有的古迹文物,从各方面表现出作者极力扩张幻想,要向中国之外发现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人们的愿望。
【作品评价】
《镜花缘》一书被认为可以与《西游记》《格列佛游记》相媲美,其内容庞杂,涉及的知识面广阔,在思想内容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小说想象丰富、笔调幽默,诙谐、戏谑地抨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小说借写海外奇风异俗,颂扬了女性的才华,充分肯定了女子的社会地位,体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此外,作者借想象中的“礼乐之邦”“君子之国”表达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并以此来否定专横跋扈、贪赃枉法的封建官僚制度和尔虞我诈的现实社会。作者还以辛辣而幽默的文笔嘲讽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冒牌儒生,并以漫画式的手法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批判种种品质恶劣和行为不端的人。
《红岩》
【作者档案】
罗广斌(1924 — 1967),1948年3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捕,囚禁在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共青团重庆市委统战部部长、重庆市民主青年联盟副主席,后在重庆市文联专门从事创作。与人合著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长篇小说《红岩》。
杨益言(1925 — 2017),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早年参加革命工作,后被捕囚禁于重庆渣滓洞,出狱后根据其亲身经历写成《红岩》一书。196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四川省重庆文联专业作家。
【创作背景】
罗广斌于1948年因叛徒出卖在成都被捕,囚于重庆渣滓洞、白公馆监狱。杨益言于1948年8月被囚禁于渣滓洞。《红岩》就是以重庆渣滓洞、白公馆监狱为背景,真实反映地下革命工作者惊心动魄的革命斗争历程的文学艺术作品。
【内容概述】
1948年,全国解放前夕,重庆地下党组织因叛徒甫志高出卖,许云峰、成岗、余新江和刘思扬等人相继被捕。特务头子徐鹏飞妄图借此将重庆地下党一网打尽,疯狂地折磨被捕的共产党员,企图瓦解他们的意志,让他们叛变招供。
叛徒甫志高带领特务窜到乡下,江姐不幸被捕,被关押在渣滓洞里。在狱中,她受尽了折磨,凶残的敌人把竹签钉进了她的十指。面对毒刑,她傲然宣告:“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秋去冬来,全国革命形势一片大好。重庆地下党组织派人与狱中取得了联系,狱中成立了党组织,跟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并巧妙利用敌人之手,除掉了伪装成被捕入狱的共产党人、打入监狱难友中的特务郑克昌。
解放军日益逼近重庆,地下党准备组织狱中暴动。在白公馆装疯多年的共产党员华子良与狱中党组织联系上了。同时,关在地窖中的许云峰用手指和铁镣挖出了一条秘密通道。当解放军攻入四川,即将解放重庆的时候,徐鹏飞等狗急跳墙,提前秘密杀害了许云峰、江姐、成岗等人。
就在许云峰等人被害的当晚,渣滓洞和白公馆同时举行暴动。刘思扬等一些同志牺牲了,但更多的同志终于冲出了魔窟,伴随着解放军隆隆的炮声,去迎接黎明时分灿烂的曙光。
【作品评价】
《红岩》反映了全国解放前夕光明与黑暗之间展开的一场生死较量。1948年,中国革命已经进入关键的转折期,胜利即将到来。然而,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正处在黎明到来之前最黑暗的时刻,在这样黑暗的时刻,山城重庆正在发生着残酷的斗争。
小说围绕着三条线索来展开对斗争的描写:“人间地狱”——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里革命者与反动派之间的生死较量;地下党所领导的城市运动;华蓥山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和农民运动。这三条线索交织成一个整体,最终汇集到“狱中斗争”这条主线索上。
作者集中描写了“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中的敌我斗争,生动地表现了革命者为迎接全国解放,彻底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殊死斗争,真实再现了全国解放前夕光明与黑暗进行最后决战的艰巨,揭露了敌人垂死挣扎的极端凶残和色厉内荏的本质,歌颂了革命志士为真理而斗争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精神。
《创业史》
【作者档案】
柳青(1916 — 1978),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当代著名小说家。他一贯深入生活,几十年如一日生活在农民中间,有着丰厚的生活积累。其小说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代表作《创业史》主要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创作背景】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推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砸碎了压在农民身上的反动政治机器,使农民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土地。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开始,中国农民祖祖辈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间观念被彻底打破,农民和农村发展被规划进现代工业化的时间体系中。
1952年5月,柳青到陕西省长安县后皇甫村落户,身体力行地投入到田间生产中。《创业史》以秦岭山脚黄堡区下堡乡第五村互助组的曲折发展过程来反映中国农业生产互助的发展过程和必然趋势。在《创业史》的开篇,中国土地改革已经结束,互助组刚刚建立,但是面临很多问题,通过蛤蟆滩上形形色色人物的出场和表现,可以看到乡村伦理和政治话语冲突之下的各阶层权力的博弈和纠缠。
【内容概述】
1929年,陕北大旱,颗粒无收,灾民黑压压地涌向渭河滩。下堡村蛤蟆滩梁三,年过四十,妻子新丧,将宝娃子母子二人领进了他的草房院,发出了“再创家业”的豪言。宝娃改姓梁,叫梁生宝。
梁三父亲艰难创业,给他留下了三间正房,为他娶了妻子。然而,他命运不济,牛死妻亡,天灾人祸,接踵而来,连三间正房也变卖了,只剩下空荡荡的草房院。如今,饥荒又给他送来了贤惠的妻子和可爱的男娃,潜藏在他心中那不屈不挠的创业希望又升腾了。然而,梁三苦干10年,光景依旧,得到的只是失败和屈辱,以及脖梗上的死肉疙瘩、喉咙里永远咳不完的痰。创业的担子落到了梁生宝肩上。
梁生宝与郭振山矛盾冲突的核心是谁应该主宰蛤蟆滩社会生活的沉浮,掌握蛤蟆滩人生活的方向盘。“能人”郭振山在旧社会走街串巷卖瓦罐,有着商人的精明,土地改革时立了功,外号“轰炸机”。郭振山是蛤蟆滩最早的党员,挂着“代表主任”的牌子,却只想享受荣誉,不想承担为贫农的生存、发展操心的重任。梁生宝垫钱为互助组买新稻种,他却暗中贯彻执行自己的“五年计划”,私下里投资韩万祥的砖瓦窑,事后还埋怨梁生宝没有给他留新稻种。梁生宝冒着危险带领群众进山砍竹,帮助困难户度春荒,他却埋头改旱地为水田,拼命追赶富裕户郭世富……时时处处、明里暗里与梁生宝对抗。
经过与郭世富和郭振山两位“能人”斗争的洗礼,梁生宝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逐步走向了蛤蟆滩人改造旧世界、开创新历史的舞台中心。旧的生存秩序及其代表人物不愿轻易退出,用各种手段阻挠新生力量的成长,然而,这只能促使新生势力的代表梁生宝在开拓新生活的道路上愈挫愈勇、不断壮大。新生的力量也只有经历各种艰难打磨,挣脱各种困苦羁绊,才有能力挑得起新事业的大梁。
【作品评价】
《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作者在《创业史》中使用了典型化的创作方法,他把农业生产化运动放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进而写出历史演进的趋势,而非仅仅就合作化去写合作化。梁生宝是新人物的代表,作品着重反映了他的成长历程,以及逐渐在蛤蟆滩上产生影响力并掌握话语权的过程和姚世杰、郭世富等以前蛤蟆滩上的“能人”们逐渐丧失影响力和退出权力结构的过程。
《创业史》是中国当代文学中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被誉为“经典性的史诗之作”,具有思想的“深刻性”和矛盾冲突的“尖锐性”。
《基地》
【作者档案】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 — 1992),俄罗斯犹太裔美国科幻小说作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题材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称为“科幻小说三巨头”。
【创作背景】
“基地系列”的灵感最初来自《罗马帝国衰亡史》,因此,在故事架构中,气数已尽的“银河帝国”占有很重的分量。这一类的时空背景如今早已成为科幻小说的重要原型。
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过于复杂,人类又具有自由意志,因此,个人行为绝对不可能完全被预测。然而当众多个体集合成群体时,却又会显现出某些规律,正如同在宏观尺度下,物体必定遵循统计方法所导出的定律。阿西莫夫将这些事实推而广之,借着笔下不世出的天才谢顿,让心理史学发展到出神入化之境,成为一门探索未来世界宏观动向的深奥科学。
【内容概述】
《基地》讲述了统治银河系达12000年之久的“银河帝国”逐渐走向衰亡,心理史学大师哈里·谢顿预见银河将会经历长达30000年充满无知野蛮和战争的黑暗时期,于是集合帝国中最优秀的科学家,来到银河边缘一个荒凉行星,建立“基地”,使之成为未来世代人类的希望灯塔。
全书由五个短篇故事组成。
第一篇 心理史学家
“银河帝国”首都行星川陀已经屹立万年,表面上势力强大,发展稳健,其实已经开始衰落。意识到这一点的只有发明了心理史学的数学家哈里·谢顿。帝国公共安全委员会认为谢顿妖言惑众,逮捕了他。在审判中,谢顿说出预言,语惊四座。他计划领导众多学者编辑一本包含全人类知识的《银河百科全书》,以减缓帝国陨落后遗症。委员会得知他的计划并非是颠覆帝国的阴谋诡计,便将他的团队连同计划放逐到银河系边缘的“端点星”。
第二篇 百科全书编者
端点星面临“谢顿危机”,银河帝国边缘的星群纷纷独立起来,端点星处于四个独立王国之间,备受威胁。此时,谢顿多年前录下的影像突然播放,告知他的后人,端点星“银河百科全书第一号基地”的真正存在目的是要在1000年后建立一个新的银河帝国。在这1000年间,基地会遇到各种不同危机,令基地可以急速成长。端点星市长塞佛·哈定趁机发动政变,从百科全书理事会手中夺权,以他灵活的手腕带领端点星走出危机。
第三篇 市长
市长塞佛·哈定展开政治手腕,对周边诸国输出科技物资,将科学冒充成宗教,制服周边诸国。和平一段时间后,冲突再起。端点星年轻议员对哈定的政策不满,意图推翻哈定。安纳克里昂王国也不愿接受基地的宗教控制,出兵攻击基地。最后,哈定巧妙地以深植人心的伪宗教力量,使安纳克里昂王国的士兵临阵叛变,化解了第二次“谢顿危机”。
第四篇 行商
行商帮助基地拓展贸易,占据经济殖民地,赚取暴利。基地已经借助星际贸易,拓展影响力,一颗落后行星坚决反对使用核能。行商长也是间谍,因推销核能被捕入狱。行商长的好友利马·彭耶慈前往营救,以宗教与基地的核科技挑拨起行星王国人们的无知迷信和人性自私,最后救出行商长,并成功将核能推销出去。
第五篇 商业王侯
行商长侯伯·马洛到科瑞尔共和国调查太空商船失踪事件。科瑞尔共和国严格限制行商活动,严禁传教士入境,基地势力一直难以渗透。马洛发现银河帝国再次重返银河边沿,并在西维纳认识了老人巴尔,和科瑞尔共和国的领袖建立起贸易合约。返回基地后,马洛积极努力,经历政治斗争后成为基地领导人。科瑞尔共和国获得银河帝国军事援助,转而攻击基地。马洛表面上无所作为,饱受抨击,实际上依靠民生科技贸易早已制服科瑞尔共和国。
【作品评价】
《基地》是阿西莫夫笔下的未来历史,将人类文明描绘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并将唯物主义的哲学理念渗入整个文明各处。这不仅是一部科幻巨著,更多表现的是经济与社会的逻辑关系。
保罗·克鲁格曼评价说:“如果说《基地》系列是充满预言的传奇故事的话,它也是世俗版的。里面说的不是神秘传人继承遗产,也不是无敌的剑客用高超剑技战胜敌人。很显然阿西莫夫鄙视上层社会和尚武精神;他的主角,是朴实无华的,甚至还有点粗野,没有一点好战的色彩。”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作者档案】
J.K.罗琳生于1965年,本名乔安妮·罗琳,英国女作家,曾获英国国家图书奖儿童小说奖、斯马蒂图书金奖章奖。她创作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风靡全球,她也因此而成为财产超过英国女王的作家首富。2017年12月12日,J.K.罗琳被英国王室授予名誉勋位,剑桥公爵威廉王子为其授勋。
【创作背景】
J.K.罗琳26岁时,在曼彻斯特前往伦敦的火车旅途中,一个瘦弱、戴着眼镜的黑发小巫师一直在车窗外对她微笑。他一下子闯进了她的生命,使她萌生了创作“哈利·波特”故事的念头。6年后,《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问世,之后她陆续创作了《哈利·波特与密室》《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和《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其中,《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是《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七部,也是最后一部。
【内容概述】
还有4天,哈利即将迎来自己的17岁生日,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魔法师。然而,他不得不提前离开女贞路4号,永远离开这个他曾经生活了将近17年的地方。
凤凰社的成员精心谋划了秘密转移哈利的计划,用以防止哈利遭到伏地魔及其追随者——食死徒们的袭击谋害。然而,百密一疏,可怕的意外还是发生了。
与此同时,伏地魔卷土重来,入侵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占领魔法部,控制近半魔法界,形势急转直下。
罗恩、赫敏陪伴哈利,被迫逃亡在外,隐姓埋名。为了完成已故校长邓布利多的遗命,哈利一直在暗中寻找并销毁伏地魔的魂器。哈利意外获知,如果他们能够拥有传说中的三件死亡圣器,那么伏地魔将必死无疑。但是,伏地魔也早已开始了寻找长老魔杖的行动,并派出众多食死徒,布下天罗地网,企图一举消灭哈利。
哈利与伏地魔在魔法学校的禁林中狭路相逢。一番战斗后,哈利倒地。因为伏地魔早已抢先拿到一件致命的死亡圣器。
然而,伏地魔并未如愿以偿,因为魂器不可能战胜纯正的灵魂。而哈利拥有纯正的灵魂。最终哈利赢得了这场殊死较量的胜利。
哈利·波特历经磨难,虽然差点身亡,但最后还是神奇地死而复生,并且和好朋友罗恩的妹妹金妮结了婚,生下孩子。遭遇重重磨难,罗恩和赫敏也最终走到一起。本系列中,前前后后所有的秘密都已揭晓。19年后,哈利和金妮有了3个孩子,赫敏和罗恩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两家人重聚九又四分之三站台,送孩子们去霍格沃茨魔法学校。
【作品评价】
《哈利·波特》系列走的魔幻幻想小说路线带领世人放松被禁锢的心灵,找寻童真。作品“促使富于浪漫主义的幻想文学展开了与现实主义一样有力的一翼,以之振翅高飞”。《哈利·波特》从现实出发,以两元论的世界向现代儿童展示了幻想的力量,让儿童在故事中陶冶情操,升华灵魂,对儿童的成长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作品中的魔幻幻想丰富了缤纷的现实世界,对青少年和成年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
《长征》
【作者档案】
王树增,1952年生于北京,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著有长篇纪实文学作品《长征》《朝鲜战争》《解放战争》,长篇历史随笔《1911》等。其作品曾获中国报告文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解放军文艺奖、鲁迅文学奖等。
【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跨越15个省,翻越20多座大山,渡过30多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两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内容概述】
《长征》是中国第一部最客观、最全面反映两万五千里长征革命壮举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全书以忠于历史事实为原则,以长征的时间推进和地域转换为基本架构,从1934年10月贵州甘溪一支红军部队的惨烈突围写到1936年10月甘肃会宁的红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跨越了15个省份,翻越了20多座巨大的山脉,渡过了30多条河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且始终在数倍于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与合围之中,历尽艰辛之后,最终胜利会师,完整地展现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红军历尽艰难险阻转战大半个中国的革命历史。
《长征》以客观、真实的态度叙述历史,采用宏大视角与个体描写相结合的方式,以细腻、动人的文学笔触重现了这一考验人类意志的大规模转移,叙写了十送红军、血漫湘江、遵义会议、强渡乌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过草地、腊子口战役、会宁会师等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李德等一大批栩栩如生的革命者形象。长征之路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残酷色彩,长征是因反“围剿”失败而无奈做出的决定,同时,大部队的突围实际上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能离开。作者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叙写了许多普通红军战士在长征路上的感人事迹,以及留下来的小股队伍在残酷的环境下与敌人顽强斗争的感人事迹,让读者感受到长征之路的残酷与诗意,抒发了一种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情怀,让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作品评价】
坚定目标、不畏艰难、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永不言败的长征精神是对红军战士在长征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品质的总结,在当时绽放出绚烂的光彩,在如今也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值得我们后人传承和弘扬!
《飞向太空港》
【作者档案】
李鸣生,1956年出生于四川,1974年入伍,1989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曾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徐迟优秀报告文学奖、全军文学作品特等奖等,是继徐迟之后第二个写作科技题材作品的佼佼者,被文学界誉为“中国航天文学第一人”。
【创作背景】
1990年4月7日北京时间21时30分,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亚洲一号”卫星。火箭发射升空后,一、二级火箭先后脱落成功,三级火箭相继两次点火,载着“亚洲一号”卫星在太空飞行。三级火箭工作16分钟以后,星箭分离,卫星进入近地点距地球200千米、远地点距地球36000多千米的大椭圆轨道,从而成功地把我国首次承揽发射的第一颗外国卫星送上太空。从火箭点火起飞到实现星箭分离,历时21分钟22秒。
【内容概述】
《飞向太空港》以“长征三号”火箭的发射过程为叙述主体,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立体叙述,讲述了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场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记录了中国航天事业继往开来的辉煌时刻。它以作者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全景式地描绘了1990年4月7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场成功用“长征三号”火箭将美国休斯公司设计制造、由总部设在香港的亚洲卫星公司购买和经营的“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的全过程,同时还采用了报刊消息、史料记载、口述实录、电影分镜头剧本等多种文体形式,营造出“全息”效果,帮助读者全面地了解事件经过,并引导读者去思考人类航天史的进步与发展,感受中国航天史的悲壮历程。首次外国商业卫星的成功发射震撼了世界,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作者注重大事件全景式的展现,采用鲜明的个性化语言,将情节与人物交相辉映,场面与细节相互依存,作者与作品融为一体,描绘了中华民族实现飞天梦想的历史长卷,将中国研制和发射火箭、导弹、卫星、载人飞船的历史铭刻在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刻画了一群默默耕耘的科学家的群体形象,歌颂了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荣誉与尊严而勇于开拓、不畏失败、敢于承担责任的科学精神,歌颂了他们的卓越贡献,真正弘扬了中国精神。
在《飞向太空港》中,作者描写了众多人物,包括政治家、科学家、商人、发射官兵、技术工人、普通百姓等,但向我们展现最多的还是航天人的形象。作者通过描写航天人的性格和智慧,以及为航天事业做出的贡献,表现了他们的崇高精神。
【作品评价】
《飞向太空港》是当代著名作家李鸣生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被称为“中国航天文学的开山之作”。作品展现了中国航天科技的骄人成果,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的特点。它以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全景式地描绘了此次卫星发射的全过程,刻画了一群默默耕耘的航天人形象。作品用历史的笔法勾勒概貌,烘托背景;以文学的手法讲述故事,塑造人物,描绘细节,表达感情。作品可读性强,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自豪的情绪。阅读这本书,有助于我们了解航天人精神的实质,能够激励我们励志奋进、砥砺前进。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
【作者档案】
卞毓麟,1943年7月出生,1965年自南京大学天文学系毕业,1990年以来,先后被中国科普作协表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科普作协成立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被北京天文学会评选为“先进天文普及工作者”,被中国天文学会表彰为“优秀天文科普工作者”,被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协表彰为“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
【创作背景】
卞毓麟认为一个科普作家、一部科普作品所追求的最直接的目的正是启迪人智,促使人类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普及科学知识,亦如科学研究本身一样,对国家的发展、进步是至为重要的。天文普及工作自然也不例外。因此,任何科学工作者都理应在普及科学的园地上洒下自己辛劳的汗水。他渴望出现更多的优秀科普读物,也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心力,为此增添块砖片瓦。1977年初,应《科学实验》杂志编辑之约,卞毓麟写了一篇2万多字的科普长文《星星离我们有多远》,1979年11月将此文增订成10万字左右的书稿,于1980年12月正式出版。
【内容概述】
全书包含“序曲”“大地的尺寸”“明月何处有”“太阳离我们多远”“间奏:关于两大宇宙体系”“测定近星距离的艰难历程”“通向遥远恒星的第一级阶梯”“再来一插曲:银河系和岛宇宙”“通向遥远恒星的第二级阶梯”“欲穷亿年目,更上几层楼”“尾声”共11篇。
作者把历代天文学家创造“量天尺”的过程娓娓道来,介绍了从近处我们所熟知的月亮到极远处的类星体的距离的量、估,包含了大量的天文知识和历史知识。文笔流畅,故事性强。作者在叙述每种测距方法的时候,既不是平铺直叙,也不是只讲结果,而是伴之以发展过程,显示出天文学家解决问题时的思路。
作者从丰富的资料中恰当裁剪,使全书贯串着这一主线,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层层推进。不时伴有天文学家的趣闻轶事、发明史话,关键处常有构思巧妙的插图阐明文意,把读者“带进”了天文学家探索宇宙空间的艰巨行程之中,困难时为之焦虑,胜利时为之欢呼,有时又不禁为科学家的巧妙方法叫绝。读完这本书,会使你感到,天文学家凭着不懈的努力,借助天体送来的微弱光芒,跨过了百亿光年的巨大空间,真是比在一根头发丝上雕刻出雄壮的画卷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他们毕竟胜利了,这是人类无穷智慧的象征。
【作品评价】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是一部优秀的科普作品。作者卞毓麟寓教于乐,深入浅出,结合天文知识、历史知识,并配以构思巧妙的插图阐述文意,可谓声情并茂。从地球与月球的距离到地球与类星体的距离;从三角视差法到普遍红移;作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将天文学家及天文知识娓娓道来,讲解通俗易懂,类比恰到好处。本书章节衔接合理、顺畅,内容轻松、活泼又不失严谨,既介绍了天文知识,又启迪了思维,实属科普文中的佳作。
《寂静的春天》
【作者档案】
蕾切尔·卡森(1907——1964),海洋生物学家,美国20世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自然作家之一。代表作有《海风下》《大蓝海洋》和《寂静的春天》等。1963年入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1980年被追授美国公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美国《时代》杂志评选的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美国《生活》杂志评选的20世纪100名最重要的美国人之一。
【创作背景】
1958年1月,蕾切尔·卡森收到朋友奥尔加·欧文斯·哈金斯发自马萨诸塞州的一封信。哈金斯在信中说,州政府启用飞机开展空中喷洒DDT(有机氯类杀虫剂)的灭蚊行动,致使她与丈夫的私人禽鸟保护区中的许多鸟儿都死了。哈金斯给《波士顿先驱报》写了一封长信,又给蕾切尔·卡森写了这封信,希望借助蕾切尔·卡森的影响力,呼吁不要再发生此类喷洒事件。这封信成为蕾切尔·卡森构思和创作《寂静的春天》的契机。
【内容概述】
这本书有17章,前两章算是绪论,写卡森收到朋友的信,告诉她小镇上发生了可怕的事,她前去调查,然后从总体上论述她的环保理念,剩下的15章,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3 — 6章分别从杀虫剂原理、水循环圈、土壤系统、植被系统四个方面进行原理的介绍。关于杀虫剂,重点介绍了DDT、七氯、狄氏剂等,卡森追溯了这些药剂是何时被发明使用的,此前人们以为它们是安全的,卡森则举出了一些案例,说明它们对人体的危害,之后展开对生态系统的论述,强调它们都是一个整体,相互依存,人们往往为了消灭某一个特定的物种而使用杀虫剂,但是这些药剂也影响到了许多其他的物种,药剂通过食物链向上积累扩散,导致许多物种的灭绝,并威胁到人类。
第7 — 10章是关于杀虫剂破坏环境的几个具体案例,算是全书最通俗的部分。它包括美国中西部为了消灭日本甲虫的大喷洒,为了治理榆树病喷药导致的鸟类灭绝,药剂进入水体导致鱼类的灭绝,为消灭火蚁导致的野生动物灭绝和奶牛体内化学物质富集,除大量数据之外,一些分析也很有趣。
第11 — 14章论述杀虫剂对人体本身的危害,是全书中最难读的部分,涉及大量生物学知识。开始一章还算简单,讲述美国的药物管制如何不健全,杀虫剂如何被滥用;后面三章则论述了氯化烃和有机磷酸盐干扰细胞的原理,以及对线粒体和DNA的破坏和致癌作用等。
第15 — 17章论述昆虫的抗药性,指出杀虫剂是消灭不了昆虫的,应该寻求其他办法。作者提出的替代性方案是生态治理,包括发明导致昆虫不育的药剂和诱导剂,以及引入该物种天敌的“生物克制法”。
【作品评价】
《寂静的春天》是一本公认的开启世界环境保护运动的奠基之作。它不仅贯穿着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还洋溢着敬畏生命的人文情怀。
《寂静的春天》出版后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蕾切尔·卡森在书中提出了与以往“人类中心主义”完全不同的新观念,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唤醒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促使美国政府开始面对环境问题采取一系列行动,众多环境保护组织也纷纷成立。蕾切尔·卡森女士为全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开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苏菲的世界》
【作者档案】
乔斯坦·贾德,1952年出生于挪威奥斯陆,挪威当代著名作家之一。毕业于奥斯陆大学,主修斯堪的纳维亚语和神学。1974年开始写作,1986年创作出版第一本书。1991年出版的哲学启蒙小说《苏菲的世界》风靡世界,迄今为止已被译成56种语言,全球销售超过3亿册。
【创作背景】
乔斯坦·贾德曾在高中教授哲学与文学课程多年,为了让普通人,特别是青少年能更好地了解哲学这门学科,特意创作了《苏菲的世界》这本很好的哲学启蒙书,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从柏拉图以前一直到20世纪的整部世界哲学史。小说部分内容类似于侦探小说,是“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作家南方朔语),会让读者产生兴趣,丝毫不觉得枯燥、厌烦。
【内容概述】
小说讲述14岁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与此同时,她收到一封古怪的明信片,上面的收件人是“请苏菲转交给席德”,邮戳来自黎巴嫩。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的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在一位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莫名其妙的函授课程持续进行着,联络方式也一变再变,痛苦、愤怒的艾伯特终于出现在她的面前,并开始教她哲学史。他用浅显易懂的笔触带着苏菲回顾从先苏期的希腊直到尚——保罗·沙特时代的哲学发展。同时,“席德”的名字不断在她身边以不可思议的方式频繁出现。而后,席德出现了,原来苏菲这个人物,只是在黎巴嫩联合国部队工作的挪威少校艾勃特为庆祝女儿席德生日而虚构出来的人物,把她的故事编写成一个富有哲学趣味的故事当作女儿的生日礼物。
不可思议的是,在艾伯特的提示下,苏菲渐渐意识到自己只是书中的一个角色,是艾勃特少校意识的一部分,在忠实地完成自己主角的任务之余,他们开始了与上帝(艾勃特少校)的抗争。在他们的努力下,书中世界渐渐扭曲了,变得古怪而难以驾驭。最终,这本书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告终,艾勃特和苏菲莫名地逃出了书中世界,来到了席德所在的世界。
【作品评价】
《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也是一部通俗而有趣的哲学启蒙读物。在这部书中,通常被认为深奥、晦涩、枯燥、乏味的哲学以平易的面貌示人;而那一连串如雷贯耳的名字,也不再是教科书中冰冷的符号,而是化身为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将他们对人类和宇宙终极问题的思考娓娓道来。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作者档案】
朱光潜(1897 — 1986),安徽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
【创作背景】
朱光潜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留学英国期间,从海外寄回了12封写给青年朋友的信,每次一个话题,探讨读书、习俗与革新、爱情与道德、升学与专业、参与社会运动,以及人生的烦恼与乐趣等问题,最初登载在《一般》杂志上,后集结成册出版。
【内容概述】
第一封信 谈读书 谈阅读课外书籍的重要性、青年人应该读什么书,以及读书的方法。
第二封信 谈动 强调“动”能消愁解闷,使生活愉快,鼓励青年人要多动少忧愁。
第三封信 谈静 说明人生乐趣一半来自“感受”,心静始能领略各种趣味,告诫青年人要培养静的修养。
第四封信 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主张救国与读书不可偏废,救国不应当只是喊口号,作为青年人更要以身践行。
第五封信 谈十字街头提醒青年人不要被“十字街头”的名利、声势、虚伪、刻薄、肤浅等所淹没。
第六封信 谈多元宇宙 指出“道德的宇宙”的价值标准是善恶,“科学的宇宙”的价值标准是真伪,“美术的宇宙”的价值标准是美丑,“恋爱的宇宙”能体现出人格。
第七封信 谈升学与选课 认为升学须以自己的兴趣作为依据。
第八封信 谈作文告诉读者初学作文要从描写和记叙入手。
第九封信 谈情与理认为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并从多角度进行了分析论证。
第十封信 谈摆脱 劝诫青年人要知摆脱,阐释“知所取舍,才能摆脱烦恼,创造人生”的道理。
第十一封信 谈在罗浮宫所得的一个感想批评现代人种种肤浅的毛病,劝诫青年人做事不要贪容易、不深入、不耐苦。
第十二封信 谈人生与我 认为生活中有缺陷,反而能显现生命的光彩。
【作品评价】
书信体营造出对坐晤谈的氛围,读来如听长者教诲,语重心长,情辞恳切,其中流淌着朱光潜先生对青年人的殷切希望和赤诚关怀。每一封书信都旁征博引,阐发深刻,闪现着理性的光芒。这些信件正是朱光潜先生提供给现代青少年的成长指南,是充满了人生智慧的必读经典。
《平凡的世界》
【作者档案】
路遥(1949 — 1992),原名王卫国,出生于陕北榆林清涧县,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人生》等。1991年,《平凡的世界》荣获茅盾文学奖。
【创作背景】
《平凡的世界》从1975年开始创作,1988年5月25日完稿。路遥三年准备、三年创作,为了扩充视野、掌握资料,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包括近100部长篇小说、前后近10年的报纸,以及其他相关书籍,过着“早晨从中午开始”的生活,同时,他还奔波于社会各阶层以体验生活。
【内容概述】
小说时间跨度从1975年到1985年,全景式地反映了中国近10年间城乡社会的巨大历史变迁。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以整个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转型为背景,围绕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家的命运,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形象。反映了从“文化大革命”后期到改革开放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作品中的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青年人,但自强不息,依靠自己的顽强毅力与命运抗争,追求自我的道德完善。其中,孙少安是立足于乡土,矢志改变命运的奋斗者,领导生产队率先实行责任制,使其在全村得到了推广。头脑灵活的孙少安又进城拉砖,用赚的钱建窑烧砖(大部分为贷款),成了公社的“冒尖户”。后来虽遇坎坷,但通过几番努力,终于成了当地脱贫致富的领头人。孙少平是拥有现代文明知识、渴望融入城市的“出走者”,他的爱情之路颇为坎坷,在一次矿井事故中为救护徒弟受了重伤,但从医院出来后他又充满信心地回到了矿山,迎接新的生活与挑战。
【作品评价】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一部小说形式的家族史。作者通过对孙家的描写展现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在小说中全景式地表现了中国当代城乡的社会生活。在近10年的广阔背景下,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出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现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名人传》
【作者档案】
罗曼·罗兰(1866 — 1944),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20世纪上半叶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代表作品为《约翰·克利斯朵夫》《名人传》。
【创作背景】
20世纪初,在物质利益决定一切、欺小凌弱和暴力成为国际秩序的时代,需要的是高贵的精神和甘愿自我牺牲、以痛苦为人类献祭的榜样。罗曼·罗兰把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希望寄托在“英雄”人物的身上,要为他心中理想的“精神巨子”立传,让人们“呼吸到英雄的气息”,为我们的精神世界创造“光辉夺目的太阳”。在这种信念的影响下,他写成了这部《名人传》。
【内容概述】
本书描述了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之美。他们是19世纪神圣罗马帝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开朗基罗、俄国文坛巨子托尔斯泰,虽然他们各自的事业不同、贡献不同、所处时代和国家也不同,但他们都是伟大的天才,都是各自领域里的伟人。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却为创造不朽的杰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们或遭病痛的折磨,或有悲惨的遭遇,或有内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叠加于一身,深重的苦恼简直令人窒息、毁灭理智。他们之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与信心。本书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英雄的伟大人格,感受他们为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义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作品评价】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
《泰戈尔诗选》
【作者档案】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 — 1941),著名印度诗人、作家、哲学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泰戈尔生于加尔各答市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他一生共创作了50多部诗集。
【创作背景】
《泰戈尔诗选》是泰戈尔逝世以后,他的朋友为他编选的诗集,共收入130首诗。其中包括《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采果集》等被人们熟知的诗集。
【内容概述】
《吉檀迦利》是泰戈尔中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最能代表他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的作品。他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前途的关怀。
《新月集》是一部诗坛圣者的巅峰之作、一首母爱与童真的不朽乐章、一幅梦想与现实交织的绚丽画卷。诗人生动地描绘了儿童们的游戏,巧妙地展现了孩子们的心理和他们活泼的想象。
《园丁集》是一部“生命之歌”,细腻地描述了爱情的幸福、烦恼与忧伤,可以视为一部青春恋歌。诗人在回首往事时吟唱出这些恋歌,并进行理性的审视与思考,使这部恋歌闪烁出哲理的光彩。
《飞鸟集》中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都在泰戈尔的笔下合二为一,短小的语句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泉。
《采果集》以充满激情的语言赞颂、思索生命的本质。诗作充满了乐观的情绪和生机盎然的气息,表达了诗人对理想追求的乐观和坚定的信心,让读者体味到生命的真实感动,品尝到人生的甘美果实。
【作品评价】
诗歌的内容涉及范围十分广泛,主题十分丰富。它们有的取材于印度经典的历史传说,有的富有宗教色彩,有的反映儿童生活,富有情趣,还有的抒写爱和人生,散发着动人的青春气息。诗歌所体现的主题包含爱国主义、生与死、无限与有限、爱与恨等,构筑了泰戈尔的思想内核。
《唐诗三百首》
【作者档案】
孙洙(1711 — 1778),字临西,号蘅塘,晚号退士。早年入京师国子监学习,乾隆九年(1744)中举,乾隆十一年(1746)出任江苏上元(今江苏江宁)县学教谕。乾隆十六年(1751)中进士,以后历任顺天府大城县知县、直隶卢龙县知县、山东邹平县知县、江宁府学教授等职。
【创作背景】
《唐诗三百首》是清代孙洙编撰的一部唐代诗歌集。他编选《唐诗三百首》的目的主要有三个:其一,不满《千家诗》,编选出一本以唐调诗为宗的唐诗选本;其二,编选出一本合理的家塾课本,老少皆宜,使人受益终身;其三,让学子从小就打下正确的诗歌观念,宗唐调,重规矩,并验证谚语直伪。
【内容概述】
《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共计300多首诗,诸诗皆配有注释和评点。在数量上以杜甫诗最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
《唐诗三百首》的命名是沿袭“诗三百”的说法,当有要继承《诗经》传统的含义。“三百首”是个概数,实际上本书一共收录了300多篇诗作。原本是为了儿童开蒙而选编的一个“家塾课本”,因为针对的对象是理解能力较弱的少儿,因此,该书借鉴了《千家诗》易于背诵的特点,因而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能够理解。此外,编者严格挑选作品,所选的诗篇多为唐诗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作品,盛唐诗是唐诗的高峰,诗坛上出现了许多重要的诗人,《唐诗三百首》中几乎毫无遗漏地收录了这些诗人的诗作,所选诗篇也多为精品。
基于《唐诗三百首》的上述特点,使得该书不但适合百姓阅读,也能登大雅之堂。《唐诗三百首》因篇幅适中、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优点而成为200年来刊刻最多、传播最广、在旧选本中影响较大的一部诗歌集。
【作品评价】
《唐诗三百首》的题材广泛,涉及政治、经济、边塞行旅、宫闱妇怨、酬酢应制、宦海升沉、隐逸山林等多方面的社会生活。书中汇集了唐代诗歌中脍炙人口、富有代表性的作品,同时又力图反映出不同诗人各自的诗歌风貌。在这些诗作中,既能读到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士人情怀,也能感受到寄情山水、怡然自得的隐逸之风;既有慷慨激昂的壮志,也有落寞黯淡的愁肠,还有婉转低回的心曲。社会生活、人物内心世界无不涉及,真实记录了唐代的社会史实,表达了不同阶层人物的情感和愿望。
《世说新语》
【作者档案】
刘义庆(403 — 444),字季伯,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南朝宋宗室、宰相、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王刘道怜之子。礼贤下士,汇集门客著有《徐州先贤传》,编有《幽明录》《宣验记》《世说新语》。
【创作背景】
清谈起于汉末,名士群集,臧否人物,评论时事,称为清议。魏晋名士受此影响。但清谈时则侧重于玄学,即所谓内圣外王、天人之际的玄远哲理,所以清谈又称为谈玄。刘义庆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门下有不少文人学士,如袁淑、陆展、鲍照等,在此背景下,他们根据前人的著述,广泛收集士大夫们的言谈、逸事,最后由刘义庆加以润色修饰,编撰成书。
【内容概述】
《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在《世说新语》的3卷36门中,上卷4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卷9门——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惠、豪爽,这13门都是正面的褒扬。另有下卷23门——容止、自新、企羡、伤逝、栖逸、贤媛、术解、巧艺、宠礼、任诞、简傲、排调、轻诋、假谲、黜免、俭啬、汰侈、忿狷、谗险、尤悔、纰漏、惑溺、仇隙。
【作品评价】
《世说新语》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是记叙逸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也是后世小品文的典范,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世说新语》以生动的个案记录了文人的生活方式、心灵世界,以写真的方式描述了文人间的交往,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世说新语》保留了当时时代的精神氛围,既可补史书记载之不足,又是一部审美教育著作。
《世说新语》的内容以魏晋名流的言行为多,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起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的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形成了所谓的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然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而《世说新语》这部书,差不多就可以看作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聊斋志异》
【作者档案】
蒲松龄(1640 — 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济南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
【创作背景】
蒲松龄一生贫困潦倒,科考的屡试屡败给他的心灵造成巨大的创伤,也使他对科举制度有了更深切的认识,促使他把满腔孤愤倾注在自己的创作中,将揭露和抨击科举制度的弊端作为《聊斋志异》的重要内容,并塑造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应试士子形象。此外,蒲松龄从小就喜爱民间文学,喜好搜集民间奇闻逸事。《聊斋志异》属志怪传奇类小说,所述故事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描绘细腻,是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
【内容概述】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意思是在书房里记录奇异的故事,“聊斋”是他的书斋名称,“志”是指记述,“异”是指奇异的故事。
全书故事将近500篇,内容丰富,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爱情故事,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例,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这类名篇有《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二是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作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龄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都是这类名篇。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极具社会意义,如《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
《聊斋志异》中最有特色的是那些描写狐鬼花妖的故事,尤其是写狐妖的。在古今文学作品中,狐狸往往是反面形象。但在蒲松龄笔下,狐成了一种富有灵性的动物,幻化为人,与痴情的书生演绎出一段段缠绵的恋情。这些篇章中所写的狐鬼花妖,像婴宁、聂小倩、香玉,大都温婉体贴、善解人意,寄托着人们对理想女性的美好想象,也为《聊斋志异》增添了许多神异的色彩。
【作品评价】
《聊斋志异》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展示了古代科举制度给人们造成的精神伤害,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根本矛盾,歌颂了争取真挚爱情和反对封建礼教的斗争精神,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郭沫若曾评价他:“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围城》
【作者档案】
钱锺书(1910 — 1998),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锺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教授,代表作有《围城》《管锥编》《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
【创作背景】
1937年后,正是中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时期。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大炮军舰之下,被迫地开始了与世界的接触,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与西方文明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交锋、碰撞、冲突以至交汇、融合。当时因过于推崇西方文学和美学而带来了恶果,钱锺书认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因此而受到侵蚀,儒家道德体系分崩离析,本来已经面临困境的中国文化更是雪上加霜。此外,为讽刺文学界的装腔作势、自命不凡的所谓学者,钱锺书写下了《围城》。
【内容概述】
《围城》的故事发生于1920年至1940年,方鸿渐是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来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和同乡周家女子定亲。但是他在上大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鸿渐所写的唁电感动,资助他出国求学。
方鸿渐在欧洲游学期间荒废了学业,为了给家人一个交代,毕业前购买了一个虚假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学生回国,在船上与留学生鲍小姐相识并热恋,被鲍小姐欺骗了感情。情感空缺之时,他遇见了大学同学苏文纨。
到达上海后,在已故未婚妻父亲周先生开办的银行任职,这时方鸿渐获得了苏文纨的青睐,又与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其间结识了追求苏文纨的赵辛楣。方鸿渐最终与苏文纨、唐晓芙感情终结,苏文纨嫁给诗人曹元朗,而赵辛楣也明白,方鸿渐并不是他的情敌,以后和方鸿渐惺惺相惜,方鸿渐逐渐和周家不和。
抗战开始,方家逃难到上海的租界。在赵辛楣的引荐下,与赵辛楣、孙柔嘉、顾尔谦、李梅亭几人一同奔赴三闾大学任教。由于方鸿渐性格软弱,犹疑迂讷,他陷入了复杂的人际纠纷当中,后来和孙柔嘉订婚,并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在赵辛楣的帮助下,方鸿渐在一家报馆任职,与孙柔嘉结婚。
婚后,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身陷围城而不知突围之处在何方。
【作品评价】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本书在1947年第一次出版,因其辛辣、刻薄又幽默、风趣的艺术风格而被称为“新儒林外史”。
作者用高超的语言和对生活的深刻观察,以幽默、诙谐的比喻和反讽,再加上刻薄的语言和幽默的文字,表现了以方鸿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恋爱、结婚、事业、处世等各方面遭遇的困境和突围,深刻揭露了人性中的懦弱、自私、虚伪、欺骗,生动地刻画了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众生相。
《格列佛游记》
【作者档案】
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 — 1745),爱尔兰作家、政论家、讽刺文学大师,以著名的《格列佛游记》和《一只桶的故事》等作品闻名于世,曾被高尔基称为“世界文学创造者之一”。
【创作背景】
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晚期作品多斥责英国统治集团的腐朽政治,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剥削本质。本书是他以外科医生格列佛的四次出海航行冒险的经历为线索写成的。
【内容概述】
第一卷《利立浦特(小人国)游记》。叙述格列佛在小人国的游历见闻。这里的人,身长不满六英寸,他置身其中,就像巍峨的大山一般。朝廷里充斥着阴谋诡计、倾轧纷争。穿高跟鞋的一派与穿低跟鞋的一派互相攻击,势不两立。
第二卷《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游记》。格列佛在利立浦特人的心目中是个庞然大物,但一到布罗卜丁奈格,他就像田间的鼹鼠一般小了。格列佛被当作小玩意儿装入手提箱里,带到各城镇表演展览。后来,国王召见他,他慷慨陈词,夸耀自己的祖国的伟大、政治的贤明、法律的公正,然而均一一遭到国王的抨击与驳斥。
第三卷《勒皮他、巴尔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锥、日本游记》。主要描述格列佛在勒皮他(飞岛)和格勒大锥(巫人岛)的游历经过。飞岛上的人长得奇形怪状,整天担忧天体会发生突变,地球会被彗星撞击得粉碎,因而惶惶不可终日。在科学院里,设计家们正在研究从黄瓜中提取阳光取暖、把粪便还原为食物、繁殖无毛的绵羊、软化大理石等课题。在巫人岛上,岛主精通巫术,擅长招魂,他们博通古今,发现历史真相被权贵歪曲,娼妓般的作家在哄骗人世。
第四卷《慧骃国游记》。叙述格列佛在智马国的游历。在这个国度里,居主宰地位的是有理性的公正而诚实的智马,供智马驱使的是一种类似人形的畜类耶胡,后者生性淫荡、贪婪、好斗、好吃懒做,喜欢在田间寻找、争夺一种发亮的石头!
【作品评价】
《格列佛游记》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讽刺小说之一。以主人公外科医生格列佛周游“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的经历,讽刺和批判了18世纪的英国,抨击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劳动人民。作品想象丰富,手法夸张,讽刺尖刻,语言朴实,用语简洁。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作者档案】
契诃夫,与莫泊桑、欧·亨利齐名的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称他是一个“无与伦比的艺术家”。他的短篇小说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意义深刻、形象鲜明。其中轻快幽默者妙趣横生,让你在会心而笑后又若有所思,久久回味;而凝重深沉者则荡气回肠,令人心灵震颤,难以释怀。作者对种种社会弊端痛加针砭,对庸俗生活无情嘲讽,对底层民众深切同情,对光明未来无限向往,使人们深受启迪,产生共鸣,心怀感动。
【创作背景】
19世纪初期,俄国还是一个盛行农奴制的落后的封建国家,贵族地主掌握着国家政权,控制着大量土地,广大农民仍然常年在饥饿线上挣扎,其物质和精神生活均极度贫乏。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因素在俄国农奴制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大工厂逐渐代替手工工场,自由雇佣劳动逐渐代替农奴劳动。
在农业领域,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趋瓦解,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打破农奴制的束缚。但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自由劳动力缺乏,经济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
19世纪50年代,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加剧了国内的社会经济危机。在工业文明的大潮下,于1860年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的矛盾,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资本主义缓慢地发展起来。
19世纪80年代初,俄国已基本完成工业革命,走上了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道路,成了继英、法、美之后的又一大工业强国。但此时俄国的专制制度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内容概述】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由我国当代著名俄罗斯文学专家童道明先生主译。本书所选的14部作品来自契诃夫创作的前后两个时期。在早期作品中,除中国读者比较熟悉、具有一定现实批判色彩的《变色龙》之外,还有一些轻松、诙谐的纯幽默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所选的契诃夫后期小说,以《套中人》最为著名。这篇小说表现了沉闷、压抑的时代氛围,讽刺了俄国社会普遍僵化、禁锢的精神状态。契诃夫在后期作品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农村、工厂、小市民和知识阶层的日常生活。这些作品展示了俄国农村的贫困、落后、愚昧和矛盾(《农民》等);剖析了庸俗、自私和铜臭对人的灵魂的腐蚀(《挂在脖子上的安娜》《醋栗》《约内奇》);反映了典型的社会心理“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装在套子里的人》《醋栗》);描写了已经开始觉醒的知识分子,写他们与不劳而获的寄生生活决裂和对“新生活”的憧憬(《醋栗》)。这些作品充满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道德激情,既展示了农村、工厂和其他社会阶层的生活画面,也反映了进步知识分子的觉醒和“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的社会情绪。
【作品评价】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具有浓郁深厚的感人魅力。不论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还是精谨、完整的结构艺术,抑或深刻、透辟的思想内涵,都无愧他那“短篇小说大师”的美誉。小说艺术手法高超,结构新颖,题材多样,形式短小,意义深刻,风格幽默,别具特色。他深刻地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辛辣地讽刺了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真实地反映了沙皇统治下的各阶层人民身上愚昧、卑鄙、堕落,以及对生厌恶、对死恐惧的精神状态,同时,对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小人物”也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我是猫》
【作者档案】
夏目漱石(1867 — 1916),本名夏目金之助,笔名漱石,取自“漱石枕流”(《晋书·孙楚传》),日本近代作家。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代表作有“后爱情三部曲”《春分之后》《行人》《心》。
【创作背景】
1904年年底,《子规》杂志主编虚子让夏目漱石写点东西,他便写了一篇半是杂文半是小说、标题为《我是猫》的短文交给了虚子。文章在该杂志1905年1月号上刊出了,这便是该长篇小说的第一节。不承想读者的反响非常热烈,在朋友们的鼓动下,夏目漱石就开始往下续写,起初他并没有写成长篇小说的意图,所以第二、三节的标题分别还是“续篇”和“续续篇”,直到第四节才开始标为数字,一直写到第十一节。
【内容概述】
这部作品是以一位穷教师家的猫为主人公,以这只被拟人化的猫的视角来观察人类的心理。这是一只善于思索、有见识、富有正义感又具有文人气质,但至死也没有学会捕捉老鼠的猫。
小说围绕金田小姐的婚事引起的风波,有力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黑暗,批判了社会上的拜金主义风气。金田老爷是靠放高利贷起家、“穷凶极恶,又贪又狠”的大资本家,拥有大量的财产。他的“堂皇富丽的公馆”与苦沙弥的“暗黑的洞窟”恰成鲜明对比。他发财致富的“秘诀”是“要精通三缺”,即缺义理、缺人情、缺廉耻。“把鼻子、眼睛都盯在钞票上”“只要能赚钱,什么事也干得出来”,把金钱看得比生命还重要。金田老爷依仗自己的财势,成为社会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财大气粗、仗势压人。主人公苦沙弥安贫、正直,教书10年,与金田老爷素不相识,只是慢待了他的老婆,他便兴师动众三番四次进行打击,致使苦沙弥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金田老爷买通了落云馆的顽童,搞得苦沙弥坐卧不宁,他却得意扬扬地说:“……这个家伙……不久的将来,总会投降的呢。”一副奸诈、凶狠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因此,连“猫”也觉得金田老爷是“最坏的人类”。
【作品评价】
长篇小说《我是猫》是日本文学大师夏目漱石的代表作,被奉为世界名著之一。
《我是猫》有趣而不落俗套,于荒诞不经之处见真理,这本书的重点不在于描写故事的情节,更着重于刻画小说中人物的特定心理。它不是一部以单一叙述情节取胜的作品,而是将无数妙趣横生的对话连缀起来,犹如一串珍珠。作品对猫类习性的刻画与人类弱点的刻画并重,颇具漫画色彩,其诙谐文风会让你发出由衷的笑声……
这只可爱的猫、这只睿智的猫极力地批判了当时日本的拜金主义和丑恶的社会现象。这真是一只聪慧的猫。
经典例题演练
1.结合《白洋淀纪事》相关情节,分析一下水生嫂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洋淀纪事》描写战争,但文中不见断壁残垣,而是一派秀美的白洋淀风光。作者这样写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湘行散记》是一篇旅行记,在文章结尾,作者描写了一幅小小水村如诗如画的生活景象。从全文看,这样安排有何好处?作者的描写有何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文字,要求作答。
俄罗斯有许多河同伏尔加河一样,一面的岸是山地,另一面的岸是草地;伊斯塔河也是这样。这条小小的河非常曲折,蜿蜒如蛇,没有半俄里是直流的,有的地方,从峻峭的山冈上望下来,可以看见约十俄里的流域内的堤坝、池塘、磨坊、菜园,周围都是爆竹柳和繁茂的果园。伊斯塔河里的鱼是无量数的,大头鱥尤其多(农人们热天常在灌木丛底下用手捉这种鱼)。一些小小的沙钻鸟啾啾地叫着,沿着到处都是清冷的泉水的崚嶒的河岸飞过;野鸭浮游到池塘的中央,小心地环顾着;苍鹭屹立在水湾里峭壁下面的阴影中。
(1)文段出自__________(作家)小说集的《__________》。
(2)这部作品被公认为是一部“__________”的作品。作品中随处可见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表现出作者对_______________的热爱。
5.《镜花缘》中的“女儿国”与《西游记》中的“女儿国”比较,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说《红岩》为什么以“红岩”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创业史》中郭振山的形象,具有深刻的警策意义。小说通过他的言行与梁生宝的言行的生动对比,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名著经常会塑造一些具有领导才能的人物,如果要选班干部,我们可以从以下名著中选择哪个人物作为参考的对象?结合原著两个事例说说你的理由。
《海底两万里》 《红岩》 《创业史》 《基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家双雪涛认为,小说是对作家心中的世界的呈现。请任选下面一本名著,结合名著内容,说说书中呈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书目:《海底两万里》、《红岩》、《创业史》、《基地》、《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科幻小说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科学技术远景,体现着人们对未来科技的追求。请从《海底两万里》《基地》中任选一部,结合作品内容,做出阐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尤其需要通过阅读获得明辨的智慧,学会与逆境共处。为此,第三组策划了“为青春助力”读书分享会。作为分享者,请你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部,结合作品内容和分享会主题,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发言稿。
【备选名著】《骆驼祥子》、《创业史》、《红岩》、《海底两万里》、《基地》、《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伏地魔和哈利·波特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请结合《长征》中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五·四青年节”到了,班级宣传委员为了出一期主题为“闪光的人”的黑板报,向全班同学征集素材。请你从《红星照耀中国》《长征》《飞向太空港》三部作品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其相关故事写一段推荐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翠微文苑社社刊决定开辟“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名著精神”栏目,请你结合《红星照耀中国》《长征》《飞向太空港》,任选一本名著,仿照示例,向文学社提供一则素材,不超过100字。
【示例】《飞向太空港》中,全体将士在泥石流后,夜以继日地对遭受毁坏的“亚洲一号”卫星发射基地进行重建,他们同大自然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只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就恢复了发射准备,体现出齐心协力、顽强不屈的精神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法布尔把昆虫世界的悲喜剧以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体现出来,令人动容。《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和《寂静的春天》同样蕴含了这种科学精神。请任选一篇,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读完《星星离我们有多远》一书,你能说说地球目前的模样是怎样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法布尔把昆虫世界的悲喜剧以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体现出来,令人动容。《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和《寂静的春天》同样蕴含了这种科学精神。请任选一篇,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寂静的春天》书名是什么意思?作者借“寂静的春天”向人们提出了什么警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请你从《苏菲的世界》《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任选一本,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种阅读方法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朱光潜先生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谈多元宇宙》提到“多元宇宙”,请你根据文中对“多元宇宙”的诠释以及不同“宇宙”之间有冲突的原因,谈谈你的理解与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古今中外有太多文字在描述人与人之间的“遇见”,请从下列选项中任选一项,概括他们的相遇情境及对其人生的意义。
A.保尔与朱赫来 B.孙少平与田晓霞 C.孔子和老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下面三则材料选自《名人传》。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回答问题。
【片段一】如果他要建造一座纪念碑的话,他就会耗费数年的时间到石料场去选料,还要修一条路来搬运它们;他想成为多面手——工程师、凿石工;他想什么都亲自动手,独自一人建起宫殿、教堂。这简直是一种苦役犯过的日子。他甚至都挤不出时间来吃饭睡觉。
【片段二】直到那一天,绝望顿生,也许是由于临死前的狂热飓风,他突然离开了住所,四处流浪,奔逃,在一所修道院投宿,然后又上了路,最后病倒途中,在一个无名的小城中一病不起。在弥留之际,他躺在病榻上哭泣,不是哭自己,而是在哭那些不幸的人。
【片段三】他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对于一切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最好的朋友。当我们对着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他会到我们身旁来,好似坐在一个穿着丧服的母亲旁边,一言不发,在琴上唱着他隐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他分赠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乐。
我国先哲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在《名人传》的三位主人公身上得到深刻体现。请以其中一个人为例,说说他如何在行动中体现孟子这句话的。(要求写出人名和具体事例,不少于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在“诵读经典”活动中,一位同学读了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后感慨:“学写诗歌一定要整齐分行,追求建筑美,才能增强表现力;一定要押韵,才能使诗歌具有音韵美,抑扬顿挫,便于诵读和记忆。”请你以《泰戈尔诗选》中《金色花》的创作特点为例,反驳他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自主阅读推荐名著
名著速览
《白洋淀纪事》
【作者档案】
孙犁(1913 — 2002),原名孙振海,后更名孙树勋,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孙遥城村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孙犁”是他参加抗日战争后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孙犁散文选》荣获全国优秀散文(集)、杂文(集)荣誉奖,《远道集》《谈作家的素质》《耕堂序跋》连续3次获鲁迅文艺奖。
【创作背景】
从1939年到1950年,孙犁同白洋淀人民一起英勇抗日,并与当地地主等恶势力进行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8年,他毅然投身抗战,在平汉路西的山里工作,听从冀中平原来的同志向他讲过两个战斗故事,其中一个是关于白洋淀青年组成雁翎队抗击日寇的,这个素材触发了孙犁的创作灵感,由此创作了一系列相关散文与小说。
【内容概述】
小说主要反映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烽火燃遍冀中平原,燃遍白洋淀,但根据地的人民很顽强。房子被烧了,但还有炊烟;草枯萎了,但花还开着;淀被围了,但人们还在打鱼;冷月虽然是凄清的,但还照着人们前行的道路。作家没写惨烈的战斗,没写浴血拼杀,就写根据地人民的坚忍、执着,写苦难中的人民生生不息的斗争。吴召儿熟悉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带领八路军转到山里打游击,八路军有她当向导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秀梅在白色恐怖下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成功配合原生从伪军手中夺下枪支,后又帮助原生的父母度过重重困难,展现了一个抗日女性的高风亮节。刘兰作为一个八路军护士,对革命军人的感情也很见光彩,她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对病人尽职尽责、嘘寒问暖,有空就给病人唱歌、讲故事,用自己的热情和善良疗救着每一个伤病员。
这部作品集中共刻画了60多个性格鲜明的妇女形象,每个短篇虽然只刻画了一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但总体来看,就勾画出了根据地妇女的生活和她们在战斗中锻炼、成长的过程。
【作品评价】
《白洋淀纪事》是孙犁的集大成之作,收录了他从1939年到195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和散文。世界文学中战争题材的作品多偏重于对苦难的沉重反思,真善美因为历史、人性的局限而显得脆弱和稀缺,《白洋淀纪事》却以人性的优美和面对苦难的坚定与自信为主调。《荷花淀》与《芦花荡》是《白洋淀纪事》中最负盛名的作品。这两篇小说以白洋淀为背景,讲述了冀中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没有正面表现战争的激烈残酷,而是着力写出民族的正气和抗日军民坚毅不屈的精神。
“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主义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茅盾在评价孙犁时说过:“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湘行散记》
【作者档案】
沈从文(1902 — 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等,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创作背景】
1934年,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匆匆赶回湘西。临行前,他与夫人张兆和约定,每天给她写一封信,报告沿途所见所闻。一路上,沈从文眼见满目疮痍,美丽乡村变成一片凋零景象,悲从中来,写下这些文字,抒发他“无言的哀戚”。《湘行散记》便是根据这些积累的素材写成的。
【内容概述】
《湘行散记》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湘行书简》,是沈从文和妻子张兆和在1934年的通信,那时沈从文的母亲病重,沈从文回湘西探望,把这途中的所见所感写信给新婚的妻子。
第二部分《湘行散记》,像是作者向读者娓娓道来关于湘西的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人物,文字是优美的,又是天然的,有着不假雕饰之美。
第三部分《湘西》,这个部分正如它的副标题一样,是“沅水流域识小录”,算是比较纪实的,作者希望读者摒弃对湘西的偏见,非常细致而翔实地记录下了关于湘西的风土人情。这三个部分加起来让读者对湘西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作品评价】
《湘行散记》可以看作是描绘湘西风土人情的优美而哀伤的画卷。其中故事不拘常格,尝试用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其中散文也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沈从文创造出的闪着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既体现着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沈从文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情怀。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散文作品中的精品。《湘行散记》可以同小说《边城》和《长河》进行互文理解,它们都是作者两次重返湘西后所作。迥异于小说的“牧歌氛围”“乐观超越”,散文饱含了沉甸甸的责任意识——面对一种特殊的历史场域,追溯神性生命的始终,透过表层的血与泪,体验一份人生的庄严。该书文笔自然、流畅,有如行云流水般以迷人的“湘西世界”、质朴的风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猎人笔记》
【作者档案】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 — 1883),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处女地》,中篇小说《阿霞》《初恋》等。屠格涅夫出生在奥廖尔省一个贵族家庭,但自幼厌恶农奴制度。曾先后在莫斯科大学、彼得堡大学就读,毕业后到柏林进修,从1847年起为《现代人》杂志撰稿,出于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立场反对农奴制。
【创作背景】
《猎人笔记》是19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问世的。当时正是俄国解放运动从贵族革命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过渡的时期,是俄国社会生活处在大转变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俄国专制制度腐朽的本质暴露出来,农奴制度的危机不断加深。
【内容概述】
作品以一个猎人(作者)行猎漫游中的所见所闻为串联故事的线索,朴素、真实地记述了俄国的农村生活,描写农奴制度下农民与地主的关系,展现了农奴制下农民悲惨的生活。
作者在本书中以猎人的身份出现,和农民一起打猎,平等地谈论农民的生活,通过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描写这些普通劳动人民的许多优秀品质。在他的笔下,出现了普通的农民、工人、大学生、县城医生、独院小地主、磨坊主、破落小贵族等人物形象。作品不仅写出了农民快乐的生存方式,而且描写了这些普通人身上的美好性情,那就是善良、正直、乐观。作者把他的感情倾注在这些普通劳动人民身上,他没有任何贵族的架子,而是和这些普通的农村劳动者打成一片。这在贵族出身的作家中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作品评价】
《猎人笔记》控诉了腐朽的农奴制度,表现了作者的民主主义思想,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一是明确反对农奴制度的思想倾向和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作品以满怀同情的笔触描写了农民的悲惨生活,具有明确反对农奴制度的思想倾向;作品中的猎人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农民,善于发现农民的美好品质,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具有值得肯定的进步意义。
二是歌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作者在诗意盎然的俄罗斯大自然景色的背景下,通过朴素、真实的描写,表现了俄罗斯农民的民族特征,歌颂了他们善良、勤劳、纯朴、正直、乐观的美好品质,洋溢着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镜花缘》
【作者档案】
李汝珍(约1763 — 1830),字松石,号松石道人,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代小说家、文学家。人称北平子,博学多才,精通文学、音韵等,现存最著名的作品是《镜花缘》。
【创作背景】
李汝珍生活在乾隆中期至道光初期,这一时期是清朝由乾隆盛世逐渐走向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封建经济体系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发展,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激烈,社会动荡、吏治腐败。社会大背景为李汝珍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奠定了全书的思想基础。
【内容概述】
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的故事,包括他们在女儿国、君子国、无肠国等国的游历经过。后半部写了武则天科举选才女,由百花仙子托生的唐小山及其他各花仙子托生的100位才女考中,并在朝中有所作为的故事。其神幻诙谐的创作手法引经据典,奇妙地勾画出一幅绚丽斑斓的图卷。
《镜花缘》采用了《山海经》中的《海外西经》《大荒西经》的一些材料,书中写了君子国、女儿国、无肠国、犬封国、聂耳国、玄股国等国家,或是人们的形体奇异,或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奇异,或是人们有特殊的才学技能,或是地方风土有特点,或是地方有特有的古迹文物,从各方面表现出作者极力扩张幻想,要向中国之外发现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人们的愿望。
【作品评价】
《镜花缘》一书被认为可以与《西游记》《格列佛游记》相媲美,其内容庞杂,涉及的知识面广阔,在思想内容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小说想象丰富、笔调幽默,诙谐、戏谑地抨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小说借写海外奇风异俗,颂扬了女性的才华,充分肯定了女子的社会地位,体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此外,作者借想象中的“礼乐之邦”“君子之国”表达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并以此来否定专横跋扈、贪赃枉法的封建官僚制度和尔虞我诈的现实社会。作者还以辛辣而幽默的文笔嘲讽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冒牌儒生,并以漫画式的手法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批判种种品质恶劣和行为不端的人。
《红岩》
【作者档案】
罗广斌(1924 — 1967),1948年3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捕,囚禁在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共青团重庆市委统战部部长、重庆市民主青年联盟副主席,后在重庆市文联专门从事创作。与人合著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长篇小说《红岩》。
杨益言(1925 — 2017),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早年参加革命工作,后被捕囚禁于重庆渣滓洞,出狱后根据其亲身经历写成《红岩》一书。196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四川省重庆文联专业作家。
【创作背景】
罗广斌于1948年因叛徒出卖在成都被捕,囚于重庆渣滓洞、白公馆监狱。杨益言于1948年8月被囚禁于渣滓洞。《红岩》就是以重庆渣滓洞、白公馆监狱为背景,真实反映地下革命工作者惊心动魄的革命斗争历程的文学艺术作品。
【内容概述】
1948年,全国解放前夕,重庆地下党组织因叛徒甫志高出卖,许云峰、成岗、余新江和刘思扬等人相继被捕。特务头子徐鹏飞妄图借此将重庆地下党一网打尽,疯狂地折磨被捕的共产党员,企图瓦解他们的意志,让他们叛变招供。
叛徒甫志高带领特务窜到乡下,江姐不幸被捕,被关押在渣滓洞里。在狱中,她受尽了折磨,凶残的敌人把竹签钉进了她的十指。面对毒刑,她傲然宣告:“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秋去冬来,全国革命形势一片大好。重庆地下党组织派人与狱中取得了联系,狱中成立了党组织,跟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并巧妙利用敌人之手,除掉了伪装成被捕入狱的共产党人、打入监狱难友中的特务郑克昌。
解放军日益逼近重庆,地下党准备组织狱中暴动。在白公馆装疯多年的共产党员华子良与狱中党组织联系上了。同时,关在地窖中的许云峰用手指和铁镣挖出了一条秘密通道。当解放军攻入四川,即将解放重庆的时候,徐鹏飞等狗急跳墙,提前秘密杀害了许云峰、江姐、成岗等人。
就在许云峰等人被害的当晚,渣滓洞和白公馆同时举行暴动。刘思扬等一些同志牺牲了,但更多的同志终于冲出了魔窟,伴随着解放军隆隆的炮声,去迎接黎明时分灿烂的曙光。
【作品评价】
《红岩》反映了全国解放前夕光明与黑暗之间展开的一场生死较量。1948年,中国革命已经进入关键的转折期,胜利即将到来。然而,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正处在黎明到来之前最黑暗的时刻,在这样黑暗的时刻,山城重庆正在发生着残酷的斗争。
小说围绕着三条线索来展开对斗争的描写:“人间地狱”——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里革命者与反动派之间的生死较量;地下党所领导的城市运动;华蓥山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和农民运动。这三条线索交织成一个整体,最终汇集到“狱中斗争”这条主线索上。
作者集中描写了“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中的敌我斗争,生动地表现了革命者为迎接全国解放,彻底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殊死斗争,真实再现了全国解放前夕光明与黑暗进行最后决战的艰巨,揭露了敌人垂死挣扎的极端凶残和色厉内荏的本质,歌颂了革命志士为真理而斗争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精神。
《创业史》
【作者档案】
柳青(1916 — 1978),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当代著名小说家。他一贯深入生活,几十年如一日生活在农民中间,有着丰厚的生活积累。其小说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代表作《创业史》主要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创作背景】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推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砸碎了压在农民身上的反动政治机器,使农民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土地。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开始,中国农民祖祖辈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间观念被彻底打破,农民和农村发展被规划进现代工业化的时间体系中。
1952年5月,柳青到陕西省长安县后皇甫村落户,身体力行地投入到田间生产中。《创业史》以秦岭山脚黄堡区下堡乡第五村互助组的曲折发展过程来反映中国农业生产互助的发展过程和必然趋势。在《创业史》的开篇,中国土地改革已经结束,互助组刚刚建立,但是面临很多问题,通过蛤蟆滩上形形色色人物的出场和表现,可以看到乡村伦理和政治话语冲突之下的各阶层权力的博弈和纠缠。
【内容概述】
1929年,陕北大旱,颗粒无收,灾民黑压压地涌向渭河滩。下堡村蛤蟆滩梁三,年过四十,妻子新丧,将宝娃子母子二人领进了他的草房院,发出了“再创家业”的豪言。宝娃改姓梁,叫梁生宝。
梁三父亲艰难创业,给他留下了三间正房,为他娶了妻子。然而,他命运不济,牛死妻亡,天灾人祸,接踵而来,连三间正房也变卖了,只剩下空荡荡的草房院。如今,饥荒又给他送来了贤惠的妻子和可爱的男娃,潜藏在他心中那不屈不挠的创业希望又升腾了。然而,梁三苦干10年,光景依旧,得到的只是失败和屈辱,以及脖梗上的死肉疙瘩、喉咙里永远咳不完的痰。创业的担子落到了梁生宝肩上。
梁生宝与郭振山矛盾冲突的核心是谁应该主宰蛤蟆滩社会生活的沉浮,掌握蛤蟆滩人生活的方向盘。“能人”郭振山在旧社会走街串巷卖瓦罐,有着商人的精明,土地改革时立了功,外号“轰炸机”。郭振山是蛤蟆滩最早的党员,挂着“代表主任”的牌子,却只想享受荣誉,不想承担为贫农的生存、发展操心的重任。梁生宝垫钱为互助组买新稻种,他却暗中贯彻执行自己的“五年计划”,私下里投资韩万祥的砖瓦窑,事后还埋怨梁生宝没有给他留新稻种。梁生宝冒着危险带领群众进山砍竹,帮助困难户度春荒,他却埋头改旱地为水田,拼命追赶富裕户郭世富……时时处处、明里暗里与梁生宝对抗。
经过与郭世富和郭振山两位“能人”斗争的洗礼,梁生宝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逐步走向了蛤蟆滩人改造旧世界、开创新历史的舞台中心。旧的生存秩序及其代表人物不愿轻易退出,用各种手段阻挠新生力量的成长,然而,这只能促使新生势力的代表梁生宝在开拓新生活的道路上愈挫愈勇、不断壮大。新生的力量也只有经历各种艰难打磨,挣脱各种困苦羁绊,才有能力挑得起新事业的大梁。
【作品评价】
《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作者在《创业史》中使用了典型化的创作方法,他把农业生产化运动放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进而写出历史演进的趋势,而非仅仅就合作化去写合作化。梁生宝是新人物的代表,作品着重反映了他的成长历程,以及逐渐在蛤蟆滩上产生影响力并掌握话语权的过程和姚世杰、郭世富等以前蛤蟆滩上的“能人”们逐渐丧失影响力和退出权力结构的过程。
《创业史》是中国当代文学中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被誉为“经典性的史诗之作”,具有思想的“深刻性”和矛盾冲突的“尖锐性”。
《基地》
【作者档案】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 — 1992),俄罗斯犹太裔美国科幻小说作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题材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称为“科幻小说三巨头”。
【创作背景】
“基地系列”的灵感最初来自《罗马帝国衰亡史》,因此,在故事架构中,气数已尽的“银河帝国”占有很重的分量。这一类的时空背景如今早已成为科幻小说的重要原型。
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过于复杂,人类又具有自由意志,因此,个人行为绝对不可能完全被预测。然而当众多个体集合成群体时,却又会显现出某些规律,正如同在宏观尺度下,物体必定遵循统计方法所导出的定律。阿西莫夫将这些事实推而广之,借着笔下不世出的天才谢顿,让心理史学发展到出神入化之境,成为一门探索未来世界宏观动向的深奥科学。
【内容概述】
《基地》讲述了统治银河系达12000年之久的“银河帝国”逐渐走向衰亡,心理史学大师哈里·谢顿预见银河将会经历长达30000年充满无知野蛮和战争的黑暗时期,于是集合帝国中最优秀的科学家,来到银河边缘一个荒凉行星,建立“基地”,使之成为未来世代人类的希望灯塔。
全书由五个短篇故事组成。
第一篇 心理史学家
“银河帝国”首都行星川陀已经屹立万年,表面上势力强大,发展稳健,其实已经开始衰落。意识到这一点的只有发明了心理史学的数学家哈里·谢顿。帝国公共安全委员会认为谢顿妖言惑众,逮捕了他。在审判中,谢顿说出预言,语惊四座。他计划领导众多学者编辑一本包含全人类知识的《银河百科全书》,以减缓帝国陨落后遗症。委员会得知他的计划并非是颠覆帝国的阴谋诡计,便将他的团队连同计划放逐到银河系边缘的“端点星”。
第二篇 百科全书编者
端点星面临“谢顿危机”,银河帝国边缘的星群纷纷独立起来,端点星处于四个独立王国之间,备受威胁。此时,谢顿多年前录下的影像突然播放,告知他的后人,端点星“银河百科全书第一号基地”的真正存在目的是要在1000年后建立一个新的银河帝国。在这1000年间,基地会遇到各种不同危机,令基地可以急速成长。端点星市长塞佛·哈定趁机发动政变,从百科全书理事会手中夺权,以他灵活的手腕带领端点星走出危机。
第三篇 市长
市长塞佛·哈定展开政治手腕,对周边诸国输出科技物资,将科学冒充成宗教,制服周边诸国。和平一段时间后,冲突再起。端点星年轻议员对哈定的政策不满,意图推翻哈定。安纳克里昂王国也不愿接受基地的宗教控制,出兵攻击基地。最后,哈定巧妙地以深植人心的伪宗教力量,使安纳克里昂王国的士兵临阵叛变,化解了第二次“谢顿危机”。
第四篇 行商
行商帮助基地拓展贸易,占据经济殖民地,赚取暴利。基地已经借助星际贸易,拓展影响力,一颗落后行星坚决反对使用核能。行商长也是间谍,因推销核能被捕入狱。行商长的好友利马·彭耶慈前往营救,以宗教与基地的核科技挑拨起行星王国人们的无知迷信和人性自私,最后救出行商长,并成功将核能推销出去。
第五篇 商业王侯
行商长侯伯·马洛到科瑞尔共和国调查太空商船失踪事件。科瑞尔共和国严格限制行商活动,严禁传教士入境,基地势力一直难以渗透。马洛发现银河帝国再次重返银河边沿,并在西维纳认识了老人巴尔,和科瑞尔共和国的领袖建立起贸易合约。返回基地后,马洛积极努力,经历政治斗争后成为基地领导人。科瑞尔共和国获得银河帝国军事援助,转而攻击基地。马洛表面上无所作为,饱受抨击,实际上依靠民生科技贸易早已制服科瑞尔共和国。
【作品评价】
《基地》是阿西莫夫笔下的未来历史,将人类文明描绘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并将唯物主义的哲学理念渗入整个文明各处。这不仅是一部科幻巨著,更多表现的是经济与社会的逻辑关系。
保罗·克鲁格曼评价说:“如果说《基地》系列是充满预言的传奇故事的话,它也是世俗版的。里面说的不是神秘传人继承遗产,也不是无敌的剑客用高超剑技战胜敌人。很显然阿西莫夫鄙视上层社会和尚武精神;他的主角,是朴实无华的,甚至还有点粗野,没有一点好战的色彩。”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作者档案】
J.K.罗琳生于1965年,本名乔安妮·罗琳,英国女作家,曾获英国国家图书奖儿童小说奖、斯马蒂图书金奖章奖。她创作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风靡全球,她也因此而成为财产超过英国女王的作家首富。2017年12月12日,J.K.罗琳被英国王室授予名誉勋位,剑桥公爵威廉王子为其授勋。
【创作背景】
J.K.罗琳26岁时,在曼彻斯特前往伦敦的火车旅途中,一个瘦弱、戴着眼镜的黑发小巫师一直在车窗外对她微笑。他一下子闯进了她的生命,使她萌生了创作“哈利·波特”故事的念头。6年后,《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问世,之后她陆续创作了《哈利·波特与密室》《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和《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其中,《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是《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七部,也是最后一部。
【内容概述】
还有4天,哈利即将迎来自己的17岁生日,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魔法师。然而,他不得不提前离开女贞路4号,永远离开这个他曾经生活了将近17年的地方。
凤凰社的成员精心谋划了秘密转移哈利的计划,用以防止哈利遭到伏地魔及其追随者——食死徒们的袭击谋害。然而,百密一疏,可怕的意外还是发生了。
与此同时,伏地魔卷土重来,入侵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占领魔法部,控制近半魔法界,形势急转直下。
罗恩、赫敏陪伴哈利,被迫逃亡在外,隐姓埋名。为了完成已故校长邓布利多的遗命,哈利一直在暗中寻找并销毁伏地魔的魂器。哈利意外获知,如果他们能够拥有传说中的三件死亡圣器,那么伏地魔将必死无疑。但是,伏地魔也早已开始了寻找长老魔杖的行动,并派出众多食死徒,布下天罗地网,企图一举消灭哈利。
哈利与伏地魔在魔法学校的禁林中狭路相逢。一番战斗后,哈利倒地。因为伏地魔早已抢先拿到一件致命的死亡圣器。
然而,伏地魔并未如愿以偿,因为魂器不可能战胜纯正的灵魂。而哈利拥有纯正的灵魂。最终哈利赢得了这场殊死较量的胜利。
哈利·波特历经磨难,虽然差点身亡,但最后还是神奇地死而复生,并且和好朋友罗恩的妹妹金妮结了婚,生下孩子。遭遇重重磨难,罗恩和赫敏也最终走到一起。本系列中,前前后后所有的秘密都已揭晓。19年后,哈利和金妮有了3个孩子,赫敏和罗恩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两家人重聚九又四分之三站台,送孩子们去霍格沃茨魔法学校。
【作品评价】
《哈利·波特》系列走的魔幻幻想小说路线带领世人放松被禁锢的心灵,找寻童真。作品“促使富于浪漫主义的幻想文学展开了与现实主义一样有力的一翼,以之振翅高飞”。《哈利·波特》从现实出发,以两元论的世界向现代儿童展示了幻想的力量,让儿童在故事中陶冶情操,升华灵魂,对儿童的成长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作品中的魔幻幻想丰富了缤纷的现实世界,对青少年和成年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
《长征》
【作者档案】
王树增,1952年生于北京,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著有长篇纪实文学作品《长征》《朝鲜战争》《解放战争》,长篇历史随笔《1911》等。其作品曾获中国报告文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解放军文艺奖、鲁迅文学奖等。
【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跨越15个省,翻越20多座大山,渡过30多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两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内容概述】
《长征》是中国第一部最客观、最全面反映两万五千里长征革命壮举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全书以忠于历史事实为原则,以长征的时间推进和地域转换为基本架构,从1934年10月贵州甘溪一支红军部队的惨烈突围写到1936年10月甘肃会宁的红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跨越了15个省份,翻越了20多座巨大的山脉,渡过了30多条河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且始终在数倍于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与合围之中,历尽艰辛之后,最终胜利会师,完整地展现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红军历尽艰难险阻转战大半个中国的革命历史。
《长征》以客观、真实的态度叙述历史,采用宏大视角与个体描写相结合的方式,以细腻、动人的文学笔触重现了这一考验人类意志的大规模转移,叙写了十送红军、血漫湘江、遵义会议、强渡乌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过草地、腊子口战役、会宁会师等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李德等一大批栩栩如生的革命者形象。长征之路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残酷色彩,长征是因反“围剿”失败而无奈做出的决定,同时,大部队的突围实际上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能离开。作者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叙写了许多普通红军战士在长征路上的感人事迹,以及留下来的小股队伍在残酷的环境下与敌人顽强斗争的感人事迹,让读者感受到长征之路的残酷与诗意,抒发了一种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情怀,让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作品评价】
坚定目标、不畏艰难、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永不言败的长征精神是对红军战士在长征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品质的总结,在当时绽放出绚烂的光彩,在如今也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值得我们后人传承和弘扬!
《飞向太空港》
【作者档案】
李鸣生,1956年出生于四川,1974年入伍,1989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曾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徐迟优秀报告文学奖、全军文学作品特等奖等,是继徐迟之后第二个写作科技题材作品的佼佼者,被文学界誉为“中国航天文学第一人”。
【创作背景】
1990年4月7日北京时间21时30分,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亚洲一号”卫星。火箭发射升空后,一、二级火箭先后脱落成功,三级火箭相继两次点火,载着“亚洲一号”卫星在太空飞行。三级火箭工作16分钟以后,星箭分离,卫星进入近地点距地球200千米、远地点距地球36000多千米的大椭圆轨道,从而成功地把我国首次承揽发射的第一颗外国卫星送上太空。从火箭点火起飞到实现星箭分离,历时21分钟22秒。
【内容概述】
《飞向太空港》以“长征三号”火箭的发射过程为叙述主体,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立体叙述,讲述了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场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记录了中国航天事业继往开来的辉煌时刻。它以作者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全景式地描绘了1990年4月7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场成功用“长征三号”火箭将美国休斯公司设计制造、由总部设在香港的亚洲卫星公司购买和经营的“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的全过程,同时还采用了报刊消息、史料记载、口述实录、电影分镜头剧本等多种文体形式,营造出“全息”效果,帮助读者全面地了解事件经过,并引导读者去思考人类航天史的进步与发展,感受中国航天史的悲壮历程。首次外国商业卫星的成功发射震撼了世界,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作者注重大事件全景式的展现,采用鲜明的个性化语言,将情节与人物交相辉映,场面与细节相互依存,作者与作品融为一体,描绘了中华民族实现飞天梦想的历史长卷,将中国研制和发射火箭、导弹、卫星、载人飞船的历史铭刻在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刻画了一群默默耕耘的科学家的群体形象,歌颂了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荣誉与尊严而勇于开拓、不畏失败、敢于承担责任的科学精神,歌颂了他们的卓越贡献,真正弘扬了中国精神。
在《飞向太空港》中,作者描写了众多人物,包括政治家、科学家、商人、发射官兵、技术工人、普通百姓等,但向我们展现最多的还是航天人的形象。作者通过描写航天人的性格和智慧,以及为航天事业做出的贡献,表现了他们的崇高精神。
【作品评价】
《飞向太空港》是当代著名作家李鸣生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被称为“中国航天文学的开山之作”。作品展现了中国航天科技的骄人成果,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的特点。它以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全景式地描绘了此次卫星发射的全过程,刻画了一群默默耕耘的航天人形象。作品用历史的笔法勾勒概貌,烘托背景;以文学的手法讲述故事,塑造人物,描绘细节,表达感情。作品可读性强,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自豪的情绪。阅读这本书,有助于我们了解航天人精神的实质,能够激励我们励志奋进、砥砺前进。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
【作者档案】
卞毓麟,1943年7月出生,1965年自南京大学天文学系毕业,1990年以来,先后被中国科普作协表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科普作协成立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被北京天文学会评选为“先进天文普及工作者”,被中国天文学会表彰为“优秀天文科普工作者”,被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协表彰为“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
【创作背景】
卞毓麟认为一个科普作家、一部科普作品所追求的最直接的目的正是启迪人智,促使人类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普及科学知识,亦如科学研究本身一样,对国家的发展、进步是至为重要的。天文普及工作自然也不例外。因此,任何科学工作者都理应在普及科学的园地上洒下自己辛劳的汗水。他渴望出现更多的优秀科普读物,也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心力,为此增添块砖片瓦。1977年初,应《科学实验》杂志编辑之约,卞毓麟写了一篇2万多字的科普长文《星星离我们有多远》,1979年11月将此文增订成10万字左右的书稿,于1980年12月正式出版。
【内容概述】
全书包含“序曲”“大地的尺寸”“明月何处有”“太阳离我们多远”“间奏:关于两大宇宙体系”“测定近星距离的艰难历程”“通向遥远恒星的第一级阶梯”“再来一插曲:银河系和岛宇宙”“通向遥远恒星的第二级阶梯”“欲穷亿年目,更上几层楼”“尾声”共11篇。
作者把历代天文学家创造“量天尺”的过程娓娓道来,介绍了从近处我们所熟知的月亮到极远处的类星体的距离的量、估,包含了大量的天文知识和历史知识。文笔流畅,故事性强。作者在叙述每种测距方法的时候,既不是平铺直叙,也不是只讲结果,而是伴之以发展过程,显示出天文学家解决问题时的思路。
作者从丰富的资料中恰当裁剪,使全书贯串着这一主线,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层层推进。不时伴有天文学家的趣闻轶事、发明史话,关键处常有构思巧妙的插图阐明文意,把读者“带进”了天文学家探索宇宙空间的艰巨行程之中,困难时为之焦虑,胜利时为之欢呼,有时又不禁为科学家的巧妙方法叫绝。读完这本书,会使你感到,天文学家凭着不懈的努力,借助天体送来的微弱光芒,跨过了百亿光年的巨大空间,真是比在一根头发丝上雕刻出雄壮的画卷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他们毕竟胜利了,这是人类无穷智慧的象征。
【作品评价】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是一部优秀的科普作品。作者卞毓麟寓教于乐,深入浅出,结合天文知识、历史知识,并配以构思巧妙的插图阐述文意,可谓声情并茂。从地球与月球的距离到地球与类星体的距离;从三角视差法到普遍红移;作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将天文学家及天文知识娓娓道来,讲解通俗易懂,类比恰到好处。本书章节衔接合理、顺畅,内容轻松、活泼又不失严谨,既介绍了天文知识,又启迪了思维,实属科普文中的佳作。
《寂静的春天》
【作者档案】
蕾切尔·卡森(1907——1964),海洋生物学家,美国20世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自然作家之一。代表作有《海风下》《大蓝海洋》和《寂静的春天》等。1963年入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1980年被追授美国公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美国《时代》杂志评选的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美国《生活》杂志评选的20世纪100名最重要的美国人之一。
【创作背景】
1958年1月,蕾切尔·卡森收到朋友奥尔加·欧文斯·哈金斯发自马萨诸塞州的一封信。哈金斯在信中说,州政府启用飞机开展空中喷洒DDT(有机氯类杀虫剂)的灭蚊行动,致使她与丈夫的私人禽鸟保护区中的许多鸟儿都死了。哈金斯给《波士顿先驱报》写了一封长信,又给蕾切尔·卡森写了这封信,希望借助蕾切尔·卡森的影响力,呼吁不要再发生此类喷洒事件。这封信成为蕾切尔·卡森构思和创作《寂静的春天》的契机。
【内容概述】
这本书有17章,前两章算是绪论,写卡森收到朋友的信,告诉她小镇上发生了可怕的事,她前去调查,然后从总体上论述她的环保理念,剩下的15章,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3 — 6章分别从杀虫剂原理、水循环圈、土壤系统、植被系统四个方面进行原理的介绍。关于杀虫剂,重点介绍了DDT、七氯、狄氏剂等,卡森追溯了这些药剂是何时被发明使用的,此前人们以为它们是安全的,卡森则举出了一些案例,说明它们对人体的危害,之后展开对生态系统的论述,强调它们都是一个整体,相互依存,人们往往为了消灭某一个特定的物种而使用杀虫剂,但是这些药剂也影响到了许多其他的物种,药剂通过食物链向上积累扩散,导致许多物种的灭绝,并威胁到人类。
第7 — 10章是关于杀虫剂破坏环境的几个具体案例,算是全书最通俗的部分。它包括美国中西部为了消灭日本甲虫的大喷洒,为了治理榆树病喷药导致的鸟类灭绝,药剂进入水体导致鱼类的灭绝,为消灭火蚁导致的野生动物灭绝和奶牛体内化学物质富集,除大量数据之外,一些分析也很有趣。
第11 — 14章论述杀虫剂对人体本身的危害,是全书中最难读的部分,涉及大量生物学知识。开始一章还算简单,讲述美国的药物管制如何不健全,杀虫剂如何被滥用;后面三章则论述了氯化烃和有机磷酸盐干扰细胞的原理,以及对线粒体和DNA的破坏和致癌作用等。
第15 — 17章论述昆虫的抗药性,指出杀虫剂是消灭不了昆虫的,应该寻求其他办法。作者提出的替代性方案是生态治理,包括发明导致昆虫不育的药剂和诱导剂,以及引入该物种天敌的“生物克制法”。
【作品评价】
《寂静的春天》是一本公认的开启世界环境保护运动的奠基之作。它不仅贯穿着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还洋溢着敬畏生命的人文情怀。
《寂静的春天》出版后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蕾切尔·卡森在书中提出了与以往“人类中心主义”完全不同的新观念,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唤醒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促使美国政府开始面对环境问题采取一系列行动,众多环境保护组织也纷纷成立。蕾切尔·卡森女士为全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开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苏菲的世界》
【作者档案】
乔斯坦·贾德,1952年出生于挪威奥斯陆,挪威当代著名作家之一。毕业于奥斯陆大学,主修斯堪的纳维亚语和神学。1974年开始写作,1986年创作出版第一本书。1991年出版的哲学启蒙小说《苏菲的世界》风靡世界,迄今为止已被译成56种语言,全球销售超过3亿册。
【创作背景】
乔斯坦·贾德曾在高中教授哲学与文学课程多年,为了让普通人,特别是青少年能更好地了解哲学这门学科,特意创作了《苏菲的世界》这本很好的哲学启蒙书,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从柏拉图以前一直到20世纪的整部世界哲学史。小说部分内容类似于侦探小说,是“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作家南方朔语),会让读者产生兴趣,丝毫不觉得枯燥、厌烦。
【内容概述】
小说讲述14岁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与此同时,她收到一封古怪的明信片,上面的收件人是“请苏菲转交给席德”,邮戳来自黎巴嫩。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的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在一位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莫名其妙的函授课程持续进行着,联络方式也一变再变,痛苦、愤怒的艾伯特终于出现在她的面前,并开始教她哲学史。他用浅显易懂的笔触带着苏菲回顾从先苏期的希腊直到尚——保罗·沙特时代的哲学发展。同时,“席德”的名字不断在她身边以不可思议的方式频繁出现。而后,席德出现了,原来苏菲这个人物,只是在黎巴嫩联合国部队工作的挪威少校艾勃特为庆祝女儿席德生日而虚构出来的人物,把她的故事编写成一个富有哲学趣味的故事当作女儿的生日礼物。
不可思议的是,在艾伯特的提示下,苏菲渐渐意识到自己只是书中的一个角色,是艾勃特少校意识的一部分,在忠实地完成自己主角的任务之余,他们开始了与上帝(艾勃特少校)的抗争。在他们的努力下,书中世界渐渐扭曲了,变得古怪而难以驾驭。最终,这本书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告终,艾勃特和苏菲莫名地逃出了书中世界,来到了席德所在的世界。
【作品评价】
《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也是一部通俗而有趣的哲学启蒙读物。在这部书中,通常被认为深奥、晦涩、枯燥、乏味的哲学以平易的面貌示人;而那一连串如雷贯耳的名字,也不再是教科书中冰冷的符号,而是化身为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将他们对人类和宇宙终极问题的思考娓娓道来。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作者档案】
朱光潜(1897 — 1986),安徽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
【创作背景】
朱光潜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留学英国期间,从海外寄回了12封写给青年朋友的信,每次一个话题,探讨读书、习俗与革新、爱情与道德、升学与专业、参与社会运动,以及人生的烦恼与乐趣等问题,最初登载在《一般》杂志上,后集结成册出版。
【内容概述】
第一封信 谈读书 谈阅读课外书籍的重要性、青年人应该读什么书,以及读书的方法。
第二封信 谈动 强调“动”能消愁解闷,使生活愉快,鼓励青年人要多动少忧愁。
第三封信 谈静 说明人生乐趣一半来自“感受”,心静始能领略各种趣味,告诫青年人要培养静的修养。
第四封信 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主张救国与读书不可偏废,救国不应当只是喊口号,作为青年人更要以身践行。
第五封信 谈十字街头提醒青年人不要被“十字街头”的名利、声势、虚伪、刻薄、肤浅等所淹没。
第六封信 谈多元宇宙 指出“道德的宇宙”的价值标准是善恶,“科学的宇宙”的价值标准是真伪,“美术的宇宙”的价值标准是美丑,“恋爱的宇宙”能体现出人格。
第七封信 谈升学与选课 认为升学须以自己的兴趣作为依据。
第八封信 谈作文告诉读者初学作文要从描写和记叙入手。
第九封信 谈情与理认为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并从多角度进行了分析论证。
第十封信 谈摆脱 劝诫青年人要知摆脱,阐释“知所取舍,才能摆脱烦恼,创造人生”的道理。
第十一封信 谈在罗浮宫所得的一个感想批评现代人种种肤浅的毛病,劝诫青年人做事不要贪容易、不深入、不耐苦。
第十二封信 谈人生与我 认为生活中有缺陷,反而能显现生命的光彩。
【作品评价】
书信体营造出对坐晤谈的氛围,读来如听长者教诲,语重心长,情辞恳切,其中流淌着朱光潜先生对青年人的殷切希望和赤诚关怀。每一封书信都旁征博引,阐发深刻,闪现着理性的光芒。这些信件正是朱光潜先生提供给现代青少年的成长指南,是充满了人生智慧的必读经典。
《平凡的世界》
【作者档案】
路遥(1949 — 1992),原名王卫国,出生于陕北榆林清涧县,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人生》等。1991年,《平凡的世界》荣获茅盾文学奖。
【创作背景】
《平凡的世界》从1975年开始创作,1988年5月25日完稿。路遥三年准备、三年创作,为了扩充视野、掌握资料,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包括近100部长篇小说、前后近10年的报纸,以及其他相关书籍,过着“早晨从中午开始”的生活,同时,他还奔波于社会各阶层以体验生活。
【内容概述】
小说时间跨度从1975年到1985年,全景式地反映了中国近10年间城乡社会的巨大历史变迁。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以整个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转型为背景,围绕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家的命运,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形象。反映了从“文化大革命”后期到改革开放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作品中的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青年人,但自强不息,依靠自己的顽强毅力与命运抗争,追求自我的道德完善。其中,孙少安是立足于乡土,矢志改变命运的奋斗者,领导生产队率先实行责任制,使其在全村得到了推广。头脑灵活的孙少安又进城拉砖,用赚的钱建窑烧砖(大部分为贷款),成了公社的“冒尖户”。后来虽遇坎坷,但通过几番努力,终于成了当地脱贫致富的领头人。孙少平是拥有现代文明知识、渴望融入城市的“出走者”,他的爱情之路颇为坎坷,在一次矿井事故中为救护徒弟受了重伤,但从医院出来后他又充满信心地回到了矿山,迎接新的生活与挑战。
【作品评价】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一部小说形式的家族史。作者通过对孙家的描写展现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在小说中全景式地表现了中国当代城乡的社会生活。在近10年的广阔背景下,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出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现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名人传》
【作者档案】
罗曼·罗兰(1866 — 1944),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20世纪上半叶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代表作品为《约翰·克利斯朵夫》《名人传》。
【创作背景】
20世纪初,在物质利益决定一切、欺小凌弱和暴力成为国际秩序的时代,需要的是高贵的精神和甘愿自我牺牲、以痛苦为人类献祭的榜样。罗曼·罗兰把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希望寄托在“英雄”人物的身上,要为他心中理想的“精神巨子”立传,让人们“呼吸到英雄的气息”,为我们的精神世界创造“光辉夺目的太阳”。在这种信念的影响下,他写成了这部《名人传》。
【内容概述】
本书描述了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之美。他们是19世纪神圣罗马帝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开朗基罗、俄国文坛巨子托尔斯泰,虽然他们各自的事业不同、贡献不同、所处时代和国家也不同,但他们都是伟大的天才,都是各自领域里的伟人。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却为创造不朽的杰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们或遭病痛的折磨,或有悲惨的遭遇,或有内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叠加于一身,深重的苦恼简直令人窒息、毁灭理智。他们之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与信心。本书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英雄的伟大人格,感受他们为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义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作品评价】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
《泰戈尔诗选》
【作者档案】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 — 1941),著名印度诗人、作家、哲学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泰戈尔生于加尔各答市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他一生共创作了50多部诗集。
【创作背景】
《泰戈尔诗选》是泰戈尔逝世以后,他的朋友为他编选的诗集,共收入130首诗。其中包括《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采果集》等被人们熟知的诗集。
【内容概述】
《吉檀迦利》是泰戈尔中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最能代表他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的作品。他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前途的关怀。
《新月集》是一部诗坛圣者的巅峰之作、一首母爱与童真的不朽乐章、一幅梦想与现实交织的绚丽画卷。诗人生动地描绘了儿童们的游戏,巧妙地展现了孩子们的心理和他们活泼的想象。
《园丁集》是一部“生命之歌”,细腻地描述了爱情的幸福、烦恼与忧伤,可以视为一部青春恋歌。诗人在回首往事时吟唱出这些恋歌,并进行理性的审视与思考,使这部恋歌闪烁出哲理的光彩。
《飞鸟集》中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都在泰戈尔的笔下合二为一,短小的语句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泉。
《采果集》以充满激情的语言赞颂、思索生命的本质。诗作充满了乐观的情绪和生机盎然的气息,表达了诗人对理想追求的乐观和坚定的信心,让读者体味到生命的真实感动,品尝到人生的甘美果实。
【作品评价】
诗歌的内容涉及范围十分广泛,主题十分丰富。它们有的取材于印度经典的历史传说,有的富有宗教色彩,有的反映儿童生活,富有情趣,还有的抒写爱和人生,散发着动人的青春气息。诗歌所体现的主题包含爱国主义、生与死、无限与有限、爱与恨等,构筑了泰戈尔的思想内核。
《唐诗三百首》
【作者档案】
孙洙(1711 — 1778),字临西,号蘅塘,晚号退士。早年入京师国子监学习,乾隆九年(1744)中举,乾隆十一年(1746)出任江苏上元(今江苏江宁)县学教谕。乾隆十六年(1751)中进士,以后历任顺天府大城县知县、直隶卢龙县知县、山东邹平县知县、江宁府学教授等职。
【创作背景】
《唐诗三百首》是清代孙洙编撰的一部唐代诗歌集。他编选《唐诗三百首》的目的主要有三个:其一,不满《千家诗》,编选出一本以唐调诗为宗的唐诗选本;其二,编选出一本合理的家塾课本,老少皆宜,使人受益终身;其三,让学子从小就打下正确的诗歌观念,宗唐调,重规矩,并验证谚语直伪。
【内容概述】
《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共计300多首诗,诸诗皆配有注释和评点。在数量上以杜甫诗最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
《唐诗三百首》的命名是沿袭“诗三百”的说法,当有要继承《诗经》传统的含义。“三百首”是个概数,实际上本书一共收录了300多篇诗作。原本是为了儿童开蒙而选编的一个“家塾课本”,因为针对的对象是理解能力较弱的少儿,因此,该书借鉴了《千家诗》易于背诵的特点,因而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能够理解。此外,编者严格挑选作品,所选的诗篇多为唐诗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作品,盛唐诗是唐诗的高峰,诗坛上出现了许多重要的诗人,《唐诗三百首》中几乎毫无遗漏地收录了这些诗人的诗作,所选诗篇也多为精品。
基于《唐诗三百首》的上述特点,使得该书不但适合百姓阅读,也能登大雅之堂。《唐诗三百首》因篇幅适中、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优点而成为200年来刊刻最多、传播最广、在旧选本中影响较大的一部诗歌集。
【作品评价】
《唐诗三百首》的题材广泛,涉及政治、经济、边塞行旅、宫闱妇怨、酬酢应制、宦海升沉、隐逸山林等多方面的社会生活。书中汇集了唐代诗歌中脍炙人口、富有代表性的作品,同时又力图反映出不同诗人各自的诗歌风貌。在这些诗作中,既能读到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士人情怀,也能感受到寄情山水、怡然自得的隐逸之风;既有慷慨激昂的壮志,也有落寞黯淡的愁肠,还有婉转低回的心曲。社会生活、人物内心世界无不涉及,真实记录了唐代的社会史实,表达了不同阶层人物的情感和愿望。
《世说新语》
【作者档案】
刘义庆(403 — 444),字季伯,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南朝宋宗室、宰相、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王刘道怜之子。礼贤下士,汇集门客著有《徐州先贤传》,编有《幽明录》《宣验记》《世说新语》。
【创作背景】
清谈起于汉末,名士群集,臧否人物,评论时事,称为清议。魏晋名士受此影响。但清谈时则侧重于玄学,即所谓内圣外王、天人之际的玄远哲理,所以清谈又称为谈玄。刘义庆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门下有不少文人学士,如袁淑、陆展、鲍照等,在此背景下,他们根据前人的著述,广泛收集士大夫们的言谈、逸事,最后由刘义庆加以润色修饰,编撰成书。
【内容概述】
《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在《世说新语》的3卷36门中,上卷4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卷9门——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惠、豪爽,这13门都是正面的褒扬。另有下卷23门——容止、自新、企羡、伤逝、栖逸、贤媛、术解、巧艺、宠礼、任诞、简傲、排调、轻诋、假谲、黜免、俭啬、汰侈、忿狷、谗险、尤悔、纰漏、惑溺、仇隙。
【作品评价】
《世说新语》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是记叙逸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也是后世小品文的典范,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世说新语》以生动的个案记录了文人的生活方式、心灵世界,以写真的方式描述了文人间的交往,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世说新语》保留了当时时代的精神氛围,既可补史书记载之不足,又是一部审美教育著作。
《世说新语》的内容以魏晋名流的言行为多,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起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的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形成了所谓的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然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而《世说新语》这部书,差不多就可以看作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聊斋志异》
【作者档案】
蒲松龄(1640 — 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济南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
【创作背景】
蒲松龄一生贫困潦倒,科考的屡试屡败给他的心灵造成巨大的创伤,也使他对科举制度有了更深切的认识,促使他把满腔孤愤倾注在自己的创作中,将揭露和抨击科举制度的弊端作为《聊斋志异》的重要内容,并塑造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应试士子形象。此外,蒲松龄从小就喜爱民间文学,喜好搜集民间奇闻逸事。《聊斋志异》属志怪传奇类小说,所述故事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描绘细腻,是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
【内容概述】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意思是在书房里记录奇异的故事,“聊斋”是他的书斋名称,“志”是指记述,“异”是指奇异的故事。
全书故事将近500篇,内容丰富,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爱情故事,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例,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这类名篇有《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二是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作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龄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都是这类名篇。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极具社会意义,如《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
《聊斋志异》中最有特色的是那些描写狐鬼花妖的故事,尤其是写狐妖的。在古今文学作品中,狐狸往往是反面形象。但在蒲松龄笔下,狐成了一种富有灵性的动物,幻化为人,与痴情的书生演绎出一段段缠绵的恋情。这些篇章中所写的狐鬼花妖,像婴宁、聂小倩、香玉,大都温婉体贴、善解人意,寄托着人们对理想女性的美好想象,也为《聊斋志异》增添了许多神异的色彩。
【作品评价】
《聊斋志异》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展示了古代科举制度给人们造成的精神伤害,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根本矛盾,歌颂了争取真挚爱情和反对封建礼教的斗争精神,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郭沫若曾评价他:“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围城》
【作者档案】
钱锺书(1910 — 1998),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锺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教授,代表作有《围城》《管锥编》《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
【创作背景】
1937年后,正是中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时期。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大炮军舰之下,被迫地开始了与世界的接触,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与西方文明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交锋、碰撞、冲突以至交汇、融合。当时因过于推崇西方文学和美学而带来了恶果,钱锺书认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因此而受到侵蚀,儒家道德体系分崩离析,本来已经面临困境的中国文化更是雪上加霜。此外,为讽刺文学界的装腔作势、自命不凡的所谓学者,钱锺书写下了《围城》。
【内容概述】
《围城》的故事发生于1920年至1940年,方鸿渐是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来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和同乡周家女子定亲。但是他在上大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鸿渐所写的唁电感动,资助他出国求学。
方鸿渐在欧洲游学期间荒废了学业,为了给家人一个交代,毕业前购买了一个虚假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学生回国,在船上与留学生鲍小姐相识并热恋,被鲍小姐欺骗了感情。情感空缺之时,他遇见了大学同学苏文纨。
到达上海后,在已故未婚妻父亲周先生开办的银行任职,这时方鸿渐获得了苏文纨的青睐,又与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其间结识了追求苏文纨的赵辛楣。方鸿渐最终与苏文纨、唐晓芙感情终结,苏文纨嫁给诗人曹元朗,而赵辛楣也明白,方鸿渐并不是他的情敌,以后和方鸿渐惺惺相惜,方鸿渐逐渐和周家不和。
抗战开始,方家逃难到上海的租界。在赵辛楣的引荐下,与赵辛楣、孙柔嘉、顾尔谦、李梅亭几人一同奔赴三闾大学任教。由于方鸿渐性格软弱,犹疑迂讷,他陷入了复杂的人际纠纷当中,后来和孙柔嘉订婚,并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在赵辛楣的帮助下,方鸿渐在一家报馆任职,与孙柔嘉结婚。
婚后,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身陷围城而不知突围之处在何方。
【作品评价】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本书在1947年第一次出版,因其辛辣、刻薄又幽默、风趣的艺术风格而被称为“新儒林外史”。
作者用高超的语言和对生活的深刻观察,以幽默、诙谐的比喻和反讽,再加上刻薄的语言和幽默的文字,表现了以方鸿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恋爱、结婚、事业、处世等各方面遭遇的困境和突围,深刻揭露了人性中的懦弱、自私、虚伪、欺骗,生动地刻画了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众生相。
《格列佛游记》
【作者档案】
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 — 1745),爱尔兰作家、政论家、讽刺文学大师,以著名的《格列佛游记》和《一只桶的故事》等作品闻名于世,曾被高尔基称为“世界文学创造者之一”。
【创作背景】
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晚期作品多斥责英国统治集团的腐朽政治,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剥削本质。本书是他以外科医生格列佛的四次出海航行冒险的经历为线索写成的。
【内容概述】
第一卷《利立浦特(小人国)游记》。叙述格列佛在小人国的游历见闻。这里的人,身长不满六英寸,他置身其中,就像巍峨的大山一般。朝廷里充斥着阴谋诡计、倾轧纷争。穿高跟鞋的一派与穿低跟鞋的一派互相攻击,势不两立。
第二卷《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游记》。格列佛在利立浦特人的心目中是个庞然大物,但一到布罗卜丁奈格,他就像田间的鼹鼠一般小了。格列佛被当作小玩意儿装入手提箱里,带到各城镇表演展览。后来,国王召见他,他慷慨陈词,夸耀自己的祖国的伟大、政治的贤明、法律的公正,然而均一一遭到国王的抨击与驳斥。
第三卷《勒皮他、巴尔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锥、日本游记》。主要描述格列佛在勒皮他(飞岛)和格勒大锥(巫人岛)的游历经过。飞岛上的人长得奇形怪状,整天担忧天体会发生突变,地球会被彗星撞击得粉碎,因而惶惶不可终日。在科学院里,设计家们正在研究从黄瓜中提取阳光取暖、把粪便还原为食物、繁殖无毛的绵羊、软化大理石等课题。在巫人岛上,岛主精通巫术,擅长招魂,他们博通古今,发现历史真相被权贵歪曲,娼妓般的作家在哄骗人世。
第四卷《慧骃国游记》。叙述格列佛在智马国的游历。在这个国度里,居主宰地位的是有理性的公正而诚实的智马,供智马驱使的是一种类似人形的畜类耶胡,后者生性淫荡、贪婪、好斗、好吃懒做,喜欢在田间寻找、争夺一种发亮的石头!
【作品评价】
《格列佛游记》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讽刺小说之一。以主人公外科医生格列佛周游“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的经历,讽刺和批判了18世纪的英国,抨击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劳动人民。作品想象丰富,手法夸张,讽刺尖刻,语言朴实,用语简洁。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作者档案】
契诃夫,与莫泊桑、欧·亨利齐名的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称他是一个“无与伦比的艺术家”。他的短篇小说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意义深刻、形象鲜明。其中轻快幽默者妙趣横生,让你在会心而笑后又若有所思,久久回味;而凝重深沉者则荡气回肠,令人心灵震颤,难以释怀。作者对种种社会弊端痛加针砭,对庸俗生活无情嘲讽,对底层民众深切同情,对光明未来无限向往,使人们深受启迪,产生共鸣,心怀感动。
【创作背景】
19世纪初期,俄国还是一个盛行农奴制的落后的封建国家,贵族地主掌握着国家政权,控制着大量土地,广大农民仍然常年在饥饿线上挣扎,其物质和精神生活均极度贫乏。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因素在俄国农奴制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大工厂逐渐代替手工工场,自由雇佣劳动逐渐代替农奴劳动。
在农业领域,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趋瓦解,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打破农奴制的束缚。但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自由劳动力缺乏,经济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
19世纪50年代,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加剧了国内的社会经济危机。在工业文明的大潮下,于1860年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的矛盾,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资本主义缓慢地发展起来。
19世纪80年代初,俄国已基本完成工业革命,走上了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道路,成了继英、法、美之后的又一大工业强国。但此时俄国的专制制度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内容概述】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由我国当代著名俄罗斯文学专家童道明先生主译。本书所选的14部作品来自契诃夫创作的前后两个时期。在早期作品中,除中国读者比较熟悉、具有一定现实批判色彩的《变色龙》之外,还有一些轻松、诙谐的纯幽默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所选的契诃夫后期小说,以《套中人》最为著名。这篇小说表现了沉闷、压抑的时代氛围,讽刺了俄国社会普遍僵化、禁锢的精神状态。契诃夫在后期作品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农村、工厂、小市民和知识阶层的日常生活。这些作品展示了俄国农村的贫困、落后、愚昧和矛盾(《农民》等);剖析了庸俗、自私和铜臭对人的灵魂的腐蚀(《挂在脖子上的安娜》《醋栗》《约内奇》);反映了典型的社会心理“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装在套子里的人》《醋栗》);描写了已经开始觉醒的知识分子,写他们与不劳而获的寄生生活决裂和对“新生活”的憧憬(《醋栗》)。这些作品充满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道德激情,既展示了农村、工厂和其他社会阶层的生活画面,也反映了进步知识分子的觉醒和“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的社会情绪。
【作品评价】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具有浓郁深厚的感人魅力。不论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还是精谨、完整的结构艺术,抑或深刻、透辟的思想内涵,都无愧他那“短篇小说大师”的美誉。小说艺术手法高超,结构新颖,题材多样,形式短小,意义深刻,风格幽默,别具特色。他深刻地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辛辣地讽刺了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真实地反映了沙皇统治下的各阶层人民身上愚昧、卑鄙、堕落,以及对生厌恶、对死恐惧的精神状态,同时,对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小人物”也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我是猫》
【作者档案】
夏目漱石(1867 — 1916),本名夏目金之助,笔名漱石,取自“漱石枕流”(《晋书·孙楚传》),日本近代作家。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代表作有“后爱情三部曲”《春分之后》《行人》《心》。
【创作背景】
1904年年底,《子规》杂志主编虚子让夏目漱石写点东西,他便写了一篇半是杂文半是小说、标题为《我是猫》的短文交给了虚子。文章在该杂志1905年1月号上刊出了,这便是该长篇小说的第一节。不承想读者的反响非常热烈,在朋友们的鼓动下,夏目漱石就开始往下续写,起初他并没有写成长篇小说的意图,所以第二、三节的标题分别还是“续篇”和“续续篇”,直到第四节才开始标为数字,一直写到第十一节。
【内容概述】
这部作品是以一位穷教师家的猫为主人公,以这只被拟人化的猫的视角来观察人类的心理。这是一只善于思索、有见识、富有正义感又具有文人气质,但至死也没有学会捕捉老鼠的猫。
小说围绕金田小姐的婚事引起的风波,有力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黑暗,批判了社会上的拜金主义风气。金田老爷是靠放高利贷起家、“穷凶极恶,又贪又狠”的大资本家,拥有大量的财产。他的“堂皇富丽的公馆”与苦沙弥的“暗黑的洞窟”恰成鲜明对比。他发财致富的“秘诀”是“要精通三缺”,即缺义理、缺人情、缺廉耻。“把鼻子、眼睛都盯在钞票上”“只要能赚钱,什么事也干得出来”,把金钱看得比生命还重要。金田老爷依仗自己的财势,成为社会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财大气粗、仗势压人。主人公苦沙弥安贫、正直,教书10年,与金田老爷素不相识,只是慢待了他的老婆,他便兴师动众三番四次进行打击,致使苦沙弥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金田老爷买通了落云馆的顽童,搞得苦沙弥坐卧不宁,他却得意扬扬地说:“……这个家伙……不久的将来,总会投降的呢。”一副奸诈、凶狠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因此,连“猫”也觉得金田老爷是“最坏的人类”。
【作品评价】
长篇小说《我是猫》是日本文学大师夏目漱石的代表作,被奉为世界名著之一。
《我是猫》有趣而不落俗套,于荒诞不经之处见真理,这本书的重点不在于描写故事的情节,更着重于刻画小说中人物的特定心理。它不是一部以单一叙述情节取胜的作品,而是将无数妙趣横生的对话连缀起来,犹如一串珍珠。作品对猫类习性的刻画与人类弱点的刻画并重,颇具漫画色彩,其诙谐文风会让你发出由衷的笑声……
这只可爱的猫、这只睿智的猫极力地批判了当时日本的拜金主义和丑恶的社会现象。这真是一只聪慧的猫。
经典例题演练
1.结合《白洋淀纪事》相关情节,分析一下水生嫂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答:作为家庭主妇,水生嫂是一个心灵手巧、勤劳能干、任劳任怨、踏实孝顺、情深义重的贤内助形象;作为游击组长的妻子,水生嫂又具有心细、隐忍、坚强、懂大局、识大体、觉悟高的形象特点。
2.《白洋淀纪事》描写战争,但文中不见断壁残垣,而是一派秀美的白洋淀风光。作者这样写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
答:小说赞颂了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人民英勇抗日的精神。描写白洋淀秀美的风光,一方面,衬托向上的精神,与人情美构成美的画面;另一方面,也暗示美好家园不容敌人践踏。
3.《湘行散记》是一篇旅行记,在文章结尾,作者描写了一幅小小水村如诗如画的生活景象。从全文看,这样安排有何好处?作者的描写有何特色?
答:(1)作者在文中主要记叙了一位水手意外身亡和一位老纤手执着于生存的故事,重点表现了他们生活的苦难、沉重,结尾转而对一个典型的水村风物进行描绘,重点写出水村生活美丽的一面,这样写不仅使文章点面结合,摇曳多姿(或:显得手法灵活),也更全面地反映了辰州途中的生活面貌。(2)作者的描写主要从声音这一角度切入,着重写了自己所听到的各种声音,并结合眼前所见,虚实相生,生动地写出了水村生活的恬静的一面。
4.阅读下面的文字,要求作答。
俄罗斯有许多河同伏尔加河一样,一面的岸是山地,另一面的岸是草地;伊斯塔河也是这样。这条小小的河非常曲折,蜿蜒如蛇,没有半俄里是直流的,有的地方,从峻峭的山冈上望下来,可以看见约十俄里的流域内的堤坝、池塘、磨坊、菜园,周围都是爆竹柳和繁茂的果园。伊斯塔河里的鱼是无量数的,大头鱥尤其多(农人们热天常在灌木丛底下用手捉这种鱼)。一些小小的沙钻鸟啾啾地叫着,沿着到处都是清冷的泉水的崚嶒的河岸飞过;野鸭浮游到池塘的中央,小心地环顾着;苍鹭屹立在水湾里峭壁下面的阴影中。
(1)文段出自屠格涅夫(作家)小说集的《猎人笔记》。
(2)这部作品被公认为是一部“异常优美”的作品。作品中随处可见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表现出作者对俄罗斯民族与自然的热爱。
5.《镜花缘》中的“女儿国”与《西游记》中的“女儿国”比较,有什么不同?
答:《西游记》中,吴承恩描写了一个完全由女性主宰的世界,即“西梁女国”。《镜花缘》中“女儿国”,性别齐全,女性的女权意识要比《西游记》中强烈得多。一切以女子为中心,从皇帝到辅臣都由女子担任,女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支配男人的地位。
6.小说《红岩》为什么以“红岩”为题?
答:红是革命的颜色,岩石又是非常坚硬的物质。革命者在狱中坚持斗争,坚韧不拔,就像红色的石头一样,红岩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7.《创业史》中郭振山的形象,具有深刻的警策意义。小说通过他的言行与梁生宝的言行的生动对比,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答:告诉人们,抱着个人主义动机在党内找出路,就同党的方针路线形成了尖锐的对立,这样的共产党员如不认真改造思想,发展下去,就会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害,最终也会在政治上毁掉自己。
8.名著经常会塑造一些具有领导才能的人物,如果要选班干部,我们可以从以下名著中选择哪个人物作为参考的对象?结合原著两个事例说说你的理由。
《海底两万里》 《红岩》 《创业史》 《基地》
答:选择《基地》中的塞佛·哈定作为班干的参考对象。理由一:哈定是唯一一位亲临两次谢顿危机的人。在端点星上人心惶惶之际,施展纵横捭阖的策略使基地度过危机。理由二:当第二次谢顿危机降临在基地时,哈定给叛变的王叔讲了一个关于马、狼、人的古老寓言,四王国的国王接受了神化自己的科学性宗教,这个宗教便成了他们的马缰和马鞍。当基地的教士修复星际巡弋舰上的超波中继器后,银河圣灵的仆人教士的诅咒便能带来应验,炮口对准基地的军舰立刻停摆,军人们也因恐惧灵魂被流放到冰冷的太空而投降。
9.作家双雪涛认为,小说是对作家心中的世界的呈现。请任选下面一本名著,结合名著内容,说说书中呈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书目:《海底两万里》、《红岩》、《创业史》、《基地》、《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示例:《基地》是一个科幻世界。书中作者幻想出一个虚幻的银河帝国,在这个世界里,每个星球都有人类分布,人类凭借星舰、太空游船能够自由往来。这种对星系帝国、光速飞船、智能机器等的想象,不仅普及科学知识,也是对未来技术的展望。
10.科幻小说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科学技术远景,体现着人们对未来科技的追求。请从《海底两万里》《基地》中任选一部,结合作品内容,做出阐释。
示例1: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讲述随着帝国的逐渐衰微,人类乘着先进的太空船,在具有高级智能的机器人的帮助下,向其他星球“移民”的故事。飞船的超空间跳跃会在一瞬间完成;地热能、风能、太阳能等各种类能源的开发;机器人对人类的服务……《银河帝国·基地》对人类的太空探索、人工智能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示例2:《基地》小说中有很多在那时来说的未来科技,比如记录仪,彭耶慈利用微缩影片记录仪,击败了贪婪的法尔;又如空中汽车,当盖尔第一次来川陀时,就是叫了空中出租车带他去宾馆的。
11.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尤其需要通过阅读获得明辨的智慧,学会与逆境共处。为此,第三组策划了“为青春助力”读书分享会。作为分享者,请你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部,结合作品内容和分享会主题,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发言稿。
【备选名著】《骆驼祥子》、《创业史》、《红岩》、《海底两万里》、《基地》、《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示例四:我与大家分享的是科幻小说《基地》。《基地》是美国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出版于1951年的科幻小说短篇集,是“基地三部曲”的第一部。本书讲述了在统治银河系达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逐渐走向衰亡期间,只有心理史学的一代宗师哈里·谢顿预见未来银河将会经历一段长达三万年、充满无知、野蛮和战争的黑暗时期,于是集合帝国中最优秀的科学家,来到银河边缘的一个荒凉行星建立“基地”,使之成为未来世代人类的希望灯塔的科幻史诗故事。小说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奋力拼搏,一定能战胜它。
12.《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伏地魔和哈利·波特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答:(1)伏地魔和哈利·波特有共同的祖先,哈利·波特是伊诺特·皮福雷的后裔,而伏地魔,则是卡德马·皮福雷之后代。(2)伏地魔是杀害哈利·波特父母的凶手。(3)伏地魔身上有着哈利·波特的血,只要伏地魔还活着,哈利就死不了。(4)哈利·波特是伏地魔七个魂器之一,只要伏地魔活着,那么哈利·波特也就没事,反过来也是这样,只要哈利还是魂器,那哈利活着,伏地魔就死不了。
13.“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请结合《长征》中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图谋,保存了革命的精华,使全国人民对革命的前途和抗日运动的前途有了新的希望,促进了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长征以其体现出的不怕艰苦、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向中国和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是不可战胜的,成为一篇中国革命的“宣言书”;长征在全国扩大了红军的影响,把革命真理传播到沿途广大地区,起到了“宣传队”的作用;红军长征沿途,不仅宣传革命真理,还播撒下革命的种子,为后来开展革命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14.“五·四青年节”到了,班级宣传委员为了出一期主题为“闪光的人”的黑板报,向全班同学征集素材。请你从《红星照耀中国》《长征》《飞向太空港》三部作品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其相关故事写一段推荐词。
示例一:《红星照耀中国》朱德。朱德:他沉默寡言,但天性温和;他貌不惊人,但形象伟岸。对于敌人,他是令其闻风丧胆的存在;对于革命,他则是希望的明星。作为全军统帅,他爱护部下是天下闻名的。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他喜欢同弟兄们打成一片,与他们讲话时往往脱下帽子;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步行,似乎不知疲倦。他用纯属领导人物的个人魅力和勇于为革命事业英雄牺牲的忠贞不二的罕见人品,引领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示例二:《长征》中的毛泽东。他力挽狂澜,在关系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他力挽狂澜,战胜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路线在党内的统治,使党和红军转危为安;他是杰出的军事指挥家,以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和杰出的领导艺术,率领中央红军实行高度机动灵活的作战方针,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取得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他用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勇气,带领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了长征,为中国革命保存了火种。
示例三:《飞向太空港》中的任新民。他是中国通信卫星工程五大系统的总设计师,被人们亲切的称呼为“总总师”,是中国氢氧发动机的奠基人。他有大才能,大决断,大气魄。至今人们仍记得他的掷地有声的言语:“任新民决定试车。出了问题由任新民负责。”他用自己的学识和胆识,把中国带入了航天强国的行列。在中国航天注定灿烂的历史上,他是当之无愧的先行者!
15.翠微文苑社社刊决定开辟“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名著精神”栏目,请你结合《红星照耀中国》《长征》《飞向太空港》,任选一本名著,仿照示例,向文学社提供一则素材,不超过100字。
【示例】《飞向太空港》中,全体将士在泥石流后,夜以继日地对遭受毁坏的“亚洲一号”卫星发射基地进行重建,他们同大自然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只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就恢复了发射准备,体现出齐心协力、顽强不屈的精神品质。
示例1:《红星照耀中国》中,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从某个角度折射出当时蕴藏在民众思想里的智慧之光,这是正义的力量,也是中国的希望。
示例2:《红星照耀中国》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第一次向世界全面讲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革命历史与生活,再现了中国人民遭受的侵略、压迫与宁死不屈的抗争。
示例3:《长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书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和资料都是首次披露。在书中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
示例4:《飞向太空港》再现了中国自主研发的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发射外国卫星的全过程,展现了中华民族勇于进取、不断攻坚克难的智慧与决心,以地球人的眼光,俯仰天地、穿越古今,展现出人类探索宇宙、憧憬未来的博大胸襟。
16.法布尔把昆虫世界的悲喜剧以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体现出来,令人动容。《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和《寂静的春天》同样蕴含了这种科学精神。请任选一篇,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示例一:《星星离我们有多远》中,作者在向读者介绍测量天体距离的办法时,追求的是得到结果的试验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例如,在介绍利用“三角法测定月球距离”时,举生活中“测量大河对岸街灯距离”的例子,绘制了“测量大河对岸街灯距离”的示例图,并一步一步地告诉读者测量的步骤。这种“与其告诉结果,不如告诉方法”的科学思维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示例二:《寂静的春天》中,作者卡森以大量的事实和科学知识为依据,揭示了滥用杀虫剂和除草剂等化学药物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全球性破坏及对人类健康造成的永久性、不可逆转的危害,这种用大量调查,用实时数据和统计资料来佐证的科学思维值得我们学习。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的对比阅读。据题干“法布尔把昆虫世界的悲喜剧以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体现出来,令人动容”及“同样蕴含了这种科学精神”可知,此题要求通过书中具体内容简要分析《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和《寂静的春天》其中一书的科学精神。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作者是卞毓麟。天文学是一门奥妙无穷,令人神往的学科。作者把历代天文学家创造“量天尺”的过程娓娓道来,介绍了从近处的月亮到极远处的类星体的距离的量、估,包含了大量的天文知识和历史知识。作品文笔流畅,故事性强,是难得的天文科普佳作。作者运用了很多科学的思维方式,列举身边的例子,一步一步地告诉读者科学的思维方法,如举生活中“测量大河对岸街灯距离”的例子,介绍利用“三角法测定月球距离”。
《寂静的春天》作者是美国科普作家、海洋生物学家卡森,该书讲述的是农药对人类环境的危害。它描述了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正是这本不寻常的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作者卡森运用自身的知识储备,以大量的事实和科学知识为依据,揭示了滥用杀虫剂和除草剂等化学药物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全球性破坏,还有对人类健康造成的永久性、不可逆转的危害。它既贯穿着严谨求实的科学理性精神,又充溢着敬畏生命的人文情怀,通过大量调查,实时数据和统计资料来佐证的科学思维。
示例:《星星离我们有多远》中“由此计算出月亮的面积为3800万平方千米,体积是220亿立方千米。月亮的面积大约是欧洲大陆的4倍,或者是南北美洲相加那样大。月亮的体积相当于地球的体积1/49。”这句话,作者运用列数据、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说明了月亮的面积和体积,体现出作者严谨的科学精神。
17.读完《星星离我们有多远》一书,你能说说地球目前的模样是怎样的吗?
答:地球不仅是个扁球体,还更像一个“梨”状的旋转体。人造卫星的观测表明,地球赤道本身也不是正圆形的,而是一个椭圆。不过,赤道上的最大半径比最小半径只长了100米左右。所以,地球实际上更似乎是一个三轴椭球体。(意思对即可)
18.法布尔把昆虫世界的悲喜剧以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体现出来,令人动容。《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和《寂静的春天》同样蕴含了这种科学精神。请任选一篇,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示例一:《星星离我们有多远》中,作者在向读者介绍测量天体距离的办法时,追求的是得到结果的试验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例如,在介绍利用“三角法测定月球距离”时,举生活中“测量大河对岸街灯距离”的例子,绘制了“测量大河对岸街灯距离”的示例图,并一步一步地告诉读者测量的步骤。这种“与其告诉结果,不如告诉方法”的科学思维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示例二:《寂静的春天》中,作者卡森以大量的事实和科学知识为依据,揭示了滥用杀虫剂和除草剂等化学药物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全球性破坏及对人类健康造成的永久性、不可逆转的危害,这种用大量调查,用实时数据和统计资料来佐证的科学思维值得我们学习。
19.《寂静的春天》书名是什么意思?作者借“寂静的春天”向人们提出了什么警告?
示例:书名意思是人类滥用化学药物在杀死昆虫的同时,必将危及地球其他生物乃至人类的生存,最终会导致春天里出现“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的毫无生机的、死气沉沉的可怕景象。作者借此向世人提出严正警告:滥用化学药物破坏自然生态,人类将会遭到自然的报复,导致自身的灾难。
20.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请你从《苏菲的世界》《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任选一本,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种阅读方法的理解。
示例:选择性阅读省时,有针对性,阅读效果好。比如《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十二封信中的每封信都以青年们所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项为题,内容涉及读书、修身、作文、社会运动、爱恋、哲理,凡此种种。可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选择其中一封或是一封中的某一片段进行重点阅读。
21.朱光潜先生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谈多元宇宙》提到“多元宇宙”,请你根据文中对“多元宇宙”的诠释以及不同“宇宙”之间有冲突的原因,谈谈你的理解与体会。
答:朱光潜认为人生是多方面的,发展到极致都有其特殊宇宙和价值标准。“道德的宇宙”,是与社会俱生的,还有“科学的宇宙”“美术的宇宙”等。多元宇宙之间往往是冲突的,因评判标准不一,如“道德的宇宙”中,“善恶”是价值标准和信条,但在“科学的宇宙”中“真伪”才是价值标准。
22.古今中外有太多文字在描述人与人之间的“遇见”,请从下列选项中任选一项,概括他们的相遇情境及对其人生的意义。
A.保尔与朱赫来 B.孙少平与田晓霞 C.孔子和老子
示例:选B。在县上的城关小学教书的田润叶借住在她那当县革委会副主任的二爸家,因为有话要托在县立高中上学的孙少平带回双水村给他的哥哥孙少安,于是把少平带到她二爸家吃饭。穿着一身破烂衣服到尊贵的县领导家去做客,孙少平感到惶恐不安,善解人意的润叶把少平一个人留在房间吃饭。吃完饭后润叶进来收拾碗筷,她身后跟进来一个姑娘,这就是润叶二爸的女儿田晓霞。于是便有了书中他们的第一次对话。田晓霞的出现给了孙少平一份自信与对生活的希望。
23.下面三则材料选自《名人传》。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回答问题。
【片段一】如果他要建造一座纪念碑的话,他就会耗费数年的时间到石料场去选料,还要修一条路来搬运它们;他想成为多面手——工程师、凿石工;他想什么都亲自动手,独自一人建起宫殿、教堂。这简直是一种苦役犯过的日子。他甚至都挤不出时间来吃饭睡觉。
【片段二】直到那一天,绝望顿生,也许是由于临死前的狂热飓风,他突然离开了住所,四处流浪,奔逃,在一所修道院投宿,然后又上了路,最后病倒途中,在一个无名的小城中一病不起。在弥留之际,他躺在病榻上哭泣,不是哭自己,而是在哭那些不幸的人。
【片段三】他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对于一切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最好的朋友。当我们对着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他会到我们身旁来,好似坐在一个穿着丧服的母亲旁边,一言不发,在琴上唱着他隐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他分赠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乐。
我国先哲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在《名人传》的三位主人公身上得到深刻体现。请以其中一个人为例,说说他如何在行动中体现孟子这句话的。(要求写出人名和具体事例,不少于50字)
示例一:贝多芬缺少童年的温暖,很早就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备受感情煎熬,终生未婚,又不幸失聪。在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中,他不屈不挠,以顽强的毅力投入创作,谱写出许多不朽的乐章,被后人尊称为“乐圣”。
示例二:米开朗琪罗六岁丧母,父亲脾气暴躁,他从小迷恋绘画,为此常遭家人毒打,但他依旧坚持自己的选择。他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追求完美,夜以继日地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他终生未婚,贫病交加,却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艺术珍品。
示例三:列夫·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虽出身贵族,但坚持追求真理和博爱,因此夫妻交恶,一生孤独,甚至被教会开除教籍;他热爱祖国,勇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