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①把握文章的观点、思路和结构。
②揣摩语言,领会词语的讽刺意味,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
③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拿来主义
教学设想:鉴于高一学生知识基础弱和鲁迅先生杂文对于他们难以理解的现状,我采用由浅入深,在逐步理解教学难点的基础上,带动因果论证及思路的理顺。▲ 导入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检查预习情况,巩固基础知识▲ 突破“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这一难点▲ 突破这一难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需采取搭建学生知识台阶的策略:采用教师质疑、学生集体探究式析疑、师生共同释疑的方法,通过例证法、类比法等论证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问题分为三个梯度,每梯度的问题为一个台阶,学生每得出一个答案就登上一个台阶,这样这迎刃而解了。第一梯度:1、什么是闭关主义?什么是送去主义?2、在论述“送去主义”时,作者依次摆了什么事情来说明的?运用了什么方法论证的?第二梯度:1、作者在批判送去主义之前为何先谈闭关主义?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有何联系和区别?2、在论证“送去主义”危害时,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论证?第三梯度:1、作者是怎样批驳“送去主义”的?2、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还提到“抛来”“抛给”“送来”“拿来”,它们的的含义各是什么?3、在论述“送来”的危害时,又运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论证的? 其实质是什么?4、作者对“送来”态度如何?为什么?至此,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无疑,顺理成章引出“拿来主义”。设置三个梯度问题的根据,主要是针对学情,因材施教,重在培养素质,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突破因果论证这一重点突破这一重点,采取从“果”入手的策略,切中要害;采用教师质疑、学生个体探究式析疑、师生共同释疑的方法,通过因果论证法的分析,理清文章层次。1、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指出哪些自然段写的是“原因”,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哪些自然段写的是“结果”,即怎样实行“拿来主义”?哪些自然段是“结论”,即文章主旨?你认为文章应如何划分段落?各段写了什么内容?2、作者写作的思路是什么?第7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小结方法:学生课堂小结,教师补充完善,梳理知识脉络,把握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简明化、形象化。小结:本文是作者针对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而写的一篇杂文,提出应采用“拿来主义”的方法批判地吸收和借鉴文化遗产。文章采用了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构段的。课文的前部分写出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因,主要揭示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作者运用了例证法、类比法,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受贫穷、被凌辱的悲惨境地。因此,“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