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拿来主义 鲁迅
惠阳中山中学 叶小璇
一、学习目标
1、体会鲁迅先生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先破后立的结构方式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把握“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树立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二、课文助读:
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陆续发表了《孔已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1921年,其发表的代表作《阿Q正传》,成功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人物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
第一课时
1923年写成小说集《呐喊》,为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其后又发表了《祝福》等著名小说和《藤野先生》《范爱农》《野草》等著名散文。
“四 一二”大屠杀后,愤然辞职,定居上海,专门从事写作,研究马列主义,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先后主编刊物和写作优秀杂文《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友邦惊诧”论》等,此外还翻译果戈里、法捷耶夫等外国作家的作品。他是现代世界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建国后出版了《鲁迅全集》20卷。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九 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3、杂文
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于议论,也可以叙事。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4、议论文的分类:
按论证方式分,议论文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立论文:是以树立一个正面观点为主的议论文;
驳论文:是以批驳一个错误的、片面的或反动的观点为主的议论文。
一篇议论文常常将立论和驳论结合在一起,立中有破或破中有立。
二、明确预习案答案:
1、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预习题(一)第1题):
残羹( ) 冷炙( ) 鱼鳍( ) 脑髓( ) 自诩( )
吝啬( ) 玄虚( ) 国粹( ) 譬如( ) 蹩( )进
1、残羹(ɡēnɡ ) 冷炙(zhì )
鱼鳍(qí )脑髓( sǔi )
自诩( xǔ )
吝啬(lìn sè)玄虚(xuán )
国粹(cuì )譬如(pì )
蹩( bié )进
2、理清文章思路
(预习题(一)第3题):
第一部分(第 1 — 4 段):揭露批判 “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二部分(第 5 — 9 段):阐明 “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 对待文化遗产 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第 10 — 10 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 “拿来主义” 的人应具有的品质 ,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三、探究课文(课堂检测)
(一)研习第一部分:
(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1、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1、【讨论,明确】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研读第二部分
(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2、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是怎样进行论证的?有何作用?
2、【讨论,明确】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阐述。“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1)批判了三种错误态度:
怕:徘徊不敢走进门——孱头——消极逃避(逃避主义)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昏蛋——完全否定(虚无主义)
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废物——全盘接受(投降主义)
(2)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走散)。
(3)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来打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巩固训练:
完成当堂训练(一)
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孱头 ( càn ) 国粹 (cuì ) 残羹冷炙(zhì) 冠冕堂皇 (miǎn)
B.脑髓(suǐ) 给与 ( yù ) 暴殄天物 (tiǎn) 暴戾恣睢 (suī)
C.自诩(xǔ) 玄虚(xián) 面面相觑 ( qù ) 揠苗助长 ( yà )
D.吝啬(sè) 蹩进(piē) 高屋建瓴 ( líng ) 分道扬镳 (biāo)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课余当家教,搞创收,靠劳动自己养活自己,冠冕堂皇,无可非议。
B.你对我态度如此恶劣,却指望我对你怎样友好,这怎么可能呢?投桃报李,礼尚往来,人之常情。
C.我们使用的复习资料题型陈旧,毫无新意,这种残羹冷炙是很难保证复习质量的。
D.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是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
4、“送去”“送来”与“拿来”的实质性区别是什么?有什么的不同的后果?
明确答案:
1、A(解析:B“与 ”读 yǔ;C“玄”读xuán;D“蹩”读bié。)
2、B(解析:冠冕堂皇,比喻外表很体面,实际并不如此,此处应为“光明正大”;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也用来指你对我怎样,我也对你怎样,此处用的是后一个意义,正确;残羹冷炙,剩下的饭菜或别人的施舍,讲义陈旧与此两义都无关;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不能用于第三方,在本句中没注意使用对象的限制,所以错了。)
4、送去主义”统治集团由惧外变为崇外,媚外的一种表现,它常常以“丰富”、“大度”自诩,其实这不过是一种拙劣的自欺欺人的伎俩,是掩盖他们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这势必要使中国国势日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沦为殖民地,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送来主义”是帝国主义的一种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侵略手段,是进一步榨取中国人民血汗的钓饵。帝国主义的无孔不入的侵略,使中国丧权失地,经济破产,内战不休,民生凋蔽,加速了殖民地化的过程。“拿来主义”则不然,它是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习外国的长处,以便使国家成为新国家,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