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失街亭 配套教学设计(1)

文档属性

名称 12 失街亭 配套教学设计(1)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4 14:51:31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2、品读课文,分析诸葛亮、马谡两个人物形象。
3、探讨“失街亭,谁之过?”。
2学情分析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名著了解甚少,导致缺乏背景知识积累和文化底蕴积淀,从而对本文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3重点难点
1、重点:人物性格展示技巧
2、难点: 失街亭,谁之过?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一、预习案
(一)、课文助读
1、走近作者
罗贯中:(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据说,他曾跟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张士诚有不错的关系,曾给张士诚当过幕客。他“有志图王”,足见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后来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了中国,他改而从事“稗史”的编写工作。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2、《三国演义》介绍
《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小说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为内容,以蜀和魏的矛盾为主要线索开展全书情节,塑造了一大批王侯将相和政治、军事、外交上的英杰人物,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武将436人,文官451人,汉、三国、晋的皇裔、后妃、宦官等128人,其他176人,其中主要的人物是诸葛亮、曹操和关羽,这三人构成“三绝”。
诸葛亮:“智绝”。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曹操:“奸绝”。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关羽:“义绝”。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的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勇猛有余,智略不足,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作者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被塑造成“义”的化身,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由此可见,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3、课文背景
本课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第九十五回是“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本课截去了司马懿调兵遣将进攻街亭一段和他率兵占领列柳城一段,这两段写司马懿善于用兵,而本课重点人物是诸葛亮,故而截去。本回又大段截去“武侯弹琴退仲达”,即“空城计”的内容。第九十六回是“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后半部分内容是写孙吴与曹魏的明争暗斗,故截去。节选部分集中表现诸葛亮深谋远虑、料敌如神、赏罚分明和马谡刚愎自用、言过其实。
4、街亭,古地名,又叫街泉亭、街城,在今甘肃省庄浪东南。公元228年春天,诸葛亮出兵伐魏,派马谡带领五万多人马做先锋,到军事重镇街亭去抵御魏军。魏国的大将军曹真派张郃为先锋,带领五万人来应敌。马谡只知死搬兵书教条,不听部下王平的建议,把军队安排在街亭沿线的山坡上,前后有十多公里长,成一条长蛇阵,结果被张郃包围在山上,断了水道,蜀军不战自乱,失了街亭。
5、《三国演义》卷首词 西江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二)、预习题
1、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应(yìng)届 佝(gū)偻
佶(jīé)屈聱牙 蜀地(sǔ)
B.斡(wò)旋 龋(qǔ)齿
虚与委蛇(shé) 偏裨(pí)
C.刚劲(jìng) 叶(xié)韵
一哄(hōng)而散 掎角(jǐ)
D.意蕴(yùn) 给(jǐ)予
不分轩轾(zhì) 马谡(sù)
(2)、下列加线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等闲之辈:平常。 男亲自哨见(探见)
B、马谡见事不谐:谐和,顺利。 孔明跌足长叹。(跺脚)
C、执手而言:握着手。 大哭不已:止。
D、彼若有命,不来围山 (有性命) 孔明流涕:眼泪。
(3)、选出用词准确的一项( )
①懿( )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②昭( )曰:“父亲何故自隳志气邪!男料街亭易取。”
③懿大( )曰:“若兵果在山上,乃天使吾成功矣!”
④马谡在山上见之,大( )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
⑤懿( )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⑥谡( )曰:“丞相视某如子,……某虽死亦无恨于九泉!”
⑦参军蒋琬自成都至,……入见孔明曰:“昔楚杀得臣而文公( )。……岂不可惜乎!”
⑧大小将士,无不流( )。
A、叹 笑 喜 笑 笑 泣 喜 涕
B、服 喜 笑 喜 喜 哭 叹 泪
C、叹 笑 笑 喜 笑 哭 喜 涕
D、服 喜 喜 笑 喜 泣 叹 泪
2、阅读全文,请说出故事梗概。
3、请你提出一两个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活动2【练习】二、课堂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的空缺处填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司马懿______而行,八月已到新城,孟达措手不及。
(2)是吾不识贤愚,______如此!各处兵将败损,惟子龙不折一人一骑,何也?
(3)众军惊惧,只得努力下山来冲魏兵______不动,蜀军又退上山去。
A、倍道 以至 端然 B、背道 以致 岿然
C、倍道 以致 端然 D、背道 以至 岿然
2、下列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孟达被乱军所杀——孟达被叛军的军士杀死。
B、此地奈无城郭——这个地方怎奈没有城垣。
C、吾等安归?——吾等能安全地归去吗?
D、比及归营,早被魏兵占了——等到再回营中,营寨早被魏兵占领了。
(二)思考下面问题
1、文章中的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你认为马谡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活动3【测试】三、当堂训练
1、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在文章划出相关的句子。
2、谁应对街亭的失守负主要责任?
活动4【导入】四、作业(课后拓展阅读)
(一)、分析下面三首古诗各从什么角度来写诸葛亮的。
1、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咏怀古迹(其五)(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3、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难,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二)、阅读下面语段,分析人物形象。
孔明寻思,恐二人有失,又唤高翔曰:“街亭东北上有一城,名列柳城,乃山僻小路,此可以屯兵扎寨。与汝一万兵,去此城屯扎。但街亭危,可引兵救之。”高翔引兵而去。孔明又思,高翔非张 对手,必得一员大将,屯兵于街亭之右,方可防之,遂唤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后屯扎。延曰:“某为前部,理合当先破敌,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孔明曰:“前锋破敌,乃偏裨之事耳。今令汝接应街亭,当阳平关冲要道路,总守汉中咽喉,此乃大任也,何为安闲乎?汝勿以等闲视之,失吾大事。切宜小心在意!”魏延大喜,引兵而去。孔明恰才心安,乃唤赵云、邓芝吩咐曰:“今司马懿出兵,与旧日不同。汝二人各引一军出箕谷,以为疑兵。如逢魏兵,或战或不战,以惊其心。吾自统大军,由斜谷径取郿城。若得郿城,长安可破矣。”二人受命而去。孔明令姜维作先锋,兵出斜谷。
1.问:分析语段中的情节及语言,概括孔明性格特点。
答:________ 。
2.在课文中找出与上段情节前后呼应之处,说说作者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
答:________ 。
附答案:
一、预习案
(二)预习题
1、(1).D (2)、D 有命(有运气) (3)、A
2、参考:
马谡是三国时的将领。他与哥哥马良,都在刘备手下做官。 马谡爱好谈论军事,丞相诸葛亮很看重他。但是,刘备总觉得马谡好 高谈阔论,说话不踏实。
刘备临死前,曾经对诸葛亮说:“马谡此人言 语浮夸。超过他的实际能力,不可重用。丞相要留意才是!” 公元227年,诸葛亮向刘禅上了一篇奏章,即著名的《出师表》。
次年春,他率军伐魏。由于他忘记了刘备的忠告,派马谡去驻守战略 要地街亭,致使街亭失守,伐魏失败。 事后,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表,要求免去自己丞相职务,降级三 等,以处罚自己用人不当,造成败绩的重大过失。
这时他才想起,刘备临终时嘱咐自己说,马谡此人言语浮夸,超过他的实际能力,不可 重用,要留意才是。由于自己没有照此办理,结果铸成了大错。
二、课堂检测
(一)、1、C 2、C
(二)、1、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体恤部属等多方面的性格。
2、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纸上谈兵、脱离实际、刚愎自用、拒不纳谏、违反军令、承担责任。
三、当堂训练
1、主要运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方式。马谡三笑,实为妙笔,一笑孔明“多心”,目无丞相,公然违令;二笑王平无能,看轻同僚,死守兵法;三笑司马胆怯,小觑劲敌,狂妄至极。马谡形象,活现眼前。
2、第一种观点:街亭失守,马谡应负主要责任。马谡狂妄自大,公然违令,令蜀军咽喉之地迅速丢失,造成全局被动。
第二种观点:街亭失守,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诸葛亮识人不深,用人不当,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动。
四、作业(课后拓展阅读)
(一)参考答案:
1、《蜀相》写了诸葛亮一生的功业,然而“出师未捷身先死”又不能不使人为他惋惜,本诗流露出诗人对他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
2、《咏怀古迹》主要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功业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书愤》是诗人借诸葛亮自况,以诸葛亮矢志北化来表达自己恢复中原之心永不熄灭。
(二)参考答案:
1.此段情节和语言表现了诸葛亮对敌方了如指掌,他深知司马懿的老谋深算,估计到战争有胜有败,不仅作取胜的安排,还作应付失败的准备。这是他谋略高人一筹之处。
2.表现了诸葛亮料敌如神。
【教学评价】
优点,本教学设计符合导学案五环教学法,做得较好的有三方面,一是预习案,学生落实到位,这一环节对教学过程的流畅起到了铺垫作用;二是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团队协作两方面做得不错,既让学生个人能力得到提升,又让小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培养,达到“兵教兵”的效果;三是教师点拔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大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不足,一是对学情的把握,依然存在漏洞,仍然有“漏网之鱼”(未学懂、未进步的学生);二是教师宏观与微观把控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