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①学习通过分析小说矛盾理解小说主题的方法。
②理解《变形记》的异化主题。
2学情分析
学生解读小说尤其是现代派小说的能力较低,很多同学在预习之后表示看不懂这篇小说,存在着较大的阅读障碍。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格里高尔的自我矛盾和他与家人的矛盾。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的“异化”主题。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新设计
本优课运用矛盾分析法,从人的自我矛盾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这两方面着手,紧紧抓住“分析矛盾——理解主题”这条主线,课堂流程分为:一、分析格里高尔的内心矛盾以及格里高尔与家人的矛盾;二、根据这两种矛盾分析小说中异化的人和异化的亲情;三、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理解小说的异化主题。最后围绕着“异化”对小说进行了总结:小说表面上写的是格里高尔“形的异化”,事实上要反映的是人的异化、亲情异化、人际关系异化等社会现实。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引入“小说的矛盾”的知识
《变形记》是一篇现代主义小说,它的情节和写作手法都和我们以往学过的小说不同,对同学们来说可能较难理解。但它既然是小说,就应该具备小说的特征。而小说是什么呢?小说西方当代文艺理论家皮埃尔·马歇雷曾说:“小说就是对观念矛盾的想象性解决。” “小说本身就是对矛盾的一种反应,他的独特价值在于把握矛盾的方式。”可见,矛盾是构成小说必不可少的因素,小说的矛盾可以分为人的自我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环境的矛盾。让我们从矛盾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我们学过的小说《项链》、《祝福》。
《项链》中有一句话:“她觉得自己本是为了一切精美的和一切豪华的事物而生的,因此不住地感到痛苦。由于自己房屋的寒伧,墙壁的粗糙,家具的陈旧,衣料的庸俗,她非常难过。”这说明《项链》是人物与环境的矛盾。《祝福》中的祥林嫂不想改嫁,可她的婆婆却逼她改嫁,周围的人因此对她另眼相看,这就是人与人的矛盾。可见,矛盾往往是小说情节发展的根源,对我们理解小说主题有着重要作用。
《变形记》的节选部分不仅写了格里高尔变形后的心理活动,也写了家人对他变形的反应,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分析格里高尔的自我矛盾以及他和家人之间的矛盾来进行学习。
活动2【活动】小组讨论(时间3分钟)
(一)请第一、二组的同学思考:格里高尔变形后的所思所想有什么矛盾之处?并找出文本中的依据。
(二)请三、四组的同学思考:格里高尔变形后,格里高尔的家人对他的态度和他对家人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有什么矛盾之处?
活动3【活动】学生发言,展示讨论结果
(一)第一、二组同学发言:格里高尔变形后的所思所想有什么矛盾之处?
明确:格里高尔不喜欢工作,但是不得不去工作的内心矛盾。
A“不喜欢工作”的原因:
①我怎么单单挑上这么一个累人的差使呢!长年累月到处奔波,比坐办公室辛苦多了。再加上还有经常出门的烦恼,担心各次火车的倒换,不定时而且低劣的饮食,而萍水相逢的人也总是些泛泛之交,不可能有深厚的交情,永远不会变成知己朋友。让这一切都见鬼去吧! ——工作辛苦,饮食低劣,友情淡薄、压力巨大。
请同学们设想:这样的工作会让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当一个人在这样的高强度下工作时,你会感觉自己像机器一样,失去了自由和自我。人随着工作高速运转,人仿佛变成了工厂流水线上的一个零件,人都不像人了,而变成了非人。
②他的工作方式也真奇怪,总是那样居高临下坐在桌子上面对职员发号施令,再加上他的耳朵又偏偏重听,大家不得不走到他跟前去。
老板一定会亲自带了医药顾问一起来,一定会责怪他的父母怎么养出这样懒惰的儿子,他还会引证医药顾问的话,粗暴地把所有的理由都驳掉,在那个大夫看来,世界上除了健康之至的假病号,再也没有第二种人了。——受老板的气,老板态度粗暴,不尊重、不体恤员工
B“不得不去工作”的原因:为了替父母还债
如果不是为了父母亲而总是谨小慎微,我早就辞职不干了。
只要等我攒够了钱还清了父母欠他的债——也许还得五六年——可是我一定能做到。到那时我就会时来运转了。不过眼下我还是起床为妙。
这说明格里高尔是一个怎样的人?说明格里高尔是一个有爱心,对家庭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小结:变形后格里高尔的自我矛盾:
不喜欢工作——人变成非人(非人)
又不得不去工作——有爱心、有责任、有担当的人(人)
工作会使人变成非人,然而格里高尔为了家人却不得不放弃自我,去忍受非人的工作。从这里你们有没有发现格里高尔的另一种矛盾: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有担当的人却变成了非人,而且他越是有爱心、有责任、有担当,就越是不得不忍受非人的工作。这就是人和非人的矛盾。
一个人长期过着非人的生活,你觉得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精神分裂,劳累生病甚至死亡。那么《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结果是什么呢?变形了,人变成了虫,变成了非人。人变成虫是不可能的、荒诞的,作者恰恰就是用这种不可能的情节揭示出了格里高尔真实生活状态:人变成非人。
真实 荒诞
人变成非人 变形: 人变虫
(二)请三、四组同学发言:格里高尔变形后,格里高尔的家人对他的态度和他对家人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有什么矛盾之处?
A 家人对格里高尔:只是表面上的关心。
母亲:“格里高尔,”一个声音说,——这是他母亲的声音——“已经七点差一刻了。你不是还要赶火车吗?”
父亲:父亲的叩门声,很轻,不过用的却是拳头。“格里高尔,格里高尔,”他喊道,“你怎么啦?”过了一小会儿他又用更低沉的声音催促道:“格里高尔!格里高尔!”
妹妹:在另一侧的门上他的妹妹也用轻轻的悲哀的声音问:“格里高尔,你不舒服吗?要不要什么东西?”
三个人中,谁的态度最正常?妹妹,只有妹妹关心他是不是不舒服,是否需要帮助,而爸爸妈妈都是在催促他赶火车,他们更关心的是格里高尔怎么还没有去上班。
格里高尔对家人:不想家人担心,时刻为家人着想。
可是他并不想开门,所以暗自庆幸自己由于时常旅行,他养成了晚上锁住所有门的习惯。即使回到家里也是这样。
他最担心的还是自己控制不了的巨大响声,这声音一定会在所有的房间里引起焦虑,即使不是恐惧。
那么,姑且不管所有的门都是锁着的,他是否真的应该叫人帮忙呢?尽管处境非常困难,想到这一层,他却禁不住透出一丝微笑。
然而,这时家人并没有发现格里高尔变成了虫,请同学联系小说的结局,说说当家人发现格里高尔变成虫之后对他的态度是怎样的?
小说结局:在发现格里高尔变成虫之后,父亲把他赶回了房间,后来拿一只苹果砸中了他,妹妹向家人提议“一定得把他弄走”,最终“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的格里高尔孤独地死去,在他死去后,一家人却愉快地去郊外旅行。
当格里高尔变成虫之后,格里高尔对家人的态度并没有改变,但家人对格里高尔的态度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想想,为什么他们的态度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因为变成虫后的格里高尔不能再去工作,不能再养活家人,甚至连照顾自己都成为困难的事,他变成了家庭的“寄生虫”,已经没有任何利用价值。
人变成虫虽然是不可能的,但这个荒诞的情节却揭示出来了一个事实:在这个社会里,一旦你失去了任何价值,你就只能被抛弃,之所以你现在你还没有被抛弃,是因为你还有利用价值。
总结:格里高尔和家人的矛盾
人 虫
家人对格里高尔的态度: 表面上的关心 抛弃(变)
格里高尔对家人: 时刻为家人着想 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不变)
原因: 还有价值 没有任何价值
活动4【讲授】理解小说的“异化”主题
家人异化了。在他们的眼里,金钱、利益关系比亲情更重要,丧失了人性。老板异化了。在他的眼中,金钱、利益比员工的健康更重要。亲情异化了。原本应该是最温暖、最宝贵的亲情被利益关系异化了,亲情的温暖被冷酷、无情取代。—格里高尔家亲情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亲情的异化
《变形记》要表现的就是这种“异化”的社会现实: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也就是金钱、机器、生产方式操纵了“人”,把“人”变成了“物”的奴隶,使人最终也变成了“物”,或者说“非人”。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就是金钱关系”,因此,金钱、利益关系,改变了社会上的人,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造成了人的异化以及亲情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
《变形记》表面上写了一个人变虫“形的异化”的故事,实际上反映了人的异化、亲情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等社会现实。
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我们通过分析人的自我矛盾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发现了格里高尔的异化和格里高尔家庭中亲情的异化,从而理解了小说要表达的“异化”主题,这说明分析小说的矛盾是理解小说主题的重要方法,而小说的精彩之处往往就在于它反映了人类生存的种种矛盾。很多同学在读小说时不善于抓住小说的矛盾,而只是满足于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这对于深度理解小说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希望同学们今后在阅读中能够学会抓住矛盾,从而体会小说的精彩!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