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宝玉挨打
曹雪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借助小小的情节窥探人物性格、探讨主题。
2、以点带面,让学生了解并进而阅读探讨《红楼梦》。
教学重点:
如何透过情节去把握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组织学生课外拓展阅读,充实人物性格;引导学生探讨相似人物的相异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情节发展的过程以及推动情节发展的因素
教学重点: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
教学难点:透过情节去把握更深层的社会因素
教学活动:小组探讨、辩论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祖父曹寅,伯父曹颙父亲曹頫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曹雪芹出生于南京,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棉衣纨裤”“饫甘餍肥” 的贵族生活,十三岁时曹家被抄,家道急骤衰落,从此过着困顿的生活.《红楼梦》即是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至五十岁去世时全书尚未完稿。后四十回由清文学家高鹗所续。
《红楼梦》
原名《石头记》,又名《金玉缘》《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作品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无情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罪恶,热情地讴歌了青年男女呼唤个性解放和人权平等的民主主义精神。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贾赦 ( ?早亡) 贾琏(王熙凤) 巧姐
贾迎春(孙绍祖)
(邢夫人)
贾政 (王夫人) 贾元春
贾珠(李纨) 贾兰
贾宝玉(薛宝钗)
(赵姨娘) 贾探春
贾环
贾敏 (林如海) 林黛玉
贾代善(贾母)
荣府人物关系图
解题 ?? 本文节选自《红楼梦》120回本中第33回和第34回,即“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宝玉挨打”是小说上半部的一大高潮,写出了宝玉和整个封建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化,随着文中导火索的铺设引发了这一场不可避免的冲突,通过这个事件,也表现了贵族之家的等级、名分、长幼、男女等关系的礼法的荒谬。 ??
宝玉挨打视频(链接)
一、研习课文
( 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记得吴功正先生讲到《红楼梦》情节设计的特色时,曾将起伏跌宕的情节论为三态:一是“潜流暗滚”,矛盾的积聚时期,表面看似平静的水面,实际上内中包含着冲突和斗争的潜流;二是“惊涛大作”,对立双方矛盾冲突激化,失去了平衡,表面与内在都以非常的形态出现;三是“余波涟漪”,冲突过后,不是戛然而止,而是波纹荡漾,进一步深化矛盾,为下一轮冲突埋下伏笔。其中“宝玉挨打”这一片断就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看看本文是怎样具体体现的? ??(解说:在课前熟悉课文的基础上,通过速读,学生可依据“三态”理论快速理清全文的情节层次。)
故事情节
要点
1、交代宝玉挨打的原因
2、宝玉挨打的过程
3、众人对待宝玉挨打的态度
(二.)局部设疑,引导学生讨论。
思考引发宝玉挨打的事件怎样引起的? ??
宝玉挨打的起因
贾环诬告
待客不周
金钏之死
琪官逃走
1.小厮打.
宝玉挨打经过是怎样的?
2.贾政盖.
4.要勒死.
3.板子快、狠
1、本文的情节结构是一事紧接一事,层层深入,丝丝入扣。
贾政的神色变化很有层进性,请同学们从书中快速找出对贾政神色变化的描写。 (信息筛选)
原本无气
(初见)
贾政神色变化有层进性
倒生了三分气
(见宝玉无精打彩)
又惊又气 目瞪口歪
(忠顺府来人)
面如金纸、眼发紫
(贾环告状)
马克思曾言:“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偶然性’的。”宝玉挨打片断中也有偶然性的情节,请试着找出,看看它的出现有什么作用? ??
偶然因素:
焙茗不在
老姆姆耳聋
碰巧的几件事儿成了宝玉挨打的导火索,实际上,宝玉挨打是有其深层的原因的,请同学们进一步分析贾政“恨”儿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宝玉挨打的表面原因及实质
待客不周:
无丈夫气概
厌烦仕途经济、憎恶封建纲常
金钏之死:
惶悚、应对不似往日
为丫环而悲、没上没下
琪官逃走:
流荡优伶、不合正统
追求自由、追求平等
贾环诬告:
淫辱母婢、大逆不道
追求率真、向往平等
试找出文中最能体现贾政要打宝玉的真正动机的一句话:
“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
明确:两人的矛盾在于父子二人价值观念上的对立。贾政信奉着封建主义的道德理念,严格维护着封建主义的社会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希望宝玉成材,光宗耀祖,走仕途经济之路。
而宝玉恰恰与之相悖,由于他特殊的生活环境和具体境遇,使他鄙视以男人为中心的虚伪的贵族社会,他强烈地要求尊重人的权利、人的个性、人的自由、人的平等、人的理想、人的意志、人的感情。相对贾政之主流,他成了地地道道的封建道德的叛逆者,即使不是这些事儿,换了其他的事儿,他也会挨打的。 ??
宝玉挨打,实质是两种思想观念、两种人格类型的矛盾冲突的必然之事,象征着封建秩序、封建道德与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叛逆人格的矛盾。
补充:学生讨论时要懂得从文本中找根据,如:谈贾政:贾政希望宝玉有“慷慨挥洒谈吐”,时时顾及“祖宗颜面”,不要让父亲落有“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和他也越发担心宝玉将来走“弑君杀父”之路等等。
§补充
如表现贾政的: ??“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第9回 ??“你可好生用心习学,再不守分安常,你可仔细着!” ??——第23回 ??“自今日为始,不许再做诗做对的了。单要学习八股文章,限你一年,若毫无长进,你也不用念书了,我也不愿有你这样的儿子了。”——第81回
※文中谈宝玉的地方更多,尤其是挨打后,宝玉对其他人的所言所思,都渗透着他的价值观。
表现宝玉的: ??1、“还想什么念书,我最讨厌这些道学话,更可笑的是八股文章,拿他诓功名混饭吃也罢了,还要说代圣贤立言,好些的,不过拿些经书凑搭凑搭还罢了,更有一种可笑的,肚子里原没有什么,东扯西扯,弄得牛鬼蛇神,还自以为博奥。” 2、 “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女尊男卑) 3、“家里姊姊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通灵宝玉)不是个好东西。”
4、(他当着薛宝钗的面)在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
??表现宝玉的: 5、贾宝玉对“读书上进的人”,“就起个名字,叫做‘禄蠹’”。
6、薛宝钗等见机劝导,贾宝玉便痛加驳斥,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儿,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喊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锺灵毓秀之德。’因此祸延古人,除《四书》外,竟将别的书焚了。众人见他如此疯颠,也都不向他说这些正经话了。”
7、(当宝钗劝他走仕途经济道路时),“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得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第三十二回)
??要进行文学鉴赏,首先应准确感知文本信息,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提高认识、归纳、评价的能力。比如曹雪芹描写情节有一个可贵的经验——他叙写矛盾往往不是孤立地写一种原因,而是善于将多种因素或条件有机地交错在一起,造成矛盾之“源”的厚度。同时一个矛盾波及的后果也是多向发散的,因而也为下一个波澜的创设打下了埋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主要人物性格把握
2、主题探讨
教学重点:相似人物的性格同异
教学难点:
如何透过人物的性格去透视深沉的社会原因
教学活动:小组探讨、辩论
??有人说《红楼梦》有一种非常“经济”的写法,就是经常借一个事件,把很多人卷进来,再“逼迫”每个人出来一一表态,通过不同人物的行为言语及人物间的相互烘托与对比,使得每个人物都显得立体而丰满。这节课就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体会宝玉挨打后,不同人物所显露的不同心态。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7-9自然段,体会贾政、王夫人、贾母在对待宝玉教育态度上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并感知人物性格。 ??
明确: ??相同:
由于三人皆属贵族社会的上层人物,他们都严格遵从封建的礼制,同时用这种“传统”观念行之于人,因而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希望宝玉能成为家族合格的继承人。 ??不同:
三人的教育方法不同,但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是他们离宝玉的内心生活太远了。总之,贾政爱得无情,王夫人爱得无理,贾母爱得发昏。
?贾政与王夫人相比。
相同:
认为宝玉该打,应当管教,但教育方法不当。
不同:
贾政欲望之爱大于情感之爱,所以在行为上失之以严,除了讲大道理,便是骂甚或打,结果儿子叛逆。王夫人一方面依从宝玉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一方面因痛失一子,对宝玉过分溺爱。宽大于严,其结果,对儿子的管教苍白无力。
王夫人与贾母相比。
相同:
溺爱,在行为上失之以宽。
不同:
王夫人(同上)。贾母一味地纵容溺爱,成为宝玉最强硬的保护伞,以“孝道”的武器让贾政认罪,也使宝玉在叛逆的路上走得更远。
人物形象:
1、贾政:
贾政是一个封建的卫道者形象。他在贾府中具有绝对权威。在外为官清正,认真走仕途之路。贾政是传统礼法社会的忠臣肖子,是封建社会秩序和道德的化身。封建的纲常思想在他的脑海里根深蒂固。他望子成龙,盼望宝玉能博个金榜光耀门楣。思想迂腐偏狭,恪守道统。
他总是板着冷漠的面孔,令人畏惧。他希望宝玉能按照他的标准做人,严格要求宝玉读书,引宝玉见官场上的人物。但是宝玉没有按他的意愿成长,总是在“内帏厮混”。所以宝玉常常惹贾政生气。“宝玉挨打”一回充分体现了贾政的封建家长制作风。他认为宝玉见贾雨村萎靡不振,谈吐不够挥洒,与忠顺府上的琪官交往甚密更是大伤风雅,与金钏的“丑事”(贾环进谗言)更是让他没有脸面。所以他火冒三丈痛打宝玉,把宝玉打得遍体鳞伤,简直是要宝玉的命。贾政“端正”做人,孝敬贾母,严格教子,好像正人君子,而他也是娶妻又纳妾,道貌岸然。不惜对宝玉下毒手,到底是为他自己的脸面。
2、贾宝玉的性格——
宝玉所有的热心都倾注在女儿身上,是大观园里的情痴。周汝昌先生认为“痴”是“情”的最深度和最高境界,宝玉对虚伪腐朽的封建礼法和封建世俗观念极度的的叛逆。
宝玉是一位未受封建道统礼法熏染的青春少年,有着活泼自由的思想、纯洁善良的心地、平等待人的态度、愤世嫉俗的情怀,是寄托着作者审美理想的人物。金钏儿被撵,实在是王夫人对宝玉不讲主仆之礼、喜欢与丫头们厮混的训戒;宝玉对蒋玉函的衷心倾慕,实在是出于精神气质上的相互吸引。挨打的两个直接原因,都关连着宝玉的思想性格和精神气质。
3、凤姐:
王熙凤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文学形象。课文中描写她的文字不多,但一个“骂”字足以表现出她在贾府中的地位——管家,指挥若定,也表现出她善于见风使舵,讨好王夫人和贾母的性格。
宝钗、黛玉对宝玉都有真情,但由于她们的思想性格截然不同,因而表现感情的方式大不一样。宝钗谙熟世故,理智多于情感;黛玉单纯,情感至上,黛玉对宝玉的关心,对宝玉的爱,在某些方面可能比宝钗更纯、更深。她前来探伤、情不自禁的“推他”,真挚情感使她顾不得封建礼法,黛玉探伤是在宝玉“半梦半醒”悄悄进来的。没有侃侃而谈,只是“无声之泣,气噎喉堵。” 真情流露。宝钗是封建礼教培养出来的、有才德、明事理的大家闺秀,见宝玉,送的是药,心疼是真情,但力图掩饰,不忘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黛玉在情感的世界中没有世俗的功利观念,她看宝玉,带着一颗真心,不劝宝玉走仕途之路,劝他 “你从此可都改了罢”,也只是一种试探而已,当然也有为宝玉安危的担忧。
概括
薛宝钗:是一个薛宝钗是封建正统的完美的淑女形象,虽在宝玉挨打后不自觉地而由怜而露爱意,却十分矜持得体;她聪颖、美丽,博学多才,识大体、有风度、心思细密(俗称心眼儿多)又温婉可亲,善解人意、落落大方,对谁都好,一个典型的人见人爱的大家闺秀。惯于控制自己的感情,从来都显得稳重端庄,谨守礼法。是严格地按照当时封建社会那种规范,也就是咱们所说的社会道德标准这类的东西来为人处世的。她性格上是真正想争取做一个封建淑女的典范,这是她个人的性格。薛宝钗身受封建礼教教育,她严格地遵守封建道德规范,用封建道德规范来规范自己,也规范别人。她非常真诚,她真诚地信奉这些东西。宝钗在考虑很多问题的时候,可能会在某些方面,受到世俗的、家庭的、封建礼教很多东西的约束,显得有理无情,相比于林黛玉,她有些“冷”。
林黛玉:
《红楼梦》里一位最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她形容娇美,聪明绝顶,坚贞纯情,才学横溢,并具有诗人的气质和独特的悲剧性格。她从小父母双亡,从此孤苦伶仃地寄居在贾府。她才思敏捷,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使她饱尝了世态的炎凉和人情的冷暖,倾注在她的诗作中,便向我们呈现了一个矛盾又痛苦、孤高又坚贞的心灵世界。“柳絮词”的缠绵悱恻,“菊花诗”的艺压群芳,《葬花吟》的如泣如诉,真实地突现了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富有诗人气质,并且被诗化的林黛玉,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总是随时从她的心里和身上标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
然而,最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还是林黛玉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叛逆者的悲剧性格。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不仅才情横溢、学识渊博,而且对贾府的“混世魔王”贾宝玉竟引为知音,从思想到行动都对他予以支持。在大观园里,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从不说这些“混账话”的,只有她一人而已。林黛玉身上闪烁着诗意和理想的光彩,充满了叛逆的精神。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按理说,宝玉挨了痛打之后,应该有所改悔才是,我们寻一寻书中的蛛丝马迹,看看贾宝玉是否改变了?
宝玉挨打时全不见他哭号求告,挨打后更全无悔改之意,反而一心贯注在前来探视的宝钗黛玉身上。你看他听宝钗说话“亲切稠密”,见宝钗神情“娇羞怯怯”,“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又自思“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可惜”;再看他梦中惊醒,见到黛玉,全不顾下半截疼痛难忍,又是担心黛玉中暑,又是假言宽慰黛玉,又是向黛玉立下誓言,“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表明了自己誓死也不悔改的决心。真是情痴本性,难以更改。
宝玉挨打,不但没有改变自己的观念,反而更坚定了他对“情”的信念。周汝昌先生认为宝玉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人英”,他给宝玉的“考语”是八个字,“先人后己——有人无己”,这八个字是“情”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华文化的最高境界。宝玉挨打从文化的角度解读,可以让我们看见长期被虚伪的礼法道统或主“理”文化淹没并扭曲的中华文化的另一流脉,即主“情”的文化传统。此文化崇尚赤子之心,崇尚真性情,推崇善良纯洁的人格。宝玉挨打也可视作僵化了的“理”与充满生命活力的“情”的冲突,反映了曹雪芹对中国虚伪道学礼法的批判揭露,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评估。
“宝玉挨打”到底“打”出了什么
一.打出了封建卫道者与叛逆者之间的矛盾。
宝玉挨打正是以贾政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和以宝玉为代表的封建叛逆者之间的矛盾激化的表现。
二、打出了封建家庭嫡庶之争的本质。
贾环庶出,处处受到压抑,在封建家庭的利益分配中自然会占下风。他和母亲赵姨娘不惜使用卑鄙手段,千方百计构陷宝玉 ,而善用心机的王夫人采取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策略,不是声色俱厉地指斥丈夫,而是放声大哭,从哭宝玉到哭起贾珠来。王夫人以贾珠早死说事,为的是争自己的利益。这是嫡方在封建家庭嫡庶之争中的高超表演。
研究性课题
三、打出了封建家族的权威。
贾政的三次流泪充满了真诚与无奈,李纨想念贾珠,才痛哭不已;凤姐是管家风范,处事冷静;袭人强忍悲伤,悉心服侍。宝钗“托着一丸药走进来”,是光明正大之态,是意欲让大家注意到她对宝玉的关切。黛玉的深情表现在她的无声之泣及简单的言语中。
四、打出了人物的真性情。
贾政是封建主义的忠实信徒,在贾府中具有绝对权威。他总是板着“威严刚毅”的冷漠面孔,令人畏惧。
三十四回——薛宝钗、林黛玉探视贾宝玉
补充阅读
找一位同学读第13段和第15段,并请同学们讨论宝钗、黛玉在对宝玉用情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提示:根据细节描写比较异同。 ) ??
话说袭人见贾母王夫人等去后,便走来宝玉身边坐下,含泪问他:“怎么就打到这步田地 ”宝玉叹气说道:“不过为那些事,问他做什么!只是下半截疼的很,你瞧瞧打坏了那里。”袭人听说,便轻轻的伸手进去,将中衣褪下。宝玉略动一动,便咬着牙叫“嗳哟”,袭人连忙停住手,如此三四次才褪了下来。袭人看时,只见腿上半段青紫,都有四指宽的僵痕高了起来。袭人咬着牙说道:“我的娘,怎么下这般的狠手!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得到这步地位。幸而没动筋骨,倘或打出个残疾来,可叫人怎么样呢!”
正说着,只听丫鬟们说:“宝姑娘来了。”袭人听见,知道穿不及中衣,便拿了一床袷纱被〔袷(jiá)纱被表里两层的纱被。袷,同“夹”。〕替宝玉盖了。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说毕,递与袭人,又问道:“这会子可好些 ”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了。”又让坐。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心中自思:“我不过挨了几下打,他们一个个就有这些怜惜悲感之态露出,令人可玩可观,可怜可敬。假若我一时竟遭殃横死,他们还不知是何等悲感呢!既是他们这样,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叹惜,冥冥之中若不怡然自得,亦可谓糊涂鬼祟矣。”想着,只听宝钗问袭人道:“怎么好好的动了气,就打起来了 ”袭人便把焙茗的话说了出来。
宝玉原来还不知道贾环的话,见袭人说出方才知道。因又拉上薛蟠,惟恐宝钗沉心,忙又止住袭人道:“薛大哥哥从来不这样的,你们不可混猜度。”宝钗听说,便知道是怕他多心,用话相拦袭人,因心中暗暗想道:“打的这个形象,疼还顾不过来,还是这样细心,怕得罪了人,可见在我们身上也算是用心了。你既这样用心,何不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老爷也欢喜了,也不能吃这样亏。但你固然怕我沉心,所以拦袭人的话,难道我就不知我的哥哥素日恣心纵欲,毫无防范的那种心性。当日为一个秦钟,还闹的天翻地覆,自然如今比先又更利害了。”想毕,因笑道:“你们也不必怨这个,怨那个。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就是我哥哥说话不防头,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有心调唆:一则也是本来的实话,二则他原不理论这些防嫌小事。袭姑娘从小儿只见宝兄弟这么样细心的人,你何尝见过天不怕地不怕、心里有什么口里就说什么的人。”袭人因说出薛蟠来,见宝玉拦他的话,早已明白自己说造次了,恐宝钗没意思,听宝钗如此说,更觉羞愧无言。宝玉又听宝钗这番话,一半是堂皇正大,一半是去己疑心,更觉比先畅快了。方欲说话时,只见宝钗起身说道:“明儿再来看你,你好生养着罢。方才我拿了药来交给袭人,晚上敷上管就好了。”说着便走出门去。袭人赶着送出院外,说:“姑娘倒费心了。改日宝二爷好了,亲自来谢。”宝钗回头笑道:“有什么谢处。你只劝他好生静养,别胡思乱想的就好了。不必惊动老太太、太太众人,倘或吹到老爷耳朵里,虽然彼时不怎么样,将来对景,终是要吃亏的。”说着,一面去了。
这里宝玉昏昏默默,只见蒋玉菡走了进来,诉说忠顺府拿他之事,又见金钏儿进来哭说为他投井之情。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忽忽听得有人悲戚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 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忍,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就倒下,叹了一声,说道:“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余热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我虽然挨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一句话未了,只见院外人说:“二奶奶来了。”林黛玉便知是凤姐来了,连忙立起身说道:“我从后院子去罢,回来再来。”宝玉一把拉住道:“这可奇了,好好的怎么怕起他来。”林黛玉急的跺脚,悄悄的说道:“你瞧瞧我的眼睛,又该他取笑开心呢。”宝玉听说赶忙的放手。黛玉三步两步转过床后,出后院而去。
对比 宝钗 黛玉
动作
语言
神态
心理
宝玉态度
托药而进,低头弄衣带。
无声之泣,气噎喉堵。
心疼
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红了脸,娇羞怯怯
悲戚,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
暗想若宝玉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讨人喜欢了,也不会吃亏。
(心理)可玩可观,可怜可敬,死也无足叹惜
(语言)安抚黛玉,并发誓为这些人死也情愿。
??
1. 课外阅读《红楼梦》。
教学反思:
1、我认为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探讨课,因为学生的反响很大,两节课后很多学生反映喜欢上了《红楼梦》。
2、内容设计环环相扣,又逐层深入,以一课带一书,堂上带课外。充分带动了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
学情总结:
学生之前了解《红楼梦》的不多,课前课后准备的不多的同学,听起来有些吃力。